高尚的文章其實......寫的真的不咋樣。主要他搞科研習慣了,這行文實在是乏善可陳。董明寫文章雖然也不華麗,但是至少很有節奏感,該有的排比比喻啥的也用的非常純屬。當然這得感謝九年義務教育。
而高尚就不一樣了,文章寫的跟作科研成果報告似的,全都乾巴巴的數據。這個文筆,所有考生中,可以排在倒數第一了。但是偏偏,他的文章立意,劉宏很是喜歡。
高尚的文章通篇其實就講了一句話:變法,是強漢之法,不是變漢之法。雖然看起來很是拗口,卻正好寫到了劉宏的心坎裡。變法隨便怎麼折騰都行,他全力支持,但是前提是他老劉家能夠穩坐江山。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如果變法導致朝廷不穩,天下動盪的話,劉宏就敢翻臉拿董明的人頭出來頂缸。
選這麼一篇文章成爲三甲之一,劉宏自然有自己的政治訴求。董明看出來了,曹操也能看出來。在場的其他人也不是傻瓜,傳閱了一下高尚的文章之後,就都明白劉宏的意思了。
但是董明仍然是一副雲淡風輕的模樣,臉色都沒有任何的變化:“明日張榜,陛下還要賜宴,這一次是鹿鳴宴。”
“鹿鳴?”劉宏一副我沒有什麼文化,你解釋一下的模樣。
“梅花鹿的鹿,鳴叫的鳴。此鹿與功名利祿的祿的同音。”董明顯示解釋了一下是哪兩個字,和最直接的意思,然後又補充道:“禮有云:工入,升歌三終。三者一曰鹿鳴,二曰四牡,三曰皇皇者華。鹿鳴則賢者入朝。”
說完董明就閉嘴,面子裡子都給你解釋了,他也就不廢話了。
劉宏點點頭,表示明白:“那就賜鹿鳴宴。那探花郎?”
“本次科考,年齡最幼者,僅十六歲。是廣漢人王累。此人是熹平二年生人。本次科考位列三十二位,殿試五十六位。”這事兒蔡邕一直都關注着,因此劉宏一問,他便快速的回答出來。
“名次還下降了?”
“畢竟年齒不夠,有些幼稚了。”蔡邕笑着解釋道。
“也對。”
“就這樣吧。”也熬了一夜了,劉宏也是有些乏了,便道:“剩下的就交給諸位愛卿了。”
“我等恭送陛下。”
劉宏離開之後,百官就顯得放鬆了許多。袁逢這個時候找上了董明,一臉笑容的說道:“這一次倒是要多謝尚書令了。”
董明知道,他是爲了那一百個名額來道謝的。對此董明倒是沒什麼太大的反應,只是面帶微笑的說道:“只是他們考的好罷了。”
這不算是信口胡說。士子子弟的學識,不管是在廣博上還是在精深上,都不會寒門子弟能比的,更不要說是普通的百姓了。這一次科考通過的三百人....除了答應給世家的名額之外,至少還要二三十人也是世家子弟。沒辦法,差距太明顯了,董明雖然想增加寒門士子和普通百姓在科考中的通過比重。
但,卻也不想爲了這件事將科考的遮羞布給扯下來,真的讓科考成爲不同階級出身的官員成爲壯大自我的工具。
只不過在閱卷的時候,難免會對世家子弟出身的考生更加嚴苛一些。就算是如此,這一次的科考,有接近一半通過的考生都是世家出身的考生。剩下的還有一部分是劉宏暗示下,董明給通過的。
基本上都是平日裡不起眼,但是還有一些才學的劉氏宗親。
董明照單全收,反正劉氏宗親能拿得出手的就那麼幾個。年輕一輩也就劉備和劉燁兩人還算可以。老一輩劉表、劉焉等人雖然也都是人精,但是格局不咋樣。
董明正想着呢,袁逢又開口道:“不知道尚書令下月是否有暇來寒舍小酌幾杯?”
“有。”董明言簡意賅的說道:“何時?”
“四月初一如何?”袁逢笑道。
“可。”
袁逢會跟他接觸,這一點董明一點兒都不意外。變法要開始了,甭管怎麼說吧,劉宏肯定不會三分鐘熱度。袁逢也很清楚,董明雖然年輕,但不是個衝動的人。雖然在他看來,董明的變法,失敗的可能性更大。
但哪怕只有一絲成功的可能性,他袁家也得做好分一杯羹的準備。袁紹一個人光桿司令跟着支持董明還不夠。不夠然後袁家跟着分享勝利果實的。因此袁逢這一次邀請董明,就是爲了加碼。
董明雖然不清楚袁逢到底要幹嘛,但是他清楚變法一旦啓動,處在這個時代,沒有一個人能夠獨善其身。袁家累世公侯,這一點肯定能看明白。因此會跟他接觸,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袁逢是第一個,但肯定不會是第二個。
從宮裡出來,董明回到家中。荀沂已經睡下了,他躡手躡腳的進了臥室,在牀邊地鋪上,螳螂下來。
第二天,張榜,確定了最終的名次。三甲和探花郎無疑是最引人矚目的,也將科考的熱度推升到了最頂峰。
可是這一天,董明只是在鹿鳴宴上露了下面,便沒再管其他的。
尚書檯,董明正在開會。
尚書檯也算是一個龐大的機構了。除了董明這個尚書令之外,尚書僕射一人,五槽尚書六人。左右丞兩人。侍郎三十六人、令使十八人。
尚書僕射是劉氏宗親,姓劉名正,今年四十歲,跟劉宏是一支的。六位尚書分別是弘農人楊敏、新豐人周鄭、徐州人曹甸、幽州人公孫曄、北海人鄭成以及蜀郡張宣。左右爾丞則是新人。
這兩人也是董明上任之後,從地方借調來的,是董明在黃巾之亂中認識的兩位大佬,沮授和田豐。
其他人倒沒什麼值得說道的。
“如今變法已經開始,我等可要忙起來了。”董明先是笑着說出這句話,調節了一下氣氛。衆人都笑了笑,知道他還有話要說。
“眼下除了日常工作之外,咱們要着重注意這幾件事。”董明認真的說道:“第一件事,就是軍屯的事情。此事重大,我等要全力配合。”
田豐聞言提筆記下來,左右二丞掌錄文書,並檢查各項事務是否按時完成。因此記下來之後,田豐便直接開口問道:“我等需要做什麼?是何期限?”
“準備棉衣,農具,尤其是耕牛和曲轅犁。另外,還要備好大軍一年的口糧。軍屯的人數在十萬人上下,準備的東西要能滿足十二萬人。尤其是口糧,一定要充足。”董明詳細的說道。
田豐依言記下來。
劉正這個時候皺着眉頭開口道:“某有疑義。”
“且說。”
“國庫空虛,拿不出來這麼多東西。農具還好,棉衣和口糧....就有些艱難了。”劉正苦笑着說道。他說的事實,倒不是真的跟董明作對。
畢竟是鐵桿的保皇派,還是很支持劉宏變法的。
董明自然也知道,不過他既然說出來了,就肯定有解決的辦法:“無妨。錢的事情,問陛下要,內帑會出的。”
“嗯,那就沒什麼了。”
董明點點頭繼續道:“第二件事,是關於丈量田畝的。”說到這裡他頓了頓然後道:“需要有一位同僚專門負責這件事。”
“本官吧。”劉正一臉嚴肅的說道:“這件事情,某家來做,還是要便利一些的。”
董明也屬意劉正來做這件事。這是一個積年老吏,心計手段都有。而且最關鍵的是,他來做代表的是劉宏的臉面,會少受一些阻礙。當然也就是一些罷了,這件事真心不好做。若是好做,董明就直接點將了。
對劉正點點頭,董明又補充道:“尚書僕射一個人肯定忙不過來,侍郎、令使各出一半人,協助尚書僕射。”
“我等遵命。”
“這件事....某家也會派人來協助你等。”董明又補充了一句。這派出來的人,自然是在新野的時候,被董明派出來尋找石灰石的那幾個傢伙了。他們算是有些經驗,正好這時候能夠派上用場。
這一次他們倒是沒參加科考,主要還是因爲畢業的有些早,都已經就官了。
“好。”劉正答應下來。
“第三件事。”董明又開口道:“尚書檯會來一批觀政的考生,等他們過來之後,帶着他們去勘察一下自洛陽到長安的山河走勢。”
“做什麼用?”沮授眉頭一皺,問了一句。
“修路。”董明解釋道:“修一條洛陽直達長安的道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這......”在場的衆人都有些遲疑。
只有耿直的田豐反駁道:“下官覺得不妥。這樣耗費太大了。”
董明點點頭道:“這件事某家待會兒詳細說,先記下來。”
“喏。”
“第四件事,籌備錢莊。”董明說到這裡頓了一下:“還有一些瑣碎的事情,某家一條一條說。咱們這些日子商量一個結果出來,最遲月底,就要拿出成熟的方案來。有沒有問題?”
“沒問題!”
“行,那開始吧!先說第一件事,軍屯!”董明打起精神,開始跟衆人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