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平定遼東

嘉禾六年(公元237年),吳國衛將軍全琮襲擊六安,未不能克。不久魏國廬江主簿呂習請求東吳出兵支援他,他打算開城門作內應。全琮和吳將朱桓都率兵支援他,到達後,事情敗露,軍隊要退走。城外有條溪水,離城一里,寬三十多丈,深的地方八九尺,淺的也有四五尺,各部隊引兵渡河,朱桓親自斷後。廬江太守李膺整頓兵馬,打算等待吳軍渡至河中央時趁機襲擊它。但一見到朱桓的節蓋在後方,最終還是不敢出戰。敵軍是如此畏懼朱桓的。

全琮爲統帥,孫權又命令偏將軍胡綜傳達命令,參與軍事。全琮認爲軍隊出征而沒有斬獲,打算把部隊分給諸將,進行襲擊。

朱桓一向志氣高,恥於被人所統率,於是去見全琮,問他的行軍計劃,知道全琮有所計劃,朱桓發怒,要和全琮理論。全琮爲求解脫,就說:“主上命令胡綜督軍,是胡綜認爲應該這樣做的。”朱桓更加憤恨,回去後就派人找胡綜來。胡綜來到軍營門口,朱桓準備出去迎接他,回頭對左右的人說:“我揮手,你們就各自出去。”有一人從旁邊出去了,和胡綜的使者交談然後回來。朱桓出去門外,不見胡綜,知道是那個人所爲,於是斬殺了他。朱桓的參軍進諫,朱桓又殺了參軍。隨後狂病發作,回到建業治病。孫權愛惜他的功績和才能,所以不治罪。派朱桓之子朱異率領朱桓部下,令醫者爲他看病護理,幾個月之後派遣回中洲。孫權親自送朱桓,對他說:“現在敵人依然存在,稱霸的道路尚未明確,我應該和你一起平定天下,打算讓你統率五萬人獨當一面,來圖謀攻取敵國,希望你的疾病不會復發。”朱桓說:“上天授予陛下聖人的姿貌,應當君臨四海,委任重臣,來清除叛逆,這樣我的病就會自然康復。”

朱桓性格高傲,恥於爲人所驅使,每次臨陣交戰,統率軍隊不得自由控制,就會埋怨激憤。然而朱桓輕財重義,且記憶力好,見人一面,幾十年不會忘記,部下一萬人,他們的妻子和兒女朱桓都全部認識。喜歡供養士卒,贍養親戚,俸祿家產,都分給他們一同享用。朱桓病重的時候,全軍營都十分擔憂。

赤烏元年(公元238年),朱桓病死,享年六十二歲。部下不論男女,無不痛哭。又因爲家裡沒有財產,孫權賜五千斛鹽來處理喪事。子朱異繼嗣。陳壽:“桓性護前,恥爲人下,節度不得自由而而憤激。然輕財貴義,兼以強識。與人一面,數十年不忘。”“朱桓以勇烈著聞。”

魏景初二年(238)正月,明帝曹睿詔回太尉司馬懿,領兵四萬準備第三次伐遼東公孫淵。魏明帝問他估計公孫淵有什麼對策,司馬懿說:“事先棄城逃走,是上計。憑藉遼水抗拒我大軍,這是次計。坐守襄平,那他就要當俘虜了。”魏明帝又問:“公孫淵會採用哪種?”司馬懿回答:“只有聰明人能正確估量彼此實力。預先棄城,不是公孫淵所能做到的。他定會認爲我們這次孤軍遠征不能持久,先在遼水抗拒,再退守襄平,這是中計和下計”。魏明帝問:“往還需要多少時間?”司馬懿說:“去百日,回百日,攻戰百日,用六十天休息,一年時間足夠了。”

當時朝廷大修宮室,加上軍用物資,百姓飢弊。司馬懿出征前勸魏明帝說:“昔日周公營造洛邑,蕭何建造未央宮,今日宮室不完備,這是我的責任。然而黃河以北,百姓窮困,內外徭役繁多,勢必不能百廢俱興,應暫時停止內務,以救目前之急。”

臨行時親友相送,司馬懿感慨作歌:“天地開闢,日月重光。遭遇際會,

畢力遐方。將掃羣穢,還過故鄉。肅清萬里,總齊八荒。告成歸老,待罪舞陽。”

正月,司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從京師出發,經孤竹,越碣石。公孫淵聞之,復遣使向吳稱臣求救。吳遂大發兵,以救援爲名,實欲待機而動。曹叡問蔣濟:“孫權會出兵救遼東麼?”蔣濟說:“孫權知道此戰他得不到什麼好處,且深入救援是他力所不及的,只是在表面上進行援助則無濟於事。就算孫權的子侄在危急時刻,他都猶然不動,更何況是往日給過他恥辱的異域之人了!現在他往外聲張此事,乃其詭計。杳渚之間,距離公孫淵還遠,若前方大軍相持,不能迅速解決,以孫權程度不深的謀略,或許會以輕兵掩襲也說不定。”

六月,司馬懿至遼東,公孫淵令大將軍卑衍,楊祚領兵數萬屯於遼隧(今遼寧遼陽西南),圍塹二十餘里,堅壁不戰。司馬懿乃多張旗幟,僞攻其南,衍盡將精銳迎之。魏軍暗中渡水出其北,直指淵都襄平(今遼寧遼陽)。卑衍等恐,引兵夜走。復與魏軍戰,大敗。魏軍遂圍襄平。七月,大雨月餘不止,遼水暴漲,平地水深數尺,魏三軍驚恐,欲撤圍移營。司馬懿乃令軍中,敢有言徙營者斬,軍心乃定。雨停,魏軍乃合圍,作土山地道,晝夜攻之。襄平糧盡,致要相食,死者甚多。公孫淵將楊祚降魏。八月,公孫淵派相國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請解圍而縛。司馬懿斬殺使者,發佈檄文嚴責:“昔日楚和鄭是並列的國家,鄭伯尚且肉袒牽羊而迎楚軍。孤家爲王者大臣,位在上公,而王建等要我解圍退兵,如楚鄭一樣同列相待。二人年老糊塗,必是傳話不符原意,已經將他們斬首。若還有話要說,可再派年少明智果決的人來。”公孫淵又派侍中衛演來請求定日期送人質。司馬懿對他說:“作戰的大要有五: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餘二事惟有降與死耳。公孫淵若不肯自縛請罪,就是決心尋死了,不須送什麼人質。”

襄平守潰,公孫淵與子修將數百騎突圍向東南逃走,司馬懿縱兵擊破其軍,公孫淵戰死在樑水邊上。司馬懿入城將公卿以下及兵民七千餘人,屠殺屠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屍體,築造京觀。把公孫淵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斬首,殺死將軍畢盛等二千多人。收編百姓四萬戶。魏遂據遼東、帶方(今朝鮮黃海南道、黃海北道一帶)、樂浪(今朝鮮平安南道、平安北道及黃海北道各部分)、玄菟(今遼寧東部至朝鮮咸鏡北道一帶)四郡。司馬懿釋放了當年被公孫淵篡奪官位的公孫恭,又爲被公孫淵迫害的綸直等人修了墳墓,表彰他們的後代。下令說:“古代討伐一個國家,僅殺其中頑固兇惡的人而已。各位被公孫淵所連累的人,全部寬恕。中原人願意返回故鄉的,各隨己願。”當時司馬懿軍中有的士兵衣單寒冷,請求發給短襖,司馬懿不給,表示“襦者官物,人臣無私施也”。於是上奏朝廷,把一千多名六十歲以上的士兵解除兵役,送返回鄉。在原定一年的期限內,勝利班師。魏明帝派使者到薊去犒勞部隊,增司馬懿食昆陽縣,前後共二縣。曹魏數十年來遼東問題終於徹底解決。

當初,公孫淵的哥哥公孫晃,爲他的叔父公孫恭到京城做人質,起初公孫淵還沒反叛,公孫晃幾次向曹叡陳述了他想反叛的情況。現公孫淵反叛,曹叡不忍心在街市斬殺公孫晃,想把他投在獄中殺死。

延壽亭侯高柔上疏說:“《尚書》中說:‘用懲處來討伐他的罪行,用德行來表彰他的善舉。’這是帝王制度清明公正的法則。公孫晃及妻兒與叛逆者是手足

親情,實在是應該斬首示衆,不讓遺下後患。而我私下聽說公孫晃先前幾次主動陳述公孫淵準備叛逆的情況,雖然是叛逆者的同族,而究其實質,還是可以寬恕的。說到孔子解脫司馬牛的憂愁,祁奚解脫叔向的過失,在過去是優美高尚的義節。我認爲公孫晃如確實陳述過公孫淵的情況,就應該寬恕他的死罪;如沒有陳述過,應該在街市當衆斬首。現在進不發佈赦免他的命令,退又不公佈他的罪行,關在監獄中,讓他自殺,周圍觀察此事的國家,有的就對這種舉動產生疑惑。”

曹叡不聽,最終還是派人送給公孫晃以及妻兒黃金的粉末,讓他們吞飲自殺,賜給棺木、衣服,在自己家中入殮殯葬。

次年四月,吳督軍使者羊衜、鄭胄,將軍孫怡率兵至遼東,時遼東已平,遂擊魏守將張持、高慮等,俘掠人口而歸。

魏景初二年(238)六月,倭女王卑彌呼遣大夫難升米、都市牛種等訪魏,獻男女生口十人及斑布。十二月,魏詔封卑彌呼爲親魏倭王,封難升米爲率善中郎將,都市牛利爲率善校慰,並賜贈大量錦、罽、絳、絹等各色絲綢及刀、銅鏡等物。

魏景初二年(238)八月,燒當羌王芒中、注詣起事,魏涼州刺史率兵攻討,斬殺注詣,遂平。

原本朝廷讓司馬懿便道往鎮關中。但當到達白屋時,有詔書召他火速回京,三日之間,詔書五至。魏明帝手書說:“間側息望到,到便直排閣入,視吾面”。據說,司馬懿在襄平時,曾夢見魏明帝枕在他膝上,說:“視吾面。”他俯視,見魏明帝面有異色。

如今一見詔書此語,大驚,乘追鋒車晝夜兼行,從白屋到京城,四百多裡。

司馬懿在回趕京城的路上感到不安。風雨欲來,天下大亂又增加了不確定的因素。

司馬懿率軍討伐遼東公孫淵,劉禪詔令蔣琬率兵進駐漢中,等待時機,與孫吳夾擊魏國。六年之中,蔣琬率軍屯駐漢中,魏軍不敢來犯。此期間,蔣琬還多次命令姜維率偏師西進,採取一種進攻的姿態,但是收效不大。蔣琬認爲,認爲諸葛亮生前多次出兵秦川,道路艱險,來往不便,不如沿漢水、沔水東下,於是,蔣琬大造舟船,準備襲擊魏國的魏興、上庸二地,但不料舊疾復發,未能成行。朝中官員大多認爲:水路出兵容易,但萬一失敗則回返不易,不是上策。於是朝廷派尚書令費禕、中監軍姜維來漢中,試圖勸阻蔣琬,蔣琬於是上書給後主:“爲漢室除殘去穢,是我應盡的職責,自臣奉辭來到漢中,已經六年了,由於我資質駑鈍,又兼疾病,並無進展,俯仰惟艱,寢食不安。現在曹魏跨帶九州,根深蒂固,想要除去並不容易,如果我們和東吳合力,成犄角之力,就算不能迅速將魏國吞併,也慢慢將其蠶食掉。但是吳期二三,連不克果,舉步維艱,廢寢忘食,於是與費禕等人商議,認爲涼州地勢險要,進退有資,羌胡人心存漢室,昔日以偏軍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長短,應該是首要的事情,宜用姜維爲涼州刺史,姜維出軍西北,我當率軍後繼,而涪縣水陸通達,萬一東北有變,應付不難。”蔣琬於是進駐涪縣,病情日益加重。

徵東將軍滿寵、涼州刺史徐邈領兵在外又位高權重,經常受到詆譭,而孫資據理力爭,說明他們平常的作爲,使其不受猜疑。滿寵、徐邈可保持功名,有賴孫資幫助。田豫等人曾經毀謗孫資,孫資卻不以爲意,之後田豫等人感到慚愧,要求和解,孫資同意,並且令長子孫宏娶田豫之女,並照顧年老在家的田豫。

(本章完)

第七章 爭霸序幕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序幕第一百一十五章 陰謀陽略第六十七章 中流砥柱第七十九章 義釋黃忠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第十二章 以父之名第一百零三章 孟達叛變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間冷暖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外記(四十五)西晉西北名將外記(七)袁紹的失敗外記(三十八)士族階級第九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四十七章 臥龍之理第五章 江東猛虎外記(四)宛城陰謀歷史註明外記(三)笮融小傳第三章 董卓入京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外記(八)皇帝夢外記(四十六)西北守神人第九章 美人心計第四十一章 坐領江東第五十七章 再敗漢津第十五章 再次交鋒第三十一章 劉備敗走外記(三十七)人傑第一百一十八章 兵敗街亭歷史註明外記(四十六)西北守神人第一百六十一章 名門之後第九十二章 自領益州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第一章 蠢蠢欲動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間冷暖第二十四章 再擊呂布第一百一十七章 天水幼麟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中降服第十四章 濮陽大戰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外記(二十六)再論太和浮華案第一百零七章 蜀漢興兵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的時代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外記(二十四)司馬懿的悲劇外記(三十三)清淡誤國外記(四十一)鮮卑衰落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外記(二十九)天命正統第五十三章 當陽交兵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第三十七章 再破袁紹第一百七十四章 三國事件第一百一十八章 兵敗街亭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第一百五十二章 兵分漢中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將爭功第一百章 暗藏殺機第一百六十八章 羊祜其人第二十五章 呂布喪命第二章 洛陽之亂第十五章 再次交鋒第八十五章 劉備入川第二十三章 大戰袁術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間冷暖第六十六章 口舌爭鋒外記(四十七)人物生卒.魏第六十二章 勝利煩惱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一)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間冷暖第七十章 初戰三江口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第五十一章 計獻荊州第五十六章 徐庶孝道第三十九章 郭嘉遺計第九十五章 威震逍遙津第九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二十九章 大戰前夕第三十九章 郭嘉遺計第一百五十四章 功臣叛亂外記(七)袁紹的失敗第二十一章 轅門射戟第五十一章 計獻荊州第一百七十二章 殊途同歸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第六十八章 孫劉聯盟第一百三十章 平定遼東第十三章 新盟誕生外記(一)濮陽之戰第五十八章 劉備選擇第六十七章 中流砥柱第六十九章 江東都督
第七章 爭霸序幕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序幕第一百一十五章 陰謀陽略第六十七章 中流砥柱第七十九章 義釋黃忠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第十二章 以父之名第一百零三章 孟達叛變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間冷暖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外記(四十五)西晉西北名將外記(七)袁紹的失敗外記(三十八)士族階級第九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四十七章 臥龍之理第五章 江東猛虎外記(四)宛城陰謀歷史註明外記(三)笮融小傳第三章 董卓入京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外記(八)皇帝夢外記(四十六)西北守神人第九章 美人心計第四十一章 坐領江東第五十七章 再敗漢津第十五章 再次交鋒第三十一章 劉備敗走外記(三十七)人傑第一百一十八章 兵敗街亭歷史註明外記(四十六)西北守神人第一百六十一章 名門之後第九十二章 自領益州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第一章 蠢蠢欲動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間冷暖第二十四章 再擊呂布第一百一十七章 天水幼麟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中降服第十四章 濮陽大戰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外記(二十六)再論太和浮華案第一百零七章 蜀漢興兵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的時代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外記(二十四)司馬懿的悲劇外記(三十三)清淡誤國外記(四十一)鮮卑衰落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外記(二十九)天命正統第五十三章 當陽交兵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第三十七章 再破袁紹第一百七十四章 三國事件第一百一十八章 兵敗街亭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第一百五十二章 兵分漢中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將爭功第一百章 暗藏殺機第一百六十八章 羊祜其人第二十五章 呂布喪命第二章 洛陽之亂第十五章 再次交鋒第八十五章 劉備入川第二十三章 大戰袁術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間冷暖第六十六章 口舌爭鋒外記(四十七)人物生卒.魏第六十二章 勝利煩惱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一)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間冷暖第七十章 初戰三江口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第五十一章 計獻荊州第五十六章 徐庶孝道第三十九章 郭嘉遺計第九十五章 威震逍遙津第九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二十九章 大戰前夕第三十九章 郭嘉遺計第一百五十四章 功臣叛亂外記(七)袁紹的失敗第二十一章 轅門射戟第五十一章 計獻荊州第一百七十二章 殊途同歸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第六十八章 孫劉聯盟第一百三十章 平定遼東第十三章 新盟誕生外記(一)濮陽之戰第五十八章 劉備選擇第六十七章 中流砥柱第六十九章 江東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