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將爭功

蜀人飛報入成都。後主聞知,慌召黃皓問之。黃皓奏曰:“此詐傳耳。神人必不肯誤陛下也。”後主又宣師婆問時,卻不知何處去了。此時遠近告急表文,一似雪片,往來使者,聯絡不絕。後主設朝計議,多官面面相覷,並無一言。郤正出班奏曰:“事已急矣!陛下可宣武侯之子商議退兵之策。”原來武侯之子諸葛瞻。

後主泣訴道:“鄧艾兵已屯涪城,成都危矣。卿看先君之面,救朕之命!”諸葛瞻亦泣奏道:“臣父子蒙先帝厚恩、陛下殊遇,雖肝腦塗地,不能補報。願陛下盡發成都之兵,與臣領去決一死戰。”後主即撥成都兵將七萬與諸葛瞻。諸葛瞻辭了後主,整頓軍馬,聚集諸將問說:“誰敢爲先鋒?”言未訖,一少年將出曰:“父親既掌大權,兒願爲先鋒。”衆視之,乃諸葛瞻長子諸葛尚也。諸葛尚時年一十九歲。博覽兵書。多習武藝。瞻大喜,遂命尚爲先鋒。是日,大軍離了成都,來迎魏兵。

諸葛瞻帶領尚書張遵(張飛之孫)、尚書郎黃崇(黃權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率軍隊前往抵抗,到達涪縣後盤桓不前;

黃崇勸告諸葛瞻:“速速前行,佔據險要,不要讓魏軍進入平地,否則魏軍將勢不可擋啊。”黃崇屢次進言,乃至痛苦流涕,諸葛瞻卻不爲所動,依舊在涪城不前。

鄧艾派其子鄧忠攻打諸葛瞻的右翼,司馬師纂攻其左翼。鄧忠、師纂失利,退回,對鄧艾說:“賊兵堅守牢固,很難擊破。”鄧艾大怒,說:“生死存亡之際,全在此一舉,還說什麼可與不可!”大聲叱責二將,並要將其斬首。二將策馬奔回,揮軍再戰,

鄧艾長驅直入,蜀軍前鋒被打敗,諸葛瞻退守錦竹,鄧艾遣使送信誘降諸葛瞻:“你如果願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爲琅邪王。”諸葛瞻大怒說:“我乃諸葛丞相之子,且能降服魏國?”斬殺鄧艾使者,率軍出戰。

涪關險城當大禮送給了鄧艾,諸葛瞻意識到自己在戰略上已經鑄成大錯,長嘆:“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

黃崇也激勵將士決一死戰,李球臨陣授命,於是漢魏最後一戰——綿竹之戰爆發。諸葛瞻在綿竹擺好陣勢等待鄧艾,鄧艾派遣其子鄧忠從右包抄,又派遣師纂從左包抄,結果兩人都被諸葛瞻打敗退回,報告說:“敵人難以擊破!”鄧艾大怒說:“生死存亡,在此一舉,有什麼不可以的!”要將兩人斬首,於是兩人再次出戰,擊敗漢軍,諸葛瞻、張遵等人戰死。諸葛瞻之子諸葛尚聽說軍敗後,嘆息說:“我們父子受了國家那麼多的恩惠,而沒有提早斬除黃皓,以致慘敗,還有什麼面目活下去呢?!”於是衝入陣內戰死。

就這樣,鄧艾攻克綿竹,蜀國防線崩潰了。

後主在成都,聞鄧艾取了綿竹,諸葛瞻父子已亡,大驚,急召文武商議。近臣奏說:“城外

百姓,扶老攜幼,哭聲大震,各逃生命。”後主驚惶無措。忽哨馬報到,說魏兵將近城下。多官議說:“兵微將寡,難以迎敵;不如早棄成都,奔南中七郡。其地險峻,可以自守,就借蠻兵,再來克復未遲。”光祿大夫譙周說:“不可。南蠻久反之人,平昔無惠;今若投之,必遭大禍。”多官又奏曰:“蜀、吳既同盟,今事急矣,可以投之。”周又諫曰:“自古以來,無寄他國爲天子者。臣料魏能吞吳,吳不能吞魏。若稱臣於吳,是一辱也;若吳被魏所吞,陛下再稱臣於魏,是兩番之辱矣。不如不投吳而降魏。魏必裂土以封陛下,則上能自守宗廟,下可以保安黎民。願陛下思之。”後主未決,退入宮中。

次日,衆議紛然。譙周見事急,覆上疏諍之。後主從譙周之言,正欲出降;忽屏風後轉出一人,厲聲而罵周曰:“偷生腐儒,豈可妄議社稷大事!自古安有降天子哉!”後主視之,乃第五子北地王劉諶也。後主生七子:長子劉璿,次子劉瑤,三子劉琮,四子劉瓚,五子即北地王劉諶,六子劉恂,七子劉璩。七子中惟諶自幼聰明,英敏過人,餘皆儒善。後主謂諶曰:“今大臣皆議當降,汝獨仗血氣之勇,欲令滿城流血耶?”諶曰:“昔先帝在日,譙周未嘗於預國政;今妄議大事,輒起亂言,甚非理也。臣切料成都之兵,尚有數萬;姜維全師,皆在劍閣,若知魏兵犯闕,必來救應:內外攻擊,可獲大功。豈可聽腐儒之言,輕廢先帝之基業乎?”後主叱之曰:“汝小兒豈識天時!”諶叩頭哭曰:“若勢窮力極,禍敗將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奈何降乎!”後主不聽。諶放聲大哭道:“先帝非容易創立基業,今一旦棄之,吾寧死不辱也!”後主令近臣推出宮門,遂令譙周作降書,遣私署侍中張紹、駙馬都尉鄧良同譙周齎玉璽來雒城請降。

鄧艾每日令數百鐵騎來成都哨探。當日見立了降旗,艾大喜。不一時,張紹等至,艾令人迎入。三人拜伏於階下,呈上降款玉璽。艾拆降書視之,大喜,受下玉璽,重待張紹、譙周、鄧良等。艾作回書,付三人齎回成都,以安人心。三人拜辭鄧艾,徑還成都,入見後主,呈上回書,細言鄧艾相待之善。後主拆封視之,大喜,即遣太僕蔣顯齎敕令姜維早降;遣尚書郎李虎,送文簿與艾:共戶二十八萬,男女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官吏四萬,倉糧四十餘萬,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餘物在庫,不及具數。擇十二月初一日,君臣出降。

北地王劉諶聞知,怒氣沖天,乃帶劍入宮。其妻崔夫人問道:“大王今日顏色異常,何也?”劉諶說:“魏兵將近,父皇已納降款,明日君巨出降,社稷從此殄滅。吾欲先死以見先帝於地下,不屈膝於他人也!”崔夫人說:“賢哉!賢哉!得其死矣!妾請先死,王死未遲。”諶曰:“你何死耶?”崔夫人說:“王死父,妾死夫:其義同也。夫亡妻

死,何必問焉!”言訖,觸柱而死。諶乃自殺其三子,並割妻頭,提至昭烈廟中,伏地哭曰:“臣羞見基業棄於他人,故先殺妻子,以絕掛念,後將一命報祖!祖如有靈,知孫之心!”大哭一場,眼中流血,自刎而死。蜀人聞知,無不哀痛。

次日,魏兵大至。後主率太子諸王,及羣臣六十餘人,面縛輿櫬,出北門十里而降。鄧艾扶起後主,親解其縛,焚其輿櫬,並車入城。都之人,皆具香花迎接。艾拜後主爲驃騎將軍,其餘文武,各隨高下拜官;請後主還宮,出榜安民,交割倉庫。又令太常張峻、益州別駕張紹,招安各郡軍民。又令人說姜維歸降。一面遣人赴洛陽報捷。艾聞黃皓奸險,欲斬之。皓用金寶賂其左右,因此得免。

太僕蔣顯到劍閣,入見姜維,傳後主敕命,言歸降之事。姜維聽後大驚。鍾會感到前所未有的失敗。自己帶着十來萬的大軍來滅蜀,居然讓鄧艾帶着三萬人抄小路搶了頭功。自己認爲這是恥辱。

帳下衆將聽知,一齊怨恨,咬牙怒目,鬚髮倒豎,拔刀砍石大呼道:“我等死戰,何故先降耶!”號哭之聲,聞數十里。維見人心思漢,乃以善言撫之說:“衆將勿憂。吾有一計,可復漢室。”衆皆求問。姜維與諸將附耳低言,說了計策。即於劍閣關遍豎降旗,先令人報入鍾會寨中,說姜維引張翼、廖化、董厥等去投降鍾會。

蜀主劉禪投降魏國,消息傳來後,停止了救援的行動。呂興殺死孫諝,派使者前往魏國,請求任命他爲太守以及領兵。丞相濮陽興建議選取屯田一萬人作軍隊。分拆武陵郡置天門郡。

公元264年春正月,蜀國將領羅憲守衛永安城。到成都失敗時,永安城中騷動,長江邊的長史都棄城逃走,羅憲將一個作亂者斬首,百姓才安定。得知劉禪已投降,便率領所統轄的軍隊臨都亭三天。吳國聽說蜀漢失敗,派盛曼將軍向西而行,表面上假稱救援,內心是要襲擊羅憲。羅憲說:“我國傾覆,吳國是脣齒之邦,不撫卹我們的災難,卻想求利,我寧可作投降的俘虜。”便歸順魏朝。於是整治鎧甲、軍隊,砥礪節操道義,士人都聽命。

。會大喜,令人迎接維入帳。鍾會說:“伯約來何遲也?”姜維正色流涕道:“國家全軍在吾,今日至此,猶爲速也。”鍾會甚奇之,下座相拜。待爲上賓。姜維說:“聞將軍自淮南以來。算無遺策;司馬氏之盛,皆將軍之力,姜維故甘心俯首。如鄧士載,當與決一死戰,安肯降之乎?”會遂折箭爲誓,與姜維結爲兄弟,情愛甚密,仍令照舊領兵。姜維暗喜,遂令蔣顯回成都去了。

姜維的投降讓鍾會的軍隊一下子膨脹到了十五六萬人,爲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鍾會十分厚待姜維這些投降將領,把他們交出的將印全部發還給他們,以表示對他們仍然重用。

鍾會暗想:“鄧艾,我一定要除掉你。”

(本章完)

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託孤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外記(十七)南方叛賊外記(二十六)再論太和浮華案外記(四十一)鮮卑衰落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第七十五章 重用賢能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外記(一)濮陽之戰第八十六章 趙雲截江外記(三十)九品中正制第一百一十五章 陰謀陽略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外記(三十六)英雄記外記(四十五)西晉西北名將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權獨攬第七章 爭霸序幕第四十八章 託孤遺言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第六十二章 勝利煩惱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外記(四十四)魏西北名將第一百五十七章 父親旗幟第二十六章 許田打獵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託孤第六十七章 中流砥柱第一百五十九章 新舊功臣外記(三十八)士族階級第十章 長安之亂外記(十九)袁紹部將第十二章 以父之名第四十九章 江東英豪第六十一章 襄陽鬧劇第八十五章 劉備入川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第四十章 對峙博望第五十二章 攜民南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與壞弟弟第八十一章 大宴銅雀臺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外記(三十八)士族階級第一百章 暗藏殺機第四章 關東聯軍第二十四章 再擊呂布第七十六章 劉備曙光外記(二十二)月英其人第十二章 以父之名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第一百三十五章 暴風前夕第七章 爭霸序幕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第一百二十九章 內政之亂第一百二十章 二次北伐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第一百五十五章 理想破滅第一百一十一章 改革風波外記(十九)袁紹部將第二十章 平定江東第三章 董卓入京外記(十三)逍遙津之戰第一百五十二章 兵分漢中第八十二章 西涼再反第六章 玉璽爭鋒第八章 界橋爭鋒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一)第一百五十四章 功臣叛亂第五十八章 劉備選擇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間冷暖第七十七章 江陵堅盾第一百五十八章 新舊制度第二十七章 青梅煮酒第七十三章 火燒赤壁第八章 界橋爭鋒第一百四十六章 重任在肩外記(四十七)人物生卒.魏外記(十二)龐羲別傳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第九十八章 爭奪漢中第四十一章 坐領江東第一百六十四章 慘無人性第八十六章 趙雲截江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第六十八章 孫劉聯盟外記(四十七)人物生卒.魏第九十四章 平定漢中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上篇第一百三十六章 正始之變第三十五章 火燒烏巢第六十四章 初到江東第一百六十八章 羊祜其人第一百六十七章 背離人心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下篇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第九十七章 奪嫡之爭外記(九)毛玠與崔琰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第一百二十四章 遼東策應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
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託孤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外記(十七)南方叛賊外記(二十六)再論太和浮華案外記(四十一)鮮卑衰落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第七十五章 重用賢能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外記(一)濮陽之戰第八十六章 趙雲截江外記(三十)九品中正制第一百一十五章 陰謀陽略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外記(三十六)英雄記外記(四十五)西晉西北名將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權獨攬第七章 爭霸序幕第四十八章 託孤遺言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第六十二章 勝利煩惱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外記(四十四)魏西北名將第一百五十七章 父親旗幟第二十六章 許田打獵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託孤第六十七章 中流砥柱第一百五十九章 新舊功臣外記(三十八)士族階級第十章 長安之亂外記(十九)袁紹部將第十二章 以父之名第四十九章 江東英豪第六十一章 襄陽鬧劇第八十五章 劉備入川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第四十章 對峙博望第五十二章 攜民南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與壞弟弟第八十一章 大宴銅雀臺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外記(三十八)士族階級第一百章 暗藏殺機第四章 關東聯軍第二十四章 再擊呂布第七十六章 劉備曙光外記(二十二)月英其人第十二章 以父之名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第一百三十五章 暴風前夕第七章 爭霸序幕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第一百二十九章 內政之亂第一百二十章 二次北伐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第一百五十五章 理想破滅第一百一十一章 改革風波外記(十九)袁紹部將第二十章 平定江東第三章 董卓入京外記(十三)逍遙津之戰第一百五十二章 兵分漢中第八十二章 西涼再反第六章 玉璽爭鋒第八章 界橋爭鋒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一)第一百五十四章 功臣叛亂第五十八章 劉備選擇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間冷暖第七十七章 江陵堅盾第一百五十八章 新舊制度第二十七章 青梅煮酒第七十三章 火燒赤壁第八章 界橋爭鋒第一百四十六章 重任在肩外記(四十七)人物生卒.魏外記(十二)龐羲別傳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第九十八章 爭奪漢中第四十一章 坐領江東第一百六十四章 慘無人性第八十六章 趙雲截江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第六十八章 孫劉聯盟外記(四十七)人物生卒.魏第九十四章 平定漢中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上篇第一百三十六章 正始之變第三十五章 火燒烏巢第六十四章 初到江東第一百六十八章 羊祜其人第一百六十七章 背離人心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下篇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第九十七章 奪嫡之爭外記(九)毛玠與崔琰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第一百二十四章 遼東策應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