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從君而戰

馬守成倒是一愣,他沒有料到夏正平會提出這樣的要求。他本就是有心想要臣服於夏正平的,讓自己的兒子隨同他一起征伐天下,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這後面的二十萬稻米,顯然是馬守成有些意料不到的,事實上,這就相當於,夏正平援助馬守成二十萬稻米,就意味着馬守成將會欠夏正平一個人情。人情很小,但很有用。

兩下里,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馬守成也就不再阻攔夏正平和馬孟起之間的對戰了。

“將軍,請!”夏正平見着馬孟起和馬守成都沒有反對自己的提議,便是做了一個請的動作,指着,“我進來府衙的時候,正好經過演武臺,你我同去那裡,一較高下。”

夏正平的興致已然提升到了最高,緊盯着馬孟起不放。這麼多年的征伐下來,夏正平大小戰鬥,也是經歷過數十次了,無論是武藝還是兵法謀略方面,都有着長足的進步。俗話說得好,實踐是最好的老師。

曾經在皇宮之中學習到的那些武藝,學習到的那些兵法,在五年之中的征伐下,被夏正平運用的越發成熟了。他今日之所以敢對馬孟起說出這樣一番話,那是因爲他有着極爲準確的把握。或者說,他並不懼怕馬孟起,他有着百分百的勝率。

馬孟起的興致也是被夏正平激發出來了,當下拱手道:‘請。“

說完之後,兩人便大踏步走出了政事堂,朝着演武臺而去。

沒有裁判,也沒有什麼歡呼的聲音。兩人走上演武臺,拱手抱拳,彼此算是施了一禮。

夏正平用的是一杆長槍,足有一個半人高,約莫一丈。馬孟起用的也是一柄長槍,不過他那柄長槍,倒是比夏正平短了不少。

“請!“

兩人異口同聲之後,便是往後跳了一步,下一刻兩杆長槍碰撞了起來。金鐵交鳴的聲音,傳遍了整個府衙,趕過來圍觀的南山客、關長雲以及西羌族族長馬守成皆是震驚了一下。

馬守成也是個習武的將軍,他兒子的武藝是他傳授的。本以爲馬孟起的武藝並不會多好,但實踐證明,自己該交的都交了,最後卻是培養出了衆人皆知的少年英才——馬孟起。這算得上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馬守成自然是有些興奮的。

然而,他此時的臉色有些變化了,他不再認爲,這天下數一數二的武將,有自己兒子馬孟起一個席位了。兩杆長槍相撞,就已經判斷出了勝負。

金鐵交鳴之聲,再一次傳了出來。這一次,夏正平後退,馬孟起提槍就刺,然而卻被夏正平以長槍的槍柄給抵住了。這是一種細節上的武藝,也是難度極大的。

但夏正平卻是嫺熟的應用起來了,馬守成看的真切,他明白自己的兒子,在武藝之中,還是有些不足的。至少,知子莫過於父,在馬守成的眼中,他的兒子卻無法做到這樣完美的動作。

夏正平不再躲閃,一個側身,反手一掃。馬孟起早已經預料到了不對勁,立刻後撤,然而終究是有些來不及了。那一杆長槍,直接掃到了他的肋下,將其打翻在地。

南山客與關長雲見此,皆是吞了一口吐沫。南山客倒還好,她是女子,自然對這一方面的興趣不大。關長雲卻是不然,他是知道馬孟起的名聲的,明白這個將軍的恐怖之處。然而,他們卻沒有預料到夏正平,比馬孟起更加恐怖。

只是三個回合,夏正平就已經擊敗了馬孟起。別看這回合數只有三個,然而每一個回合之中,都有着成百上千個細節。

兩個人都是高手,但高手之間的戰鬥,往往是化繁爲簡,一擊斃命的。就像夏正平這樣,三個回合就和馬孟起之間決出了勝負。

夏正平走到馬孟起身前,將他服了起來,道:“將軍的武藝不在我之下,然而心的修煉卻沒有到家。“

“多謝教誨。“馬孟起神色之中多又不甘,但是他也明白一個道理,成王敗寇,無論自己多麼強大,但是隻要這一場比賽輸了,那他就是夏正平手下的將軍了,”自今以後,末將馬孟起,便隨同主公出生入死,絕無反悔之心。“

夏正平能夠從馬孟起的言語之中,聽得出來,他是有一些不甘心的。然而,夏正平卻並沒有多說什麼,因爲他知道,只是這一次,恐怕會給馬孟起較大的打擊。轉念一想,夏正平卻是想通了一些事情,他便是安慰道:“我只是趁着將軍不注意,暗中耍了些小技巧,纔會有如此勝利的。我願意將巴州三十萬大軍中的十萬,交由你統領……”

“此事萬萬不可。”馬孟起聞言,連忙擺手,將夏正平的話語,堵在了嘴中,“主公把十萬大軍交給我,那是在自毀軍隊啊。我馬孟起是個粗人,沒有學習過什麼兵法,只懂得上陣殺敵,不懂得排兵佈陣。只懂得單挑對戰,不懂得如何行軍打仗。”

夏正平聞言,便是神色一滯,旋即就明白了馬孟起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人物。這是一個勇冠三軍,超絕武藝聚於一身的莽夫。

但這莽夫,正是夏正平想要的。那一身的武藝,一身的膽氣,上陣殺敵,怎麼可能會沒有用處呢?當下,夏正平便是笑道:“此言差矣,將軍可以讀書學習,也能夠做到獨當一面的。”

他不再提起讓馬孟起統領軍隊的事情,而是將馬孟起攙扶着,走下了演武臺。夏正平明白,自己剛剛的那一擊,恐怕給馬孟起造成了不少的傷害。這一點,是夏正平過意不去的。

“族長大人,得罪了!”夏正平賠了個禮,“作爲賠罪,儘管是我贏了,我依舊願意每年援助西羌族人二十萬擔稻米。”

“啊——”這一下,馬守成倒是有些震驚不已,他沒有想到的是,眼前的夏正平竟然如此豁達好爽。

二十萬稻米,也許不算個啥,但是對於西羌的民衆來說,卻可以說雪中送炭。因爲是草原地帶,也因爲平原廣闊,但是這裡卻不是什麼稻米之鄉。西羌族人終究是飲食習慣上,喜歡牛羊肉多一點。但真實情況來說,稻米才能夠讓他們吃得飽。

“如此,就這麼定了。”馬孟起被夏正平交給了醫官,他隨着馬守成一道,走進了政事堂後,拿出了一份帛書,“這是一份盟書。”

馬守成見着夏正平拿出了帛書,再一看裡面的內容,便是明白爲什麼夏正平會前來西羌之地了。

不過,他並沒有懷疑什麼,因爲他明白,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曾經的大夏神朝,對於西羌之地的民衆,多有照顧。這一點恩義,自己自然是要記在心中的。當下,馬守成便是走到了桌案前,拿起了大印,扣了上去道:“自今以後,西羌永遠歸順於大漢,永遠聽從於您的號令。”

“先皇恩澤,比及後世,夏正平愧不敢當!”夏正平拱手,倒是有一些懷戀曾經的大夏了。不,應該說是夏正平有一些傷感了,倒是有一些放不下了。

不過,他並沒有想太多,很快就恢復了神情,道:“今日之後,我大漢必不負西羌,望西羌能夠永助大漢。”

“從君而戰,但有上命,絕不敢輕易放棄。”

這算得上是一種結盟,事實上是一種臣服。或者說,是一種自治歸順。

當年西羌因爲種種原因,而脫離了大夏神朝,。自我管理了起來。按道理來說,大夏神朝纔是西羌的根。然而,當今的大夏正統,應該是巴州的漢王。漢王之地,和西羌之地,只有一座山脈相隔。儘管,濟州一方面被申朝統治了,對於西羌之地的人來說,歸順於漢王,要比歸順於申朝好得多。

這一日之後,曾經大夏神朝的國土上,巴州和西羌連接了起來,他們之間,將會是一種共同進退的關係。

夏正平在西羌待得時間足夠長,最終決定在十一月底,返回巴州。返回巴州的時候,馬孟起自然也跟上去了。不過,馬孟起還率領着三萬騎兵。

根據馬守成的介紹,這三萬騎兵,是西羌之地最爲精銳的存在。西羌沒有什麼遠大的理想,只想着安定自保。所以,對於馬守成來說,騎兵留着也沒多大用,他索性就送給了夏正平。

不過,前提自然是馬孟起統領這三萬騎兵。這一點,夏正平自然是答應了的。畢竟,巴州之人,也沒有誰比馬孟起更爲適合擔任這一支騎兵的長官的了。

夏正平與馬孟起,率領着這三萬騎兵,抵達巴州的時候,已經是大學紛飛的日子了。沒有什麼多餘的廢話,夏正平就將一衆官員打發去,和馬孟起一起安頓那三萬騎兵了。

他自己獨自一人,則是走上了城門樓上,眺望着北方,那裡是濟州的方向。此時,正好是晚間時刻,大雪紛飛,城門樓上的燈光火影,時有時無的,讓人不由得多想一些事情。

“蒼天啊,給我二十年的時間,讓我有能力光復大夏吧!”

這是夏正平擡頭望天,發出的話語。

第二十五章 烽火臺上狼煙起第十二章 北伐中原第十一章 張富貴的作死秀第五十四章 巴州漢王三連駁第四十七章 奪軍第二十三章 題字第三十三章 議取蜀州(上)第十三章 假虞滅虢第五十章 取三江漢王用計第七章 官商第十一章 裸衣相鬥(上)第五十一章 殺薛離第三十三章 初見成效第四十三章 承諾第三十一章 平北郡之戰第六章 諸侯形勢第七章 官商第十六章 封禪泰山,千古一帝(大結局)第六章 農政書第四十章 屯田制(第二卷完)第六章 過蜀州第三十三章 議取蜀州(上)第四十六章 年關第三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三十三章 議取蜀州(上)第十一章 稱帝第八章 奪權第四十章 無名之主第二十九章 未雨綢繆第四十二章 日落之城第四十七章 奪軍第三十七章 三拜第四十九章 棄北川雛鳳燒城第三十五章 攻安陽雛鳳用計第三十章 雍南郡第十八章 百年諸侯賊第六章 過蜀州第三十六章 真相第四十二章 燒連營陸慷建功第十六章 封禪泰山,千古一帝(大結局)第五十五章 黃瀚生突襲後部,夏正平氣死醉龍第三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三十二章 前因後果第二十章 漢王第三十一章 晏嬰舊事第一章 昭明太子第九章 煮鹽、曬鹽第三十三章 不爲我所用,必爲我所殺第一章 大旱第三十章 雍南郡第十九章 雙喜臨門第十二章 永昌改制第四十七章 申不易御駕親征第五十五章 黃瀚生突襲後部,夏正平氣死醉龍第十六章 六籍第五章 斬殺薛世成第十章 勸進第九章 鎮南將軍第八章 水師第四十三章 從君而戰第二十一章 吳越之地第三十四章 議取蜀州(下)第三章 後下手遭殃第二章 先下手爲強第二章 賤民?第十九章 攻取彰徳郡第六章 過蜀州第十七章 商量第十三章 英雄出自草莽,高士起於寒門第五十四章 巴州漢王三連駁第三十四章 議取蜀州(下)第二十二章 病重第二十五章 弒君第四十二章 約法三章第三十一章 七分天下(中)第三十二章 犧牲第五十一章 夏正平大戰申不易第二十五章 三江湖大戰(上)第四十七章 申不易御駕親征第二十五章 弒君第四十九章 矯詔第五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二十八章 觀其大略第五章 襄王本意第十二章 永昌改制第二章 朝陽宮第二十一章 吳越之地第三十八章 好消息第三十九章 求親第十四章 王業不偏安第十八章 百年諸侯賊第十二章 北伐中原第四十三章 承諾第四十八章 弄巧成拙(爲諸位書友的支持而加更的三千字大章)第七章 官商第十七章 苦情計第十四章 小心思第五十章 莫須有第六章 過蜀州第三十六章 人算不如天算
第二十五章 烽火臺上狼煙起第十二章 北伐中原第十一章 張富貴的作死秀第五十四章 巴州漢王三連駁第四十七章 奪軍第二十三章 題字第三十三章 議取蜀州(上)第十三章 假虞滅虢第五十章 取三江漢王用計第七章 官商第十一章 裸衣相鬥(上)第五十一章 殺薛離第三十三章 初見成效第四十三章 承諾第三十一章 平北郡之戰第六章 諸侯形勢第七章 官商第十六章 封禪泰山,千古一帝(大結局)第六章 農政書第四十章 屯田制(第二卷完)第六章 過蜀州第三十三章 議取蜀州(上)第四十六章 年關第三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三十三章 議取蜀州(上)第十一章 稱帝第八章 奪權第四十章 無名之主第二十九章 未雨綢繆第四十二章 日落之城第四十七章 奪軍第三十七章 三拜第四十九章 棄北川雛鳳燒城第三十五章 攻安陽雛鳳用計第三十章 雍南郡第十八章 百年諸侯賊第六章 過蜀州第三十六章 真相第四十二章 燒連營陸慷建功第十六章 封禪泰山,千古一帝(大結局)第五十五章 黃瀚生突襲後部,夏正平氣死醉龍第三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三十二章 前因後果第二十章 漢王第三十一章 晏嬰舊事第一章 昭明太子第九章 煮鹽、曬鹽第三十三章 不爲我所用,必爲我所殺第一章 大旱第三十章 雍南郡第十九章 雙喜臨門第十二章 永昌改制第四十七章 申不易御駕親征第五十五章 黃瀚生突襲後部,夏正平氣死醉龍第十六章 六籍第五章 斬殺薛世成第十章 勸進第九章 鎮南將軍第八章 水師第四十三章 從君而戰第二十一章 吳越之地第三十四章 議取蜀州(下)第三章 後下手遭殃第二章 先下手爲強第二章 賤民?第十九章 攻取彰徳郡第六章 過蜀州第十七章 商量第十三章 英雄出自草莽,高士起於寒門第五十四章 巴州漢王三連駁第三十四章 議取蜀州(下)第二十二章 病重第二十五章 弒君第四十二章 約法三章第三十一章 七分天下(中)第三十二章 犧牲第五十一章 夏正平大戰申不易第二十五章 三江湖大戰(上)第四十七章 申不易御駕親征第二十五章 弒君第四十九章 矯詔第五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二十八章 觀其大略第五章 襄王本意第十二章 永昌改制第二章 朝陽宮第二十一章 吳越之地第三十八章 好消息第三十九章 求親第十四章 王業不偏安第十八章 百年諸侯賊第十二章 北伐中原第四十三章 承諾第四十八章 弄巧成拙(爲諸位書友的支持而加更的三千字大章)第七章 官商第十七章 苦情計第十四章 小心思第五十章 莫須有第六章 過蜀州第三十六章 人算不如天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