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

臨江宮,內院,偏廳。

李恪正坐於廳中主位,王玄策和席君買則分坐於李恪左右兩側,而在李恪站着的,則是剛剛被擒拿的文清兒。

廳中,李恪端坐,看着眼前的文清兒,當先問道:“清兒姑娘,你我上次上次相見是在何時?”

李恪上來並未開門見山地詢問段璀與左遊仙之事,也是爲了循序漸進,由淺及深,免得問的太急了,文清兒反應過激,反倒問不出什麼東西來。

李恪想的自然是好的,可文清兒倒也乾脆,李恪一句話問完,清兒竟是悶不做聲,只是神色如常地站在李恪的面前,卻對李恪其人渾若未覺,彷彿整個偏廳裡只有她一人一般。

李恪看着清兒閉口不答,倒也沒有就此作罷,反倒自問自答道:“若是本王沒有記錯的話,上次你我相見應該是去歲夏中吧,不想時隔至今,竟已是大半載了。”

這一次,清兒倒是終於開了口,不過她一開口,也是拒人於千里之外。

清兒道:“李恪,你要殺便殺,你休想從我口中問出半點消息。”

清兒之意自是爲了叫李恪知難而退,免得再多費脣舌,可她不知,她不開口便也就罷了,李恪反倒無法,她只一開口,李恪便見縫插針,說上了話。

李恪道:“你的生死與本王無礙,你或者也是如此,死了也是如此,本王也非嗜殺之人,你只要回本王的話,本王殺你作甚?”

果然,李恪之言方落,清兒的臉色便露出了怒色,她盯着李恪,回道:“你少在這裡假惺惺,你若非嗜殺之人,我們前去蘇州的近百人怎的被你盡數屠殺,不留活口。”

李恪搖了搖頭道:“你怎的就知那近百人是本王殺的?”

清兒聽了李恪的話,倒是一愣,她沒想到李恪竟會這麼說,因爲在清兒看來,左遊仙之死本就是李恪所爲。

清兒道:“若非你的意思,段璀何來的膽子?此次怎的會突然變卦。”

左遊仙和段璀做買賣也不是第一次,此前都是相安無事,以致稍鬆了警惕。便丟了性命。在旁人看來,若非段璀得了更大的甜頭,亦或是爲人所脅迫,又怎會突然變卦,反手殺了左遊仙一衆。

而整個東南,能拉攏或脅迫得了段璀,叫段璀變卦,先後相差如此之大的人,除了李恪還能有誰?

清兒的話,多半基於她的猜測,但李恪將她的話聽在耳中,卻明白了什麼。

清兒既說段璀變卦,自然是他們一早已有所約定,否則清兒也不會這麼說。

李恪和一旁的王玄策對視了一眼,點了點頭,而後對清兒試探着道:“你說的變卦,可是軍械之事?”

清兒輕哼了一聲,回道:“明知故問。”

果然,李恪聽着清兒的話,心裡頓時明白了過來,難怪清兒一口咬定李恪嗜殺,原來再她眼中,這批軍械根本就是個幌子,爲的是要取了左遊仙的性命,而這背後設局之人便是李恪。

不過想來也是,也難怪清兒會有所誤會,畢竟在旁人看來,李恪已是唐廷頂了天的人物,誰又能想到在這東南半隅還有人敢去算計他呢?

李恪道:“左遊仙乃殘樑逆賊,謀逆亂國在前,劫擄本王在後,本王早欲除之而後快。左遊仙若是死在本王的手中,本王一定會認,但此次殺他不是本王的意思,本王也是昨日見得左遊仙的屍首,才知蘇州軍械丟失一事與他相干,此前本王知道的還不如你多。”

清兒聽着李恪的話,心中先是一驚,而隨後思慮了片刻,卻又慢慢地鎮靜了下來。

清兒所驚的是李恪方纔所言,若依李恪之言,左遊仙本是逆賊,殺了便就殺了,李恪沒有矢口不認的必要,左遊仙被伏殺之事確與他無關,他此前也並不知情,此事背後當另有其人。

可清兒想了想,卻又擔心李恪這是故意在誑她的話,想要騙出蕭月仙的消息,對蕭月仙不利。

清兒出於謹慎,只是淡淡地回道:“多謝相告。”

說完,清兒便又站在了那裡,對眼前的三人一副視若未睹的模樣。

清兒比李恪想象中的還要頑固,油鹽不進,李恪問她不敢問地太急,只得慢慢側擊,可正當李恪想着法子再想同她問話的時候,門外守着的王府衛率卻敲門走了進來。

“殿下,宮外傳來的信,說是受殿下故人所託交付,務必要將此信遞於殿下。”王府衛率進門,對李恪稟告道。

李恪自衛率手中接過信,展開一看,兩行娟秀的楷字映入了李恪的眼簾,這信中寫的不是別的,正是一首兩行小詩。

“勞歌一曲解行舟,綠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這首詩李恪記得很清楚,是去歲夏初,李恪在臨江宮聆江樓上寫於應和蕭月仙琴曲《水仙操》時所作,當時聆江樓只有他與蕭月仙兩人,並無旁人知曉,故而這詩定是蕭月仙所書。

清兒方纔落到他的手中,蕭月仙的信便送進了臨江宮,李恪自知蕭月仙之意,蕭月仙爲的恐怕還是清兒的性命和左遊仙的屍首。

李恪對王府衛率問道:“除了這封信,來人可還曾說什麼?”

王府衛率回道:“來人還說了,故人求見,還望殿下撥冗。”

李恪問道:“此人可還在府外等候?”

王府衛率回道:“此人送完信便離去了,現已不在府外。”

有人求見李恪,但放下信後竟自行離去了,這才旁人看來自然是怪異之事,但李恪卻知道,這不過是蕭月仙的權宜之舉。以蕭月仙眼下的身份,確實不宜在此時堂而皇之地求見李恪,而她如果就這樣來見李恪,李恪也不會買她的賬。

一瞬間,李恪倒是有點好奇,李恪的手中有蕭月仙想要的東西,卻不知蕭月仙又有什麼籌碼來同李恪交換。

李恪指着清兒,對王府衛率道:“將此人帶下去看押,務必使人嚴加看管,不得有失,也不得傷了她的性命。”

“諾。”王府衛率應了一聲,帶着清兒下去了。

清兒被帶走後,李恪纔對王玄策道:“麻煩先生備一艘船,隨本王去江上見一位故人。”

王玄策不解地問道:“殿下要去江上?”

“不錯。”李恪緩緩地點了點頭。

勞歌一曲解行舟,綠葉青山水急流,詩中之景可不正是在江上。

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十六章 欽陵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十章 拉攏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三章 結好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十四章 拉攏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六章 拜府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二十章 敲打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十章 校場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五章 夜襲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二十章 尋人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
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十六章 欽陵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十章 拉攏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三章 結好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十四章 拉攏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六章 拜府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二十章 敲打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十章 校場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五章 夜襲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二十章 尋人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