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

唐軍大帳之中,李恪正坐於其中,而在李恪的身旁兩側,則是王玄策和趙德言兩人,而此戰俘虜大度設,正跪在李恪的腳下。

“大度設,你當初在長安同本王爲難時可曾想過今日?”李恪跨着腿,大馬金刀地坐在帥椅之上,對腳下跪着的大度設問道。

眼下的大帳之中除了李恪外只王玄策和趙德言兩人,除了李恪外,這兩人俱是文人,雖不能說是手無縛雞之力,但也氣力不濟,不過尋常人罷了,他若是此時能暴然起身,將李恪擒下,那他便可藉此反敗爲勝,可大度設就這麼跪在地上,一動不動,沒有絲毫掙扎的意思。

大度設雖未同李恪動過手,但李恪的本事大度設卻是見過的,李恪一十有九,正是壯力之年,而且武藝精湛,大度設自知縱是手腳自由,尚且不是李恪的對手,更何況眼下的他還被縛住了雙手。

大度設忙道:“罪臣若早知今日,當初又怎會同殿下爲難,今日想來,昔日之舉實在也是可笑至極,還望殿下恕罪。”

大唐外戰,甚少殺俘,甚至還頗爲優待,阿史那思摩和曳莽便是明證,這兩人降唐後非但沒丟了性命,反倒得以高升,一步登天了。

大度設自問本事不在阿史那思摩和曳莽之下,若是能討得李恪高興,說不得還能得李恪信重,取代曳莽之位。

只是大度設不曾想到,李恪看重曳莽的便是曳莽的敬小慎微,才幹尋常,而大度設膽大妄爲,野心極重,又頗有幾分武略,這樣的人李恪是絕不會用,也不敢用的。

李恪看着大度設問道:“本王倒也不是非取你性命不可,你要本王恕罪,你需得給本王一個理由。”

大度設聞言,也見着了自己求生的希望,忙道:“只要殿下能繞過罪臣,罪臣願認殿下爲主,爲殿下牧守北疆,做殿下的守門之犬。”

大度設爲保得性命,求得李恪任用,不惜自降身份,甘願做李恪的守門之犬,看起來也極是誠懇了。

不過對於大度設,李恪雖然對他的身死與否不甚看重,但也沒有用他的意思,李恪側過身去,對趙德言問道:“先生與大度設倒是相熟,先生以爲該當如何處置大度設?”

李恪既然這麼問了,自然多少都是對大度設所言動了心,至少是對放過大度設的性命動了心,一瞬間,大度設的生死竟掌握在了趙德言的手中。

大度設見狀,不禁望向了趙德言,再看向趙德言的眼神中已經多了幾分祈求的神色,望着趙德言能幫着他在李恪面前美言幾句,助他保住性命。

趙德言對大度設的動作置若罔聞,也未直接回李恪的話,而是反問道:“殿下以爲大度設比之呂布如何?”

趙德言之言一出,李恪頓時明白了趙德言的意思,漢末曹操于徐州擒呂布,呂布投誠於曹操,曹操想用卻又不敢用,便問策於劉備,劉備則建言殺之。今日的大度設雖比不得呂布,但李恪這麼問了,趙德言也這麼回了,自然就是不欲留下大度設的性命。

一旁的王玄策也道:“呂布叛義父丁原、董卓,曹操擒而殺之,大度設此人比之呂布更甚,他所叛者乃是親父,殿下又怎可留他的性命。”

大度設是胡人,不知漢史,更不知呂布是何人,但他聽着王玄策的話,哪還不知趙德言方纔的意思,他竟是建言李恪取了他的性命。

大度設頓時急了,忙道:“殿下,趙德言曾爲罪臣部下,曾被罪臣懲處過幾次,難免對罪臣懷恨在心,欲置罪臣於死地,趙德言的話殿下萬不可信啊。”

大度設說着,又對趙德言喝罵道:“趙德言,你這奸險小人,以往突厥敗亡,你投我門下,我保你性命,如今你竟恩將仇報,要借殿下之手殺我,殿下英武,明察秋毫,絕不會叫你這等小人得逞。”

大度設只當趙德言也是今日見風使舵,剛降的李恪,故而這般作態,可一旁的李恪看着大度設的模樣,眼中不禁多了些厭惡。

李恪搖了搖頭道:“你說差了,趙先生早已就是本王門下,此事你恐還不知吧。”

大度設聽了李恪的話,臉上滿是詫異,他萬萬沒想到,他以爲臂膀的趙德言,竟從頭到尾都是李恪的人。

李恪看着大度設臉上的詫異,也懶得再去同大度設再多言半句,擺了擺手,對門外守着的薛仁貴道:“拖出去,把大度設斬了。”

“諾。”薛仁貴應了一聲,命人進帳將大度設拖了出去,大度設這一出便是必死無疑,這匹野心勃勃,攪亂漠北數載的惡狼終究也就此交代了。

大度設被唐軍士卒如死狗般拖了出去,而後李恪纔對王玄策和趙德言問道:“大度設已死,其麾下尚有三萬降卒,二位先生以爲該當如何?”

趙德言想了想,當先開口道:“殿下已應允阿史那社爾,將金山劃於阿史那社爾之下,而這些降卒又都是金山科布多人,若是殿下放了他們,任由他們各自回了科布多,無異於將他們送給了阿史那社爾,倒是隻怕阿史那社爾兵力猛增,日子久了恐成尾大不掉之勢。”

李恪聞言,緩緩地點了點頭,李恪此番北伐本就是爲了安定北疆,在李恪原本的設想中欲以曳莽爲中,坐主位,而阿史那社爾和回紇的菩薩分局東西,三足鼎立,彼此制衡,共爲李恪所用。

可若是阿史那社爾得了大度設的殘兵,便會兵力猛增,到時萬一他與西突厥或高昌國再有所勾結,只怕就出了李恪的控制。

李恪雖然還算信得過阿史那社爾,但李恪對此也不得不防,李恪聽着趙德言的話,不禁也陷入了思索,眼中透過了一絲寒光。

王玄策見狀,生怕李恪動了殺心,忙道:“大度設死有餘辜,而其麾下將士卻多是受其裹挾,若是貿然殺俘,朝廷那邊恐怕也不好交代,對殿下在朝中的聲望也有所不利。”

王玄策說着,又擔心這般理由不足以說服李恪,又補充道:“小世子出生在即,殿下也該爲小世子積些福澤,此時殺俘,恐怕有傷天和。”

降卒太多,難免禍患,李恪本也動了殺心,可當李恪聽到王玄策口中的“小世子”三個字後,原本眼中的冷色竟一下子遁去了,緩緩地整個人也變得溫和了下來。

李恪想了想道:“傳令阿史那思摩,命他將這三萬人捆縛,押去漠南爲我大唐牧馬,漠南就在本王眼皮子底下,想來也翻不了天。”

第五十章 相爭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九章 奪河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二十章 回京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二十章 尋人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十八章 逼反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六章 拜府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二章 拒辱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五十章 隨行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三十章 事定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四章 面聖
第五十章 相爭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九章 奪河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二十章 回京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二十章 尋人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十八章 逼反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六章 拜府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二章 拒辱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五十章 隨行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三十章 事定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四章 面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