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

于志寧出自高陵於氏,關隴豪族,其曾祖於謹更是北周太師,八柱國之一,世代富貴,是根正苗紅的關隴門閥。

更爲難得的是于志寧早在大業年末,武德年初時便爲李世民麾下,也是最早投效李世民的那批人,故而於志寧極得李世民信重,對李世民更是忠心耿耿。

如果說現在的李世民會忌憚李恪,會對李恪設防,倒也還絕不至此,李世民軍馬十餘載,百戰乃有天下,李恪和李世民相比還差地很遠,李世民把于志寧放在東宮首先是爲使于志寧吸取李承乾之教訓,好生輔佐李恪,其次纔是安插自己的眼線在東宮。

但無論如何,這些都已經不再緊要了,詔書已下,他已爲太子,又何必過分去在意于志寧這個太子左庶子呢。

三日後,顯德殿中,太子加封大典。

太子加封,百官齊至,李世民亦服通天冠,絳紗袍自太極宮乘輿而至,待賓、贊就位,百官齊拜後,太子加封大典便算是正式拉開帷幕了。

太子加封大典,其中最爲緊要的便是兩處環節,一爲加冠,二爲授璽。

所謂授璽,便是傳太子璽印、綬帶等一衆太子信物,此事自當由宰相爲之,而諸宰相中尚書右僕射杜如晦又爲太子詹事府詹事,這授璽之事自然就落在了杜如晦的身上。

杜如晦授璽,合情合理,都在李恪意料之中,但加冠之人的人選卻有些出乎李恪的意料,但似乎卻又在情理之中,加冠之人不是旁人,正是司徒長孫無忌。

加冠之禮,當身任要職的太子親長爲之,岑文本可爲,李靖可爲,再不濟李道宗和楊師道也可爲之,總歸是不缺人的,但當李世民把加冠之禮交給長孫無忌時,便另有深意了。

長孫無忌和李恪不和,這事是朝中人盡皆知的,李世民自也清楚,但李世民卻還是這麼做了,也是有他的考量,而李世民這麼做的緣故也不難猜度,李世民這麼做只怕是有意藉此事來使李恪和長孫無忌緩和關係的。

承乾已廢,李恪當立,李恪既爲太子,將來便是要成爲大唐國君的,長孫無忌與李世民少年相識,長孫無忌既是李世民的至親好友,也是他的左膀右臂,朝中重臣。

李恪是大唐未來的帝王,李世民自然不希望他的儲君和自己的左膀右臂不和。這麼做既是讓李恪和長孫無忌緩和關係,結好朝臣,也是爲將來的長孫無忌和長孫家多留一條退路。

“將加冠於太子之首,卿宜贊冠!”

隨着中書侍郎兼太子左庶子于志寧的一聲高唱,長孫無忌三拜上前,自禮官的手中接過太子冠,捧着太子冠,慢慢地走向了李恪。

爲太子加冠,這不是長孫無忌一次了,當年李承乾立儲,便是長孫無忌爲贊冠,爲李承乾加的冠,而加冠的地址同樣是在顯德殿。

區區十三載,已時過境遷,舊太子李承乾已廢,現流放往黔州,而現在站在長孫無忌面前的卻是大唐的新太子,譽滿天下的李恪。

誰曾想,當初那個在重明門外,立於角落處無人問津的漢中郡王,如今竟也成了大唐的儲君,短短十三載,李恪做到了多少人終其一生都做不到的事情,一個原本全無機會的庶出三子,愣住抓住了所有可能抓住的機會,一步步走到了今日。

從漢中郡王,到蜀王,到質子,到楚王,再到揚州大都督、幷州大都督,最後到今日的太子,哪怕是長孫無忌想破了腦袋也想不通,爲什麼李恪能走到今日這一步,可偏偏就是這麼一個叫他想不通,看不透的年輕人,年紀也不過才只弱冠而已。

“臣奉陛下命,爲太子加冠。”長孫無忌小心翼翼地捧着太子冠走到了李恪的身前,對李恪道。

此時的李恪,當他站在這裡時,他已經從初封太子時的得意和狂喜中走了出來。

李恪面朝百官而立,神色鄭重,不悲不喜地站在大殿的正中,站在長孫無忌的跟前,對長孫無忌道:“有勞司空了。”

說完,李恪便和長孫無忌一齊屈身,跪坐於殿中,等着長孫無忌爲他加冠。

李恪年已弱冠,身體早已長成,再加之李恪自幼習武,身子骨不止結實,也比旁人更高大些,比起六尺上下的長孫無忌整整高出了大半個頭,哪怕是同樣跪坐着,仍舊比長孫無忌高出了一截,本就身寬體胖的長孫無忌要爲李恪加冠並不容易。

長孫無忌站在李恪的跟前,吃力地支起腳尖,向前使力,支起寬胖的身軀,使得身體得以前傾,而後緩緩地擡起手臂,費了許多力氣纔將太子冠戴在了李恪的頭上,設簪、結瓔更是不易。

李恪加冠之後,長孫無忌退下,而後便是授印。

尚書右僕射、太子詹事杜如晦手中端着盛了太子印璽的玉盤,穩步走到李恪的身前,慢慢地跪坐下來,將玉盤捧到了李恪的胸前,對李恪道:“臣奉陛下命爲太子授印,請太子受印。”

李恪微微屈身,雙手自杜如晦的手中接過玉盤,捧在了自己的手中,對杜如晦道:“有勞詹事了。”

當着皇帝和百官之面,加冠、授印之禮已畢,李恪便算是正式成爲了大唐的儲君,入主東宮的太子。

大殿之中,京中百官俱在,李恪坐於大殿正中的上首,看着殿下參拜着的衆臣,房玄齡、杜如晦、李靖、長孫無忌等一應朝中重臣俱在其中,當然,這裡面也包括了不甘心,但也無可奈何的魏王李泰。

此前在軍中,李恪曾受萬人參拜,但其中的感覺卻是遠遠不及今日的,今日他是在東宮,在顯德殿,在他的冊封大典之上,這不止是一場朝儀,更是權力的交接,就在這一刻,大唐國儲的名頭真正地落在了李恪的身上。

東宮,它真正的主人來了!大唐,他未來的君王來了!

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十三章 盛會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四章 易爵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六十章 密信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二十章 回京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十一章 擇師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一章 定帥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四章 易爵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十六章 質子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十章 請辭第十九章 夏乏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四章 面聖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十二章 敲打第十九章 鹽行第一章 玄武門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四章 藥箱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五章 引薦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一章 玄武門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
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十三章 盛會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四章 易爵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六十章 密信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二十章 回京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十一章 擇師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一章 定帥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四章 易爵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十六章 質子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十章 請辭第十九章 夏乏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四章 面聖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十二章 敲打第十九章 鹽行第一章 玄武門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四章 藥箱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五章 引薦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一章 玄武門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