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

李恪答應將來能帶蕭後歸國,而投桃報李,蕭後便答應引薦蕭家族老於他認識,引薦蕭氏族老,說白了就是給李恪一個和蕭氏結盟的機會。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是李恪能將蕭後安然帶回大唐。

蕭後的話看似簡單,彷彿只是長輩帶着後輩回鄉探視,但聽在李恪的耳中,李恪心中卻別有一番味道。

蘭陵蕭氏,乃漢初名相蕭何之後,自晉以來,便是天下有數的頂級門閥,論淵源、論聲望,絲毫不在所謂的七宗五姓之下,甚至猶有過之。

“名德相望,與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之。”這便是編修唐書的歐陽修、宋祁對蘭陵蕭氏的讚譽。

“兩朝天子,九蕭宰相。”蘭陵蕭氏的清貴絕非浪得虛名。

大唐諸位皇子中,太子李承乾有長孫氏爲首的關中門閥相助,李恪若想與之抗衡,拉攏其他世家門閥便是必然,蘭陵蕭氏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而且蘭陵蕭氏與滎陽鄭氏、河東裴氏、京兆韋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五家併爲大唐天下世家之冠,是爲江南世家之首,若是拉攏了蘭陵蕭氏,便是拉攏了大半個江南世家,其中收益對李恪來說不言自喻。

況且蕭後在蘭陵蕭氏中地位頗高,由她出面引薦,對李恪來說絕對是事半功倍。

蕭氏在突厥數年,思歸已久,若非是爲了南返,她也不見得願意這麼做。

李恪當即拱手謝道:“李恪多謝夫人,李恪向夫人保證,李恪將來必保夫人歸國。”

李恪聰慧,一點就通,立刻便至知道了蕭後的意思,不過李恪的反應落在了蕭後的眼中,蕭後也知道了李恪的志向,亦或是是野心。

蕭後同樣生於皇室,更曾輔佐他的夫君楊廣登上帝位,她太瞭解李恪這樣的人了。

李恪若是想老老實實地做個皇子,當他的太平王爺,他聽了自己的話後絕不該是這個反應。

蕭後看着李恪眼睛裡一閃而過的亮光,在心裡感嘆道:李世民少年時便非池中之物,他的孩子小小年紀便也是如此,將來大唐皇室,怕是也要熱鬧了。

蕭後對李恪道:“我雖是蕭家人,但我已離鄉多年,人脈不廣,我只是可以幫你引薦一二,剩下的我便愛莫能助了。”

李恪道:“那是自然,夫人願幫李恪引薦,李恪已然足矣,豈敢再奢求更多。”

李恪的反應落在蕭後的眼中,閱人無數的蕭後覺得李恪似乎真的有把握將自己帶回,心中不禁起了好奇。

蕭後性子平淡,在突厥固然幫不上太多的忙,但光憑她的身份,義成公主和頡利就絕不會將他送回大唐。而此時的李恪自己也還是一個質子,能有什麼法子助他離開突厥?

蕭後好奇地問道:“你當真有法子讓我返鄉?”

李恪點了點頭,堅定地回道:“有。”

蕭後接着問道:“哦?你的法子是什麼?”

李恪故作玄虛道:“現在時機尚未成熟,說了也是無用,待將來趁機成熟了,夫人自然知曉。”

蕭後聽了李恪的話,摸了摸李恪的手臂,笑道:“你與尋常少年不同,光是看你對付康阿姆的手段,便知你不是易與的,我相信你。”

蕭後竟也知道自己設局對付康阿姆的事情?李恪聽着蕭後的話,不自覺地將眼睛看向原本坐在一旁的阿史那雲,除了她,恐怕也沒有誰會在蕭後面前提及此事了。

阿史那雲見李恪突然看向自己,也知道了李恪的猜想。

阿史那雲點頭道:“這件事情我只告訴了外祖母,並未告訴旁人,你不必擔心。”

那日的事情阿史那雲是看在了眼中的,也知道這全部都是李恪的佈局,李恪雖不怕這些事情被旁人知道,但自己身在突厥,總歸還是低調些地好,自然是不希望旁人知道此事。

阿史那雲也知道輕重,他都李恪設局誅殺康阿姆也沒有覺得多反感,反倒覺得李恪做的沒錯。

草原兒女性情直率,恩怨分明,一言不合刀劍相向的事情阿史那雲也曾見過,康阿姆先對李恪下得死手,李恪想要他的命本就無可厚非。

這時,一旁的蕭後開口爲阿史那雲解釋道:“阿雲只是怕我一人在此苦悶,每日說些話來同我解乏,沒有其他的意思。你大可放心,我的嘴巴還算嚴實,不會說漏的。”

蕭後的話,李恪是信得過的,蕭後在皇室沉浮數十年,若是嘴巴不夠嚴實,恐怕早就丟掉了性命,哪會活到現在。

李恪道:“夫人李恪自然是信得過的,只是此時干係不小,說出去終歸會有些麻煩。”

李恪的擔憂,蕭後也是知道的,康蘇密雖然犯了衆怒,但他在突厥身居高位這麼多年,終究還是有些底子,李恪設計康家父子的事情若是搞得人盡皆知,難免帶來麻煩。

蕭後對李恪道:“康蘇密之事說來雖是你引起的,但究其根本,都是康蘇密咎由自取,他爲了奉迎可汗,做了太多惡事,開罪了太多的人,就算沒有你,他也難逃一死。”

李恪聞言,問道:“夫人也知道康蘇密?”

蕭後點了點頭,眼中似有回憶之色,對李恪道:“康蘇密之流,我見得太多了。他們出身寒門,驟然得君王青眼,身居高位,一時間難免迷失,不知輕重緩急。可惜他們根基不牢,在朝中最後難免身死的結局。今日就算今日你不動他,他也難逃一死。”

蕭後身居高位多年,見慣了這些人。

早年隋朝還在時,隋煬帝楊廣便常提拔寒門子弟入仕,這些寒門子弟才幹倒也是有的,只是他們一旦身居要位,便常會迷失,難以恪守本心,久而久之,要麼犯了過錯,被有心的世家門閥除掉,要麼就是被攀附權貴,被世家收納,淪爲門下。

隋煬帝縱有心藉助寒門子弟和所謂的科舉之對付世家門閥,卻也是天方夜譚。

而突厥雖無世家門閥,但卻有草原各部,今日的康蘇密便是苦無根基的寒門子,而各部首領便是權勢滔天的世家門閥,康蘇密開罪了他們,自然難逃一死。

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十章 校場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五章 引薦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二十章 馬周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二章 端午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六章 岑長倩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六章 拜府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一章 玄武門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七章 和親第十二章 夜襲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九章 拒親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十七章 安置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六章 石室第七章 考較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十四章 藥箱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
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十章 校場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五章 引薦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二十章 馬周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二章 端午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六章 岑長倩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六章 拜府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一章 玄武門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七章 和親第十二章 夜襲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九章 拒親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十七章 安置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六章 石室第七章 考較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十四章 藥箱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