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

正如侯君集所言,高昌所仗,不過大漠難渡,當唐軍大部跨四千餘里,橫渡大漠後,高昌已經輸了一半。

侯君集伐木填高昌國之城壕,使之如平地,而後造撞車擊其矮城,破矮城穴口數丈之寬,更以拋石車往高昌城中投石,逼得城上守軍後軍,城上無高昌人立足之地,一舉攻而克之。不過區區半日,便破高昌外城。

高昌外城既破,內城便成了唐軍的囊中之物,內城被唐軍兵圍三日,遲遲等不及所謂的西突厥援軍,而城內又是人心惶惶,人人思降的一片,高昌士卒早無戰意。

鞠文泰無奈,爲了保得性命,只得親率百官出降,成了唐軍的俘虜,被解往長安,終是難逃要去長安和夷男爭一爭這“長安舞王”的名頭了。

隨着大軍凱旋的消息傳回了長安,朝野上下欣喜,但隨着凱旋消息傳回的還有賀蘭越石戰死陣前的消息。

“阿郎是因侯君集迫害而死,陣前亂令,還望殿下和王妃爲阿郎做主啊。”在楚王府偏廳的屋內,賀蘭越石的妻子武順已經哭成了淚人,坐在廳中的軟凳上,泣不成聲。

李恪坐在廳中,看着眼前武順哭地梨花帶雨的模樣,雙拳在不經意間緊握,面色鐵青,難看地厲害,李恪待人雖和,沒有架子,就算是對待府中的僕從也是,他們很少見過李恪這般模樣,也都無人敢上去勸。

片刻之後,終究還是楚王妃武媚娘上前,輕輕爲武順拍着後背,捋順了氣,安慰道:“阿姊放心,兄長陣前戰死,是爲何故,我和阿郎都很清楚。侯君集這般作爲,不止是壞了兄長的性命,也是在尋釁我們楚王府,我們絕不會坐視不理的。”

武順一邊點了點頭,一邊哽咽道:“敏之、敏月尚還年幼,正是牙牙學語之時,便沒了阿爹,可該如何是好,侯君集此人公報私仇,當該千刀萬剮纔是。”

武順貞觀八年和賀蘭越石成婚,如今不過四載,育有一子一女,長子賀蘭敏之生於貞觀九年,年才三歲,長女賀蘭敏月生於貞觀十一年,才一歲餘,只比小李璄大了幾個月而已,小小年紀便已喪父,着實可憐地厲害。

李恪緩緩地站起身,對武順道:“兄長的身後事,還有敏之和敏月的事情阿姊不必擔心,兄長之死和本王也有些干係,本王一定會給你們一個公道。”

賀蘭越石不過是個小人,入不得這些朝中巨擘的眼,賀蘭越石之所以會被侯君集爲難,便是因爲李恪的緣故,若是說賀蘭越石之死李恪脫不得干係倒也沒錯。

但武順何等聰明,武家和賀蘭家能有今日全賴李恪相助,更何況如今賀蘭越石已死,日後她和敏之、敏月能夠倚靠的也就是李恪和武媚娘了,武順怎會怪及李恪。

武順忙道:“殿下言重了,殿下在阿郎出征前便早已言明其中的危險,也一早規勸,說到底也是阿郎求功心切,侯君集公報私仇而已,怪不得殿下。”

李恪道:“兄長的身後之事本王自會追個清楚,給兄長在九泉之下一個交代,絕不會叫兄長枉死。不過逝者已去,兄長已故,我們不止要爲兄長討回公道,也好好生安頓好兄長的身後之事。”

武順看了眼李恪,道:“我不過一介女流,人微言輕,此事還望殿下爲我等張目。”

李恪點了點頭道:“那是自然,此事包在本王的身上,晚些時候本王便親自進宮一趟,爲兄長請功,請父皇追封兄長爲武川侯,澤蔭長子敏之。”

賀蘭越石眼下爵位不過應山縣男,縣男爲大唐諸爵最低者,縣男之上爲縣子,縣子之上爲縣伯,縣伯之上才爲侯爵。

應山縣男從五品,武川侯從三品,一躍數級,若只是以賀蘭越石陣前戰死之功而言,最多是死後金銀撫卹,頂了天就是升一級至縣子,還未必能恩蔭後世,至於封侯更是不必想了。

賀蘭越石戰死,哀大於功,只以賀蘭越石之功若是封侯,顯然是逾制了,也不和規矩,但李恪卻一口應下,除了賀蘭越石的微薄之功外,剩下的自然就是李恪的面子了。

武順聞言,起身謝道:“我代阿郎還有敏之謝過殿下。”

李恪忙道:“區區侯爵不足表本王心意,但本王職權所在,也只能如此了,且待日後,本王再行追封,絕不會虧待了兄長和敏之、敏月。”

李恪說的日後是何意,武順是清楚的,眼下李恪身爲皇子,雖得李世民寵愛,但畢竟難以一言以定朝局,侯爵應該已經是極限,至於說待將來他登基爲帝,行事便宜,就是追封賀蘭越石一個國公之位也無不可。

賀蘭越石之死雖說是和李恪有些干係,但李恪曾勸過賀蘭越石,賀蘭越石卻一意孤行,並未聽出李恪之言,故而賀蘭越石之死說是和李恪無關也說得通,李恪和賀蘭越石是連襟,能做到這一步已經足矣了。

武順在楚王府又待了片刻,終於回府去了,李恪看着武順緩緩離去的身影,臉色依舊難看。

看着西征大軍送回來的戰報,賀蘭越石身死確是一個巧合,此事李恪不怕侯君集是在誆騙他,畢竟西征副帥契苾何力便同他交好,只要李恪想知道,一問便知。但巧合雖是巧合,侯君集尋釁於他卻也是真的,李恪絕不能容他。

武媚娘和李恪同牀共枕這麼些年,她對李恪的脾性很瞭解,武媚娘看着李恪的模樣,道:“三郎欲成大事,不會爲了區區一個賀蘭越石亂了心性吧。”

李恪問道:“媚娘這是何意?”

武媚娘回道:“眼下正是三郎奪嫡的關鍵時候,咱們楚王府一脈上下都當專注於此時,兄長雖然枉死,但現在絕不是和侯君集撕扯的時候,而且此事在短時間內也扯不出個所以然來。”

李恪聽着武媚孃的話,自然清楚武媚孃的意思,現在正是對付李承乾收官的時候,如果再這個時候再對付侯君集,一來會被岔了事情,二來分散精力。

李恪點了點頭道:“媚娘放心,本王分地清輕重,絕不會捨本逐末,在此時只顧對付侯君集,不過侯君集之事卻給了我一個想法,本王這一次要把太子和侯君集給一鍋端了。”

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十二章 夷男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五章 侯君集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十四章 拉攏第三章 靈州軍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一章 接風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十五章 拒婚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十九章 尋機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十五章 拒婚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十章 收局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七章 和親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十四章 藥箱第四章 取義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十一章 擇師第十章 校場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六章 加註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十八章 請旨第十九章 狼谷第三章 自請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
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十二章 夷男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五章 侯君集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十四章 拉攏第三章 靈州軍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一章 接風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十五章 拒婚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十九章 尋機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十五章 拒婚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十章 收局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七章 和親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十四章 藥箱第四章 取義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十一章 擇師第十章 校場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六章 加註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十八章 請旨第十九章 狼谷第三章 自請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