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

太極宮,立政殿。

內殿的圓案前,長孫皇后正在殿中坐着,皇帝李世民挨着長孫皇后坐在一邊,而在長孫皇后和李世民的對面坐着的則是藥王孫思邈。

“皇后的脈象已漸漸穩固,面相也不似以往那般赤紅,想來近些日子用藥已初有成效,皇后的病況已經穩住了。”孫思邈把自己的手指從長孫皇后的手腕上挪開,對長孫皇后道。

長孫皇后久患氣疾,每逢入冬便會犯病,今歲又和往年一般犯了病,好在孫思邈尚在京中,李世民急命人傳召孫思邈進宮,爲長孫皇后診病,這才漸漸好轉。

李世民感嘆道:“觀音婢這氣疾是自孃胎裡帶出來的毛病,從來都是如此,幸得真人在京,否則去歲便就難了。”

貞觀十年,長孫皇后生母趙國太夫人高氏過世,長孫皇后悲痛過度,便曾再發氣疾,宮中太醫手足無措,醫不得法,險些丟了性命,好在有孫思邈在京,以猛藥加之鍼灸救回了長孫皇后,故而李世民纔有此一言。

孫思邈道:“去歲皇后重病,草民雖然將皇后救回,但那次之後皇后已經傷及根本,身子骨不比從前了。皇后若是調理得當,穩得住心緒,或許還能瞧得見晉王誕子成家,否則也不是長久之計。”

晉王李治生於貞觀二年,年已九歲,建牙開府,成家立業也不過是這十年上下的事情了,若是以孫思邈之言,恐怕長孫皇后也就這十年的日子了。

皇后乃國母,尊貴萬分,若是旁人這麼說,李世民勢必盛怒,但孫思邈非是常人,孫思邈半個出世之人,醫術精絕天下,他所言不過是以事論事,李世民又何從怒起?

李世民道:“真人居於方外,若是皇后身子有個萬一,真人難免有趕之不及的時候,真人可否就在宮中住着,在太醫院掛職?”

孫思邈搖了搖頭道:“陛下隆恩草民心領了,草民是方外之人,不喜約束,當初若非受楚王之邀在長安藥廬精研藥術,恐怕早就離京了。”

李世民擔憂道:“真人常在終南山修道,將來若是皇后犯病,真人又不在長安,可如何是好?”

孫思邈回道:“此事陛下倒不必擔憂,皇后的氣疾常發在春冬,夏秋極少,草民受楚王之邀,每逢春冬便在長安藥廬施藥救人,長孫皇后如有不適草民是趕得及的,況且就是草民趕不及,尚有弟子在京,也是一樣的。”

有孫思邈此言,李世民的擔憂便少了不少,不解地問道:“朕身爲天子,向你開口,你尚且自持不願,爲何偏卻如此賣恪兒的面子?”

孫思邈如實回道:“楚王曾贈草民曠世醫術,又廣費人力爲草民蒐集天下疑難雜症,以供參詳,於草民研醫出力甚多,故而如此。”

李世民笑道:“恪兒朕是知道的,他有濟世安民之心,於朕年少時很是相似,只是如今朕爲帝王,事情多了,便分不出這般多的精力,這些事情能由恪兒代勞也是好事。”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更何況長孫皇后這般七竅玲瓏的心思。

長孫皇后在一旁聽着李世民的話,李世民名作世民,本就有濟世安民之意,李世民當着外人的面如此評價李恪,已是極高,甚至隱隱有些欲叫李恪繼承衣鉢的意思了。只是李恪不是太子,名不正言不順,故而李世民自己都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罷了。

李世民、長孫皇后和孫思邈正在殿中說這話,而就在此時,殿門處吵鬧地一陣,太子妃蘇瀟和太子李承乾先後走了進來。

“孫真人在此,你們吵吵鬧鬧成何體統?”孫思邈在李世民的眼中不止是一個大夫,更是有道之人,孫思邈年七十餘,身形步態尚如少年,這是羨門、廣成子一般的人物,李世民很是敬重,見得李承乾和蘇瀟失禮,連忙喝止道。

兩人聞言,這才各自止住了口,齊齊走到了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跟前。

李世民問道:“你們不在東宮待着,來立政殿何事?”

蘇瀟道:“太子辱我太甚,兒有一事請父皇做主?”

李承乾聞言,急道:“分明是你辱我在先,還敢這般污衊我。”

長孫皇后聞言,眉頭微皺,看着兩人,道:“你們在此爭論無意,一一說來便是,太子住嘴,讓太子妃先說。”

蘇瀟當先道:“啓稟母后,太子在東宮蓄養自青樓帶回的男寵**,搞得整個東宮烏煙瘴氣,引得人人非議。今日更是因爲那個男寵的緣故,打了兒,請母后爲兒做主。”

長孫皇后聽着蘇瀟的話,心中猛地一驚,他身爲皇后,後宮之主,就是東宮的情況時常也有人向她稟告,她此前也曾聽到關於太子蓄養男寵的傳聞,但長孫皇后一直未曾當真,可今日蘇瀟當着自己和李世民還有李承乾的面前說起此事,就絕不會是假的。

再看向蘇瀟臉頰上的掌印,掌印還很清晰,確是纔打的無疑,長孫皇后不曾想到,她最疼愛的長子竟會是這等人。

長孫皇后指着蘇瀟臉頰上的掌印,對李承乾問道:“蘇瀟所言可是真的,這個掌印又可是你打的?”

當着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面,又有承恩殿的婢子看着,李承乾也不敢撒謊,只得小聲道:“這掌印確是兒臣怒極所爲,但是...”

長孫皇后只聽着李承乾開口的幾句,心中便頓有一陣心火自心口翻騰了上來,直衝腦袋而去。

自己的孩子自己最清楚,長孫皇后對李承乾脾性的瞭解甚至還在李承乾自己之上,蘇瀟所言若是有假,李承乾必當是一一反駁,先反駁蓄養男寵之事,而後反駁蘇瀟臉頰上的掌印,可李承乾卻本能地先避過男寵之事不談,那就只有一個結果,就是蓄養男寵之事一定是真的。

若是文人士大夫蓄養男寵,倒也無甚大礙,最多就是生性風流,私德有虧,但李承乾是太子,國之儲君,卻有這般獨好,在時人眼中如何能夠受得?朝中百官和天下人又該如何看他?

正如孫思邈所言,長孫皇后大病初癒,正是體弱之時,實在不宜動怒,但此事幹系不小,長孫皇后又是操心的性子,長孫皇后既知道了,又怎能不問?

既怒且憂,長孫皇后看着眼前的李承乾,只覺一股怒火燒心,胸口彷彿被壓了塊大石一般喘不上氣,猛地仰面昏了過去。

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七十章 騙鉞第八章 演練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十二章 夷男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八章 演練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十章 請辭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三章 戰恆安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二章 端午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六章 石室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十四章 求親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十四章 恩蔭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十七章 仙娘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四十章 定儲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一章 接風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十八章 聘禮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十三章 拜師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
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七十章 騙鉞第八章 演練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十二章 夷男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八章 演練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十章 請辭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三章 戰恆安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二章 端午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六章 石室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十四章 求親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十四章 恩蔭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十七章 仙娘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四十章 定儲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一章 接風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十八章 聘禮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十三章 拜師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