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樹色隨山迥,河聲入海遙。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潼關,又名雲潼關,自打漢末三國,函谷關廢棄,魏公曹操爲防關西之亂,另設潼關後,“關中”二字中的“關”字,便指了潼關,只要過了潼關,便入了關中,帝鄉長安也就在望了。

李恪貞觀七年初南下鎮撫揚州,貞觀七年末奉旨還京,前後已是大半載的時間。李恪自打運河登船後,便連日北行,水路並用,也終於在第四日的傍晚過了潼關。

潼關剛過,李恪一衆行至華陰,因時候已晚,行路不便,便在華陰城內尋了一處驛館暫住下了。

“咚、咚、咚...”

李恪正在屋中讀書,一陣輕微的敲門之聲在耳邊響起,緊接着,門外傳來了丹兒的聲音:“殿下可是睡了?”

李恪聽得丹兒之言,放下了手中的書冊,對門外的丹兒道:“本王未睡,還醒着呢,進來吧。”

“諾。”丹兒應了一聲,緩緩推門走了進去。

待丹兒入內,李恪對丹兒問道:“這個時候了,你還不歇息可是有要事?”

此時本該是休息的時候,丹兒若非要事尋他,也絕不會輕易打攪李恪,故而李恪如此問道。

丹兒看了眼李恪手邊的書冊,知李恪正在看書,於是走到李恪的身邊,輕輕拿下桌案上油燈的燈罩,將燈芯挑地又亮了些,這纔回道:“觀國公求見,殿下可要傳來?”

楊恭仁?

李恪聽了丹兒的話,眉頭微微一皺。

李恪曾於華陰親自上門拜訪楊恭仁,只不過那時的楊恭仁對李恪還頗爲疏遠,怎的今日專程來見他,還挑的這個時候?

李恪問道:“楊恭仁可是孤身來此,衣着如何?”

丹兒回道:“楊恭仁輕車而來,衣着尋常,不過是居家常着,身後只帶了一個駕車的老奴。”

李恪聽了丹兒的話,不過稍稍思索了片刻,便明白了過來。

李恪方纔華陰未久,在華陰最多也只會待上一夜,而就在這短短的時間,楊恭仁便找了上來,想必楊恭仁是一早便命人探聞李恪行蹤的消息了。

楊恭仁年邁,要見李恪,還輕車簡行,專程挑的這般晚的時候,多半也是爲了掩人耳目,不欲叫旁人知曉。

李恪對丹兒道:“來者是客,更何況還是母妃的族老,便請進來了。”

“諾。”丹兒應了一聲,下去領着楊恭仁入內了。

“老臣楊恭仁,拜見殿下。”片刻之後,楊恭仁便跟着丹兒進了屋內,方一入內,便對李恪俯身拜道。

李恪起身道:“隆冬夜冷,老國公要見本王只管命人待一聲話便是,本王明早自當親自往貴府拜見,何必大晚上地趕來驛館,遭這個罪。”

楊恭仁忙道:“殿下嚴重了,殿下是君,老臣是臣,殿下體恤老臣,不欲老臣深夜遠行,老臣又豈敢倚老賣老,勞煩殿下。”

楊恭仁的話,叫李恪越發地篤定了自己的猜測,李恪對楊恭仁問道:“卻不知老國公深夜來尋本王,所爲何事?”

楊恭仁回道:“老臣聞得殿下回京,過路華陰,便特來探視。”

李恪笑道:“如此倒是有勞老國公掛念了。”

楊恭仁也笑道:“殿下見外,貴妃娘娘乃我楊家之後,仔細算來,殿下也是老臣的族侄後輩,你我便是一家人,殿下來此,既是族親,老臣自當前來。”

楊恭仁雖然年邁,已是六十有五,而李恪不過十五,李恪比起楊恭仁整整小了六旬,楊恭仁的長孫楊嘉賓都比李恪年歲要長些,但楊恭輩分卻比李恪高的有限。

楊恭仁乃前隋觀德王楊雄長子,而觀德王楊雄與隋煬帝楊廣在族中平輩,而楊妃又是楊廣之女,故而楊恭仁便同楊妃平輩,李恪自然就是楊恭仁的子侄輩了。

李恪看着楊恭仁,笑道:“今歲之初,本王南下揚州時也曾專程來此拜訪,老國公還是拒本王於千里,今日卻如此熱絡,倒是叫本王意外了。”

楊恭仁前隋時便在朝中爲官,在朝中沉浮多年,一副涵養功夫早已練得出神入化,李恪大晚上的,沒有這樣的功夫和跟他一個老者在此廝磨,故而便徑直將話挑明,懶得再同他相互試探。

楊恭仁聽得李恪之言,也笑道:“殿下早已非當初落地學步的孺子,自也明白朝中處事的法子,老臣既是人臣,又是楊家族老,處事不易,做事自然小心謹慎了些,還望殿下勿怪,勿要因此生了兩家嫌隙纔好。”

李恪道:“弘農楊氏乃當朝望族,而楊氏各房中又以觀王房勢頭最盛,老國公爲觀德王嫡長子,便是掌舵觀王房之人,舉止之間干係重大,老國公行事仔細些,自也是應該的。只是老國公深夜造訪,當是有要事相告。”

李恪口中說着雖是無妨,但心裡卻已不禁一陣鄙薄,天下間最善順風使舵的便是這些世家門閥,往日李恪爲庶子,遠放揚州之時,楊家對他避之不及,李恪親自登門,尚且未能成事,而如今太子言行失德,朝野聲望大損,似乎李承乾的儲君之位也沒有這般穩當了,楊家這便想起了他,深夜造訪。

楊恭仁笑道:“殿下是聰明人,更是明白人,老臣專程來此所爲何事,殿下豈會不知。”

李恪點了點頭,似是玩笑道:“本王南下尚不足一載,此間能叫老國公前倨而後恭者,莫不是本王廬州遇刺,太子言行失德一事?”

楊恭仁擺了擺手道:“殿下言重了,‘前倨而後恭’,老臣可是罪不敢當。只是儲君之事,雖是公事,卻也是陛下家事,依理而言,我等爲臣者本不該多言。只是近來長安風聲不斷,太子失德之言頻出,老臣竊以爲此事若是如此長久下去,恐怕於我大唐不利。老臣心中生憂,特來同殿下商議。”

楊恭仁乃觀德王楊雄嫡長子,而楊雄三子,也就是楊恭仁的三弟揚續的長子楊思簡便是東宮太子舍人,對東宮的情況自然很是熟稔,如今東宮和李承乾的境況楊恭仁也很清楚,他自也是覺出了東宮的危機,到李恪這邊未雨綢繆來了。

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十三章 南下第三章 李世民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三章 結好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六章 加註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五章 夜襲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一章 定帥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六章 拜府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五章 侯君集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十七章 朝議第十三章 盛會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四章 祿東贊第十三章 召見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六章 石室第三章 奏對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六章 佯攻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一章 朝覲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一章 接風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九章 奪河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
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十三章 南下第三章 李世民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三章 結好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六章 加註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五章 夜襲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一章 定帥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六章 拜府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五章 侯君集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十七章 朝議第十三章 盛會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四章 祿東贊第十三章 召見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六章 石室第三章 奏對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六章 佯攻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一章 朝覲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一章 接風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九章 奪河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