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定儲

岑文本原爲樑帝蕭銑舊臣,蕭銑降唐後隨之一同降唐,而後在李孝恭麾下效力,爲李孝恭安定山南出力甚多。

武德年末,貞觀年初,岑文本雖得李孝恭舉薦入朝爲官,但也不過是在秘書省爲一閒職,而後才升遷中書舍人,又官至中書侍郎。

岑文本正兒八經地行宰相事是在溫彥博爲中書令,但卻因年邁難以常駐處置省務之後,前後也不過才幾載時間,諸位宰相中他的爵位也是最低的,自然比不得魏徵那般資歷和他說話的份量。

但事已至此,岑文本不開口也不行了,若是他不開口,等蕭瑀先出來了,那時以蕭瑀和魏徵兩個人的脾氣,今日的朝議就很可能不歡而散。

而就在岑文本準備硬着頭皮出列辯駁魏徵的時候,終於有一個比岑文本更加合適的人到了。

溫彥博,官拜中書令,爵封虞國公,出自河東巨閥太原溫氏,早在前隋便已出仕,武德年間便官拜宰相,在朝中累望頗重。

而且比起蕭瑀,溫彥博更爲難得的一點就是溫彥博思維敏捷,極善言辭,每逢御前答對、宣讀詔命,都能聲調清朗,響徹殿堂,進退舉止,雍容不迫,竟彷彿是事先擬好背好一般。李淵每逢大宴,命旁人宣詔,都會另問內侍:“較之溫彥博如何?”如此可見溫彥博之能。

今日李世民並諸位宰相、重臣商議立儲之事,溫彥博身爲中書令自當在此,只是他近來病重,難下牀榻,故而未能至此罷了,衆人也原本以爲溫彥博不會來了,但沒想到溫彥博竟在這個時候到了。

李恪曾爲質子,入陰山將溫彥博換回,溫彥博心裡屬意的太子人選是誰,自是滿朝皆知。

片刻之後,溫彥博緩緩地走到了殿門處,在侍從的攙扶下出現在了衆人的眼前。

“臣溫彥博拜見陛下。”溫彥博身子骨已經虛弱已極,顫顫巍巍地走到李世民的跟前,對李世民拜道。

李世民見溫彥博方要下拜,看着溫彥博已經消瘦不堪的模樣,不禁心中多了幾分悽然,連忙親自上前扶住了將要下拜的溫彥博,道:“大臨(溫彥博表字)不必多禮,快坐,快坐。”

李世民說着,又命人搬來了張軟凳,放在了溫彥博的跟前。

溫彥博道:“謝陛下,老臣這在陰山落下的病根子,一直好不了,腿腳不便,叫陛下費心了。”

溫彥博說完,緩緩地坐了下來。

溫彥博當初被頡利扣在北地時已是五旬之年,雖然身體還算康健,但畢竟年邁,又如何受的住那般嚴寒,在那邊待了一載便落下了腿腳不便的病根,也有些年頭了。

待溫彥博坐定後,李世民纔開口問道:“大臨身子包恙,不在府中歇着,怎的還進宮了。”

溫彥博道:“老臣得陛下信重,拜爲中書令,然因老邁病重,不堪重負,省中事務多託於景仁(岑文本表字)待理,就連朝會也常有不至,心中已愧疚萬分,今日朝議,干係重大,臣又怎能不至。”

李世民道:“大臨還當以身子爲重,若是這路上有個什麼萬一,可叫朕心裡如何能安。”

溫彥博笑了笑,回道:“老臣自己的身子,自己最清楚,只怕是時日無多了,今日老臣來此既是爲陛下分憂,也當是來和列位臣僚最後道個別吧。”

溫彥博此言一出,不止是李世民,殿中的衆人的心情一下子都低落了許多,溫彥博在朝中口碑極好,就是和他政見相左的魏徵和長孫無忌也對他很是敬重。

頓了頓,李世民才道:“皇儲之議,朕欲立楚王,然玄成卻以楚王好武爲由,爲保大唐修養生息,力勸朕棄立楚王,改立旁人,不知大臨以爲如何?”

溫彥博不假思索地回道:“臣主立楚王爲太子。”

李世民問道:“這是何故?”

溫彥博雖然聲音虛弱,但語氣卻無比地堅定,對李世民回道:“儲位之定,立嫡立長,立能立賢,陛下諸子,除廢太子外,楚王便是陛下的嫡長子,正當立儲,更何況楚王功勳卓著,文武兼備,是爲儲君之不二之選。”

溫彥博之言才落,一旁的魏徵便道:“楚王尚武好戰,恐有好大喜功之嫌,未免重蹈前隋舊路,臣以爲萬不可立楚王。”

魏徵所謂的前隋舊路不過就算是的隋煬帝,隋煬帝次子上位,爲親王時便有滅陳之功,確與李恪頗爲相似,也難怪魏徵有此隱憂了。

溫彥博聽着魏徵的話,當即回道:“魏侍中說的這是什麼話,楚王北伐,乃是奉陛下之命,楚王建功也是爲大唐效力,又何來好大喜功之說,難不成就因楚王於國有功,文武兼備便不可被立爲儲君了嗎,這是何道理!”

說着,溫彥博輕輕咳嗽了兩聲,而後又接着道:“楚王於國有功,本當優待,而非苛責,若是如此,誰還會爲國立功。”

其實懷有軍功的次子奪儲稱帝的又何止隋煬帝楊廣一人,李世民自己便是如此,魏徵所言本就在無形中開罪了李世民,如今溫彥博是又給魏徵挖了個坑。

魏徵是個急性子,一聽得溫彥博的話,哪裡還顧得上溫彥博是不是包恙在身了,連忙回道:“我非是此意,而是楚王一貫尚武好戰,早有顯露,若是以楚王爲儲,來日爲君,難免亦是如此,恐怕於民不利。”

溫彥博所言,一下子把魏徵堵地啞口無言,就在魏徵被溫彥博駁斥地不知所云時,岑文本也瞧準了眼下這個當口,當即出列道:“啓稟陛下,臣以爲溫中書所言甚善,楚王可爲太子,臣附議。”

岑文本附議,緊接着,蕭瑀、李靖等和李恪交好的衆臣也紛紛出列附和,贊同立李恪爲儲之事。

李世民本也屬意李恪,李世民見狀,笑着點了點頭,當即道:“好,既如此便從大臨之意,立楚王爲太子,入東宮,即日傳召天下,鹹使聞之。”

第三章 結好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十二章 夜襲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四章 易爵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三章 靈州軍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三章 李世民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四章 易爵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二十章 尋人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九章 奪河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十七章 安置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十八章 請旨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五章 射花燈第八章 惡陽嶺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四章 取義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十五章 拒婚第三十章 爭執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七章 考較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十三章 召見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二十章 初定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
第三章 結好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十二章 夜襲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四章 易爵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三章 靈州軍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三章 李世民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四章 易爵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二十章 尋人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九章 奪河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十七章 安置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十八章 請旨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五章 射花燈第八章 惡陽嶺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四章 取義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十五章 拒婚第三十章 爭執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七章 考較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十三章 召見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二十章 初定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