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

李恪在文水縣待了一日,次日才動身往晉陽而去,李恪一早自文水啓程,到了午後便至大都督府。

幷州大都督府內院正廳,李恪正在廳中端坐,而在李恪的身前,則分別坐着大都督府司馬馬周和李恪新拜楚王府東ト祭酒的裴行儉。

“守約,本王給你引薦一下,這位乃是本王的左膀右臂,幷州大都督府司馬馬周,馬賓王。”李恪擡手指向身前的馬周,對裴行儉道。

裴行儉此前雖從未見過馬周,但馬周大名他卻是聽過的。

裴行儉連忙起身,拱手拜道:“晚輩裴行儉見過馬司馬,司馬大名晚輩早有耳聞,今日總算得見真顏。”

裴行儉初見馬周,言語間自然帶着幾分客氣,但裴行儉所言倒也並非盡是擡舉之詞,他早聞馬周大名,想見馬周也是真的。

貞觀七年,淮南大水,李恪又身陷賊手,時馬周臨危受命,代掌東南權柄,竟在那般混亂不堪的局勢下穩住了東南大局,不使生亂,就連當世賢相,尚書右僕射杜如晦都對馬周讚譽有加,稱之爲治世之才。

這樣的評價,在杜如晦的口中絕無僅有的,一時間馬周聲名大噪。而在裴行儉看來,有朝一日,馬周或許會成爲李恪門下,繼岑文本之後第二個拜相之人。

李恪又道:“賓王,守約乃本王新任楚王府東ト祭酒,乃故原州都督,河東忠公次子,身出名門,日後你們可要通力合作啊。”

裴行儉道:“晚輩初來,諸多事情還有不明之處,日後有事還需向司馬多多請教了。”

馬周笑道:“裴祭酒能得殿下看重,必也有其長才,你我相互求教罷了。”

裴行儉和馬周相互寒暄了幾句,方纔各自落座,李恪話風一轉,進了正題。

李恪問道:“本王還京之後,北地可有什麼要事?”

十二月初李恪回京探望太上皇,並料理太上皇駕崩之事,一去兩月餘,到了十二月下,李績也奉旨還京,幷州大都督府的擔子便落在了馬週一人的身上。

李恪不在晉陽,馬周代行幷州大都督職權,李恪回府後欲知幷州之事,自然還要問詢馬周。

馬周來見李恪,自是早有準備,李恪話音剛落,馬周當即回道:“漠北封雪,倒也無甚大事,唯一的一事便是薛延陀內的探子來報,薛延陀似有往西線增兵的意思,除開浚稽山外,各地部落都在抽調兵力。”

李恪點了點頭道:“這倒也在本王意料之中,金山科布多的大度設乃夷男大患,大度設不除,薛延陀西面的門戶就暴露在了外敵兵鋒之下,夷男自然寢食難安。”

馬周道:“大度設雖曾率軍南侵諾真水,但如今大度設已敗逃金山,若留着他,在西面對夷男也是一種牽制,夷男若是平了大度設,那諾真水的壓力可就大了。”

李恪道:“先生不必擔心,夷男雖然調兵西進,兵逼金山,但大度設也不全是擺設,大度設在金山還有四萬人馬,據險而守當無大礙,而且據本王所知,大度設已然勾結西突厥各部,引西突厥大軍入金山,夷男想平大度設,沒那麼容易。”

馬周聞言,回道:“如此說來,漠北從此便該熱鬧了。”

大唐扼守浚稽山隘口,又屯兵諾真水,對薛延陀威懾極大,大唐雖然未曾北出一兵一卒,但已經牽制了薛延陀近半數的兵力。

薛延陀不敢全力西征,而大度設爲求自保,又引薛延陀西面強敵過了金山,這一仗薛延陀想贏,並不容易,再加上李恪在南面也有些動作,這一仗怕是要打些日子了。

不過李恪笑了笑,卻對馬周道:“這還不夠熱鬧,雖然大度設引西面強敵過金山助戰,但薛延陀強,而大度設弱的局面未免改變,唯有勢均力敵,這一戰才能曠日持久,本王要讓這一仗打地更久,更熱鬧。”

李恪這麼說,馬周知道李恪必是已經有了計較,於是問道:“殿下有何吩咐?”

李恪道:“替本王傳信於突厥可汗阿史那思摩,告訴他,本王邀他往諾真水圍獵,請他務必前往。”

李恪之言一出,馬周便明白了李恪的意思,所謂北上圍獵不過是噱頭,李恪真正想做的是要讓夷男膽怯,李恪只要親自率軍北上圍獵,夷男不知李恪有否攻打浚稽山的意圖,必定不敢大意,須得調兵南下提防,如此一來,金山那邊的兵力勢必有限,也算是給大度設分擔了壓力。

“諾。”馬周當即應了下來。

裴行儉出生將門,少而識兵,李恪的用意裴行儉也清楚,裴行儉想了想,對李恪問道:“殿下爲了均衡漠北局勢,使漠北內耗,偏幫大度設確在情理之中,但殿下可曾想過,萬一大度設勝了,或是將來殿下北伐之後,平了薛延陀,但大度設在金山一帶成了氣候又該如何,到時恐怕又是一個突厥。”

裴行儉所言並非全無道理,金山水草豐美,乃沃野之地,當年突厥能夠從柔然附庸成爲草原霸主,崛起金山,絕不全是巧合,當年突厥能成事,大度設未嘗不能,李恪確實也不能對大度設太過掉以輕心。

若是滅了薛延陀,又養出了一個“突厥”來,那可就真的是得不償失了。

李恪問道:“守約可有良策?”

裴行儉謙虛道:“良策談不上,倒也有個法子,還不知可行於否。”

李恪道:“守約只管說來便是。”

裴行儉問道:“殿下曾在突厥四載,可還識得阿史那社爾?”

李恪點了點頭道:“自然識得,阿史那社爾也是突厥汗室中人,當年阿史那社爾奉命駐守磧北大寨,節制鐵勒九部,而後爲夷男所趁,奪了大寨,遁逃至西突厥浮屠城。現在想來,當年阿史那社爾若是隨頡利一同降唐的話,現在突厥可汗的最佳人選應該是他纔對。”

裴行儉道:“大度設引西突厥各部過金山,阿史那社爾據可汗浮屠城,想必也在其中,殿下若是擔心大度設坐大,何不拉攏阿史那社爾,以此節制大度設。”

李恪在突厥爲質時便識得阿史那社爾,當時兩人都爲頡利所不容,處境頗爲不堪,反倒使得這兩人能夠說得上話,李恪跟阿史那社爾也有些交情。

而且近年來阿史那社爾在可汗浮屠城看似威風,但實則不然,阿史那社爾的西面是西突厥,南面靠着高昌,東面便薛延陀所據的金山,阿史那社爾三面受敵,也只是靠着堅城固守,若是此時李恪願意結盟,出手拉他一把,對他而言也是個機會。

李恪道:“這倒不失爲一個良策,本王這就命人跑一趟,探探阿史那社爾的口風。”

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八章 婚成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十四章 拉攏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十一章 奉茶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十二章 夜襲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四章 陰山下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十章 請辭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六章 佯攻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十七章 急招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三章 奏對
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八章 婚成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十四章 拉攏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十一章 奉茶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十二章 夜襲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四章 陰山下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十章 請辭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六章 佯攻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十七章 急招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三章 奏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