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

時不過三日,長安城風波已定。

李恪外鎮揚州之事本就鬧得滿城風雨,而隨後的分封詔令更是觸動了滿朝文武那根敏感的神經,不過好在李世民非是獨斷之君,在李恪作的局下,君臣見一番斡旋,此事也算是告了一段落,長安城似乎又恢復了往昔的平靜,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貞觀七年,歲末,臘月十六。

奉旨巡狩淮北,監察吏治的門下省侍中魏徵終於在一月餘後返還長安。

而早在東巡途中,魏徵就已知京中之事,故已早有腹稿在胸,他剛回長安,還未進魏府,一道奏疏便進了太極宮。

分封諸王之事已然擱置,魏徵的這封奏疏自然不是勸諫李世民,而是在意在彈劾,他彈劾的便是中書省中書侍郎顏師古。

中書省中書令一職暫缺,故中書省主事之人便是中書侍郎。

中書侍郎爲兩人,一位身兼太子左庶子的于志寧,二便是顏師古。

但因近來東宮多事,故於志寧奉李世民之命,多在東宮教導太子,少在中書省理事,中書省務便大多交到了顏師古的手中。

此番李世民下分封詔,詔令過中書省,中書省亦可不予加蓋中書省官印,有封駁之權,但中書侍郎顏師古雖文采有餘,但卻膽略不足,竟未行封駁,而是直接加印發去了門下,確有失職之過。

這封分封詔令門下省予以封駁,就連李世民自己也都將此事擱置,中書省在此事之上的不作爲自然就在無形中被放大了,魏徵的一封彈劾倒也不無道理。

於是乎,一封詔書傳下,顏師古坐事罷中書侍郎之職,轉秘書少監,奉旨校訂古籍去了,又轉御史大夫溫彥博爲中書令,掌中書省事。

而中書侍郎一人出缺,依慣例,中書侍郎免職,便需自列位中書舍人中擢拔一人爲中書侍郎。

六位中書舍人中,又以岑文本資歷頗深,文名最甚,尚在顏師古之上,更是極得李世民推崇,於是這中侍郎之職便落到了岑文本的手中。

長安城,長興坊岑府。

岑文本出生南族名門,新野鄧氏,再加之他文采斐然,在朝中交遊廣泛,中書侍郎有輔相之稱,位高權重,他新拜中書侍郎,前往府中恭賀之人自不在少數。

岑府門前熙熙攘攘了半日,待天色漸暗,岑文本小心仔細了大半日,送走了最後一波前來恭賀的同僚,總算是歇了下來。

可還沒等岑文本坐下多歇上片刻,便又有人帶了賀禮入府了,只不過這一次來額卻不是外人,而是岑文本的弟子李恪,李恪對岑府再熟悉不過,也不等門子通報,自己便摸着地方走了進來。

“岑師入朝八載,終得拜宰輔,列位中樞,可喜可賀!”李恪一邊走進偏廳廳門,一邊自身後的王府衛率手中接過賀禮,對岑文本笑道。

岑文本起身笑道:“些許小事,殿下竟還專程跑來一趟。”

李恪一邊將手中的賀禮遞到岑文本的手中,一邊對岑文本道:“弟子姍姍來遲,岑師勿怪便好。”

岑文本行事一向謹慎,今日朝中同僚送來的賀禮,岑文本已經盡數退了回去,片紙未留,但李恪乃是愛徒,感情甚篤,與旁人自是不同,岑文本笑着便自李恪的手中接過了李恪帶來的賀禮,順手放在了一旁的桌案之上。

岑文本擺了擺手,示意家奴和李恪身後的王府衛率出去,而後纔對李恪道:“殿下來的正好,若是再早了,恐怕來府上之人太多,反倒容易傳出口舌。”

李恪和岑文本有師徒名分,兩人又關係匪淺。中書令溫彥博本就與李恪較好,再加之年邁,雖身子大體還算康健,但要諸多省務都親力親爲恐怕不易,而於志寧又奉旨教導東宮,亦無暇顧及中書省務,此番岑文本官拜中書侍郎,多半便是要行中書省之權了。

中書省乃朝廷中樞,掌機密要政,一應詔令文書諮解草撰,執政事之筆,雖是權重但亦敏感地很,若是叫人傳出口舌,自是對李恪、對岑文本俱是不利。

李恪點了點頭道:“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況乎是身後還站着長孫家的太子。眼下太子看似漸微,但其勢猶在,絕非一朝一夕便可倒之。弟子若是行事太甚,叫父皇猜忌,多生事端,反倒不美。”

今日長安生事太多,背後關於東宮易主的傳聞更是甚囂塵上,傳聞的中心便是三人,太子李承乾、楚王李恪、魏王李泰,李恪若是在這個時候動作太過,難免會叫李世民不悅。

岑文本道:“我本還擔憂殿下年少,不明局勢,恐爲眼前亂花所迷,如旁人一般行事失了分寸,不過如今看來倒是我多慮了。”

李恪聞言,笑着問道:“岑師口中的旁人可是四弟魏王李泰?”

岑文本點了點頭道:“不錯,自打今歲殿下廬州遇刺後,太子名望大降,魏王便在朝中大肆結交外臣,期間多有朝內外各方官員投麾下,可謂風頭正勁,已然壓過了殿下和太子。”

李恪笑道:“四弟風頭正勁也是好事,正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四弟大殺四方,有四弟這棵大樹擋着,我楚王府反倒安生了不少,也算是美事一樁了。”

岑文本問道:“那不知殿下的打算是?”

李恪並未直接回了岑文本的話,而是道:“依本王看來,儲位之爭倒是與隋末亂世,羣雄逐鹿也差不太多。”

岑文本聞言,臉上微露不解之色,問道:“殿下何意?”

李恪笑了一聲,雙拳輕攥,臉上露出一絲自信的神色,回道:“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如此可得天下。”

李恪之言入耳,岑文本一下子愣住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個字若是自房玄齡口中說出,岑文本興許還不會覺得那般怪異,可這番話自年僅十五歲的李恪口中說出,便足矣叫岑文本折舌了。

亂世逐鹿,所循的無非就是這九個字,李恪用這區區九個字竟是將其中的道理道了個乾淨,難不成這世上真就有天生帝命之人?李恪的兩朝帝王血脈,也絕非偶然。

岑文本感嘆道:“有殿下這番話,我便放心了,殿下若早生二十載,當可與上皇奪天下,未爲敗也。”

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十四章 藥箱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十章 拉攏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五章 玄都觀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二十章 馬周第十七章 仙娘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五章 引薦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一章 接風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八章 婚成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三十章 破陣第十四章 拉攏第六章 岑長倩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五章 玄都觀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九章 拒親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六章 拜府第四十六章 大雨
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十四章 藥箱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十章 拉攏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五章 玄都觀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二十章 馬周第十七章 仙娘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五章 引薦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一章 接風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八章 婚成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三十章 破陣第十四章 拉攏第六章 岑長倩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五章 玄都觀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九章 拒親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六章 拜府第四十六章 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