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

武家次女媚娘將於次月大婚,嫁於位高權重,朝野內外又威望正隆的楚王李恪。

文水武家本是幷州商戶出身,因武士彠從龍之功得封國公,晉爲朝中權貴,一時間權勢倒是不弱,但論及底蘊,便就差了那些京中權貴太多了,不入世家名門之列,莫說是與長孫家、杜家這樣的名門巨閥相較,就是尋常世家也比之不上。

可隨着武媚娘和李恪即將成婚,武家的近況便就不同了,李恪的父族是皇族,又是隴右門閥,母族更是關中翹楚的弘農楊氏,李恪集皇族和世家於一身,尊貴無匹,再加之武家長女武順和武川賀蘭家聯姻,錦上添花,不知不覺間,文水武家已經一隻腳踏進了世家之列。

武媚娘是聖旨指下,李恪明媒正娶的正妻,待武媚娘和李恪成婚,將來武媚娘若再爲李恪生得世子,襲得楚王爵,那作爲楚王母族的武家憑着開國之功和皇族親眷,一躍而爲世家門閥不過早晚的事情。

此事對武士彠和武家而言自然是機遇和欣喜,但這種機遇和欣喜也並非是整個武家,在武家中至少有兩人是個例外,那就是武元慶和武元爽兄弟。

武元慶、武元爽非是應國夫人楊氏親子,而是武士彠原配相里氏所出。以往武元慶、武元爽兄弟仗着楊氏無子,武家早晚也要交到他們手中,故而他們兄弟對楊氏母娘輕慢,多有失禮之處。

可如今隨着武媚娘和李恪即將大婚,武媚娘即將成爲楚王妃,武媚娘和楊氏已經不是武家兄弟能夠開罪的起的了,更爲要命的是在李恪落魄江陵時,武家兄弟曾爲難過李恪,對李恪不敬,眼下因兩家大婚,李恪並未追究,可若是將來李恪當真計較起來,他們有如何能落得好去。

不過眼下整個武家上下都在籌備武媚娘大婚之事,武士彠和楊氏也是如此,也正因這個緣故,武家兄弟反倒清閒了下來,也無人管束他們,自在了許多。

這幾日,武家兄弟每日便約了京中好友廝混,流連妓坊青樓,不甚快哉。

長安城,平康坊,攬紅樓。

攬紅樓位坐平康坊東,也是平康坊中數一數二的青樓,比之一擲千金的擷玉樓雖有稍遜,但佈置清雅,鶯燕成羣,比之擷玉樓也相去不遠,正和武家兄弟這些手頭不甚寬綽,卻又頗重顏面的的權貴子弟。

“賢仲昆隨令父應國公出鎮荊州,久在江陵,你我雖是舊友,但卻難得相見,今日終得良機,來,我敬賢仲昆一杯。”攬紅樓二樓雅間中,魯國公劉樹義手端酒樽,對武元慶、武元爽兄弟笑道。

武元慶見狀,也舉杯道:“二郎所言甚是,自武德年末,阿爹自禁軍外鎮地方,除每歲我兄弟隨父返京之日,你我便甚少得聚,今日難得有此良機,來,咱們共飲。”

劉樹義乃故元謀功臣、魯國公劉文靜之子,早年李淵太原起兵時,武士彠和劉文靜同在李淵的大將軍府效力,劉文靜爲司馬,武士彠爲司鎧參軍,那時劉文靜和武士彠同殿爲臣,便就相熟,可謂故交。

因着父輩的緣故,武家兄弟和劉樹義在少年時便就相識,仔細計較起來,也有十多年的交情了。

武德年間劉文靜被冤謀反,武士彠還曾上書爲劉文靜求情,雖然未能保得劉文靜性命,但兩家交情之深,可見一斑。

一杯飲盡,三人放下手中的酒樽,劉樹義又開口對武元慶問道:“賢仲昆此番隨父北上,不知能在長安待到幾時?若是能久些纔好,你我便可常聚了。”

武元慶回道:“小弟此番回京,乃是因舍妹大婚之事,待六月舍妹大婚之後,小弟想必就當南下返程江陵了。”

劉樹義感嘆道:“想上次見另妹,纔是在今歲元日,在府上拜見令尊之時,不想如今時隔不過半載,另妹都快嫁入楚王府了,當真是好福氣。”

李恪本就是皇子,又因往昔護境安民之功爲長安百姓所重,楚王府雖無刻意宣揚,但武媚娘和李恪大婚之事早已在不經意間傳遍長安坊裡,人盡皆知了,劉樹義自然也很清楚。而武媚娘以國公之女嫁於李恪爲正妃,於武家而言更是良緣,故而劉樹義有此一言。

武媚娘嫁於李恪爲妻,對應國公府而言自然是莫大的助益,但與武家兄弟而言卻非如此。武媚娘非是武家兄弟同胞親妹,以往兩方關係也頗多不和,武媚娘若得勢,武家兄弟在武家的處境便越發不堪了,劉樹義的話竟彷彿是有意的一般,直說進了武家兄弟的心窩,叫他們心裡發苦。

武元慶和武元爽對視了一眼,武元慶苦笑了一聲,對劉樹義道:“二郎有所不知,舍妹嫁入王府,於旁人來說自是好事,可於我兄弟而言恐怕並非如此?”

劉樹義聞言,不解地問道:“你們這是哪來的話,楚王殿下位高權重,又得陛下寵愛,另妹嫁於楚王爲正妃後,你們與楚王可就是郎舅了,到時二位以應國公之功,再加之楚王幫襯,位九卿、十六衛之列也不過早晚的事情。”

李恪官拜揚州大都督,兼右驍衛大將軍,在朝中無論權位、聲望都在諸王之首,待李恪同武媚娘成婚,武家兄弟便是李恪的內兄,便是皇親,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可聽了劉樹義的話,武家兄弟臉上的苦色便更重了。武家兄弟不怕武媚娘嫁於常人,他們的處境反倒還好些,可偏偏武媚娘就嫁給了他們萬萬開罪不起的李恪。

武元慶道:“二郎有所不知,我們兄弟在江陵曾得罪過楚王,恐怕楚王還記在心中,而且因楊氏非是我等生母的緣故,對我等也早有不滿,時常挑的我們兄弟的錯,動輒打罵,待楚王府和應國公府聯姻,楊氏積威更重,我們兄弟的日子怕就是舉步維艱了。”

劉樹義聞言,臉上露出了一絲恰到好處的訝色,問道:“竟有此事?”

武元慶點了點頭道:“不錯,我們兄弟以二郎爲至交,才言及此事,還望二郎勿要說於旁人。”

劉樹義一口應道:“此事自是當然,只是據我所知,楚王其人一向性情陰沉,睚眥必報,你們兄弟開罪了楚王,恐怕日後在應國公府再無立錐之地啊。”

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十章 校場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四章 面聖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六章 分封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二十章 尋人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二十章 初定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七十章 雍王第十四章 求親第十章 拉攏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五章 夜襲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十四章 拉攏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十四章 藥箱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五十章 相爭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三章 結好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
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十章 校場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四章 面聖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六章 分封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二十章 尋人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二十章 初定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七十章 雍王第十四章 求親第十章 拉攏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五章 夜襲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十四章 拉攏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十四章 藥箱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五十章 相爭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三章 結好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