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

李恪所言之武昭王便是西涼開國君主李暠,也是李唐皇室認定的先祖,李暠建西涼國,先都於敦煌,而後遷於酒泉,李暠死後安葬的建世陵便在酒泉城外。

欲至酒泉,必過姑臧,李恪此去酒泉正是一箭三雕,其一便如其名,祭拜先祖,以顯孝道;其二太子巡邊,可顯大唐對於西北之重視,警示吐蕃及西域諸國;其三便是震懾關隴門閥,叫他們知道大唐此舉的決心。

削弱關隴門閥之事乃是國策,關係重大,甚至關係到了大唐江山國治的安穩與否,自然不可大意,李恪身爲太子,未來大唐江山的繼承人,沒有任何人比李恪有更加足夠的分量和合適的位置西巡了,李世民聞言,當即便應了下來。

東宮,承恩殿。

“父皇既已準三郎前往西北巡邊,不知三郎準備何時啓程,一去多久?”武媚娘方一得知李世民着李恪西巡的消息後便對李恪問道。

李恪回道:“待過兩日便可啓程,我還在等一個人。”

武媚娘聞言,好奇地問道:“何人這般大的顏面,還能叫三郎等候?”

李恪道:“劉仁軌,我已和父皇稟明此事,調了劉仁軌隨我西巡,我欲將他放在涼州,涼州那邊雖有一個程名振,但他畢竟是武臣,那邊還是需要一個得力文臣的。”

蘇定方是被李世民自盧山調來的,蘇定方在北地多年,在北地頗有些根基和人脈,但在涼州便不成了,隨他去涼州的只一個跟隨多年的副手程名振,其他的便都是親信衛率了,身邊並無文臣,許多事情自然不方便。

程名振不過中上之能,雖頗有才幹,但在這種情況下能給蘇定方的幫助實在有限地很,這時調了文武雙全的劉仁軌前去,便穩妥許多。

武媚娘聞言,問道:“三郎調劉仁軌去涼州,當不止是爲了對付隴右門閥的,興許還有佈局吐蕃之戰的意思?”

李恪笑了笑,並未直接回答武媚孃的話,而是反問道:“媚娘何出此言?”

武媚娘回道:“三郎一直視裴行儉和劉仁軌極重,說他們俱是文武雙全,有宰相之才,早晚必成大器,此番又調了他們去吐蕃,還不是有意叫他們藉此事起勢嗎?”

李恪麾下,能臣有許多,但是是李恪一手擢拔的,又爲李恪所倚重,得到李恪如此高的評價的卻只寥寥數人,除了已經成名的蘇定方、馬周、王玄策三人外,便就是劉仁軌和年輕一輩的裴行儉還有岑長倩了

當年東宮一脈便是靠着滅突厥和薛延陀的兩場北伐之戰而崛起,漸漸在朝中站穩了腳跟,而如今李恪又把劉仁軌和裴行儉放在了涼州,自然是要把東宮的未來再次押在吐蕃之戰上了。

李恪道:“知我者,媚娘也。北地已定,幾年內都不會再生什麼亂子,劉仁軌文武全才,這等人物若只放在北地未免可惜了些,留着他去涼州自然更有其用武之地。吐蕃只是後計,眼下對付關隴門閥纔是當務之急。”

蘇定方、裴行儉、劉仁軌,三個人,三員名帥,兩任宰相,都是獨當一面,名列武廟的人物,就算是放在數千年青史之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如此陣仗,不管是壓制隴右門閥,還是備戰吐蕃,都足矣叫李恪放心了。

武媚娘道:“爲了一個隴右門閥竟還有這般多事,只可惜眼下三郎行事還多有不便,諸多顧忌,若非如此,三郎大可藉此次獨孤名被殺和宣威府營嘯一事大動干戈,高舉屠刀,殺地這些個世家子弟心驚膽戰,他們自然就知道怕了。”

武媚娘口中所說的多有不便自然就是李恪眼下的身份,李恪雖然位高權重,但畢竟還只是太子,諸多事情尚需顧忌李世民的心思,不可擅作主張。

李恪聽着武媚孃的話,頭皮也不禁有些發麻,武媚娘所言,旁人興許覺着她不過急怒之下的氣話,當不得真,但李恪卻很清楚,武媚娘說的絕對是真的,她也絕對有膽子和魄力去做這樣的事情。若是沒有李恪,歷史上的武媚娘確實也這麼做了。

同樣的事情交由不同的人來做自然有不同的法子,李世民知道關隴門閥的能力和危害,偏向於由輕而重,自內而外地試探打壓關隴門閥,而武媚娘則更直接些,她更加偏向於尋得一個良機下死手,用流血來解決權利問題。

武媚娘對付世家門閥的法子雖然留有隱患,亦不夠徹底,但卻足夠直接和速效,有唐一朝,世家門閥地位最低的便是武媚娘掌權,酷吏橫行,殺得世家子弟昏天黑地的那些年。

對於世家門閥,李恪的一些觀點和武媚娘並不雷同,李恪要的是除其本,而非治其標,時間證明殺人的法子雖然奏效,但卻並不長久,只不過李恪卻不會在這個時候去和武媚娘爭論這些。

李恪道:“媚娘所言正是,眼下我還在東宮,卻不可做得太過,更不可鬧出人命,否則若是將事情鬧得太大,引了衆怒,難以收場的時候,我的太子之位都未必安穩。”

就目前而言,隴右的局勢絕對還在可控的範圍之內,因爲從始至終,死的不過只是獨孤家的一個不受重視的庶子,但若是此事持續惡化下去,甚是鬧出了更多世家子弟的人命,那局勢就會一步步地失控。

到了那時,一旦真的局面失控地厲害,萬一朝廷已經掌控不住隴右的軍府了,朝廷爲了穩住局勢,未嘗不會犧牲李恪的太子之位來平息衆怒,這是李恪絕不想看到的。

武媚娘聽着李恪的話,一下子又想起了什麼,連忙自袖中取出了一封書信,對李恪道:“近來媚娘懷了身孕,這記性也是差了,就在三郎入宮面聖之時,楊恭仁之子楊思訥曾入府拜見,親自送來了一封書信,囑託我親手交於三郎,興許就是與此事有關。”

“還有此事?”李恪聞言,自武媚娘手中接過了楊思訥送來的密信,連忙打開便看了下去。

弘農楊家和李恪一向交好,而且還是關中數一數二的門閥,人脈甚廣,難免知道些李恪不知道的消息,此番楊思訥便是奉其父之命告知李恪此事的。

李恪看着手中的書信,臉色有些不悅地對武媚娘道:“已經有人就此事在京中各家中開始活動了,若是涼州那邊的亂子再鎮不住的話,只怕此事很快就要擺在朝廷明面上去講了。”

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七十章 雍王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十二章 敲打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二十章 回京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十九章 尋機第七章 和親第十章 請辭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十六章 欽陵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八章 聘禮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十章 收局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十九章 鹽行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十四章 求親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十六章 殺機第八章 演練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十二章 夜襲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
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七十章 雍王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十二章 敲打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二十章 回京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十九章 尋機第七章 和親第十章 請辭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十六章 欽陵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八章 聘禮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十章 收局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十九章 鹽行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十四章 求親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十六章 殺機第八章 演練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十二章 夜襲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