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宴後

入了夜,天色已暗,魏王李泰坐在回府的馬車上,雙目微闔,似乎在想着些什麼。

一旁同在馬車中坐着的閻婉看在身邊的李泰,問道:“殿下在想着什麼?可還是在想方纔殿中的事情?”

李泰緩緩地睜開眼,不知何時眼珠上已經帶上了些許紅絲,對閻婉問道:“你覺得方纔太子在殿中寫的詩,是太子自己作下的嗎?”

李泰話中之意似乎有些懷疑李恪作詩的真實性,畢竟那首詩破除沉柯,又太過精妙,李泰無論如何都不願相信,這詩竟然是自李恪這個武夫手中寫出的。

閻婉想了想回道:“只看太子的那筆字,有那麼三五分王羲之的味道了,還是很有些火候的,沒有十數載的浸淫絕難有這等字,由此可見太子絕非尋常武臣。而且正如殿下所言,太子的那首詩實在太過精妙,縱是代筆,一時間也恐怕難尋吧。”

李泰道:“岑文本呢?岑文本才高八斗,父皇和衆臣都連接稱道,若是他代筆,也未嘗...”

李泰說着,自己都停住了嘴,岑文本文傾江海,甚至連大儒顏師古都自愧不如是不假,但岑文本的文章他是讀過的,李恪的那首詩根本就不是岑文本的文風,更何況岑文本是個純正的不經邊事的江南世家子弟,沒道理能寫出這樣的詩來。

李恪的詩是從何而來,李泰自然是想破了腦袋也想不到的,李恪是文抄公,不過他抄的是百年後的人,李泰就算是想破了腦袋也猜不出是誰。

李泰突然嘆了口氣道:“興許是我狹隘了,凌煙閣之議也沒有幾日,從哪裡能冒出這麼一個人來爲太子代筆,而且此詩雖是應事而作,但已脫應制之列,無論是誰拿出這首詩來都會在數日內名揚天下,甚至開宗立派,誰又會把這樣的機會讓於別人。”

閻婉看着李泰不甘的模樣,對李泰道:“殿下何必憂心,殿下的《凌煙閣賦》也同樣得父皇讚賞,這一次殿下了輸了,下一次贏回來便是。”

閻婉的話多是在安慰李泰,但李泰聽了閻婉的話,苦笑了一聲卻道:“贏?本王拿什麼去贏?太子的這首詩本王推敲再三,我竟是連一字都改動不得,太子只這首詩,便勝我太多了。”

李泰雖然與李恪不和,但他治學卻也是認真的,好就是好,差就是差,面對佳作,李泰這點肚量還是有的,也不會抵死不認。

只是現在李泰的心情卻是低落無比,以往李泰和李恪相較,論武李泰是遠遠不及李恪的,李泰唯一自覺能勝李恪的便是自己的一身文采,可如今再看來,李泰文也不及李恪,文武兩途都被李恪壓地死死的,他又拿什麼去跟已是太子的李恪相爭呢?

閻婉對李泰問道:“那今日之後殿下作何打算?”

李泰敢和李恪爭儲,靠的就是自己的文名和嫡子身份,如今李承乾雖廢,但李恪纔是嫡長,李泰只是嫡次,至於文名,今日之後李泰更是不如了,閻婉想問的自然就是李泰對於奪儲的想法和態度。

其實對於李泰爭儲,閻婉雖不太反對,但心裡也談不上支持,李泰是爲嫡子,只要好生做他的太平王爺,李恪沒有爲難他的必要,李泰求得一身富貴還是不難的,閻婉最擔心的就是李泰爲了儲位和李恪死磕,最後禍及自身,她也希望李泰就此作罷。

但今日失利只是今日失利,李泰卻從未放棄他的皇帝夢,李泰想了想回道:“今日之事只能作罷,其他的來日再行定奪。”

————————————————

就在李泰和閻婉正乘馬車自宮中回魏王府的時候,載着李恪和武媚孃的東宮馬車和衛率也在回宮的路上了。

“三郎好文采,今日之詩一出,不止驚豔四座,恐怕今夜魏王的覺都不好睡了。”武媚娘在東宮的馬車上,靠着李恪的手臂,對李恪笑道。

李恪笑道:“不過一首短詩而已,算不得什麼,若非魏王藉故發難,爲夫是不想出頭的。”

李恪的詩雖好,也能彰其文采,但詩中的內容卻也有好戰之意,李恪也是被魏徵參地怕了,生怕魏徵再揪着這一點同他爲難,不過好在魏徵還算識得大體,席間並未發難。

武媚娘道:“魏王其人,看似敦儒,實則野心勃勃,緊盯着三郎的太子之位,今日若是不叫他知難而退,日後他逞威的地方還多着呢。”

李恪笑道:“我倒是不怕他逞威,他再逞威也是四子,只要有我和李承乾在,他便萬萬沒有機會。”

武媚娘道:“只可惜父皇寵他太甚,竟不肯外放,否則哪有這般多的麻煩。”

李恪點了點頭道:“是啊,眼下咱們還動不得他,太子方纔流放未久,父皇越發地不捨李泰遠行了,這個時候對李泰發難,父皇只會護着他。”

武媚娘對李恪之言也贊同道:“三郎說的極是,父皇護子情切,眼下確不宜對魏王動手,還是步步爲營纔好。”

李恪聽着武媚孃的話,似乎是已經有了打算了,李恪問道:“媚娘可是有什麼法子了?”

武媚娘回道:“李泰留於長安,無非就是想借着京中朝堂之上的爪牙助其成事而已,咱們動不得李泰,但卻能動他的爪牙,眼下最是穩妥的法子當爲慢慢剪除他在朝中的黨羽纔是。”

李泰和李恪不同,李泰仗着李世民的寵愛,不曾出京,故而李泰在地方根基不深,他的精力全都放在了拉攏朝臣之上,在朝中頗有勢力。

雖說在朝中勢力大,可以直接上達天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朝政,但卻也有他的弊端,那就是根基不穩。

李恪的根在揚州,其次太原,就算有朝一日李恪在朝中失勢了,李恪仍舊可以以地方反制朝堂,施加影響,但李泰就不行,李泰從不經營地方,故而他在朝中的勢力只是空中樓閣,一旦失勢,便再無翻身的可能。

李恪問道:“李泰黨羽不少,媚娘想先動誰?”

武媚娘回道:“和魏王府走的近的朝臣雖多,但官位最高的不過王珪和韋挺兩人而已,王珪名聲太重,輕易動不得,韋挺如何?”

韋挺爲御史大夫,亦是朝中重臣,若是能除去韋挺的官職,那無異於是斷了李泰一臂。

武媚娘之言在理,但李恪想了想,卻道:“不,在韋挺之前還有一人,我要先動劉洎。”

第五章 汗庭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十三章 南下第九章 飲酒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六章 加註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六章 岑長倩第四章 易爵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十四章 藥箱第六章 佯攻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三十章 爭執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十三章 南下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三章 奏對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三十章 爭執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七十章 騙鉞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八章 惡陽嶺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七十章 雍王第一章 玄武門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二章 端午第十六章 質子第六章 拜府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十四章 恩蔭第十八章 山路第十一章 擇師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
第五章 汗庭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十三章 南下第九章 飲酒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六章 加註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六章 岑長倩第四章 易爵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十四章 藥箱第六章 佯攻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三十章 爭執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十三章 南下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三章 奏對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三十章 爭執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七十章 騙鉞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八章 惡陽嶺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七十章 雍王第一章 玄武門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二章 端午第十六章 質子第六章 拜府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十四章 恩蔭第十八章 山路第十一章 擇師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