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老奴

說話的這人李恪曾今見過一面,只不過時隔一載有餘,記得也不真切了。只是依稀想起,貞觀六年的上元佳節,那日陪着武家姐妹在長安城賞燈的便是此人。

此人上前,走到了李恪的身旁,拱了拱手,對李恪道:“我家公子所言無狀,不慎開罪了公子,還望公子勿怪,給老奴兩分薄面,勿要傷了我家公子纔好。”

這自稱是武家老奴之人身長約莫七尺,看上去雖已年近四旬,身形精瘦,但卻如一杆筆直的鋼槍一般豎於李恪的身前,彷彿身體中竟是隱藏了牛虎之力一般,叫人不敢輕視。

李恪雖年少,卻久在行伍,屍山血海中爬出來的禁軍老卒不知見了多少,他的眼力自然不差,李恪只看了這老奴一眼,便知眼前的老奴絕非尋常的家僕,想必也曾是手中染血無數的勁卒,很有幾番本事,絕非徒有其表的武家兄弟可比。

李恪面對眼前之人,未有絲毫的大意,只是依言將武家兄弟放了,對這老奴道:“李某無心傷人,方纔所爲也不過無奈爲之,只爲自保。”

李恪雖是放了武家兄弟,但武家兄弟卻絲毫不領李恪的情,甚至他們還當是李恪怕了他們兵刃上的本事,故而退縮了。

這老奴在武家似乎地位頗高,武家兄弟對老奴問道:“李叔何必如此迴護外人,方纔這廝辱了我兄弟,我兄弟正該掙回這個面子。”

李叔聽了武家兄弟的話,看了他們一眼,搖了搖頭,嘆道:“李公子的武藝我是親眼見過的,就算是我也難與李公子相較,我哪是向着李公子,我是怕兩位公子再吃了虧,丟了自己的面子不打緊,若是再丟了性命,可就追悔莫及了。”

武家兄弟不知李恪的深淺,但這李姓老奴卻清楚地很,去歲在長安燈會之上,李恪能閒庭信步地拉開七鬥弓,射中夜幕中三丈開外的絲帶,這份臂力和眼力豈是武家兄弟能比的。

更何況,這老奴知道李恪姓李,當年就連長孫家的子弟尚且讓他三分,再看着李恪當年舉手投足間帶着幾分貴氣,多半也是哪家將門宗室子弟。

既是宗室子弟,哪有擅射卻不習槍棒的道理,若是逼得李恪使了兵刃,萬一真的動了怒,恐怕武家兄弟會有性命之憂。

武家兄弟聽了李恪的話,先是一愣,接着面露出了滿臉的驚詫之色。

這裡是武府,這老奴也是武府的人,斷沒有誆騙他們的道理,而且這老奴說話行事一向直率,也不善誆人,故而他的話自是信得過的,只是武家兄弟萬萬沒有想到,李恪年少,又生的眉清目秀,看似文氣的外表下竟還有如此本事。

事已至此,武家兄弟也懶得再留在此處自取其辱,狠狠地瞪了李恪一眼,便甩袖離去了。

“多謝閣下相助,否則今日想必又是件麻煩事。”李恪對老奴道。

武府老奴低頭看了眼李恪手上與年紀不相配的厚厚的老繭,笑道:“公子肯給我這個面子罷手,應該是我謝過公子纔是。”

一年多前,李恪的武藝便已是了得,而李恪年少,正是長身子的時候,氣力一日一個樣子,如今的李恪必是今非昔比,更勝當初了,他受了武家兄弟的尋釁還能如此輕飄飄地放過,除了不願在江陵開罪武外家,這老奴的話也有着幾分份量。

李恪對老奴道:“我乃男兒,能屈能伸,一兩句妄語於我無傷,倒也無礙,只是兩位武公子說話實在難聽了些,恐不利小娘名節,着實不妥。只是我雖與小娘相熟,但畢竟還是外人,不宜過問,只盼今日之事兩位武公子還是莫要傳出去的好。”

老奴聞言道:“此事李公子大可寬心,今日之事我必再三告誡兩位公子,不使外傳。”

李恪聽了老奴的話,臉上露出一絲不解之色,論主次,武家兄弟是主,老奴是僕,這老奴如何能使得武家兄弟噤言?

武媚娘看着李恪臉上的不解地神情,心知李恪是爲何事不解,於是解釋道:“李叔乃軍中老卒,十餘年前便跟隨阿爹左右,曾數救阿爹性命於危難間,阿爹對李叔也甚是禮敬,待爲上賓,只是李叔一向不喜富貴,故而未顯。”

武媚娘之言入耳,李恪這才明白了過來,難怪武家兄弟對這老奴如此禮敬,原來他竟於武士彠有救命之恩。

李恪少年英姿,又武藝卓絕,而且幾次觀他行事,又頗爲穩重,對於這樣的後進之輩,這老奴的心中本就頗爲喜愛。

他看着武媚娘帶着李恪在後院,便知是爲了挑馬,而挑馬自是爲了遠行,於是問道:“公子今日可是要出城?”

李恪如實回道:“正是,我此前身子不適,在府內休養已是叨擾許久,如今身子大好,自當離去了。”

老奴皺了皺眉,卻對李恪道:“眼下時候不巧,公子只怕是出不得城了。”

“這是爲何?”李恪不解地問道。

老奴回道:“江陵近來有要事,城門內外早已加強戒備,進出城門均需查驗路引籍書,而公子落水時這一應物什俱已遺失,恐怕出不得城去。”

李恪聞言,心中也有些急切,他不知武士彠心向何人,故而不敢自曝身份,可如今不自證身份,卻又出不得江陵,着實叫他兩難。

李恪問道:“這該如何是好?”

老奴回道:“公子倒也不必太過急切,依我看,這封城之舉絕非長久之計,最多也就是三四日的功夫,公子何不在此在待上幾日,待撤封之後再行離去。”

李恪聽了老奴的話,面露難色。

如今淮南的情況他渾然不知,楚王府上下,皇宮內外,想必也已是暗流涌動,若是他不能早日回淮南,時日久了,恐怕生亂。

老奴從武媚娘處多少知道些李恪眼下的處境,看着李恪的模樣,也知李恪心急,但他卻不知李恪身份,只當李恪心急從軍之事,也是本着提攜後輩之心,對李恪道:“公子既是欲從軍,又何必急於一時,我在幷州軍中尚有些舊時袍澤,大可薦公子前往,如何?”

左右也無他法,李恪又不願犯險自曝身份,於是思慮了片刻,點頭應道:“如此也好,只是麻煩貴府了。”

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十八章 請旨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一章 定帥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九章 飲酒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五章 射花燈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十五章 定親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四十章 墜馬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五章 侯君集第十五章 拒婚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三十章 圈套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五十章 隨行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十九章 鹽行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五章 侯君集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十二章 夜襲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二章 端午第二章 將行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九章 夏乏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
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十八章 請旨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一章 定帥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九章 飲酒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五章 射花燈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十五章 定親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四十章 墜馬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五章 侯君集第十五章 拒婚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三十章 圈套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五十章 隨行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十九章 鹽行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五章 侯君集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十二章 夜襲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二章 端午第二章 將行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九章 夏乏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