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傳見

延康坊,楚王府,內室。

武媚娘臨產之期將近,肚子已經漸漸地鼓了起來,已經不再是行動不便了,有時連多走些路都顯得有些吃力。

內室中,武媚娘正靠在錦榻之上,懶懶地半眯着眼休息,而在武媚孃的身旁,李恪正拿着文書伏在案前批覆。

“堂堂楚王,怎麼委屈地跟個小婦一般,三郎若是公務繁多,只管是書房忙着便是,也不是必須在此陪着我的。”內室中並無書案,在錦榻旁只有之個原是放茶的狹小茶案,不夠寬敞,武媚娘看着李恪趴在茶案上寫字顯得侷促非常,於是輕輕戳了戳李恪的手臂,道。

李恪道:“無妨,媚娘產期將近,身邊哪能缺了人看着。”

武媚娘笑道:“偌大的楚王府上下數百人,我身邊還能缺了人不成,哪裡須着你隨時看着。”

李恪搖了搖頭道:“旁人看着我也不放心,再說了,旁人哪有我看得好。”

武媚娘看着李恪一本正經的模樣,笑道:“你呀,來了屋裡就忙着處置河東邊務,哪裡還有功夫照看我,事情還不都是錦兒做的。”

李恪無奈道:“我也是無法,我的左膀右臂王玄策和馬周分別掉進了尚書省和御史臺,你這個內房諸葛也懷了身孕,不宜操勞心力,裴行儉和岑長倩雖然天資極佳,乃上上之選,但畢竟年少,不敢全委重任,至於趙德言,出謀劃策尚可,處置政務就太手生了,凡事都得我親力親爲才行。”

跟隨李恪多年的馬周和王玄策先後被調入中樞,另任要職,李恪自然也不會阻人前程,樂見其成,但隨之而來的便是李恪手中人手匱乏,趙德言在謀不在政,而裴行儉和岑長倩雖都是宰相之才,但還未長成,不甚穩妥,李恪身邊的可用之人就不多了。

武媚娘道:“三郎說的是,三郎還是需另物色人選才是。”

李恪道:“我心中已有人選,命人前去徵召了,若是順利,年內便該能到。”

武媚娘道:“三郎相人,向有獨到之處,無論文武,凡能入三郎之眼的無一不是英才,三郎這一次又相中了誰?”

李恪回道:“劉仁軌,我欲以他爲新任幷州大都督府司馬,地方和吏部那邊我已經打好了招呼,當無大礙。”

武媚娘笑道:“劉仁軌,可是咸陽縣丞?”

李恪聞言,好奇地問道:“媚娘也知劉仁軌之名?”

武媚娘道:“貞觀年初,劉仁軌爲陳倉縣尉,杖殺驕縱違法的折衝都尉魯寧,被父皇親自責問。後事情查明,過不在劉仁軌,而後父皇曾親自褒獎劉仁軌剛正,轉咸陽縣丞。”

李恪道:“劉仁軌身上竟還有此事,我倒不知。”

武媚娘道:“我最喜讀京中及各地方邸報,故而知曉,若只觀以往,劉仁軌確是忠正之人,但畢竟還是無名之輩,三郎貿然提拔可否妥當。”

李恪笑道:“劉仁軌眼下雖無名,但十載內他當在我門下揚名立萬,不弱英公李績。”

劉仁軌,高宗朝名相,文武雙全,以文名入仕,最終卻因武功拜相,這等人物縱比之李績亦不在下風,李恪所言絕無虛妄。

李恪和武媚娘還在屋中說着話,商討着關於年後幷州大都督府的人事安排,而就在此時,突然有人傳話,有宮中內侍奉旨求見。

皇帝遣內侍來此,李恪不敢怠慢,連忙命人將人領進了王府內院的偏廳,自己出去見他。

“奴婢拜見楚王殿下。”內侍快步進了楚王府的偏廳,一進門便對李恪道。

李恪上前扶起內侍,問道:“不知內侍來此所爲何事?可是父皇傳旨?”

內侍連忙開口道:“皇后病危,奴婢奉皇命急傳殿下進宮。”

“什麼!皇后病危?”李恪聽着內侍的話,眉頭微皺,訝然道。

以稱心設計東宮,這是李恪之意,但李恪萬萬不會想到此事會使得長孫皇后病危,此時的李恪也還遠遠沒有聯想到這一點,只當是舊疾使然,李恪的心裡更多的只是驚訝。

長孫皇后久懷宿疾,壽數不長,這李恪是知道的,就在去歲就險些丟了性命,但是當李恪知道長孫皇后病危的消息時,一時間心緒複雜萬分。

擋在李恪奪儲之路上的障礙有很多,李承乾、李泰、李治、長孫無忌,等等,但在李恪的眼中,這些所有人加在一起,也抵不過一個長孫皇后。

不管是對付李承乾、李泰,還是長孫無忌,李恪總能找到法子,但面對長孫皇后,李恪更多的卻是無力和敬畏。

皇帝嫡子,卻是子以母貴,此乃亙古罕有之先例。

長孫皇后在李世民心中的份量絕不可尋常估之,甚至可以說,只要長孫皇后尚在,東宮的位置就絕輪不上李恪,按理說,長孫皇后死了,他掃去了心腹大患,本當高興纔是,可不知怎的,李恪的心情卻絲毫高興不起來,甚至覺得壓抑非常,灰濛濛地一片。

天下賢后,莫出長孫。

如若死的是自作孽的李承乾,李恪興許還會多幾分好心情,但病危的是賢德擇披天下的長孫皇后,除了幾分必然的僥倖之餘,李恪竟也難免哀傷。

內侍對李恪道:“皇后病危傳見殿下,陛下急招,還請殿下隨我速去。”

“好,本王這就隨你同去。”

李世民急傳,李恪絲毫不敢耽擱,甚至來不及去跟武媚孃親自交代,只命人轉告了一聲,便連忙跟隨內侍進宮去了。

長孫皇后母儀天下,天下敬重,朝中百官多有受其恩惠者。

原本李恪以爲長孫皇后病重,勢必通傳諸皇子和朝中羣臣,但就當李恪隨內侍之後走在宮中通往立政殿的的龍道上時,卻發現一路除了來往匆忙的宮人,周邊的一切似與尋常並無太大的差異,也沒見到一個熟悉的大臣,彷彿消息還沒有徹底傳出去。

李恪走着,看着周圍異乎尋常的場景,腦海中的不解和不安越發地重了。

李恪對內侍問道:“爲何本王在宮中還未見到旁人,難道還未通知諸皇子和諸王嗎?”

內侍如實回道:“殿下是陛下依皇后的意思第一個傳召的,其他人的傳召都還在路上。”

原來自己竟是第一個被長孫皇后傳見的,不曾想到長孫皇后病危,長孫皇后不先見諸子,反倒要先見他,這又是爲何?李恪聽着內侍的話,心中的驚訝和不解越發地重了。

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九章 飲酒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二章 夜襲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五章 汗庭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七章 考較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二十章 馬周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十九章 尋機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十六章 質子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四章 面聖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十八章 逼反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二十章 回京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六章 佯攻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二十七章 破敵
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九章 飲酒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二章 夜襲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五章 汗庭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七章 考較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二十章 馬周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十九章 尋機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十六章 質子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四章 面聖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十八章 逼反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二十章 回京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六章 佯攻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二十七章 破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