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良嗣心中只是大恨,大遼國事稍顯頹勢的時候,他便最先預料到了,遼國已然不是久居之地,孤身一人,率先投了大宋。
趙宋官家仁義治天下,給予他極大的恩賞,以爲表彰,並親賜趙姓。
如此的恩賞雖然未嘗沒有作秀的成分在內,但不得不說,一時之間趙良嗣自然是風光無兩,遂上書呈北伐之事,官家趙佶又是個好大喜功的君王,朝中雖然有所爭議,但是並不能改變其一顆熾熱的建功之心。
有宋以來,除太祖太宗之外,大宋歷代明君跌出,但是最大的特點只有一個,那就是文教昌明,政通人和,於武功一道縱然有所建樹,但終究是爲人所詬病。
徽宗趙佶是一個極富有藝術氣息之人,而且花銷奢糜,民間風評自然算不上很好,甚至還因爲花石綱逼迫得江南方臘農民起義,日後史書之上,難免就是一抹黑。
有道是瞌睡遇到枕頭,正在這個時候,大遼精銳兵馬被女真打得殘了,遼東大部領土淪喪,趙良嗣此番進言,可謂是戳到了官家趙佶的痛癢之處。
其實這個時候朝堂之上,所謂的爭議不過就是浮雲,王安石變法以後,黨爭愈加激烈。
自古君王和臣子的權力一直都是處於一個有些耐人尋思的地步,士大夫之輩不團結,狗咬狗,權力自然就分化了不少,這個時候往往就是需要君王決斷,爲兩羣狗定個勝負的時候。
到了趙佶一代,君王權力到達了前所未有的巔峰,再甚言之,所謂的反對北伐,不過就是爲了反對而反對,黨爭已然到了一個可以放下士大夫節操的地步。
徽宗力排衆議,以童貫爲帥,宰相王黼爲副帥,統大軍北伐。
趙良嗣的計議得到了採納,也就是如此了罷,以一北來之臣到了這般地步,不得不說自然惹得衆人眼紅,不過趙良嗣爲官家看重,爲宣帥親信,誰人敢對其有所表示?
前番北伐戰事雖然敗了,趙良嗣也是上下奔走,聯絡女真,準備南北夾攻,再度北伐,如此作爲,他自己竊以爲也算得上是上上之策,收復幽雲之地不過就是反手之間。
即便前番白溝河小挫,瑕不掩瑜,自己也是勞苦功高之人,趙宋官家對自己想必又得是好大的恩賞,可是直娘賊的老天不開眼,半路殺出了一個楊咬金,楊凌從一連正軍都算不上的廝鳥,硬生生的爬了起來,這小子也算得上是膽大包天,一個小小的都頭就敢擅自決斷,以犁庭掃穴,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誅殺了女真使者。
就是這樣一般決斷,讓自己的一切佈置都成爲了泡影,趙良嗣的心胸算不得寬廣,甚至有些狹隘,他的處事準則就是人不犯我,我要犯人,人若犯我,我更犯人……
楊凌誅殺女真使者之後,趙良嗣本就想以高高拿起,輕輕放下的姿態處理這件事,但是這樣做並不是爲了放過楊凌,殺人泄憤的方法有很多種,華夏文明數千年,殺人的手段演變至今,可謂是極爲的花哨,從最開始的鴻門宴,大家喝喝酒,殺殺人,到後來的請君入甕,借刀殺人,二桃三士,剝皮囊草,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趙良嗣心胸雖然不咋地,但是並不是笨人,如果就這樣直接殺了楊凌,且不說會不會成功,他自認爲是會成功,殊不知真到了那一步,楊凌不介意先取了趙良嗣的狗頭,再拉起手下的弟兄到一個叫做梁山的地方,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雖然這樣的豪放派風格一直不是夢寐以求的那種……
趙良嗣的想法很簡單,此事必須要冷處理,等風頭一過再找楊凌的麻煩,這等自己平日看都懶得看上一眼的廝殺漢,事後隨便尋摸一個藉口,要捏死他簡直比捏死一隻螞蟻還要來得簡單。
而且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是不會爲人所詬病,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也不知道楊凌那廝用了什麼手段,竟然煽動了全城的百姓聚於宣帥府,這一次好了,不要說收拾楊凌,大家憋了一上午,連口水都喝不到。
僥倖被這廝逃過了一劫,起碼趙良嗣以爲楊凌是僥倖,女真使者死得乾乾淨淨之後,契丹使者態度便更加強硬了,逼迫得大宋諸公連頭的擡不起來,後來還發兵施壓,童宣帥的北伐之心甚至一度動搖。
誠然這個時候,趙良嗣竭力支撐,但也有些心力交瘁,幾乎到了難以挽回局勢的地步了,偏生趙良嗣做不到的,楊凌卻做到了,數百虎賁甲士殺得遼人還未到白溝河片甲不留,首惡已誅,遼使只得悻悻作罷,大宋軍心一時之間竟然恢復到了北伐之前的地步。
遼人也是人,若要論能戰的程度,西軍上下十萬強軍不比楊凌麾下的將士差之多少,就算白梃兵重騎再能戰,可是其中不也是有數百的新軍麼?
楊凌風頭一時就蓋過了趙良嗣,他的地位很尷尬,雖然地位不高,但是立下的功勞,卻是很關鍵,沒有人敢質疑。
童貫和一衆西軍重將,都只知曉,楊可世麾下有一個打得硬仗的楊凌,趙良嗣心中怎能不恨?
童貫方一開言,趙良嗣便上前道,“宣帥,請恕屬下直言,楊凌此子前番誅殺女真使者,已是大忌,說不得便是暗中收了契丹人的好處,軍中出了如此之人,恐怕驟然重用,不能爲我等所掌控,楊可世雖然現在態度不明,但終究是老種相公一脈人,說不得到了最後,宣帥將其拔擢起來,最後也只是爲老種相公做了嫁衣!”
童貫一聽此言,不由得雙眼之中閃出了一道精光,“糊塗!此誠危急用人之際,如何能如此作爲?三軍上下誰能不看着我童某人?要說楊凌暗通契丹,也是亂言,豈不觀此人殺的契丹人比女真人多了不知道多少?”
“良嗣啊,良嗣,你與楊凌都是能人,如此時節,爾等還需戮力同心,全須全尾的打完這場北伐戰事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