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社會穩定的基礎

bookmark

應天府。皇宮。謹身殿。

早朝之後,在諸位主官等着鴻臚寺的官員宣佈散朝之時,朱瞻基率先說話了。“今日午朝,朕不接見外官,只想與諸位愛卿討論一些問題。諸位愛卿留在宮中用膳,而後舉行經筵。”

自正統朝以後,朝廷經筵如同虛設。朱瞻基最看不起的就是那些只會抱着祖宗牌位不丟的老古董。

就連如今的官員,如果不具備一些基本特長,根本無望升官。

在洪武朝的時候,儒家弟子只要識字,就能進入國子監,成爲官員候補。

到了永樂朝,只有舉人以上才能進入國子監。

這主要是大明朝的士子越來越多,挑選的當然也就越發嚴格。

但是這個時候,朝廷還沒有去挖儒家的根基。

但是到了正統朝,朱瞻基提出了官員專業化,在工部爲官,要懂技術;在戶部爲官,要懂財會;在禮部爲官,自然也要懂禮儀等等。

這樣一來,增加的官職雖然越來越多,但是隻懂儒家經義,自然是當不了官。

特別是那些十指不沾陽春水,連麥苗和韭菜度分不清的儒家士子,永遠別想當一個地方官員。

這樣一來,朝廷重時務的風氣就越來越濃。

經筵原本是漢唐以來帝王爲講經論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在宋代開始受到重視。

原本的歷史上,因爲朱瞻基早逝,英宗即位,三楊將這項制度發揚光大,成爲了皇室子弟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

講經人員由六部尚書等官侍班,另有展書、侍儀、供事、贊禮等人員。除每月三次的經筵外,尚有日講,只用講讀官內閣學士侍班,不用侍儀等官,講官或四或六,每伴讀十餘遍後,講官直說大義,惟在明白易曉。日講儀式較經筵大爲簡略,或稱小經筵、小講。

經筵講學自此制度化,翰林學士,翰林侍讀等等職位,就是專門爲儒家學術宣傳,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帝王。

但是現在朱瞻基沒有早逝,他還又千方百計擴大其他學術的影響力。儒學雖然是顯學,但是並無實際處政的完整韜略,所以逐漸式微。

從正統朝開始,朱瞻基在應天府就建設了超過五十所大學。

這些大學有專門教財會,有專門教思想教育,有專門教格物等等。而招收人員也分了不同的種類,軍人的子弟自然是上軍校的多,還有專門爲勳貴,爲宗室興建的學校。

朱瞻基的孩子們接受教育,自小都是在專門的學校裡,他們雖然也接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但是這只是一門學科,相當於後世的思想品德。

而真正佔據了考覈成績大半的,是數學,是格物,是自然常事。

儒家想要影響皇子皇孫,可以,你去學校授課,三日只有一堂課。

但是像數學,格物,一天都有一堂課,那個更重要,不用比較都出來了。

當然,朱瞻基並不是不重視儒學,實際上,朱瞻基對儒學的人倫,階層這些方面都還是比較重視的。

在那些勳貴學校,平民學校,這些課並不少。

但是對皇子皇孫來說,他們更應該學習的是帝王之術,是政治智慧,是權力平衡。

要是哪個皇子受了儒家的荼毒,深信了儒家學術可以治理天下,朱瞻基會直接給他幾巴掌讓他清醒過來。

諸位主官雖然不清楚今天的論題是什麼,但是衆人對朱瞻基經常舉行的經筵已經習慣了。

實際上,現在的經筵,已經不是儒家思想宣傳的經義闡述了。

現如今的經筵,更像是一種學術討論,一種爲大明的未來發展出謀劃策的思想風暴。

比如說,儒家最重視的是祖宗制,不可改。但是在朱瞻基這裡,卻沒有這個說法,哪怕是他自己立下的規矩,在背景已經變化的時候,也是經常根據時局的變化而隨之變化。

諸位官員在武英殿吃了一頓素淡的早餐,一個個列隊進入了謹身殿。

而這個時候,一夜沒睡的張瀚抱着自己的文稿,已經等在了謹身殿外。

昨晚接到宮中的通知後,他不明白自己的一些思想,怎麼就會驚動了皇外祖。

因爲對異族的憐憫,他怕自己會讓皇外祖不喜,緊張不已。但是在內心裡,他還有一種激盪的興奮感。

他不認爲自己有錯,他始終認爲,任何一種文明,都應該有它先進的一面。

大明想要發展,就不能固步自封,閉門造車,迎接接納不同的思想。

昨夜他接到了通知,就將自己最近一段時間整理出來的許多文章都帶進了宮。

這裡面有他以前寫的文章,也有他在歐洲經歷了之後,在歸途中寫下的衆多心得。

他想用這些來說服自己的皇外祖,放寬對那些白人的限制和剝削,雖然那些白人大部分都不知道自己被大明剝削。

大哥張海看着有些緊張的他,一開始還笑着安慰說道:“二弟,不用擔心,我們畢竟是皇外祖的外孫,就是做錯了事,最多也是被罵幾句。”

可是,朱瞻基早膳並沒有給他們賞膳,只是讓他們在謹身殿外等着。

而後,朝廷的主要大臣們幾乎一個不差地來了。議長,總理,秘書長,各部主官,還有陛下的內閣成員,這近百人的規模,讓站在殿外的張海也有些心裡沒底了。

他不認爲自己的弟弟惹出的事情會將所有人都驚動,還以爲今天朝廷發生了什麼大事,所以纔有了這場臨時的會議。

可是很快,在那些官員們都進去了之後,李亮顫巍巍的身影來到了他們兄弟面前。“兩位小殿下,請跟老奴進來吧。”

張海常駐京城,與李亮熟悉一些。對這位伺候了自己外祖一輩子的老人,他不敢有絲毫怠慢。“李爺爺,如今朝廷重臣皆在殿內,皇外祖這個時候讓我們進去?”

李亮露出了一絲笑意,嘆道:“放心,陛下不會對你們怎樣的……”

得了這句安慰,張海放下心來。而張瀚以爲自己的外祖想要用人多勢衆來逼迫自己了,用一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跟在李亮的後面,進入了大殿。

上百個大臣將殿內的座椅坐的滿滿當當,而內閣成員今日也一個不差,簇擁在朱瞻基龍椅下的高臺四周。

在皇宮已經有了電,有了擴音器之後,已經不需要太監們扯着喉嚨大喊來傳話。

李亮將兩兄弟帶到了高臺前方,留了他們兩人面對朱瞻基,自己繞過了高臺,來到了朱瞻基的側後方,躲在角落裡閉目養神起來。

張海和張瀚兩兄弟當着中偉大臣的面,不敢馬虎,跪拜道:“樑國公府張海,張瀚拜見陛下。”

朱瞻基笑着擺了擺手說道:“平身。賜座。”

兩個太監搬了兩個椅子放在了高臺之下,稍微斜着背對朱瞻基,面向諸位大臣們。

兩兄弟只能硬着頭皮坐了下來,面對百官的目光,讓他們格外不自在。

張瀚的心裡翻騰不休,雖然上面坐着的是一帶大帝,他最尊崇的親外公,可是如果今日說服不了自己,就別想讓自己屈服。

負責主持今日經筵的是內閣首輔李賢,他在高臺二層,拍了一些話筒,聽着話筒發出了聲音,這才湊近說道:“今日是正統四十一年,甲申年,甲戌月,戊寅日。陛下觀天下各國現況有感,故此開經筵之例,納百官言,爲萬民計。今日之經筵,爲談古論今,爲中外社會之比,故此諸位可各抒己見,不以爲逆。有請陛下賜題……”

百官齊抱拳道:“請陛下賜題。”

朱瞻基湊近了面前的話筒,沉吟了一下說道:“民族,社會,國家這樣的論題,過去朕與諸位愛卿已經討論過多次。這些話題雖大,可是世界在不停變化,任何時候,都應該與時俱進,才能跟上發展的變化。

四十年前,朕第一次去歐羅巴,那裡剛被黑死病肆虐,兩千多萬人,死了近千萬。那裡的百姓不洗澡,不刷牙,在教會的統治下像牲畜一樣生活。

在我大明去歐羅巴之前,那裡處於黑暗的時代。基督教教會成了當時社會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把上帝當做絕對的權威。

文學、藝術、哲學,甚至包括政治和軍事,這一切都得遵照基督教的經典——《聖經》的教義。

誰都不可違背,否則,宗教法庭就要對他制裁,甚至處以死刑。

在教會的管制下,中世紀的歐羅巴死氣沉沉,萬馬齊喑,科學技術也沒有什麼進展。

但是如今,那裡卻已經像我大明一樣,人人洗臉刷牙,用鐵鍋做飯。

與我大明的貿易,拓寬了那些歐洲人的眼界。讓他們懂得了講究衛生,懂得了學習先進的技術。

在南部歐洲,以教皇國爲中心,那裡的佛羅倫薩、威尼斯、熱那亞、米蘭、拿波里、羅馬等國,現在已經變的更加文明。

他們的文明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通過商品貿易的發展,然後對社會進行了全面的提升,然後現在到了一定階段的產物。

商品經濟是通過市場來運轉的,而市場上擇優選購、討價還價、成交簽約,都是斟酌思量之後的自願行爲,這就是自由的體現。

這些“自由”還要有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自由,生產力的自由,而所有這些自由的共同前提就是人的自由。

我們大明的出現,促進這種變化,因爲我們的百姓,我們的軍隊,只用遵從我的命令,根本不會在乎那位上帝。

我們給歐洲做出了一個榜樣,讓他們知道,原來上帝不是萬能的,原來不信仰上帝的人們可以生活的更好。

所以近些年來,在南部歐洲涌起了一場新的提倡人的自由的思想運動。

跟我們大明的貿易,也爲這場思想運動的興起提供了可能。

城市經濟的繁榮,使事業成功財富巨大的富商、作坊主和銀行家等更加相信個人的價值和力量,更加充滿創新進取、冒險求勝的精神,多才多藝、高雅博學之士受到人們的普遍尊重。

這爲這場運動的發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質基礎和適宜的社會環境,以及人才。”

張瀚如癡如醉地聽着朱瞻基的話,他對歐洲的一些變化雖然有深刻的認識,但是他畢竟是在局中。

而朱瞻基不僅人在局外,更有幾百年的總結分析給他奠定了更多的理論基礎。

所以聽到朱瞻基對歐洲局勢的變化,張瀚就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朱瞻基繼續說道:“這些人才通過貿易積累了財富,他們的壯大,也誕生了一個新的階級。朕綜合各方面的統籌,統一將他們稱之爲資產階級。

資產階級是一個人,也是一個羣體,他們比其他人有更高的學識,有更廣的見識,也有更多的資產。

就像佛羅倫薩目前的議員會,他們就全部都是資產階級,然後他們纔能有一定的社會威望,成爲那個國家的領導者們。

當他們的勢力組合起來,規模變的更大,勢力變的更強,朕又將他們稱之爲資本階級。

資本階級相對資產階級,是羣體性稱呼,也是本質性的闡述。

爲什麼是資本階級,是因爲他們手裡最有效的武器是他們的資本。他們可以沒有官職,可以沒有爵位,只要有銀子,有更多的生產資源,他們就能很好地存活下去。

相比我大明的大明的皇權,他們當然不值一提,但是在歐洲,教會卻不可能一直壓制着他們。

朕相信,在未來的不久,這些資本階級就能爆發出巨大的力量,讓教會開始妥協。

那麼,在我們大明呢?

大明的商人相對官員當然不值一提,因爲我大明是一個官本位的國家。他們的勢力再大,佔據的物資再多,也大不過朝廷來。

但是,我們也要防範,商人組成的資本階級利益他們手中的資金,腐蝕我們的官員,影響朝廷的政策。

對資本階級的出現,我們所有人的心中都應該有防範。但是,一味的打壓,對社會的發展是沒有好處的。

商品的交易可以促進工業的發展,工業的發展可以帶動國家實力的增強。

如今,五十年過去了,朕從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變成了一個老翁。我大明從當初的年歲不到兩千萬稅賦,到如今稅賦已經超過了八萬萬兩白銀。

我大明人口只是增加了不到四倍,稅賦卻增加了四十倍,這一切,都是科技,工業,商業組合起來之後發揮的力量。

朕在幾十年前就已經預料到了這一點,所以從一開始大力發展商業,工業,科技,而不是因噎廢食。

那麼,面對這個新興的階級,我們大明應該怎麼來進行控制?

如今朝廷在政策上,將有關國家安全的行業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只讓那些商人從事民生方面的行業經營。

這一項是大明長久發展的基本國策,是不容任何人,任何勢力觸碰的底線。

不讓商人以資本控制國家,那麼我們大明應該以什麼作爲根本來形成我大明長治久安的基礎呢?

這個社會,究竟以什麼模式來進行長久的良性運轉呢?是皇權!

所以在我大明,皇權的尊嚴不容褻瀆。

但是,皇權也好,百官權力也罷,這些權力的組成,都是由人來運轉的。

沒有你們這些官員,朕就是有再多的想法也無法實現。沒有你們這些官員,朕再大的權力也出不了這個皇宮。

而且,古往今來,歷朝歷代,在立國之初的皇帝大多是英明的,其後卻會越來越昏庸,最終導致亡國。

這裡面固然有皇帝昏庸的緣故,但是在朕看來,更多的是社會整體矛盾的爆發。

皇帝統管天下,百官治理天下,上與下之間的溝通,聯絡,不僅僅需要英明的決策,更需要整個社會的暢通。

那麼,朕要問諸位愛卿,究竟用什麼來維持整個社會的暢通?是儒家的禮儀廉智信?還是道家的各司其職無爲而治?

朕要的不是人亡政息,要的不是以一家逐百家,要的不是子子孫孫都賢明無比,要的是整個社會不能陷入矛盾重重的境地。

那麼,朕就需要諸位愛卿同心協力,與朕一道,爲我大明,爲整個天下,制定一套與時俱進的政策。

這個政策要具有延續性,要具有不能動的核心,也要具有與時俱進的修正方案,不論在什麼時候,都能跟上時代的發展。

朕從來不奢望天下大同,也從來不奢望人人平等,更不奢望人人廉潔。

但是朕奢望:不管你是皇族,你是官員,你是武將,你是百姓,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幸福的生活,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發揮自己的作用。都能讓上進之人有上進的前途,都能讓弱小者得到完善的保護。”

朱見深在二層的位置上聽的慚愧不已,因爲他感覺,自己距離一個英明的帝王還差很遠。

而坐在他下方的張瀚,這個時候早就沒有了傲氣,用一種崇拜的目光看着自己的外祖父。

他以爲自己想的很多,但是他現在才發覺,原來自己想的這些問題,早就被外祖父給想到了,甚至有了解決的方案。

而百官一個個也都聽的血脈卉張,因爲朱瞻基的這些話,雖然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要讓百官獻策,但是實際上,已經把核心問題指了出來。

那就是階級!

歐羅巴的教會統治,一直實行的是愚民政策,但是現在,東西方的貿易交流,已經打破了教會的封鎖,人們的意識得到了甦醒。

在人們意識甦醒的情況下,相對弱小的教會已經無法在一手遮天。

在東方,以前的歷朝歷代也施行的是儒家的愚民政策。但是從陛下還是太孫期間,就已經有意識地引導百姓走向開明。

所以,大明和歐洲的情況不同,大明現在依舊穩定無比,但是陛下已經在未雨綢繆,想要尋求更好的方法,來穩定發展。

不想大明像歐洲那樣,讓那些無義的商人來控制社會的變化,那就只能依靠皇權。

而皇權的公正,更需要皇帝的英明,這個時候,陛下願意拿出這個話題來討論,也就證明了陛下並不相信皇權能一直成爲天平上的砝碼。

整個社會,是各個階層,各色人等共同組成的。社會的發展,優勢各個階層之間共同努力形成的。

在皇權,官權,錢權之間,建立一個穩定而開明的架構,就是陛下的意願。

而這個架構,似乎不僅能限制商人,能限制百姓,能限制官員,也能限制皇權。

雖然大部分人還沒有完全消化掉朱瞻基的話,但是對朱瞻基想要表達的意思,大部分人心裡已經有了一點底。

朱瞻基又說道:“朕在登基之初,就一直在不停地建立法律,修改法律。大明的法律越來越全,越來越多,但是依舊不夠。

今日朕也藉着這個機會,與諸位愛卿商議,朕欲重修大明律。

新的大明律將會以人爲本,以國爲重。除此之外,就連皇權,也不能逾越大明律!”

此言一出,殿內登時一片譁然。

衆人目瞪口呆地看着朱瞻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話也只有他自己能說,其他人誰來說,都是死罪難逃。

可是朱瞻基似乎只是把這當做一件小事,把話題又轉了回來。朕方纔說了那麼多,也沒有將天下社會的利弊說出來,只是說了目前世界發展引發的社會問題。

所以,綜合朕方纔所說的那些,朕也給出今日的議題:論社會長期穩定的基本基礎。”

朱瞻基這句話一出,處於他側後方的彭時立即握筆飛舞,寫出了這十二個字的題目。

隨後,四個太監舉着這十二個字的橫幅,讓所有人都能看清這個題目。

衆人紛紛都沉吟了起來,張瀚也不例外。他很清楚,今日自己能得到這個經筵的機會,靠的就是他在這方面的特長。

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朱瞻基首先就把目標對準了他。

“廣博,朕看到你寫的那些文稿,對其中的一些想法,倒是覺得有趣。今日當着百官,朕想聽聽你是如何想到要幫白人改善處境的?”

第一三九章 東南不同第一六三章 感激第二十五章 分工第一二一章 火車第一二一章 紡織引發革命第一三四章 寧波第二十五章 階級論第二零六章 火燒大阪第十章 學與道第四十一章 緊迫第五十七章 耀武揚威第一一四章 選定第一二五章 選才第五十七章 撥動歷史第五十九章 代理人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二一四章 班師回朝第二二九章 分婆娘第一五一章 登陸第十五章 太子又死了第二十八章 紀綱第一二一章 紡織引發革命第一九八章 火第一一三章 懲罰第二十章 唯纔是用第十四章 爵位第一二二章 銀元第一三二章 鍊鋼之難第四十九章 迎敵第一四零章 數字和符號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一章 穿越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三十五章 楷模第一二一章 火車第五章 天才第十二章 代理人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三章 皇宮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十四章 改變的策略第二十三章 我們的世界第二二五章 下西洋計劃第一四八章 小題大做第八章 習武第一三七章 改造和改進(搖搖搖頭盟主加更4)第一八一章 一觸即發第九章 拜師第一一八章 納吉(還有嗎……)第十四章 戰爭準備第五十章 卡爾索利一家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十四章 改變的策略第七十五章 探尋東洲第一六四章 凱旋第二十八章 格物學第十七章 文明與愚昧第三章 新生活第二十八章 野望第五十七章 耀武揚威第五十章 老人第六十一章 問計第十三章 人心第六十六章 安排第一三五章 接連震撼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第二二五章 下西洋計劃第一五四章 天何不公?第四十九章 迎敵第一九零章 父子之爭第一百章 北上第一四七章 交心第一二六章 想法第六十六章 安排第八十七章 叔侄第一三一章 勝利第五十一章 後記1第一一五章 二狗子(求訂閱,求保底月票)第六十三章 出海第七十章 工匠第一七四章 特使第四十三章 戰爭不僅僅是殺敵第一一七章 擢升(繼續求票票)第一七三章 糧食第十七章 備戰第八章 傳統與打破第四十九章 大勢第一三四章 爺孫單章求訂閱,求月票第五十五章 區別對待第十五章 太子又死了第一二二章 銀元第四十一章 黃金城第八章 傳統與打破第十九章 厚賞第八十六章 鐵竹鐵木第一五八章 謀劃第二三二章 英雄第九十九章 初入第五十六章 銅山
第一三九章 東南不同第一六三章 感激第二十五章 分工第一二一章 火車第一二一章 紡織引發革命第一三四章 寧波第二十五章 階級論第二零六章 火燒大阪第十章 學與道第四十一章 緊迫第五十七章 耀武揚威第一一四章 選定第一二五章 選才第五十七章 撥動歷史第五十九章 代理人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二一四章 班師回朝第二二九章 分婆娘第一五一章 登陸第十五章 太子又死了第二十八章 紀綱第一二一章 紡織引發革命第一九八章 火第一一三章 懲罰第二十章 唯纔是用第十四章 爵位第一二二章 銀元第一三二章 鍊鋼之難第四十九章 迎敵第一四零章 數字和符號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一章 穿越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三十五章 楷模第一二一章 火車第五章 天才第十二章 代理人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三章 皇宮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十四章 改變的策略第二十三章 我們的世界第二二五章 下西洋計劃第一四八章 小題大做第八章 習武第一三七章 改造和改進(搖搖搖頭盟主加更4)第一八一章 一觸即發第九章 拜師第一一八章 納吉(還有嗎……)第十四章 戰爭準備第五十章 卡爾索利一家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十四章 改變的策略第七十五章 探尋東洲第一六四章 凱旋第二十八章 格物學第十七章 文明與愚昧第三章 新生活第二十八章 野望第五十七章 耀武揚威第五十章 老人第六十一章 問計第十三章 人心第六十六章 安排第一三五章 接連震撼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第二二五章 下西洋計劃第一五四章 天何不公?第四十九章 迎敵第一九零章 父子之爭第一百章 北上第一四七章 交心第一二六章 想法第六十六章 安排第八十七章 叔侄第一三一章 勝利第五十一章 後記1第一一五章 二狗子(求訂閱,求保底月票)第六十三章 出海第七十章 工匠第一七四章 特使第四十三章 戰爭不僅僅是殺敵第一一七章 擢升(繼續求票票)第一七三章 糧食第十七章 備戰第八章 傳統與打破第四十九章 大勢第一三四章 爺孫單章求訂閱,求月票第五十五章 區別對待第十五章 太子又死了第一二二章 銀元第四十一章 黃金城第八章 傳統與打破第十九章 厚賞第八十六章 鐵竹鐵木第一五八章 謀劃第二三二章 英雄第九十九章 初入第五十六章 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