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登聞

錦衣衛的總部就位於承天門外,東側是右軍都督府,西側是府軍前衛營,北面是通政司,南面是旗手衛。

承天門外的整個一大片區域,這是大明的真正中樞之地,以承天門爲中線,東側文,西側武,區域分明。

這裡不是平民百姓可以隨意遊逛的地方,朱瞻基的太孫儀仗並沒有吸引太多關注的目光。

但是在背地裡,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秘密關注着朱瞻基一舉一動。

太子還未親政,太孫反倒先掌權了,這讓今天的詹世府裡面,氣氛顯得格外低沉。

而五軍都督府的五座衙門,卻是一片沸騰,他們相互之間信息來往不斷,卻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這件事。

朱棣很聰明,他並沒有把這件事直接拿到朝堂上來決定。他只是讓兵部尚書方賓幫着朱瞻基,想要把這件事弄成既定事實。

而且,別人還找不到他的錯,因爲這件事的確是兵部負責的。

從朱元璋時代開始,去了丞相之職,成立中書。但是吏部事務和兵部事務中書卻無權插手,直接歸皇帝決策。

唯有人事權和軍隊,朱元璋是一定要抓在自己手裡的。

到了朱棣時期,這套管理方案依舊照搬,人事權和軍權依舊只能皇帝親自負責。

文官無權反對,武將無地反對。弄出成績了是朱瞻基的,弄成爛攤子,後面還有朱棣幫着擦屁股。

可以說,朱棣給朱瞻基創造的條件,絕對是好的沒話說。

雖然這是一次考驗,但是朱高熾三兄弟,卻也從來沒有這麼好的機會過。

錦衣衛偏殿內,以朱瞻基爲首,他的左側坐着方賓,下手是姚振邦,而他們的對面,則是坐着身爲東道主的紀綱。

在他們四個人面前的長桌上,擺滿了從通政司和錦衣衛找出來的各種資料,囊括了大明水師幾乎所有中層官員的經歷。

這些資料,必須朱瞻基親自閱覽。如果他這個海軍司令連自己的下屬都不熟悉的話,又憑什麼能讓衆將聽令呢?

朱元璋和朱棣都知道人事權和軍權一定要控制在自己的手裡,從不假手於人,他當然也知道這一點。

當然,更重要的不是這個,因爲人員的熟悉可以慢慢來。爲新成立的海軍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管理體系,這纔是最重要的,也是朱棣對他的考驗所在。

軍隊管理,一怕政令不通,二怕政令不一,這個是管理的基礎。

至於練兵,馭將,那就只是手段而已,還排不到前面來。

紀綱和姚振邦能做的,只是幫朱瞻基瞭解情況,每個區域的將領是誰,有什麼背景,爲人是什麼性格,還有作戰風格以及能力。

在海軍事務上,他們根本幫不上忙。

方賓則是個滑頭,他雖然能夠幫助朱瞻基調兵譴將,但是他的風格就是和稀泥,拍馬屁。想要指望他能幫自己建立一套管理體系,是指望不上的。

所以,當朱瞻基瞭解到這個情況以後,就讓錦衣衛派人將所有的資料運到了自己的下馬橋農莊。

與其指望他們做事,還不如讓自己的幼軍幫忙,好歹幼軍這些人都學了了簡單的統籌計算,學會了製作表格和規制性的工作報告。

如果是朱高熾,面對這個有些空泛的任務,最多隻能做到蕭規曹隨,從過去的管理體制上進行改進。

但是,朱瞻基在前世的時候建立過自己的僱傭軍隊伍,也充分了解過各國軍隊的建規編制,所以,他只需要綜合目前的大明水師情況,拿出一套符合實情的管理制度就可以了。

後世各國海軍總體結構分爲兩大類型:一是軍政軍令分立型體制,如美國、英國、法國等國海軍;二是軍政軍令合一型體制,如中國和俄羅斯等國海軍。

如今的朱瞻基拿到了海軍司令的職位,那麼,當然是想建立分立型的管理體制。不主要是爲了攬權,更是因爲如今的落後通訊方式不適宜統一管理。

再說了,如今的管理大權本來就是皇帝一人獨斷,如果到了下面還是鬍子頭髮一把抓,只會形成管理的混亂,政令不一。

確定了正題的管理體制,朱瞻基就在紙上寫下了組織體制編制、領導指揮體制、教育訓練體制、後勤保障體制、武器裝備發展管理體制、武器裝備維修管理(保障)體制、工作制度等七個大項。

這七個大項幾乎囊括了海軍管理的方方面面,但是想要把細則給填補上,卻需要耗費更多的精力了。

舉個例子來說,光是一個組織體制的編制,就包括了海軍各兵種、艦隊、基地、作戰部隊、勤務保障部隊的設置、編組、任務區分、結構比例、相互關係等制度。

只有讓每個將軍,每個士兵明確地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事,才能保證海軍部隊各級各類組織有機地編成,人和武器裝備有效地結合,形成強大的整體戰鬥力。

當朱瞻基躲在農莊裡用心梳理大明水師的實際情況,根據現實情況確定海軍的管理制度的時候。

應天府城內,無數官員也在密切注意着朱高熾和朱高煦對朱瞻基掌握水師的反應。

朱高熾一直保持沉默,甚至三天都沒有出現在詹世府,這也讓詹世府的一系官員格外沮喪。

朱高熾不出面,他們縱使有千謀萬計,也無計可施。

而朱高煦最近幾天則變的有些狂躁起來,在不同場合都在叫囂,朱瞻基掌權,不符祖制。

但是現在明眼人都知道朱瞻基掌權,也就意味着朱高煦這一支,根本沒有了希望,所以敢於應和者寥寥無幾。

還沒有等朱高煦搞出什麼動靜,南京午門的登聞鼓卻被敲響了。

一個來自高淳縣的叫汪漣的秀才披髮左衽,敲響了登聞鼓,狀告如今的漢王朱高熙,劫掠其妻,奸,淫致死。

這一下,整個應天府全被這個新聞吸引住了。

登聞鼓是在西晉建立的直訴制度。自西晉時起,在朝堂外懸設登聞鼓,臣民若有重大冤情,不服判決,可以擊鼓鳴冤。

直接訴冤於皇帝或欽差大臣,官府須聞聲錄狀上奏。

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南京午門設立了登聞鼓,士農工商或者官吏,有大冤及機密重情就可以敲鼓,而且專門安排有值班的御史。只要敲,就必定立即受理上報皇帝,所謂“擊即引奏”。

而一旦皇帝對此有批示,錦衣衛的軍官就會拿着駕帖將當事人護送到司法部門處理,有敢拖延阻擋的,不管官達幾品,只有一個字,“罪”!

不過,敲響登聞鼓是要驚動皇帝的,如果案情太輕,或者是舉報有假,舉報人很有可能陪死。

即使不死,敢敲響登聞鼓,就註定會得罪一大批官員,最後也沒有好日子過。

在朱棣當政這十二年,登聞鼓被敲響的次數不到十次。每一次被敲響,都會讓整個應天府沸騰起來。

其次,漢人一直是束髮右衽,左衽只有蠻夷纔會採用。在漢人中,只有一種情況纔會穿左衽,那就是給死人穿壽衣。

這個汪漣披髮左衽,那就是抱着決死的目的了,如此決絕,還是一個秀才,這個案子就更引人注意了。

再然後,這個案子還涉及到了桃色,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凡是桃色新聞,都比其他案件更吸引人的注意。

所以,當這三個因素集中在一個案子上的時候,這個案子想要不轟動,幾乎是不可能的。

都察院的御史不敢馬虎,當天下午,這件案子就被送進了皇宮,而朱棣也御筆一批,嚴令徹查。

京城漢王府內,當天晚上就接到了聖旨,嚴令朱高煦不可出門,靜候案子的審判結果。

在封建時代,身爲一個皇子,擁有的特權是無與倫比的。哪怕他犯了再大的罪,也只有皇帝能處置他,律法對他是沒有用的。

“哐……當……”一個官窯的彩花瓷瓶,被扔到了跪在地上的人頭上,又跌落在木地板上,才終於破碎。

身材高大的朱高煦喘着粗氣,像一隻猛虎一般,瞪着跪在地上的中年人。“你不是說都已經處理好了嗎?爲什麼這個汪漣現在卻又敢去敲登聞鼓?如此小事的都處理不好,我要你何用?”

跪在地上的中年人頭雖然沒有破,卻很快腫起了一個紫色的大包。

他卻顧不上這個大包,不停地叩頭叫道:“殿下息怒,此事另有蹊蹺,望殿下明鑑。”

“有何蹊蹺?”

中年男人擡頭看了朱高煦一眼,快速說道:“想那汪漣,本就是個破落戶,是他主動攀上殿下,想要尋一個好出身。雖然他的妻子是殿下主動索求,但是當初他也是同意的,豈有前腳同意,後腳就反悔的道理?何況那汪漣本就貪生怕死,怎會爲了一個女人,就搭上自己的性命,所以這件事必有蹊蹺。”

朱高煦問道:“讓你拿給他的銀子,送到他手裡了沒有?”

這個中年人心中一苦,朱高煦是讓他給汪漣送一百兩銀子去,但是這銀子被他隱沒了。但是這個時候,他如何敢承認,這些年,他親眼見到朱高煦處死的下屬不計其數。他弱勢說銀子沒有送到,恐怕下一刻就要人頭落地。

“殿下明鑑,他可是收了你的銀子啊!”

(昨天爆發,今天有點廢,我積極調整)

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一二四章 迎接(第十更求訂閱)第二二一章 銀行與試探第六十二章 抓捕第十五章 斬殺第三十五章 楷模第四十章 遠行第四十章 天道第三十四章 出征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二三六章 太孫下西洋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十七章 師弟第二十六章 什麼是皇帝第二十九章 投靠第七章 蒙特第二章 勳爵第四十八章 異心第四十二章 刀第一百章 北上第八章 傳統與打破第一二零章 震動第八章 鄭家第一六九章 態度第一二六章 想法第一二七章 拜祭第一三零章 經濟控制(搖搖搖頭盟主加更第二更)第四十九章 變化第六章 大明朝政議事法則第一八一章 一觸即發第二十五章 大案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七十三章 升職第二章 家天下第三十二章 金礦與中繼點第二一四章 班師回朝第一零六章 見聞(八千字大章)第六章 學文(求推薦票)第一三一章 勝利第二三五章 出發準備第七十六章 倭寇第六十九章 開始要債第六十四章 喜好第四十章 殺無赦(八千字大章)第二二八章 輿論宣傳第三十七章 戰爭的意義第四十三章 繞過非洲第四十九章 大勢第五十四章 壽宴第十三章 人心第五十五章 希望第一二一章 紡織引發革命第四十八章 備戰第二十五章 階級論第八十七章 叔侄第六十九章 開始要債第六十章 返回北平第二零八章 家祚(二合一大章節)第八章 鄭家第三十七章 對策與覲見第二二四章 實力與裝比第九十七章 送行第四十五章 直布羅陀第一四二章 國事家事第四十六章 教誨第一一四章 計劃第二一一章 意料之內的結果第八十六章 秋闈第五十五章 希望第一八八章 階級利益第三十四章 出征第十一章 要下西洋了第一三四章 爺孫第五十一章 不能聲張第二一四章 班師回朝第二一三章 刺殺與條約(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總十更)第三十章 勝利的威懾第一一五章 戰第三十二章 金礦與中繼點第五十八章 東洲計劃第一八一章 一觸即發第二一一章 意料之內的結果第一零一章 冒險第六十三章 出海第七十九章 暫不聲張第四章 悲與喜第一零七章 戰爭的紅利第七章 遷都第四十八章 備戰第五十六章 拜見殿下第一五一章 登陸第三十四章 出征第九十五章 合法財產保護第二十三章 安排與送行第一九三章 頒旨第四十四章 東西方文明初接觸第二三四章 家宴第一八六章 娶親第一二零章 震動第二零三章 安排
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一二四章 迎接(第十更求訂閱)第二二一章 銀行與試探第六十二章 抓捕第十五章 斬殺第三十五章 楷模第四十章 遠行第四十章 天道第三十四章 出征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二三六章 太孫下西洋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十七章 師弟第二十六章 什麼是皇帝第二十九章 投靠第七章 蒙特第二章 勳爵第四十八章 異心第四十二章 刀第一百章 北上第八章 傳統與打破第一二零章 震動第八章 鄭家第一六九章 態度第一二六章 想法第一二七章 拜祭第一三零章 經濟控制(搖搖搖頭盟主加更第二更)第四十九章 變化第六章 大明朝政議事法則第一八一章 一觸即發第二十五章 大案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七十三章 升職第二章 家天下第三十二章 金礦與中繼點第二一四章 班師回朝第一零六章 見聞(八千字大章)第六章 學文(求推薦票)第一三一章 勝利第二三五章 出發準備第七十六章 倭寇第六十九章 開始要債第六十四章 喜好第四十章 殺無赦(八千字大章)第二二八章 輿論宣傳第三十七章 戰爭的意義第四十三章 繞過非洲第四十九章 大勢第五十四章 壽宴第十三章 人心第五十五章 希望第一二一章 紡織引發革命第四十八章 備戰第二十五章 階級論第八十七章 叔侄第六十九章 開始要債第六十章 返回北平第二零八章 家祚(二合一大章節)第八章 鄭家第三十七章 對策與覲見第二二四章 實力與裝比第九十七章 送行第四十五章 直布羅陀第一四二章 國事家事第四十六章 教誨第一一四章 計劃第二一一章 意料之內的結果第八十六章 秋闈第五十五章 希望第一八八章 階級利益第三十四章 出征第十一章 要下西洋了第一三四章 爺孫第五十一章 不能聲張第二一四章 班師回朝第二一三章 刺殺與條約(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總十更)第三十章 勝利的威懾第一一五章 戰第三十二章 金礦與中繼點第五十八章 東洲計劃第一八一章 一觸即發第二一一章 意料之內的結果第一零一章 冒險第六十三章 出海第七十九章 暫不聲張第四章 悲與喜第一零七章 戰爭的紅利第七章 遷都第四十八章 備戰第五十六章 拜見殿下第一五一章 登陸第三十四章 出征第九十五章 合法財產保護第二十三章 安排與送行第一九三章 頒旨第四十四章 東西方文明初接觸第二三四章 家宴第一八六章 娶親第一二零章 震動第二零三章 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