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6節 見聞(2)

進入新化城後,司馬遷的感觀就完全顛倒了過來。

這裡,簡直就是一個不亞於臨淄、雒陽的大都會!

人流湍急,幾乎可以稱得上揮汗如雨。

更重要的是,與司馬遷曾經在其他地方所見過的市井場面,完全不同。

新化城,就是一座秩序井然,條條有度的城市。

這裡的規矩繁多,官府連老百姓怎麼走路,都要管一手,道路都有着嚴格的標識。

向前只能靠左,而想回頭,則需要再向前走數百步,到一個規定的所謂‘轉彎處’繞行。

據說,這是因爲元德四年,新化城裡馬車橫行,經常發生商賈馬車肆意橫行,阻塞交通甚至撞死、撞傷民衆的慘案後,都護府痛定思痛後作出的改變!

不僅如此,在這個城市,隨地大小便,是會被直接抓起來,送去漁場乃至於承恩島‘勞動改造’的。

而其他諸如隨地丟棄垃圾、隨地吐痰。

一旦被發現,立刻就會被罰款,態度不好,直接就會被處以鞭刑。

新化城的鞭刑,也與其他地方不同。

這裡,鞭刑被視作一種教育手段,而非懲罰手段。

所以,最多隻能抽十鞭子……

按照都護府的說法是: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惡而已。

深受雜家思想影響的安東官僚們,非常不屑用酷刑來傷殘他人肢體,一般輕易不會用各種肉刑和可以使人殘疾的刑罰。

所以,根據都護府頒佈的法令,百姓犯法,當先教後懲,教主刑輔。

意思就是,百姓觸犯法律,官員應當首先從教育和教化的角度,考慮問題。

屢教不改的話……

嘿嘿,不教而誅是爲虐,教了你這麼多次,你還不知道悔改。

本官也很心痛哇!

只能揮淚斬馬謖……

是故,整個安東的法律,都是逐級上升的。

類似隨地丟垃圾,違反規定,逆行道路這樣的小罪和違規之舉。

第一次犯,第二次犯,都是教育爲主,抽一頓鞭子,讓你長長記性。

第三次,就開始以矯正爲主了。

怎麼矯正?

勞動改造!

屯墾團、漁場和礦山,任君挑選,一個月起步,三年封頂,絕不含糊!

一般來說,經過一番勞動改造後,任何人都會記住,這樣做是不對的。

當然,你要再犯,那就沒有辦法了。

當你服完三年勞役回來依然再犯並且被抓住,不好意思,你在官府眼裡已經屬於‘無可救藥’且不值得再拯救的人渣。

等待你的將是無窮無盡的牢獄和苦役。

甚至,若遇上官府嚴打,腦袋說不定都保不住!

目前爲止,整個安東都沒有這樣的傻瓜!

靠着這樣的手段,司馬遷聽說,至少在新化、平壤以及崇化等大城市裡,人人都是循規蹈矩,不敢違反任何官府的規定。

有人不小心違反了規定,也會老老實實的自己去找官吏領罰。

因爲根據法令規定,自首或者坦白者,可以不累計次數。

但倘若不自首,試圖隱瞞,那麼一旦被發現,那就喜加一。

一般,不會有人願意喜加一。

這樣的事情,讓司馬遷在觀察了以後感慨不已,震撼無比。

他感慨和震撼的不是安東官府的執行力,而是安東百姓的服從和順從。

哪怕有着如此多規矩,如此多繁瑣的限制。

但,以司馬遷看來,新化城中,無論夷狄還是諸夏,都是老老實實的服從,沒有人去觸犯。

這讓他不得不聯想到了史書記載的一些傳說。

昔在唐虞,畫像而民不犯!

安東的官府,雖然遠遠不及唐虞的聖王,靠的是酷法和嚴格的執行。

但他們能讓百姓認同並且遵從,能讓士民官吏,一律執行,這本身就是很難得的事情了!

“據說,安東法令、政策和其他制度,皆由公議而出……”司馬遷在心裡想着:“若有機會,吾當親身參與一番……”

公議這種事情,古代就有了。

三王時期的華表,就有着類似的作用。

當今天子,每三年召開一次石渠閣之會,也有着類似的效用。

但,只有在安東,司馬遷纔看到,這種公議制度在發揮實際作用。

作爲史官,司馬遷對這個制度怎樣運行和怎樣決策,有着十足的好奇心。

“或許是一種類似平賈制度的程序?”司馬遷在心裡猜測着。

如今,平賈制度,完全正規化和制度化,在漢室各大城市之中,由主爵都尉與市集擅權共同商議,決定物價漲跌和供應量。

而擅權,則由市集商人推舉。

按照去年增修的《平律》補充條款規定,每一百萬錢的納稅額,可以推舉一位擅權來作爲平賈,與官府打交道。

納稅等於權力與地位的概念開始方興未艾。

而在這安東,司馬遷感覺,大抵應該是採用類似的設計和程序。

只是,這個過程,外人根本不清楚具體細節。

司馬遷只從他人口中得知,都護府每次公議的與會者,都各不相同。

都護府的官員,似乎有一套用於遴選與會者的制度。

涉及商人,就找商人中的代表,涉及地方,就邀請地方貴族、官員,涉及民政,就邀請三老與知名長者。

整個制度,處處都體現着雜家思想的影響和滲透。

讀過《呂氏春秋》的司馬遷,當然清楚,這是用衆和衆智思想的結晶。

但問題是……

“此制度,恐怕難以長久……”司馬遷在心裡感嘆着。

要嚴格且恪守這個制度,需要都護府的都督有容人之量,有廣闊胸襟,能聽得進意見,還得能夠在關鍵時刻做出鐵腕而果斷的決斷。

更必須有着超常的魅力和影響力,可以說服和勸服那些不同意見者。

尤其是都督本人,必須可以剋制自己的慾望……

但能夠做到這些要求中的任意一點的人,本就已經很少,而全部做到的,則無疑是鳳毛麟角。

“新化候,真英雄哉!”司馬遷不禁感慨着。

那位已經去職,前往長安的新化候,薄家的外戚,一回到長安,恐怕就會給長安帶來截然不同的變化。

這讓司馬遷期待無比!

但同時,他對安東都護府的命運,也開始了擔憂。

因爲司馬遷明白,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無數類似的事情。

前任剛剛歷任,繼任者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大展拳腳,將他留下的東西,盡數推翻。

結果……是災難。

前任的善政,完完全全的變形,一場場盛宴過後,留下滿地狼藉。

所以,纔有人走茶涼,人亡政息的說法。

所以,蕭規曹隨,纔會那麼的彌足珍貴。

這時,司馬遷忽然感覺周圍的人羣有了躁動,不知道是誰喊了一聲:“伍子要來新化了!”

瞬間,整個城市就沸騰了。

無數的窗戶都被打開,許多的貴族子弟和富商探出頭來。

對安東人來說,平壤學苑的伍被伍子,就是他們的驕傲,就是他們的代言人,就是他們思想、意志和願望的訴說者。

是他,第一個告訴安東人:信欺在性,不在親疏,賢愚在心,不在貴賤。

這句話,簡直點亮了所有人,所有階層的心靈,照進了他們內心的深處。

無論是列侯子侄還是遊俠、商賈,紛紛深以爲然。

因爲,他們或是家族之中不受重視被打發來安東的庶子,或是被視爲賤民的商賈以及乾脆被認爲是社會最大問題所在遊俠。

從前,沒有人給他們說話。

直到伍被帶着他的門徒,在平壤學苑開始宣揚學說。

無數人立刻就找到了主心骨。

隨即,他倡導和提倡衆智、衆力,一方面契合貴族士大夫的呼聲,另一方面也給與了百姓極大安慰。

同時,他重視教育,提倡教育,主張教育,認爲只要是人,都可以通過教育改變。

無論他是商人還是遊俠,也不管他是夷狄還是野人。

教育都可以扭轉一切,改變一切,讓他們變成君子,成爲士大夫,成爲諸夏之人。

是以不止移民、商賈、遊俠,就連烏恆、鮮卑、濊人,乃至於沃沮、扶余、丁零各部,都是對他禮敬不已。

特別是三年前,伍被第一個站出來,回擊了御史大夫晁錯的言論,保住了安東的大好局面,簡直萬家生佛,讓無數人膜拜。

也是他第一個站出來,主張提倡廢奴,以爲人生而平等,至少在人格上平等,不當以人爲奴,即使他是夷狄!

最後,他竟然促成了此事!

這就更加讓人瘋狂,讓人膜拜了。

不過,司馬遷倒是稍稍有些疑慮:“自呂不韋以來,雜家皆是集合衆人之力而作……老師曾經與我說過,當初,呂不韋著《呂氏春秋》,便是以數十謀士合力做出……如今,世人皆以爲伍子聖賢,但伍子一人能做得出這許多事情?”

司馬遷是不信的!

孔子和墨子、韓非子,都是用數十年的思考,纔有所得。

他伍被,何德何能,能比孔子、墨翟和韓非子、商君這些人傑先賢還強?

他背後必然有着許多同志,有着許多與他志同道合的人。

這從司馬遷這些日子聽說和看到過的雜家論述之中也能出來——很明顯,很多文章和論述,都不是一個邏輯,一個角度,甚至不是一個說法。

有些東西甚至自相矛盾。

這其中,必然有着其他人的思想和想法在裡面。

但問題是——伍被之外,剩下的那幾位大能和巨頭呢?

司馬遷在安東這麼久,卻鮮少聽人提起。

“看來,我得去平壤學苑,一探究竟了……”史官的好奇心,讓司馬遷難以抑制。

但在那之前,他決定先去拜會一下即將來到新化的伍被。

第1401節 雜家的官僚(3)第648節 殺放囚(2)第1295節 帝國的毀滅(4)第627節 溫言在口(2)第1169節 藝術(3)第1364節 可怕的漢室列侯集團第942節 濊人,不存在了第1007節 小麥的推廣問題第989節 不罪三公第1550節 昭昭天命第1154節 石渠閣會議第539節 曲線興國第1019節 好奴才第1059節 諸胡的暢想第918節 竇後退政第48節 忠臣第683節 壓力第568節 災難!第1440節 龍城大會(2)第1482節 唯政績論(1)第1260節 動員(2)第1003節 託付重任第382節 殖民(2)第81節 求情第825節 腹黑第384節 官僚第203節 周陽由的末日(2)第120節 過繼(1)第151節 軍議與蝗災第1175節 羞恥第798節 戰前(2)第1277節 戰前(1)第433節 忽悠(1)第828節 十面埋伏(2)第149節 廷議第347節 兄弟們(3)第1229節 儒生的問題第219節 一箭三雕第773節 匈奴的試探(2)第1336節 狼性還是狗性?(2)第1300節 戰略判斷第1279節 匈奴百態第1579節 最後一戰將至第1083節 撤退第862節 新時代的序幕第1513節 戰略(1)第436節 收買(1)第378節 喜事第1598節 獎懲第866節 達成協議第570節 人心(2)第1535節 恐懼的西匈奴第1347節 毀滅第1111節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366節 新的時代(2)第754節 遠航(3)第994節 戰俘換時間第1013節 衛道的法家(1)第370節 各人的遭遇第1037節 出塞(2)第1592節 統治(2)第252節 八方英才匯聚(1)第1076節 一漢當五胡(2)第1407節 裁決(1)第404節 無題第1490節 皇室教育(2)第1373節 破而後立(1)第771節 匈奴的試探(1)第1104節 匈奴的抉擇(2)第1127節 波瀾(1)第1127節 波瀾(1)第1151節 教育第1442節 魔爪第103節 政治第1541節 最後的林胡王(3)第174節 最兇殘的敵人是叛徒第1372節 那恐怖的三首怪物(2)第109節 設計第1515節 局勢第113節 題目與交易第1384節 反轉第1597節 太初曆第160節 踏上打臉的征途第1044節 義縱的惶恐第670節 人衆定能勝天第1270節 英雄豪傑(1)第177節 歷史尊重我第41節 科舉的土壤第1073節 狹路相逢勇者勝(1)第1590節 博弈(2)滴兩百八十四節勝利者決定一切第722節 猶豫的趙胡第370節 各人的遭遇第64節 試驗第1609節 諸夏時代第723節 趙佗之決斷第540節 駱郢歸心第899節 封禪博弈(1)第1105節 血洗龍城第1413節 相親(1)
第1401節 雜家的官僚(3)第648節 殺放囚(2)第1295節 帝國的毀滅(4)第627節 溫言在口(2)第1169節 藝術(3)第1364節 可怕的漢室列侯集團第942節 濊人,不存在了第1007節 小麥的推廣問題第989節 不罪三公第1550節 昭昭天命第1154節 石渠閣會議第539節 曲線興國第1019節 好奴才第1059節 諸胡的暢想第918節 竇後退政第48節 忠臣第683節 壓力第568節 災難!第1440節 龍城大會(2)第1482節 唯政績論(1)第1260節 動員(2)第1003節 託付重任第382節 殖民(2)第81節 求情第825節 腹黑第384節 官僚第203節 周陽由的末日(2)第120節 過繼(1)第151節 軍議與蝗災第1175節 羞恥第798節 戰前(2)第1277節 戰前(1)第433節 忽悠(1)第828節 十面埋伏(2)第149節 廷議第347節 兄弟們(3)第1229節 儒生的問題第219節 一箭三雕第773節 匈奴的試探(2)第1336節 狼性還是狗性?(2)第1300節 戰略判斷第1279節 匈奴百態第1579節 最後一戰將至第1083節 撤退第862節 新時代的序幕第1513節 戰略(1)第436節 收買(1)第378節 喜事第1598節 獎懲第866節 達成協議第570節 人心(2)第1535節 恐懼的西匈奴第1347節 毀滅第1111節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366節 新的時代(2)第754節 遠航(3)第994節 戰俘換時間第1013節 衛道的法家(1)第370節 各人的遭遇第1037節 出塞(2)第1592節 統治(2)第252節 八方英才匯聚(1)第1076節 一漢當五胡(2)第1407節 裁決(1)第404節 無題第1490節 皇室教育(2)第1373節 破而後立(1)第771節 匈奴的試探(1)第1104節 匈奴的抉擇(2)第1127節 波瀾(1)第1127節 波瀾(1)第1151節 教育第1442節 魔爪第103節 政治第1541節 最後的林胡王(3)第174節 最兇殘的敵人是叛徒第1372節 那恐怖的三首怪物(2)第109節 設計第1515節 局勢第113節 題目與交易第1384節 反轉第1597節 太初曆第160節 踏上打臉的征途第1044節 義縱的惶恐第670節 人衆定能勝天第1270節 英雄豪傑(1)第177節 歷史尊重我第41節 科舉的土壤第1073節 狹路相逢勇者勝(1)第1590節 博弈(2)滴兩百八十四節勝利者決定一切第722節 猶豫的趙胡第370節 各人的遭遇第64節 試驗第1609節 諸夏時代第723節 趙佗之決斷第540節 駱郢歸心第899節 封禪博弈(1)第1105節 血洗龍城第1413節 相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