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迴歸

“龐相邦不如換個條件吧!”姚賈哀求道。

“少樑之地確實有些強人說難了,不說少樑,只怕本相提出河西的任何一座城邑,秦國都不會答應的。”龐癝不知所謂道。

“龐相邦說笑了!”對此,姚賈只能尷尬的賠笑。

“既然如此,秦國不如就大方一點,除卻唐、隨二地之外,曾地也贈給大魏,不知貴使以爲如何?”

“曾地?”姚賈想了想道:“既然如此,外臣這就可以做主將曾地送與貴國。”

曾地在隨地之東,與淮河北岸的上蔡、繁陽兩地隔河相望,又與楚國的壽春距離很近,中間只隔着思期一地。故而曾地於魏國而言,是一處十分重要的城邑,然而對秦國而言,現在的曾地就是如同雞肋般的存在。

自魏國佔領了南陽之後,無論唐、隨二地還是曾地,都已隔絕秦國的直接統轄,如今這三地,只有通過雲夢澤東岸的州、夏兩地北上方能到達,而州、夏兩地距離最近的隨地也足有五百里,且這五百里內,也並無其他城邑連接,根本就不利於秦國的統治。

也是因此,對於割讓這三地,秦國根本就沒有一點心痛。因爲除卻這三地之外,其餘與魏國相接的秦國土地就是河西、商於、鄢郢等地。

河西對秦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商於之地在武關以北,割讓商於就等於也將武關也割讓給了魏國。更何況商於的北側便是咸陽的南大門藍田,因而無論如何,秦國也不會願意將商於割讓給魏國的。

鄢郢乃楚國故都,經過楚國數百年的治理,其繁華程度已然不輸於關中地區,現在河東已失,如若再失去鄢郢之地的話,秦國的稅賦、人口都將少一大截,故而對於秦國來說,鄢郢之地也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割讓的。

算來算去,秦國就只有唐、隨等南陽以東的地方如同雞肋一般,只有把這些地區割讓給魏國,秦國纔不會那般的心痛,這也是姚賈自己便做主答應下來的原因所在。

商議完議和之事,姚賈又開口道:“外臣還有一事要求龐相邦!”

“何事?”龐癝問道。

“就是先前我國在河東的二十萬大軍被貴國與趙國俘虜了不少,不知龐相邦可否讓我國贖回?”

“俘虜?”龐癝想了想還真有這麼回事,不過龐癝卻沒有一口答應,而是說道:“說來那些俘虜基本都在趙國手中,貴使何不直接尋李牧贖人,尋本相干嘛?”

姚賈再次尷尬的笑了下道:“我國與趙國的恩怨頗深,外臣怕李牧不答應,因此才求到龐相邦這裡,看在龐相邦的面子上,李牧肯定會答應我國贖人的。”

“這······”龐癝欲言又止,心裡卻想着李牧拒絕了纔好,這樣一來,秦國就不會再擁有那麼多的兵力了。如若李牧將那些秦國戰俘放歸秦國,說不得以後還是會對魏國造成一定的影響的。

“龐相邦放心,如果此事成了,我國願意贈送龐相邦千金以爲酬謝!”姚賈說道。臨行之前,秦王可是對姚賈下過死命令,讓其務必贖回那些戰俘。

“好吧,本相且試上一試,如若此事不成,希望貴使不要怪罪本相纔是。”龐癝道。

姚賈內心興奮不已,急忙開口道:“龐相邦這話就謙虛了,外臣相信,有龐相邦出面,李牧定會同意我國贖人之事的。”

送走了姚賈,龐癝便修書一封與李牧,說及戰俘之事,不過話裡話外並未有向李牧求情之意。可李牧不知怎麼想的,不久就回信說同意秦國贖回戰俘之事。

這使得龐癝有些驚訝,按理說秦、趙之間的恩怨頗深,且現在李牧又在攻伐上黨,與秦國可謂正在戰爭期間,又怎會如此好心送回秦國的戰俘呢?

其實說到底李牧也是有着自己的考量的。

現今的天下格局,經過這一戰之後,秦國國力已經不足以前的一半,而今魏國一家獨大,無論人口、土地、還是資源等各個方面都壓倒各國。如若不再此時給魏國一直掣肘的話,李牧擔憂不幾年,趙國就將會面臨國破族滅的下場。

故而,李牧纔會同意秦國贖回戰俘的請求,爲的就是給秦國儘快恢復元氣的機會,使得魏國在一統天下的道路上走的不至於那麼順利。

天下間最精華的地區如若分成十份的話,現今的魏國已經佔據了其中的七份,而趙、秦、楚、燕四國共同佔據剩餘的三份,想想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但這就是事實,不是誰想改變,就能一時改變得了的事實。

不幾日,李牧便與前去商議贖金的姚賈進行了一番會晤,期間兩人說了什麼話,除了二人之外,再無第三人知道。不過第二日,姚賈便歡欣鼓舞的帶着近十萬秦國戰俘踏上了歸國之路。

由趙國的新田通往秦國,勢必要經過魏國控制的安邑、蒲阪等地。原本龐癝是想從中做一些手腳,不讓這些戰俘順利回到秦國的。

可最終想想,龐癝還是沒有做什麼手腳,不是龐癝不想做,而是因爲一旦做了的話,本來已經休戰的秦、魏兩國之間的關係只怕會再次緊張起來,這不是龐癝現在願意看到的,故而姚賈這才能順順利利的將這十萬戰俘帶回秦國。

在和秦國最終達成協議之後,魏國在各地的大軍也開始陸陸續續的返回老家。此時已經是初春季節,天氣已經開始轉暖,這些士兵回到家中,應該不會耽誤今年的春耕,這也是龐癝草草答應秦國的求和而沒有一直拖着的其中一個原因之所在。

“咱們也該動身回大梁了!”最終,龐癝只是在蒲阪關留下五萬大軍,由嚴恩爲主將駐守,自己便率領着最後一批士卒一路向東而去。

此時整個天下,除卻李牧還率領着趙國將士在邯鄲地區收復最後的失地之外,其餘國家的士兵基本上都已解散歸鄉。河東丟失之後,上黨、邯鄲兩地的丟失已經成爲了不可更改的事實,故而秦國對這兩地也是不管不問,由其自己自行抵抗。然而這兩地畢竟是趙國故土,又能有多少抵抗勢力呢?

待龐癝回到大梁之時,邯鄲地區最後一個在秦國統治下的城邑也已然被李牧收復,一時間,整個天下再無刀兵出現······

五十六、韓國俯首六十二、打算一百零五、魏鼓催人五十八、審理二百二十八、休戰五十五、秦軍撤退八十九、縱橫事三十五、範睢看魏國一百九十二、司馬尚挖坑一百七十六、離間計十三、爲國謀劃,戰神遲暮二百一十八、身份道明三、功名利祿在眼前二百四十二、李信戰亡九、旁觀者迷三十二、魏王託孤一百七十、合謀六十七、朝堂定謀八十九、天下英才二百四十八、渡江一百八十六、飄忽不定的劉季一百零三、滅齊之戰九十、人才爭奪一百八十一、引發矛盾八、迅雷攻勢一百一十五、襄陵君歸來一百四十八、魏郊氣太后三十五、範睢看魏國二百零八、趙國現狀一百四十一、勸解六十三、說親二百一十五、亂局九十八、君臣問答四十、黑夜中的大梁一百七十六、離間計四十五、龐癝變法內容八十六、軍中無父子八十四、申斥九十二、劉季罵營一百三十五、試探六十四、劉季的辦法一百零一、范增深夜訪王翦一百二十六、王翦大敗六十五、所謂伊人二百零六、困頓的楚國二百二十三、捉拿劉季三十八、龐癝使秦一百零二、李斯之謀十四、對錯二百二十六、調虎離山一百七十一、楚國撤兵二百一十六、龐癝的舉動五十七、張良論勢一百六十三、君臣九十七、王翦的洞察力一百一十三、沉重五十五、秦王之宴六十六、意外消息二十九、血戰滎陽城下三十三、安國君一百五十八、龐癝教魏王一百五十八、龐癝教魏王三十七、秦國見聞一百零五、秦王到二十三、棋局九十三、王翦評劉季一百七十八、戰國策二百零六、困頓的楚國一百零五、魏鼓催人一百七十二、中伏四十七、來自太后的刁難十一、一朝得所願,志氣萬里長九十九、兩難三十八、龐癝使秦八十六、宴十六、互換質子九十八、龐衛九十三、王翦評劉季五十一、魏國出兵二百二十、博弈背後一百五十九、教導二百零八、趙國現狀九十、人才爭奪二百一十九、劉季南下一百八十一、引發矛盾六十七、李牧立新君一百五十五、甕中捉鱉二百、魏王平的心思七十七、唐雎使楚二十三、棋局一百四十、淮南策三、功名利祿在眼前三十、使館問答二百二十四、諸事定,伐秦始二十一、民心之爭二十六、廉頗到來四十一、見秦王四、千百謀劃爲今朝九十三、王翦評劉季
五十六、韓國俯首六十二、打算一百零五、魏鼓催人五十八、審理二百二十八、休戰五十五、秦軍撤退八十九、縱橫事三十五、範睢看魏國一百九十二、司馬尚挖坑一百七十六、離間計十三、爲國謀劃,戰神遲暮二百一十八、身份道明三、功名利祿在眼前二百四十二、李信戰亡九、旁觀者迷三十二、魏王託孤一百七十、合謀六十七、朝堂定謀八十九、天下英才二百四十八、渡江一百八十六、飄忽不定的劉季一百零三、滅齊之戰九十、人才爭奪一百八十一、引發矛盾八、迅雷攻勢一百一十五、襄陵君歸來一百四十八、魏郊氣太后三十五、範睢看魏國二百零八、趙國現狀一百四十一、勸解六十三、說親二百一十五、亂局九十八、君臣問答四十、黑夜中的大梁一百七十六、離間計四十五、龐癝變法內容八十六、軍中無父子八十四、申斥九十二、劉季罵營一百三十五、試探六十四、劉季的辦法一百零一、范增深夜訪王翦一百二十六、王翦大敗六十五、所謂伊人二百零六、困頓的楚國二百二十三、捉拿劉季三十八、龐癝使秦一百零二、李斯之謀十四、對錯二百二十六、調虎離山一百七十一、楚國撤兵二百一十六、龐癝的舉動五十七、張良論勢一百六十三、君臣九十七、王翦的洞察力一百一十三、沉重五十五、秦王之宴六十六、意外消息二十九、血戰滎陽城下三十三、安國君一百五十八、龐癝教魏王一百五十八、龐癝教魏王三十七、秦國見聞一百零五、秦王到二十三、棋局九十三、王翦評劉季一百七十八、戰國策二百零六、困頓的楚國一百零五、魏鼓催人一百七十二、中伏四十七、來自太后的刁難十一、一朝得所願,志氣萬里長九十九、兩難三十八、龐癝使秦八十六、宴十六、互換質子九十八、龐衛九十三、王翦評劉季五十一、魏國出兵二百二十、博弈背後一百五十九、教導二百零八、趙國現狀九十、人才爭奪二百一十九、劉季南下一百八十一、引發矛盾六十七、李牧立新君一百五十五、甕中捉鱉二百、魏王平的心思七十七、唐雎使楚二十三、棋局一百四十、淮南策三、功名利祿在眼前三十、使館問答二百二十四、諸事定,伐秦始二十一、民心之爭二十六、廉頗到來四十一、見秦王四、千百謀劃爲今朝九十三、王翦評劉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