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時叩窗隔(三)

“父皇,你怎麼啦?”李威關心地問。

“這怎麼可能?”

這又是錯誤的想法。

其實李世民與李治的打壓,五姓七家很難受的。只是這些大家族有着大家族的高傲,始終不肯低頭服輸。到了武則天手中鬆了鬆,這也是無奈之舉,武則天打壓的對象主要是針對關中新貴與代北戚貴,可不能全國‘性’的大家族一起打壓,也不敢。因此,反而拉攏了山東士族。一度崔家與鄭家、李家、盧家有許多子弟乘勢進入朝堂。包括讓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折腰的美男子崔湜等人。但作爲整個大家族,對武家並沒有看好,並沒有出動。到了李顯時,連自己妻子都沒有管好,更不要說打壓五姓七家了。

可是李世民與李治遺留的政策仍然存在,包括科舉制與‘門’蔭制用人。科舉制本來是一個機會,但早期的科舉制度是以兩監貢生爲主,五姓七家機會不大。因此五姓七家局面依然沒有好轉起來。

直到安史之‘亂’後,對整個國家失去了控制,已經這樣了,不如拉攏幾大望‘門’支持。李唐宗室主動放下架子,連科舉制度也放鬆起來。放到什麼地步,唐宣宗愛‘女’萬壽公主嫁鄭家的起居郎鄭顥,鄭顥弟重病。宣宗派使慰探,還,問我家公主在何處?使答曰在慈恩寺觀戲場。宣宗大怒,將萬壽公主喊來,說道,豈有小叔重病,不往省視,乃觀戲乎?狠狠地斥責了一頓,命使者送往鄭家請罪。

只是一個小叔子,何必作賤自家‘女’兒?

就是這樣,鄭顥還不大樂意,當初娶萬壽公主是白敏中的主意。不樂國婚的鄭顥一輩子因爲娶了公主,對白敏中一直恨之入骨。

士族高貴如此。

後人對一這段歷史不大清楚,甚至一度以宰相多少排名,竟然將裴家、蕭家與韋家排在鄭家之上。這是錯誤的想法。比如現在,裴家有數名官員在朝中做了高官,裴行儉是皇帝手中得力干將,能文能武,裴居道等於是國丈,裴炎是武則天手下頭號大將,裴家敢說比鄭家高貴?再比如武周時,武家數人爲王爲公,李顯時,甚至一度有四韋爲相。但能不能做到武半堂、裴半堂與韋半堂?

然而唐朝一旦對山東這幾大望姓放開,立即有鄭半堂、崔半堂這樣的故事。

這是悠久的文化歷史底蘊,家族子弟成員十分龐大,培養了大量人才。以及存在了許多年,壟斷了許多資源。還有就是舉止作風嚴謹。另外受胡風影響,不象吐蕃沒祿氏爲了血緣那樣,找李威借種,但對婚姻十分看重,想方設法保持血緣高貴。示問天下間,有幾家有五姓七家血緣高貴的?

因此,現在鄭家那怕沒有一人爲相,也遠遠比裴蕭韋數家高貴。

可這終是假相,高傲只是空中樓閣,如李威所言,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候景之‘亂’,江左遂成丘墟,於謹破江陵,衣冠士伍,並沒爲僕隸,兩次打擊,江左士族徹底垮臺。到了黃巢起義,“天街踏盡公卿骨,甲第朱‘門’無一半”。然後唐昭宗手中,寒‘門’李振策劃,朱溫出力,稱衣冠宿望者難制,於是將裴樞等名‘門’朝官斬殺於白馬驛,投屍黃河。自此以後,不要說九品中正,什麼流品也沒有了。

在五姓七家中,太原王家最弱,李唐又是在太原起事成功,因此最早與朝廷“不清不楚”。但太原王家,鄭李崔盧只是將他們視爲金縷‘玉’衣,可其他各家族中,鄭家又稍微弱了一些,最洛陽又近。

李威登基後,就隱隱指向五姓七家。所以滎陽鄭家才更擔心。一代比一代強硬的態度打壓,對自己家族終是不利的。而且似是英主登基,越是英主,對他們家族危害‘性’越大。正好李威到了懷州,而且此行十分巧妙,兜了一個大圈子,似乎刻意繞過滎陽,更讓鄭家聯想翩翩。於是有了鄭連叔一行。

這是五姓七家內部的事務,外人依然不知。在李治心目中,這幾大家族十分頑固不化,朝廷數次打壓,然而這些家族關起‘門’來偷偷樂,甚至朝廷的詔書,不許七家相互聯親,不許高價出嫁‘女’子,仍然不聽。又拿他們沒有辦法,而且大臣也不爭氣,連房玄齡、魏徵、李績這樣的寵臣,也不顧皇帝的意願,竟相與之聯親。凡此種種,造成這雙方,比李威與武則天之間的關係還要複雜,互相幽怨,互相的怨恨與不理解。

所以李治驚訝萬分。

李威再次將事情經過說了出來。

“弘兒,做得好啊。”這時候李治也不顧得鄭家聯親的對象是一個商人了。心裡面恨的,最好嫁‘女’給一個乞丐,這纔出心頭之氣。

武則天也是眉開眼笑,拍着李威的手說道:“弘兒,別先樂着,等到鄭家將‘女’嫁出,才能作數。”

這是積怨,導致這天下間最尊貴的二人心態都不大好。

當然,高興的不是這一點。

太原王家很早與皇族接觸,這是因爲地緣的關係。而且太原王家在五姓七家中份量不重。滎陽鄭家纔是真正的大魚。此次示好,不代表着五姓七家全部表態,但等於隔着一個窗戶簾子,大家在叩窗簾,外面的人說拉開窗簾,讓我看一看,裡面的人說,你等等,我馬上就來。

已經等於是一捅就破。

五姓七家投奔,這個天家才做得真正有臉面。

但這不是正事。

對五姓七家,作爲一個穿越者,心態還是很平靜的,沒有刻意反感,也沒有刻意想要高攀。有好的一面,良好的教養,能爲天下人做一個準則。還有許多人才,只是一直沒有爲朝廷所利用。但弊端更多。

李威才客觀地針對五姓七家,沒有動手,但隱晦地說了一些話。

李威又說道:“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是啊,五姓獨尊,皇家一直十分尷尬。”武則天道。不但是皇家,象她這樣出身寒‘門’的人,更是尷尬。

“但母后,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五姓七家真放下身架,附從於朝廷,他們每一家皆是人才濟濟,不通過‘門’蔭,就是通過科舉,會有什麼樣的局面?”

武則天皺起了眉頭,這個問題有些頭痛了。

五姓七家十分高傲,朝廷可以藉故打壓,然而一放下身架,向朝廷示好了,朝廷也不可能再象以前那樣打壓。不要說讓他們參加科舉,甚至連國子監也要公開向他們敞開大‘門’。

若是那樣,以五姓七家的人才資源,以後考中進士的至少一大半是他們家族的人。

就是文化水平相當,考官一看到是五姓七家的弟子,這個印象分就會加上去。不可能每一個大臣皆象李義府那樣,求親不成,然後忌恨。

難道非要上糊名制度?

看出母親的疑慮,李威沒有說,糊名制度今天也要說的。登基快兩個月,一直在爭鬥,什麼事情做不了。也不敢做,王安石變法,正因爲硬來,後果是什麼?難道王安石本心不想宋朝好?那時候宋神宗說話應當有份量,又沒有‘門’閥存在,王安石復出,舉天下重望。都是那個後果,再看自己,朝廷有父母親掣肘,朝堂上下不齊心,野外有這些大‘門’閥權貴。李威心中慼慼,還需要母親配合,才能做好事。

暫且丟下糊名制,說出了另一件事。道:“父皇,母后,兒臣剛纔說出,太宗說民能覆舟,是天下民,非是權貴,名‘門’,外戚。因此,兒臣有一個想法,在各縣鄉里,開辦鄉學,讓良家子也能受到教育機會。”

“這……有些不妥,”李治道。爭是爭,作爲本心,他比武則天更想唐朝好,畢竟這是他家的基業。

李威以前就說過,李治一直不置與否。

不是不想普及,不好說開的,一旦普及教育,等於開化百姓。但作爲統治者本身,除了拉攏少數‘精’英人士外,對百姓一直採用的愚民政策。老百姓最好什麼都不懂,才能乖乖地做牛做馬。

李威說道:“父皇,不是啊,民終是民,是人,不是牲畜,他們也有自己智慧,不滿了,就是不識字,同樣也能做出大事。自從秦正式一統天下以來,各位君主使了多少手段?然而各朝有多少年?父皇不想我們唐朝有一個千年,那怕是五百年的基業?愚民……終不是辦法,要想辦法使他們心態平和,這個心態,是指減少貧富差距,至少讓他們有糧可食,有衣可穿,有房可住。另外,也給他們適當的尊重。這纔是真正的王化。而且普及教育,可以藉機教導他們禮節,與忠君愛國。只有那樣,百姓纔不會揭竿而起。況且,僅是給他們教育機會,有了竹紙與活字印刷,費用又少。教什麼書,朝廷可以選擇,就連授官科舉,朝廷也可以調度控制。不僅是這樣,只有天下間許多百姓受到教育,纔不會讓權貴與望‘門’一枝獨大。父皇,南北朝更替,多是權貴與重臣造成的,與百姓並沒有關係。權貴權利過重,同樣也是壞事。”

李治有些遲疑。

李威這時候亮出了底牌,說道:“這段時間發生了許多事情,兒臣不想再擴大下去。”

沒有再說,意思就是李治也會明白。

這幾天三件大事,牽掛人心,朱敬則說得不清楚,武則天隱隱覺得香黛對兒子很重要,可重要到什麼地步,也不大清楚。但無論是武承嗣管事一案,或者有人想謀害一案,翻將出來,再用一些手段,能將事態無限擴大化,甚至有可能能讓李威徹底翻盤。

不要多,只要打着清除朝中‘奸’邪的旗號,李威手中又有了這個權利,用謀害案載贓,誅殺諸武,甚至連武則天都將她罷廢了,李威就能徹底翻盤,武則天一倒,李治就成了瞎子,那麼什麼權利也控制不起來。

但李威不想這樣去做,有許多變數,再說母親也不會束手就擒的。

這就比如下棋,下出了這個有利的局勢,不繼續下了,咱們就這個有利的機會,做一下讓步,大約的兌子吧。

並且到現在,李威只是談論國事,也沒有提撥任何重臣。

李威又說道:“不但是此舉,而且母后所議武舉之事,因爲糊名制度,久久不決。這些雖有一些牽連,但皆是利國利民的長久之策。父皇,母后,不如我們三人聯手發下詔書,將此兩事辦妥。”

說得很通情達理,看到沒有,沒有多少利益糾紛的好處,讓你們兩位老人家得去。有了利益糾紛的事,我們三人共同承擔。

武則天狐疑地看着他,說道:“弘兒,本宮不大明白。”

這是不見兔子不撒鷹。

李威只好說道:“母后,你看一看。”

將韋弘機奏摺拿了出來。

這個案子很好查,一抓一審,什麼都出來了。

包括給武承嗣多少錢帛,武全子自己貪污多少,皆招供了出來。而且也證明了武承嗣多少知道一些屬下的所作所爲,可對此卻保持了緘默。憑藉這些呈供,足以讓武承嗣喝上一壺的。

不過李威說道:“這是下面的人胡‘亂’作爲,事關母后外戚,也要一個臉面,而且武全子殺人,這要償命的。既然犯下死罪,兒臣那道制書本來如同兒戲一般,也作不得數。至於壁崖上石頭案,也不一定是針對兒臣的。還有武承嗣納香黛公主,可他不敢納,母后只是好心,也不好強行勸納……”

君無戲言,太后也不能戲言。

但讓李威這一改,什麼都沒有了。

然後看着母親,不但看母親,也要看父親。父親肯定希望朝堂上掣肘的,但事態越來越擴大,這又定不是父親所期盼的。一個大好的局面,換來三樣利國利民的大事,只好放棄了提撥魏元忠等人回京的機會。

但李威也不大確定,母親這一次‘交’手,多少落了下風,會不會甘心?

於是一手拉着李治的手,一手拉着武則天的手,語重心長地說道:“父皇,母后,國家纔是我家立足根本……”

第341章 數十年載(一)第460章 三千樂指(二)第164章 探(二)第156章 李治無語 洛水敘情第51章 黑山之戰(上)第341章 數十年載(一)第408章 望不盡(二)第102章 旱魅勝火 竹紙喜人(二)第64章 廢賀蘭 救公主第442章 約綵鸞歸去(三)第335章 衛公拍手(一)第121章 太子出行 左擁右抱(下)第324章 去去龍沙第70章 公主大婚 上官婉兒(下)第95章 第一次親密接觸第44章 脫變第14章 上屋抽梯 人小力大第57章 公府尋事 渭水一別(上)第163章 再冊東宮 欲定未定(中)第63章 和親(下)第352章 枯骨接翠(二)第243章 祥瑞第23章 小孩子打架 鬼市裡傳聞(下)第341章 數十年載(一)第418章 習習香塵蓮步底(五)第18章 謀劃佈局 初遇賀蘭(上)第32章 但蜂媒蝶使(二)第195章 劉公妙計 太子領兵(上)第111章 太子檔箭 曬鹽大害第102章 會戰(三)第440章 清淚如水(二)第123章 母子交談 明府施法(下)第31章 東宮大宴 太子約胡第187章 對症下藥 君子以諷第148章 少師自殺 雪藕新市第240章 貴妃第347章 非川悽草(五)第227章 大明宮宴 細說原委第173章 諸事不宜 狩獵無味第122章 母子交談 明府施法(上)第403章 竿旗過市(一)第275章 小重山第340章 蕃胡菸灰(四)第68章 圖窮(下)第180章 韋族家教 春圖育女第135章 春雷(七)第103章 會戰(四)第313章 方來還有英傑(一)第287章 西風烈第255章 殖民第158章 狄公要錢 大雩草草第434章 父老猶記宣和事(二)第55章 進宮(下)第68章 三國鼎立 何去何從第186章 沛王同志 二女道士第356章 布衣行急第463章 到春時欲睡(一)第154章 封賞玩味 高梁始重(中)第50章 三位大賢 指點迷津第24章 公主進學 板磚無敵(上)第152章 問鼎(四)第317章 堪笑一葉飄零(一)第223章 指點迷津 會盟洱海第319章 重來淮水第406章 竿旗過市(五)第424章 未怕金吾呵醉(二)第39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二)第267章 安慰第429章 喧闐且止(二)第99章 圍城第105章 武后自誇 明卿變瓜第53章 三車和尚 割發明心(上)第116章 有策可對 春藥補身第233章 活字周頌 九天吉期第442章 約綵鸞歸去(三)第454章 腸斷竹馬兒童(二)第202章 發明指南 以嚴治軍第103章 會戰(四)第466章 又說向燈前擁髻(一)第126章 說服仁杰 最喜六月第347章 非川悽草(五)第186章 沛王同志 二女道士第294章 乾坤乃大(一)第402章 踏月影第52章 黑山之戰(中)第408章 望不盡(二)第165章 甜(上)第176章 合(四)第265章 兒戲第301章 元不是池中物(三)第339章 蕃胡菸灰(三)第447章 月浸葡萄十里第383章 羣小掌臉第87章 前夕(五)第107章 明儼可怕 婉兒胡話(二)第80章 武后殺人 元忠嚮導(下)第59章 封禪的笑話(下)第35章 豪放徐儷 通靈燕子第235章 黑手不知 龍顏震怒第103章 母親的懷抱(一)
第341章 數十年載(一)第460章 三千樂指(二)第164章 探(二)第156章 李治無語 洛水敘情第51章 黑山之戰(上)第341章 數十年載(一)第408章 望不盡(二)第102章 旱魅勝火 竹紙喜人(二)第64章 廢賀蘭 救公主第442章 約綵鸞歸去(三)第335章 衛公拍手(一)第121章 太子出行 左擁右抱(下)第324章 去去龍沙第70章 公主大婚 上官婉兒(下)第95章 第一次親密接觸第44章 脫變第14章 上屋抽梯 人小力大第57章 公府尋事 渭水一別(上)第163章 再冊東宮 欲定未定(中)第63章 和親(下)第352章 枯骨接翠(二)第243章 祥瑞第23章 小孩子打架 鬼市裡傳聞(下)第341章 數十年載(一)第418章 習習香塵蓮步底(五)第18章 謀劃佈局 初遇賀蘭(上)第32章 但蜂媒蝶使(二)第195章 劉公妙計 太子領兵(上)第111章 太子檔箭 曬鹽大害第102章 會戰(三)第440章 清淚如水(二)第123章 母子交談 明府施法(下)第31章 東宮大宴 太子約胡第187章 對症下藥 君子以諷第148章 少師自殺 雪藕新市第240章 貴妃第347章 非川悽草(五)第227章 大明宮宴 細說原委第173章 諸事不宜 狩獵無味第122章 母子交談 明府施法(上)第403章 竿旗過市(一)第275章 小重山第340章 蕃胡菸灰(四)第68章 圖窮(下)第180章 韋族家教 春圖育女第135章 春雷(七)第103章 會戰(四)第313章 方來還有英傑(一)第287章 西風烈第255章 殖民第158章 狄公要錢 大雩草草第434章 父老猶記宣和事(二)第55章 進宮(下)第68章 三國鼎立 何去何從第186章 沛王同志 二女道士第356章 布衣行急第463章 到春時欲睡(一)第154章 封賞玩味 高梁始重(中)第50章 三位大賢 指點迷津第24章 公主進學 板磚無敵(上)第152章 問鼎(四)第317章 堪笑一葉飄零(一)第223章 指點迷津 會盟洱海第319章 重來淮水第406章 竿旗過市(五)第424章 未怕金吾呵醉(二)第39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二)第267章 安慰第429章 喧闐且止(二)第99章 圍城第105章 武后自誇 明卿變瓜第53章 三車和尚 割發明心(上)第116章 有策可對 春藥補身第233章 活字周頌 九天吉期第442章 約綵鸞歸去(三)第454章 腸斷竹馬兒童(二)第202章 發明指南 以嚴治軍第103章 會戰(四)第466章 又說向燈前擁髻(一)第126章 說服仁杰 最喜六月第347章 非川悽草(五)第186章 沛王同志 二女道士第294章 乾坤乃大(一)第402章 踏月影第52章 黑山之戰(中)第408章 望不盡(二)第165章 甜(上)第176章 合(四)第265章 兒戲第301章 元不是池中物(三)第339章 蕃胡菸灰(三)第447章 月浸葡萄十里第383章 羣小掌臉第87章 前夕(五)第107章 明儼可怕 婉兒胡話(二)第80章 武后殺人 元忠嚮導(下)第59章 封禪的笑話(下)第35章 豪放徐儷 通靈燕子第235章 黑手不知 龍顏震怒第103章 母親的懷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