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陸軍整編方案一

在國民軍體系當中,有着沈綱這些的高級參謀人才,也有着徐離善、李繼民這樣的大兵團指揮帥才,更有左‘玉’剛這樣的師旅級猛將。而除了這些在國民軍乃至整個中國裡都名聲顯赫的將領外,國民軍當中實際還有更多的名聲不顯的高級將領,其中以在五大部中各部‘門’任職的高級將領爲最。

以參謀部爲例,參謀部當中擁有了超過十名中將銜、數十名少將銜的高級將領,而這些人的工作雖然不是直接指揮部隊作戰,但是他們所做的工作對於國民軍整個體系而言同樣重要。比如通訊司的人,裡面的人都是各軍校的通訊科出身,不少還是理科的專業人才,他們這些人即便是在各部隊裡任職,但是通常也是常年呆在團級以上的指揮部,屬於那種連槍都沒有開過的人,然而在國民軍大量裝備了無線電報以及戰地有線電話這兩種通訊設備後,誰也不能否認通訊科這些人的重要‘性’。

除了這些搞技術的高級將領外,還有相當多一部分是搞純軍事理論的人,比如教育司的蔣方震。

蔣方震自從投入國民軍中後,就一直擔任了教育司司長一職,兩年來軍銜雖然沒有晉升過,但是他的名字卻是出現在衆多的國民軍內部書籍當中,包括‘1913年版步兵‘操’典’‘步炮協同概要’‘防守作戰當中的機槍與鐵絲網的配合要點’這些軍事理論的書籍大多數是蔣方震主持編寫的。

如果單純討論理論水平,蔣方震在國民軍內的水平應該是排在前三之列,此人不但在日`本陸士進修過,還在德國留學過,並且還有着在德國陸軍服役的經歷,這些經驗就直接導致了蔣方震的眼光水平要遠超過其他國民軍將領。此人擔任教育司司長後,可謂是一手建立了福州軍校,併爲福州軍校編寫了諸多教材,國民軍中的步兵‘操’典就是此人根據日`本和德軍兩國的步兵‘操’典改進而來。

另外,此人還是國民軍歷次編制改進的主導者,並與去年爲國民軍提出了標準化師旅編制,而這也就是國民軍現行採用的1914年編制。

國民軍所採用的1914年編制雖然已經不錯,但是在實戰當中依舊暴‘露’出了諸多問題。比如1914年編制中,是採用騾馬化的標準。然而實際上國民軍中的軍用騾馬嚴重不足,不管是馱馬還是拉炮的挽馬都是嚴重不足,雖然國民軍大量徵用了民間的騾子、馬匹甚至是驢子,但是先不提這些民間牲口的素質遠遠無比和各國的軍用標準的牲口相提並論,但是更現實的問題就是這些牲口依舊無法滿足國民軍龐大的後勤運輸需求。

如此情況下就導致了國民軍中裝備了衆多火炮的主力師部隊一脫離鐵路後,不管是機動能力還是作戰持續力都大幅度下降,最明顯的就是在進攻河南當中,進攻信陽的第二軍各部隊由於全部依靠陸地運輸,導致在作戰中幾個主力師的炮兵部隊機動困難,而且炮彈的補給也是嚴重不足,而如此一來國民軍相對於北洋所擁有的火力優勢也就‘蕩’然無存,在進攻河南期間第二軍各部隊基本上就只能發揮出輕步兵的戰鬥力,這也是第二軍在得到北部南下部隊的增援前無法攻克河南,甚至一度損兵折將的主要原因所在。

而國民軍中騾馬不足的情況在短時間內是無法解決,國民軍雖然已經控制了直隸和東北地區,也取得了馬匹的來源,尤其是‘蒙’古馬開始大量進入國民軍的軍用馬序列當中,但是要短時間內完全讓國民軍實現騾馬化也是不太現實的。

所以根據這一問題,蔣方震等國民軍的將領們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那就是進一步加大輜重部隊的兵力外,分化國民軍主力部隊的種類,建立起用於平原和‘交’通便利地區的重裝部隊,另外建立起用於山地和‘交’通不便利地區的輕裝部隊,也就是目前國民軍所實行的馱馬師和挽馬師的進一步兩極化。

除了分化建立重裝部隊和輕裝部隊外,蔣方震提出了加大機槍火力的要求。目前國民軍的機槍密度可以算是不小了,在辛亥革命之前,世界各國的師一級別所裝備的機槍數量爲二十四‘挺’,這一點不管是北洋軍還是日軍還是說英法德等列強部隊都是一樣的,然而中國內戰爆發後,國內各部隊的機槍數量急速攀升,國民軍的一個師目前所裝備的重機槍是二十七‘挺’,但是另外還有四十‘挺’的輕機槍,機槍總數已經達到了六十七‘挺’之多。

而中國所爆發的內戰由於持續時間長,戰鬥規模也不小,並相繼出現了迫擊炮、飛機等新式武器,而重機槍和鐵絲網在防禦作戰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也是被列國軍隊所重視。隨着一戰爆發,世界各國都是迅速加大了機槍的裝備數量,尤其是德國陸軍幾乎是成倍的增加機槍火力的密度,在戰爭爆發短短一個月內,前線德軍的機槍密度已經達到了每萬人超過一百‘挺’,而且這個密度還是繼續攀升當中。在近代戰爭時期,基本上各國軍隊的編制是一邊打仗一邊修改,這一點不管是其他國家軍隊還是國民軍都是一樣的,而這種編制的修改大多也是集中在增加火力之上,比如國民軍的歷次編制修改當中,對於部隊的基本構架是從來都沒有變過,一個步兵班從清末時期的14人到現在還是14人,而步兵班沒有變化那麼就代表着部隊的基本構架沒有改變。而得到改變的只是其他支援武器的不斷加強,具體表現爲就是機槍和迫擊炮的數量不斷增加,而這些改變也是國民軍在短短數年時間裡就從清末新軍標準編制發展到1912年編制,再發展爲1914年編制。而1914年還沒有過去,陸軍就已經提出了新一輪的編制。

作爲一直關注着歐洲佔據發展的蔣方震也就順勢提出了緊跟列強部隊,進一步加大部隊機槍火力的要求。

爲了增加機槍密度和擴大後勤力量,同時爲了細分出重裝部隊和輕裝部隊來應用於不同地區的作戰,爲此蔣方震等人提出了“陸軍整編方案”

當然,這個陸軍整編方案並不涉及到其他諸省軍閥,而只限於中央嫡系部隊也就是國民軍,其他的滇軍和桂軍以及晉軍和四川軍閥部隊和國民軍不是一個體系,自然也就不會把他們也納入陸軍整編方案當中。

在這個計劃中,蔣方震等人提出了建立重裝部隊和輕裝部隊,也就是目前的挽馬制和馱馬制的進一步兩極化。

對於重裝部隊,由於計劃中的重裝部隊是用於鐵路周邊以及‘交’通便利或者平原地區,所以對部隊中的重武器裝備的重量沒有太大限制,所以可以裝備長身管火炮以及配屬更多的重武器。

爲此在提出的陸軍整編方案中,重裝部隊的炮兵團將裝備兩個七十五毫米的野炮營,一個七十五毫米的山炮營,不過這個山炮營所裝備的山炮乃是日製41年式或者防日的美製或者國產版本,屆時所裝備的野炮重量會爲九百到一千公斤左右,而所裝備的41式山炮重量在六百公斤左右。這些重量的武器如果是在山區地形的話根本就無法有效機動,然而是平原地區和鐵路網延伸地區的話,機動‘性’還是可以接受的。

和重裝部隊相對應的損失輕裝部隊,爲了能夠讓輕裝部隊在山地以及‘交’通不便利地區快速機動作戰,嚴格控制裝備的重量,其炮兵團將裝備三個山炮營,其中一個裝備和重裝部隊一樣的十七倍口徑山炮,而剩餘的兩個炮兵營則是裝備目前國民軍中大量留存的十四倍口徑山炮。如此一來,其炮兵團中最重的就是十七倍口徑的七十五毫米山炮爲六百公斤,而十四倍口徑的山炮略輕一些只有五百公斤五十公斤,這些山炮如果可能的話就採用馬馱運,如果實在不行分拆了用人扛着走也是勉強可行。

這些細分大體上就是將目前國民軍中火炮裝備‘混’‘亂’的情況改變,使得各部隊更適合任務地形的作戰。

此外爲了進一步加強部隊的火力,不管是重裝部隊還是輕裝部隊,都再加編一個編有十二‘門’的一百二十毫米重型迫擊炮營,此重迫擊炮營在戰時直接分拆配屬給步兵團,平時集中在師部加強訓練和管理。

而不管是重裝部隊還是輕裝部隊,在團級以下的配置乃是相同的,都是裝備重機槍、八十毫米迫擊炮、六十毫米迫擊炮等。而實際上這兩種部隊的分類對火力上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唯一不同的就是,重裝部隊的火炮更重一些,‘射’程更遠,而輕裝部隊的火炮要輕便一些,‘射’程也相對的較短。

除了炮兵部隊進一步細分外,陸軍整編方案還對部隊的輜重人員進一步擴編,將工程營和輜重營的兵力分別擴編到了近一千人和一千五百人,這個擴編是應對新編制的火力加強後對後勤物資的需求也進一步提高。

比如機槍,在青島戰役中,前線主力部隊大多是1914年標準編制,所屬重機槍是二十七‘挺’,這一次蔣方震再一次提高加大機槍火力,直接要求重機槍編制到各步兵營,要求給各營編入一個九‘挺’重機槍的機槍連。如此一整個師算下來,重機槍的裝備數量就會攀升到五十四‘挺’,換句簡單的話說就是把重機槍數量翻倍。

輕機槍方面,雖然輕機槍在防守戰當中表現平平,遠不如重機槍那麼有威脅力,但是輕機槍在部隊實施進攻戰當中,卻是前線步兵們唯一可以得到的支援火力了,在北伐戰役和青島戰役中,國民軍的基層軍官經常把所屬的輕機槍集中起來,然後配屬給尖刀部隊,發起進攻衝鋒的時候,輕機槍也是伴隨步兵衝鋒提供最直接的火力支援。

讀者q羣裡有詳細的1914年編制,等會我也會把陸軍整編方案的詳細編制上傳到羣共享,有興趣的同學可直接去看看!

第742章 奧拉夫戰役(一)第407章 拖拉機和坦克第884章 吉村大野的絕望第561章 東海大海戰(一)第243章 財政預算(一)第110章 通電罵戰第856章 黎明攻擊第240章 軍事會議(二)第76章 冬衣風波(三)第492章 緊急軍情第89章 政治聚會第352章 蔡凝(三)第204章 沈綱計劃(五)第443章 抵近京畿第136章 唐袁矛盾第71章 各省局勢第786章 香港問題(一)第656章 清川江上的炮火(二)第92章 定都之爭第520章 府院之爭(二)第613章 航母崛起第238章 授勳升職第306章 自造驅逐艦第626章 經濟危機大爆發第85章 續 暗殺風雲(二)第429章 ‘抗菌素’第39章 關餘貸款第978章 我們需要戰爭(二)第96章 福州體系第459章 教育興國第276章 軍艦下水第445章 大廈將傾第42章 廣東亂局(一)第五四十二章 慶祥重型機械公司第301章 解散國會第1023章 杜魯門的問題第889章 新加坡(一)第82章 左將軍第74章 冬衣風波(一)第997章 陰謀(一)第901章 東京空戰(一)第386章 俞府婚宴第984章 克桑西之戰第810章 第五航空軍第277章 教育事(一)第215章 陳俞氏的決斷第908章 日軍的反撲第456章 北巡(一)第909章 夜間攔截第173章 陸榮廷的雄心第514章 經濟騰飛第781章 蘇德戰爭(二)第90章 蔡鍔心思第585章 旅順攻略第867章 第二輪大戰起第263章 閒扯一二第874章 戰列艦的夜襲第27章 袁氏復出第958章 繼承人(四)第40章 亨利歸來第788章 緬甸獨立(一)第405章 商務代表團第415章 江北大捷(二)第2章 危急四伏的軍營第969章 北非第471章 105毫米榴彈炮第776章 國強民富第969章 北非第682章 平壤戰役(一)第927章 日本人的選擇第471章 105毫米榴彈炮第483章 陸軍整編方案一第166章 戰火紛飛第314章 D5系列第334章 上海事第341章 轟炸機和飛艇第890章 新加坡(二)第34章 激戰福鼎(一)第926章 美國人的震驚第392章 吳佩孚的怒氣第94章 軍校演講第152章 吉利斯(五)第871章 擊沉瑞鶴號(二)第708章 1932年的春節第259章 聖誕夜(一)第228章 泰山鎮(二)第105章 邀兵通電第52章 佐藤涼介(一)第703章 中日上海條約(二)第288章 北京冬夜第930章 唐津登陸(一)第784章 擴張再擴張第586章 毒氣彈第197章 湖北動亂第494章 經濟戰爭第284章 風雨雨來(二)第887章 登陸激戰(一)第808章 巴爾瑙爾會戰(一)第119章 反攻開始第30章 購軍械(三)
第742章 奧拉夫戰役(一)第407章 拖拉機和坦克第884章 吉村大野的絕望第561章 東海大海戰(一)第243章 財政預算(一)第110章 通電罵戰第856章 黎明攻擊第240章 軍事會議(二)第76章 冬衣風波(三)第492章 緊急軍情第89章 政治聚會第352章 蔡凝(三)第204章 沈綱計劃(五)第443章 抵近京畿第136章 唐袁矛盾第71章 各省局勢第786章 香港問題(一)第656章 清川江上的炮火(二)第92章 定都之爭第520章 府院之爭(二)第613章 航母崛起第238章 授勳升職第306章 自造驅逐艦第626章 經濟危機大爆發第85章 續 暗殺風雲(二)第429章 ‘抗菌素’第39章 關餘貸款第978章 我們需要戰爭(二)第96章 福州體系第459章 教育興國第276章 軍艦下水第445章 大廈將傾第42章 廣東亂局(一)第五四十二章 慶祥重型機械公司第301章 解散國會第1023章 杜魯門的問題第889章 新加坡(一)第82章 左將軍第74章 冬衣風波(一)第997章 陰謀(一)第901章 東京空戰(一)第386章 俞府婚宴第984章 克桑西之戰第810章 第五航空軍第277章 教育事(一)第215章 陳俞氏的決斷第908章 日軍的反撲第456章 北巡(一)第909章 夜間攔截第173章 陸榮廷的雄心第514章 經濟騰飛第781章 蘇德戰爭(二)第90章 蔡鍔心思第585章 旅順攻略第867章 第二輪大戰起第263章 閒扯一二第874章 戰列艦的夜襲第27章 袁氏復出第958章 繼承人(四)第40章 亨利歸來第788章 緬甸獨立(一)第405章 商務代表團第415章 江北大捷(二)第2章 危急四伏的軍營第969章 北非第471章 105毫米榴彈炮第776章 國強民富第969章 北非第682章 平壤戰役(一)第927章 日本人的選擇第471章 105毫米榴彈炮第483章 陸軍整編方案一第166章 戰火紛飛第314章 D5系列第334章 上海事第341章 轟炸機和飛艇第890章 新加坡(二)第34章 激戰福鼎(一)第926章 美國人的震驚第392章 吳佩孚的怒氣第94章 軍校演講第152章 吉利斯(五)第871章 擊沉瑞鶴號(二)第708章 1932年的春節第259章 聖誕夜(一)第228章 泰山鎮(二)第105章 邀兵通電第52章 佐藤涼介(一)第703章 中日上海條約(二)第288章 北京冬夜第930章 唐津登陸(一)第784章 擴張再擴張第586章 毒氣彈第197章 湖北動亂第494章 經濟戰爭第284章 風雨雨來(二)第887章 登陸激戰(一)第808章 巴爾瑙爾會戰(一)第119章 反攻開始第30章 購軍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