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時勢變幻 第十一回 好人緣 知彼皆能救命

bookmark

第十回 時勢變幻

一、用良謀小勝

李傕、郭汜打算殺了獻帝,張濟、樊稠勸阻並建議:先去帝羽翼,然後殺之,天下可圖也(欲砍大樹,先去枝葉,光桿司令更易扳倒)。

李、郭二人聽從其建議,因“功”向獻帝要官(獎功罰罪,自然之理)。

獻帝只能應允,李傕、郭汜既掌大權,殘虐百姓,密遣心腹侍帝左右,觀帝動靜(最瞭解自己的不是朋友而是敵人,若不如此,敵人早已被滅)。

因採人望,特宣朱儁入朝封爲太僕,同領朝政。

西涼太守馬騰、幷州刺史韓遂二將引軍殺奔長安來,聲言討賊。

二將先曾使人入長安,結連侍中馬宇、諫議大夫種邵、左中郎將劉範三人爲內應,共謀賊黨。

李傕、郭汜、張濟、樊稠聞二軍將至,一同商議禦敵之策。

謀士賈詡建議:深溝高壘,堅守以拒之(遠來之敵,疲憊之師,熬之)。彼兵糧盡,必將自退,然後引兵追之,二將可擒矣(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遊擊之精髓。敵退我追,取戰果之捷徑也)。

李蒙、王方主動提出領兵迎敵,賈詡則建議:張、樊兩將軍屯兵於險峻的長安西二百里盩厔山,堅壁守之,待李蒙、王方自引兵迎敵,可也(有備無患,留一手方沉心靜氣)。

李傕、郭汜依計而行。

馬騰之子馬超一槍刺死王方,活捉李蒙。

李傕、郭汜見賈詡有先見之明,重用詡計。

李傕、郭汜得知侍中馬宇、諫議大夫種邵、左中郎將劉範三人爲內應,盡收三家老少斬於市。

馬騰、韓遂見軍糧已盡,內應又泄,只得拔寨退軍。

李傕、郭汜令張濟引軍趕馬騰,樊稠引軍趕韓遂,西涼軍大敗。

馬超在後死戰,殺退張濟。

樊稠去趕韓遂,韓遂與樊稠攀交情,樊稠以“上命不可違”爲由拒之,韓遂又以“爲國而戰”爲由勸樊稠(生死之際,能動口儘量少動手),樊稠聽罷,放走了韓遂。

李傕之侄李別,見樊稠放走韓遂(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爲,既然做了就應想到後果),回報別叔。李傕大怒,便欲興兵討樊稠。

賈翊建議:設一宴,請張濟、樊稠慶功,就席間擒稠斬之(酒席宴間,捉拿反叛,省時省力)。

李傕依計而行,將樊稠於席間斬殺,將樊稠軍撥與張濟管領,張濟自回弘農去了。

李傕、郭汜自戰敗西涼兵,諸侯莫敢誰何(殺雞儆猴,壓衆良方)。

二、趁勢而起

青州黃巾又起,太僕朱儁保舉曹操破羣賊。

李傕星夜草詔,差人命曹操與濟北相鮑信一同破賊。

操領了聖旨,會合鮑信,一同興兵,擊賊於壽陽。

鮑信殺入重地,爲賊所害,操追趕賊兵,降者數萬。

操即用賊爲前驅(以夷制夷,降兵的正確用法),招安到降兵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

操擇精銳者,號爲“青州兵”,其餘盡令歸農(合理分工,管理之始)。

操自此威名日重,捷書報到長安,朝廷加曹操爲鎮東將軍。

操在兗州招賢納士,人才、謀士的相互推薦,曹操均以禮相待,得了衆多謀士(禮賢下士,招攬人才的應有姿態)。

招攬數員虎將,曹操更是親自相迎,賞賜有加(文臣武將,各有不同,禮遇之法自然不同)。

曹操聲勢壯大,遣泰山太守應劭,往瑯琊郡取父曹嵩。

三、拍馬屁拍在馬蹄子上

道經徐州,太守陶謙欲結納曹操,知操父經過,款待兩日。

曹嵩要行,陶謙親送出郭,特差都尉張闓,將部兵五百護送(傳言:張闓搶劫的幕後主使便是陶謙,亂世當中“老實人”無法存活!)。

張闓見財起意,將操父全家殺害(賊性不改,終難成大事)。

應劭死命逃脫,投袁紹去了(失職保命之輩,當斬也)。

曹操得知其父全家遇害後,準備洗盪徐州,報仇雪恨(深仇大恨,更應弄清狀況,徒添仇恨,不智)。

四、仇恨矇蔽了雙眼

遂留荀彧、程昱領軍三萬守鄄城、範縣、東阿三縣(守住根基,方可圖未來),其餘盡殺奔徐州來。

操令: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屠戮,以雪父仇(被仇恨矇蔽了雙眼,由受害者變爲施害者)。

九江太守邊讓,與陶謙交厚,聞知徐州有難,自引兵五千來救(危難之際,見真情)。

陳宮爲東郡從事,亦與陶謙交厚,聞曹操起兵報仇,欲盡殺百姓,星夜前來見操。

操知宮爲陶謙作說客,欲待不見,又滅不過舊恩,只得請入帳中相見(有恩必報,方顯人性之善)。

曹操不聽陳宮勸說,陳宮覺得沒有臉面見陶謙,遂馳馬投陳留太守張邈去了(忠貞二字,豈可兒戲,爲臉面而舍大義,僞君子也)。

操大軍所到之處,殺戮人民,發掘墳墓(屠戮、掘墳,人性之惡,招攬惡名之本,爲之,甚蠢)。

陶謙引兵出迎,當面向曹操解釋:殺操父全家的是張闓,與謙無關係(洗脫冤屈的最好方法,捉拿元兇交由受害者處置。空口辯白,最差的伸冤方法)。

忽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兩軍皆亂,各自收兵。

陶謙入城打算用自己的性命換全城老百姓的命(以自身之性命抵不白之冤,愚不可及),有人獻計可降曹操。

預知此人是誰,且看下回分解!

第十一回 好人緣 知彼皆能救命

一、求援

獻計之人,乃是糜竺。

南方火德星君變成美女試探糜竺,糜竺以禮相待。

火德星君被感動,提醒糜竺,提前躲避災難(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坐得端,行得正,方可無愧於心)。

糜竺躲過災難後,廣捨家財,濟貧拔苦(窮生奸計,富長良心。生理需求滿足之後纔會想心理需求)。

陶謙聘竺爲別駕從事(品行端正之人,招攬之列)。

糜竺向陶謙獻計:竺親往北海郡,求孔融起兵救援,派另一人往青州田楷處求救。

陶謙依計而行,寫書二封,先打發陳元龍往青州去求救兵,然後命糜竺赴北海求救兵,自己率衆守城,以備攻擊(堅守待援,只有守得住,方能顯救援之意義)。

二、孔融小介

北海孔融十歲時,去拜見河南尹李膺,守門人爲難孔融,融稱:融與李相通家。

李膺問融緣由,融稱: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所以說是累世通家(五百年前是一家,炎黃子孫怎能無親可攀)。

太中大夫陳煒對當時的孔融評價:小時聰明,大時未必聰明。

孔融隨即迴應:安煒推論,煒幼時必聰明者(以己之矛攻己之盾,辯論良方)。

孔融自此得名,累遷北海太守,極好賓客,在北海六年,甚得民心。

三、種善因得善果

孔融與陶恭祖交厚,本應救援,只是曹孟德與融無仇,當先遣人送書和解,如操不從,然後起兵(先禮後兵,相處之道也)。

黃巾賊黨管亥部領羣寇數萬殺奔北海來,孔融迎敵,大敗。

太史慈連搠十數人下馬,賊衆倒退,融急命開門引入。

孔融與太史慈雖未識面,卻曉得他是個英雄。

因慈遠出,有老母住在離城二十里之外,融常使人遺以粟帛,母感融德,故特使慈來救(事情不可只看表面,用心做好事,方可得好報)。

孔融重待太史慈,贈與衣甲鞍馬,太史慈本欲憑一己之力,殺退衆賊。

孔融勸阻:太史慈雖英勇,然賊勢甚盛,不可輕出(千軍萬馬面前,個人能力再強也難扭轉乾坤)。

孔融建議:太史慈去請劉備來救。

太史慈被八面圍定,慈拈弓搭箭,八面射之,無不應弦落馬,賊衆不敢來追(殺一儆百,擺脫追殺的良方)。

太史慈得脫,投平原來見劉備。

太史慈說明來意後,劉備得知孔融知道自己,欣然答應救援(士爲知己者死,別人尊重我,我當以十倍尊重還之)。

管亥望見救軍來到,親自引兵迎敵,劉備等人大敗賊軍,驅兵掩殺。

城上孔融望見太史慈與關、張趕殺賊衆,便驅兵出城,兩下夾攻,大敗羣賊。

四、老好人聚齊

孔融迎接劉備入城,敘禮畢,大設筵宴慶賀。

孔融勸劉備一起去救陶謙,劉備答應向公孫瓚借了兵後救援陶謙。

孔融應允,教糜竺先回徐州去報,融便收拾起程。

太史慈請辭,融以金帛相酬,慈不肯受而歸(無功不受祿,受祿即默認接收任命或所求)。

劉備向公孫瓚借了兵和趙雲後,往徐州來。

孔融、田楷兩路軍馬,懼怕曹兵勢猛,遠遠依山下寨,未敢輕進,欲觀操動靜,然後進兵(情況不明,以不變應萬變,可也)。

劉備擔心陶謙難以久持,令雲長、子龍領軍四千與孔融部下相助,備與張飛殺奔曹營,徑投徐州去見陶使君商議。(遲則生變,速戰速決,決勝良方。裡應外合,貴在時機準確,時機準確的前提:溝通順暢)。

劉備被陶謙接入城,陶謙見劉備一表人才,打算將徐州讓給劉備(一地之主,若禪讓職位當從手下中挑選,如此方不負手下追隨之心)。

糜竺建議:退敵之後,再談相讓之事(大戰之際,退敵爲要,利益分配,乃勝利之後的事兒)。

劉備建議:先寫信給曹操,勸操和解,操若不從,廝殺未遲(說不服,打;打不服,即殺,如此方可服人)。

五、後院起火

曹操欲堅決攻打徐州,郭嘉建議:曹操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後進兵攻城,城可破也(兵者詭道也,即便要廝殺,先好言以慰之,達出其不意之效)。

曹操依計而行,寫好回信待發,突然得知呂布已襲破兗州,進據濮陽。

呂布投袁紹後自以爲得志,傲慢袁紹手下將士(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妄自尊大,自取滅亡),紹欲殺之。

布乃去投張楊,楊納之,李傕、郭汜知之,寫書與張楊,教殺呂布。

布棄張楊去投張邈(君子不立危牆之下,聞險而走,方不致身滅),在張邈處遇到陳宮,陳宮建議:趁曹操徵東,兗州空虛,與呂布共取兗州,霸業可圖也。

張邈便令呂布襲破兗州,隨據濮陽,止有鄄城、東阿、範縣三處,被荀彧、程昱設計死守得全,其餘俱破。

曹仁屢戰,皆不能勝,特此告急。

六、知己知彼

曹操擔心兗州有失,無家可歸,郭嘉建議:曹操賣個人情與劉備,退軍去復兗州(順水人情,雙贏也)。

陶謙得知曹操退兵大喜,差人請孔融、田楷、雲長、子龍等赴城大會。

飲宴既畢,陶謙又要將徐州送予劉備,劉備堅執不肯,關羽、張飛一起勸劉備接受,劉備爲了所謂的“大義”堅持不肯。

陶謙推讓再三,劉備只是不受(只取所需,不取所欲,智也!爲了虛名,一味拒絕,不智)。

陶謙只能請劉備留在小沛保衛徐州,衆皆勸劉備留小沛,劉備從之。

陶謙勞軍已畢,趙雲辭去,劉備執手揮淚而別,孔融、田楷亦各相別,引軍自回。

劉備與關、張引本部軍來至小沛,修葺城垣,撫諭居民。

呂布知曹操回兵,已過滕縣,令副將薛蘭、李封引軍一萬,堅守兗州。

呂布親自屯兵濮陽,陳宮得知後勸阻,並出良謀:在險地設伏。

呂布不聽,執意行事(用人之長補己之短,團隊合作之要義)。

曹操過險地時,郭嘉提示小心埋伏,曹操根據呂布爲人和軍隊部署推斷出,險地沒有埋伏。

陳宮聞曹兵至近,又獻計:曹兵遠來疲睏,利在速戰,不可養成氣力(人揹我順,攻之,成也)。

呂布仗着自身武藝高強,不願佔曹操的便宜(戰場之上舍棄優勢,自棄也)。

呂布與曹操大戰,曹操輸了一陣,回寨與諸將商議。

于禁建議:今夜布軍謂操軍敗走,必不準備,可引兵擊之(虛實,勝負,僅在一念間)。

曹操依計而行。

陳宮預料到曹操會來劫寨,呂布本不信,但陳宮根據曹操爲人(因人而異,方可得實效),說動呂布。

曹操剛劫寨得手,便被呂布帶軍圍住。

亂軍中,典韋挺身來救曹操,其取短戟十數枝,挾在手中,讓從人爲其看敵之距離,遂放開腳步,冒箭前行(分工合作,提高效率的良方)。

典韋殺散敵軍,救出曹操,衆將隨後也到,尋路歸寨。

呂布驟馬提戟趕來,欲殺曹操。

預知曹操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二十四回 天意難測 第二十五回 降漢 高光第九十回 孟獲終服第一百五回 日久見人心第五十九回 多管齊下 移心患第一百十三回 做大事需大智慧 人心齊泰山移第九十四回 外援無望 “大患”重啓第七十六回 徐晃神威 關公末路第八十三回 大仇得報 新帥出山第一百一回 五出師只賺大將第一百十回 重權不可棄 貪心不可長第十回 時勢變幻 第十一回 好人緣 知彼皆能救命第九十回 孟獲終服第一百十四回 半途而廢 再做曹操第八十三回 大仇得報 新帥出山第七十一回 小聰明大智慧 配合妙無雙第六十九回 高人典範 書生造反第十九回 生死之際 見本性第一百回 將帥不和 鬥法回師第二十八回 離營脫身 人才齊聚第七十九回 內部清理第八十七回 定大局 智計降敵第一百十回 重權不可棄 貪心不可長第二十回 大勝而歸 禍起蕭牆第十九回 生死之際 見本性第六十七回 善惡終有報 兇勇止兒啼第一百十八回 扶不起的阿斗 大勝後的禍患第二十六回 有舍有得 初心不改第九十二回 上兵伐謀第一百六回 功成身退 大權獨攬第八十五回 偷雞不成 協天子第二十三回 敵友轉換 因小失大第五回 打狼艱難 負隅頑抗 第六回 豬一樣的隊友第三十三回 得人心者得天下第一百二回 六出師 敗少勝多第十回 時勢變幻 第十一回 好人緣 知彼皆能救命第一百十八回 扶不起的阿斗 大勝後的禍患第一百五回 日久見人心第一百十六回 合力伐蜀 蜀中孤撐第八十五回 偷雞不成 協天子第七十六回 徐晃神威 關公末路第九十九回 計勝兵未勝 四次出師第一百十三回 做大事需大智慧 人心齊泰山移第五十六回 “傻子”很稀缺第七十九回 內部清理第七十回 莽夫有智 老而彌堅第一百回 將帥不和 鬥法回師第七十五回 關公療傷 東吳收地第五十二回 得人取地第七十三回 經典套路 虎威仍在第四十回 荊州變蛋糕 人人慾取之第八十八回 擒放孟獲第四十二回 大神顯聖 戰前謀算第五十九回 多管齊下 移心患第八十四回 火燒連營 智退追兵第七十一回 小聰明大智慧 配合妙無雙第七十八回 命運饒過誰第四十一回 人心難得 戰神無敵第十回 時勢變幻 第十一回 好人緣 知彼皆能救命第一百四回 死諸葛 活司馬第一百十七回 兩帥不和 亮後難救國第一百二回 六出師 敗少勝多第四十八回 勝負無常 第四十九回 計高良心差第七十八回 命運饒過誰第一百一回 五出師只賺大將第二十二回 英雄較量 小丑顯眼第四十六回 計來計往第九十四回 外援無望 “大患”重啓第十七回 衆志成城 勝之則易第三十六回 得心者遠勝得人者 第三十七回 高人第三回 虎狼之輩 禽獸不如 第四回 亂世無好人第三十二回 合則生 分則死第二十八回 離營脫身 人才齊聚第三十六回 得心者遠勝得人者 第三十七回 高人第五十一回 先禮後兵 禮尚往來第十五回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第二十七回 情義無價 目無王法第十九回 生死之際 見本性第六十五回 收人心易主 拍馬屁拂心第六十二回 撕破臉皮 人心難測第一百六回 功成身退 大權獨攬第七十三回 經典套路 虎威仍在第一百五回 日久見人心第五回 打狼艱難 負隅頑抗 第六回 豬一樣的隊友第九十三回 收人收城 文戰計鬥第五十八回 後生可畏第五十二回 得人取地第五十九回 多管齊下 移心患第十九回 生死之際 見本性第六十六回 要賬難 後院煩第一百十二回 上下一心 各從其志第一百四回 死諸葛 活司馬第十五回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第五十一回 先禮後兵 禮尚往來第六十八回 勇猛將士 稱王反被戲第四十八回 勝負無常 第四十九回 計高良心差第八十九回 再擒放孟獲第十回 時勢變幻 第十一回 好人緣 知彼皆能救命第三十九回 江東暫安 孔明建功第二十三回 敵友轉換 因小失大
第二十四回 天意難測 第二十五回 降漢 高光第九十回 孟獲終服第一百五回 日久見人心第五十九回 多管齊下 移心患第一百十三回 做大事需大智慧 人心齊泰山移第九十四回 外援無望 “大患”重啓第七十六回 徐晃神威 關公末路第八十三回 大仇得報 新帥出山第一百一回 五出師只賺大將第一百十回 重權不可棄 貪心不可長第十回 時勢變幻 第十一回 好人緣 知彼皆能救命第九十回 孟獲終服第一百十四回 半途而廢 再做曹操第八十三回 大仇得報 新帥出山第七十一回 小聰明大智慧 配合妙無雙第六十九回 高人典範 書生造反第十九回 生死之際 見本性第一百回 將帥不和 鬥法回師第二十八回 離營脫身 人才齊聚第七十九回 內部清理第八十七回 定大局 智計降敵第一百十回 重權不可棄 貪心不可長第二十回 大勝而歸 禍起蕭牆第十九回 生死之際 見本性第六十七回 善惡終有報 兇勇止兒啼第一百十八回 扶不起的阿斗 大勝後的禍患第二十六回 有舍有得 初心不改第九十二回 上兵伐謀第一百六回 功成身退 大權獨攬第八十五回 偷雞不成 協天子第二十三回 敵友轉換 因小失大第五回 打狼艱難 負隅頑抗 第六回 豬一樣的隊友第三十三回 得人心者得天下第一百二回 六出師 敗少勝多第十回 時勢變幻 第十一回 好人緣 知彼皆能救命第一百十八回 扶不起的阿斗 大勝後的禍患第一百五回 日久見人心第一百十六回 合力伐蜀 蜀中孤撐第八十五回 偷雞不成 協天子第七十六回 徐晃神威 關公末路第九十九回 計勝兵未勝 四次出師第一百十三回 做大事需大智慧 人心齊泰山移第五十六回 “傻子”很稀缺第七十九回 內部清理第七十回 莽夫有智 老而彌堅第一百回 將帥不和 鬥法回師第七十五回 關公療傷 東吳收地第五十二回 得人取地第七十三回 經典套路 虎威仍在第四十回 荊州變蛋糕 人人慾取之第八十八回 擒放孟獲第四十二回 大神顯聖 戰前謀算第五十九回 多管齊下 移心患第八十四回 火燒連營 智退追兵第七十一回 小聰明大智慧 配合妙無雙第七十八回 命運饒過誰第四十一回 人心難得 戰神無敵第十回 時勢變幻 第十一回 好人緣 知彼皆能救命第一百四回 死諸葛 活司馬第一百十七回 兩帥不和 亮後難救國第一百二回 六出師 敗少勝多第四十八回 勝負無常 第四十九回 計高良心差第七十八回 命運饒過誰第一百一回 五出師只賺大將第二十二回 英雄較量 小丑顯眼第四十六回 計來計往第九十四回 外援無望 “大患”重啓第十七回 衆志成城 勝之則易第三十六回 得心者遠勝得人者 第三十七回 高人第三回 虎狼之輩 禽獸不如 第四回 亂世無好人第三十二回 合則生 分則死第二十八回 離營脫身 人才齊聚第三十六回 得心者遠勝得人者 第三十七回 高人第五十一回 先禮後兵 禮尚往來第十五回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第二十七回 情義無價 目無王法第十九回 生死之際 見本性第六十五回 收人心易主 拍馬屁拂心第六十二回 撕破臉皮 人心難測第一百六回 功成身退 大權獨攬第七十三回 經典套路 虎威仍在第一百五回 日久見人心第五回 打狼艱難 負隅頑抗 第六回 豬一樣的隊友第九十三回 收人收城 文戰計鬥第五十八回 後生可畏第五十二回 得人取地第五十九回 多管齊下 移心患第十九回 生死之際 見本性第六十六回 要賬難 後院煩第一百十二回 上下一心 各從其志第一百四回 死諸葛 活司馬第十五回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第五十一回 先禮後兵 禮尚往來第六十八回 勇猛將士 稱王反被戲第四十八回 勝負無常 第四十九回 計高良心差第八十九回 再擒放孟獲第十回 時勢變幻 第十一回 好人緣 知彼皆能救命第三十九回 江東暫安 孔明建功第二十三回 敵友轉換 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