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收攏人心 招賢納士
曹丕見二婦人啼哭,拔劍欲斬之。
丕問明身份,見披髮垢面,丕以衫袖拭其面而觀之,見甄氏玉肌花貌,有傾國之色(淑女無罪,美貌其罪),遂對劉氏表明身份,並許諾保劉氏全家(借花獻佛 —— 順水人情)。
曹操統領衆將入冀州城,許攸縱馬近前,大表攸功(吹者不立,自見不明,自是不彰,自伐無功,自矜不長)!
操大笑,衆將聞言,俱懷不平。
操至紹府門下,得知曹丕在內,操喚出責之,劉氏出拜表示:願就甄氏爲曹丕執箕帚(大樹底下好乘涼,不做樹葉妄自忙)。
操教喚出甄氏拜於前,遂令曹丕納之。
操親往袁紹墓下設祭,再拜而哭甚哀(借屍還魂,收買人心的好方法),向衆官回憶與袁紹共事之事,衆皆嘆息。
操以金帛糧米賜紹妻劉氏,下令:河北居民遭兵革之難,盡免今年租賦,寫表申朝:操自領冀州牧(不求近功,不安小就)。
許褚正迎許攸又大表攸功(狂妄自大心氣高,乃猴也),褚怒表戰功,攸十分看不起許褚等人(輕賤他人 ,終究會爲人輕賤)!
褚大怒,拔劍殺攸,提頭來見曹操,操深責許褚(君子輕言重在行,小人多事少於情),令厚葬許攸。
令人遍訪冀州賢士(志存高遠聚天下英才,腳踏實地開創新成就),冀民舉薦騎都尉崔琰,操即召琰爲本州別駕從事,並問琰冀州戶籍。
琰直言曹操先計校戶籍,不當(強者面前無溝壑,慫人面前全是坎)!
操聞言,改容謝之,待爲上賓。
二、棄義士 終身死
尚徑奔幽州投袁熙,譚盡降尚衆,欲復圖冀州,操使人召之,譚不至。
操大怒,馳書絕譚婚,自統大軍徵之,直抵平原。
譚聞操自統軍來,遣人求救於劉表。
表請劉備商議,劉備鑑於操已破冀州,兵勢正盛,救之無益,況操常有窺荊襄之意,建議劉表:只養兵自守,未可妄動。(形勢比人強——求之於勢,不責於人)
表問:何以謝之?劉備獻計:作書與袁氏兄弟,以和解爲名,婉詞謝之(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表然備言,先遣人以書遺譚。
譚得表書,知表無發兵之意,遂棄平原,走保南皮。 ωwш▲ тtkan▲ C○
曹操追至南皮,操令本處百姓敲冰拽船,百姓聞令而逃。
操大怒,欲捕斬之,百姓聞得,乃親往營中投首。
操左右爲難,令百姓快往山中藏避,休被曹軍軍士擒獲(騎虎難下,走爲上),百姓皆垂淚而去。
譚軍敗走,退入南皮,操遣軍四面圍住,譚着慌,使辛評見操約降,評回見譚,言操不準投降。
譚因評弟現事曹操,懷疑評有二心。
評聞言,氣滿填胸,昏絕於地(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須臾而死。
郭圖向譚獻計:來日盡驅百姓當先(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爲心),以軍繼其後,與曹操決一死戰。
譚從圖言,軍在後,驅百姓在前,一齊擁出,直抵曹寨,兩軍混戰,勝負未分,殺人遍地。
操見未獲全勝,棄馬上山,親自擊鼓,將士見之,奮力向前,譚軍大敗。
譚竟被曹洪殺於陣中,樂進拈弓搭箭,將郭圖射下城壕,人馬俱陷,操引兵入南皮,安撫百姓。
袁熙部將焦觸、張南倒戈卸甲,特來投降,操封爲列侯,黑山賊張燕,引軍十萬來降,操封爲平北將軍。
操下令將袁譚首級號令,敢有哭者斬,譚頭掛北門外,青州別駕王修爲了大義不懼死收葬譚屍。
操慨嘆河北義士,如此之多也!遂命收葬譚屍,禮修爲上賓,以爲司金中郎將。
問修取袁尚之計策,修不答(不懂退讓的人處不長,不懂感恩的心填不滿),操贊修爲忠臣也。
三、後患盡除
郭嘉獻計:使袁氏降將焦觸、張南等自攻之。
操用嘉言,隨差焦觸、張南、呂曠、呂翔、馬延、張顗,各引本部兵,分三路進攻幽
州;一面使李典、樂進會合張燕,打併州,攻高幹。
袁尚、袁熙知曹兵將至,棄城引兵,星夜奔遼西投烏桓去了。
幽州刺史烏桓觸,聚幽州衆官,歃血爲盟,共議背袁向曹之事,別駕韓珩言明:北面而降操,珩不爲也!
烏桓觸表示:事之濟否,不待一人,韓珩既有志如此,聽珩自便。(人各有志,不能強求;人各有緣,不能強結)
推珩而出,烏桓觸乃出城迎接三路軍馬,徑來降操,操大喜,加爲鎮北將軍。
樂進、李典、張燕攻打併州,高幹守住壺關口,不能下,操自勒兵前往,荀攸獻詐降之計。
操然之,高幹中計,樂進、李典已奪了關,高幹奪路走脫,往投單于,操領兵拒住關口,使人追襲高幹。
幹只得去投劉表,行至上洛,被都尉王琰所殺,將頭解送曹操,曹封琰爲列侯。
幷州既定,操商議西擊烏桓,曹洪等恐劉備、劉表乘虛襲許都,請回師勿進爲上。
郭嘉分析:沙漠之人恃其邊遠,必不設備;乘其無備,卒然擊之,必可破也。袁紹與烏桓有恩,而尚與熙兄弟猶存,不可不除。劉表坐談之客耳,自知纔不足以御劉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爲用(風格和情緒、傾向之類,不但因人而異,而且因事而異,因時而異)。雖虛國遠征,無憂也。
操深信郭嘉之言,遂率大小三軍,車數千輛,望前進發,嘉此時不伏水土,臥病車上。
操意欲回軍,嘉繼續獻計: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備,須得識徑路者爲引導耳。遂留郭嘉於易州養病,求嚮導官以引路。
操封袁紹舊將田疇爲靖北將軍,作嚮導官,爲前驅,張遼爲次,操自押後:倍道輕騎而進。
田疇引張遼前至白狼山,操自勒馬登高望之,見蹋頓兵無隊伍,參差不整,下令擊之,遼拍馬斬蹋頓於馬下,餘衆皆降。
袁熙、袁尚引數千騎投遼東去了,操收軍入柳城,封田疇爲柳亭侯,以守柳城。
疇涕泣,死不敢受侯爵,操義之,乃拜疇爲議郎。
操撫慰單于人等,收得駿馬萬匹,即日回兵。
天氣寒且旱,二百里無水,軍又乏糧,殺馬爲食,鑿地三四十丈,方得水。
操回至易州,重賞先曾諫者;對衆將言明:前者乘危遠征,僥倖成功。雖得勝,天所佑也,不可以爲法。諸君之諫,乃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看似容易,實則難)。
操到易州時,郭嘉已死數日,操往祭之,大哭,對衆官言明:奉孝最少,操欲託以後事。
嘉之左右,將嘉臨死所封之書呈上,告知曹操嘉之遺言:曹操若從書中所言,遼東事定
矣。
操拆書視之,點頭嗟嘆(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夏侯惇引衆人慾速往徵遼東,操笑稱:數日之後,公孫康自送二袁之首至矣。
夏侯惇、張遼建議:如不下遼東,可回許都。操表示:待二袁首級至,即便回兵。
袁熙、袁尚引數千騎奔遼東,遼東太守公孫康,欲殺二袁獻曹操,但恐曹操攻打,便使人去探曹操消息。
袁熙、袁尚至遼東密議:欲殺公孫康而奪康地,養成氣力而抗中原,可復河北也。商議已定,乃入見公孫康。
康留於館驛,只推有病,不即相見。
公孫康得知曹操無下遼東之意,砍下二袁之頭,使人送到易州來見曹操。
操大笑感嘆:不出奉孝之料!重賞來使,封公孫康爲襄平侯、左將軍。
操遂出郭嘉書以示之,書略:今聞袁熙、袁尚往投遼東,切不可加兵,公孫康久畏袁氏吞併,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擊之,必併力迎敵,急不可下;若緩之,公孫康、袁氏必自相圖,其勢然也。
衆皆踊躍稱善,操引衆官復設祭於郭嘉靈前,亡年三十八歲,從徵十有一年,多立奇勳。
操領兵還冀州,使人先扶郭嘉靈柩於許都安葬。
四、寶物初現
程昱等請求早建下江南之策,操深表贊同。
操觀天象:南方旺氣燦然,恐未可圖也。
攸在側建議曹操圖之,忽見一道金光,從地而起。攸言:此必有寶於地下。
操令人隨光掘之。
預知所得何物,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