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荊州易主
糜芳聞荊州有失,正無計可施,報公安守將傅士仁至,芳忙接入城,問其事故。
士仁言:勢危力困,士仁今已降東吳,芳亦不如早降。
芳言:芳等受漢中王厚恩,安忍背之?
士仁言:關公去日,痛恨士仁二人;倘一日得勝而回,必無輕恕,芳細察之。
芳言:芳兄弟久事漢中王,豈可一朝相背?正猶豫間,報關公遣使至,接入廳上。
使者言:關公軍中缺糧,特來南郡、公安二處取白米十萬石,令二將軍星夜解去軍前交割,如遲立斬。
芳大驚,顧謂傅士仁言:今荊州已被東吳所取,此糧怎得過去?
士仁厲聲言:不必多疑!遂拔劍斬來使於堂上(斬殺使者,絕交之始也!)。
芳驚問:士仁如何斬之?士仁言:關公此意,正要斬士仁二人,士仁等安可束手受死?芳今不早降東吳,必被關公所殺。
正說間,報呂蒙引兵殺至城下(軟硬兼施,恩威並重)。芳大驚,乃同傅士仁出城投降。
蒙大喜,引見孫權,權重賞二人,安民已畢,大犒三軍。
二、周亞夫之風
曹操在許都,正與衆謀士議荊州之事,報東吳遣使奉書至。操召入,使者呈上書信。
操拆視之,書中具言吳兵將襲荊州,求操夾攻關羽;且囑勿泄漏,使關羽有備也(於吳而言,沒毛病!)。
操與衆謀士商議,主簿董昭言:今樊城被困,引頸望救,不如令人將書射入樊城,以寬軍心;且使關公知東吳將襲荊州。羽恐荊州有失,必速退兵,卻令徐晃乘勢掩殺,可獲全功(於曹而言,沒問題!)。
操從昭謀,一面差人催徐晃急戰;一面親統大兵,徑往洛陽之南陽陵坡駐紮,以救曹仁。
徐晃正坐帳中,報魏王使至,晃接入問之,使言:今曹操引兵,已過洛陽;令晃急戰關公,以解樊城之困。
正說間,探馬報:關平屯兵在偃城,廖化屯兵在四冢:前後一十二個寨柵,連絡不絕。
晃即差副將徐商、呂建假着徐晃旗號,前赴偃城與關平交戰(兵道者,詭異也 !虛則實之,實則虛之。)。
晃自引精兵五百,循沔水去襲偃城之後。
關平聞徐晃自引兵至,遂提本部兵迎敵,兩陣對圓,關平出馬,與徐商交鋒,只三合,商大敗而走;呂建出戰,五六合亦敗走。平乘勝追殺二十餘里,忽報城中火起。
平知中計,急勒兵回救偃城,正遇徐晃一彪軍,晃高叫:荊州已被東吳奪了,猶然在此
狂爲!
平大怒,縱馬輪刀,直取徐晃;不三四合,三軍喊叫,偃城中火光大起。
平不敢戀戰,殺條大路,徑奔四冢寨來,廖化接着,化問:人言荊州已被呂蒙襲了,軍心驚慌,如之奈何?
平言:此必訛言也,軍士再言者斬之(不利言論,無論真假,制止爲上)。
報說正北第一屯被徐晃領兵攻打,平言:若第一屯有失,諸營豈得安寧?此間皆靠沔水,賊兵不敢到此。平與化同去救第一屯。
廖化喚部將分付:部將等堅守營寨,如有賊到,即便舉火。部將言:四冢寨鹿角十重,雖飛鳥亦不能入,何慮賊兵!
關平、廖化盡起四冢寨精兵,奔至第一屯住紮。
關平看見魏兵屯於淺山之上,謂廖化言:徐晃屯兵,不得地利,今夜可引兵劫寨。
是夜,關平引一枝兵殺入魏寨,不見一人。平知是計,火速退時,左邊徐商,右邊呂建,兩下夾攻。
平大敗回營,魏兵乘勢追殺前來,四面圍住。
關平、廖化支持不住,棄了第一屯,徑投四冢寨來。早望見寨中火起,急到寨前,只見皆是魏兵旗號。
關平等退兵,忙奔樊城大路而走。
前面徐晃一軍攔住,平、化二人奮力死戰,奪路而走,回到大寨,來見關公言:今徐晃
奪了偃城等處;又兼曹操自引大軍,分三路來救樊城;多有人言荊州已被呂蒙襲了。
關公喝言:此敵人訛言,以亂羽軍心耳!東吳呂蒙病危,孺子陸遜代之,不足爲慮!
言未畢,報徐晃兵至,公令備馬。
平諫言:父體未痊,不可與敵。公言:徐晃與羽有舊,深知晃能;若晃不退,羽先斬之,以警魏將。
遂披掛提刀上馬,奮然而出,魏軍見之,無不驚懼。
魏營門旗開處,徐晃出馬,欠身而言:自別羽,倏忽數載,不想羽鬚髮已蒼白矣!憶昔壯年相從,多蒙教誨,感謝不忘。今羽英風震於華夏,使故人聞之,不勝歎羨!茲幸得一見,深慰渴懷。(見面三分情,老友敘舊!)
公言:羽與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數窮羽兒耶?(因私廢公耶!)
晃回顧衆將,厲聲大叫言:若取得關羽首級者,重賞千金!
公驚問:公明何出此言?
晃言:今日乃國家之事,晃不敢以私廢公。(私不害公,饞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義不顧譭譽——大公無私)
言訖,揮大斧直取關公。
公大怒,亦揮刀迎之,戰八十餘合,公雖武藝絕倫,終是右臂少力。
關平恐公有失,火急鳴金,公撥馬回寨。
樊城曹仁聞曹操救兵至,引軍殺出城來,與徐晃會合,兩下夾攻,荊州兵大亂。
關公上馬,引衆將急奔襄江上流頭,背後魏兵追至,關公急渡過襄江,望襄陽而奔。
流星馬報:荊州已被呂蒙所奪,家眷被陷。關公大驚,不敢奔襄陽,提兵投公安來。
探馬又報:公安傅士仁已降東吳了。關公大怒,催糧人報:公安傅士仁往南郡,殺了使者,招糜芳都降東吳去了。
關公聞言,怒氣衝塞,瘡口迸裂,昏絕於地。衆將救醒,公顧謂司馬王甫言:悔不聽甫之言,今日果有此事!
因問:沿江上下,何不舉火?探馬答:呂蒙使水手盡穿白衣,扮作客商渡江,將精兵伏於【舟冓】【舟鹿】之中,先擒了守臺士卒,因此不得舉火。
公跌足嘆言:羽中奸賊之謀矣!有何面目見兄長耶!
管糧都督趙累言:今事急矣,可一面差人往成都求救,一面從旱路去取荊州。
關公依言,差馬良、伊籍齎文三道,星夜赴成都求救;一面引兵來取荊州,自領前隊先行,留廖化、關平斷後。
樊城圍解,曹仁引衆將來見曹操,泣拜請罪。操言:此乃天數,非仁等之罪也。(勞苦功高,當慰之!)
操重賞三軍,親至四冢寨周圍閱視,顧謂衆將言:荊州兵圍塹鹿角數重,徐公明深入其中,竟獲全功。操用兵三十餘年,未敢長驅徑入敵圍,公明真膽識兼優者也!
衆皆歎服(功高震主而主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衆不嫉)。
操班師還於摩陂駐紮。
徐晃兵至,操親出寨迎之,見晃軍皆按隊伍而行,並無差亂。
操大喜言:徐將軍真有周亞夫之風矣(<周亞夫(前199-前143),西漢時期的著名將軍,漢族,沛(今江蘇豐縣)人。他是名將絳侯周勃的次子,在西漢歷史上是非常有名的軍事家,以治軍之嚴出名,以戰略思想嚴謹,善於抓住關鍵點爲長。以出色的判斷在三個月內就迅速平定七國之亂,避免了西漢初最大的一次內戰浩劫。後被冤下獄,閉食自盡。>更勝“周亞夫”一籌,善終也!)!遂封徐晃爲平南將軍,同夏侯尚守襄陽,以遏關公之師。
操因荊州未定,就屯兵於摩陂,以候消息(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三、敗走麥城
關公在荊州路上,進退無路,謂趙累言:前有吳兵,後有魏兵,羽在其中,救兵不至,如之奈何?
累言:昔呂蒙在陸口時,嘗致書羽,兩家約好,共誅操賊,今卻助操而襲羽,是背盟也。羽暫駐軍於此,可差人遺書呂蒙責之,看蒙如何對答。(公道不在人心,是非在乎實力!)
關公從累言,遂修書遣使赴荊州來。
呂蒙在荊州,傳下號令:凡荊州諸郡,有隨關公出徵將士之家,不許吳兵攪擾,按月給與糧米;有患病者,遣醫治療。將士之家,感蒙恩惠,安堵不動。
關公使至,呂蒙出郭迎接入城,以賓禮相待,使者呈書與蒙。
蒙看畢,謂來使言:蒙昔日與關羽結好,乃一己之私見;今日之事,乃上命差遣,不得自主,煩使者回報羽,善言致意。遂設宴款待,送歸館驛安歇。
隨徵將士之家,皆來問信;有附家書者,有口傳音信者,皆言家門無恙,衣食不缺(用兵之道,攻心爲上,攻城爲下。心戰爲上,兵戰爲下。)。使者辭別呂蒙,蒙親送出城。
使者回見關公,具道呂蒙之語,並言:荊州城中,羽寶眷並諸將家屬,俱各無恙,供給不缺。
公大怒言:此奸賊之計也!羽生不能殺此賊,死必殺之,以雪羽恨!(各爲其主,何恨之有!)喝退使者(越是狂妄的任性,越容易成爲最悲劇的結果)。
使者出寨,衆將皆來探問家中之事;使者具言各家安好,呂蒙極其恩恤,並將書信傳送各將。各將欣喜,皆無戰心。
關公率兵取荊州,軍行之次,將士多有逃回荊州者。關公愈加恨怒,遂催軍前進。
蔣欽領一彪軍攔住,勒馬挺槍大叫:關羽何不早降!
關公罵言:羽乃漢將,豈降賊乎!拍馬舞刀,直取蔣欽,不三合,欽敗走。
關公提刀追殺二十餘里,左邊山谷中韓當領軍衝出,右邊山谷中周泰引軍衝出,蔣欽回馬復戰,三路夾攻。
關公急撒軍回走,行無數裡,南山岡上人煙聚集,一面白旗招颭,上寫“荊州土人”四字,衆人都叫本處人速速投降。
關公大怒,欲上岡殺之,山崦內又有兩軍撞出:左邊丁奉,右邊徐盛;併合蔣欽等三路軍馬,將關公困在核心,手下將士,漸漸消疏。
比及殺到黃昏,關公遙望四山之上,皆是荊州土兵,呼兄喚弟,覓子尋爺,喊聲不住。
軍心盡變,皆應聲而去(“四面楚歌”之功效也!)。
關公止喝不住,部從止有三百餘人,殺至三更,關平、廖化分兩路兵殺入重圍,救出關
公。
關平告言:軍心亂矣,必得城池暫屯,以待援兵,麥城雖小,足可屯紮。關公從之,催
促殘軍前至麥城,分兵緊守四門,聚將士商議。
四、近援無望
趙累言:此處相近上庸,現有劉封、孟達在彼把守,可速差人往求救兵。若得這枝軍馬
接濟,以待川兵大至,軍心自安矣。正議間,吳兵已至,將城四面圍定。
公問:誰敢突圍而出,往上庸求救?廖化言:化願往。
關平言:平護送化出重圍。關公即修書付廖化藏於身畔,飽食上馬,開門出城。
吳將丁奉截住,被關平奮力衝殺,奉敗走,廖化乘勢殺出重圍,投上庸去了,關平入城,堅守不出。
劉封、孟達自取上庸,太守申耽率衆歸降,因此漢中王加劉封爲副將軍,與孟達同守上庸。
當日探知關公兵敗,二人正議間,廖化至。
封令請人問之,化言:關公兵敗,現困於麥城,被圍至急。蜀中援兵,不能旦夕即至。望二將軍速起上庸之兵,以救此危,倘稍遲延,公必陷矣。
封言:化且歇,容封計議。化乃至館驛安歇,專候發兵。
劉封謂孟達言:關公被困,如之奈何?(有此一問,便說明心中不想救!)
達言:東吳兵精將勇;且荊州九郡,俱已屬東吳,止有麥城,乃彈丸之地;又聞曹操親督大軍四五十萬,屯於摩陂:量達等山城之衆,安能敵得兩家之強兵?不可輕敵。
封言:奈關公是封叔父,安忍坐視而下救乎?(真不忍乎?)
達笑言:封以關公爲叔,恐關公未必以封爲侄也。達聞漢中王初嗣封之時,關公即不悅。後漢中王登位之後,欲立後嗣,問於諸葛亮,諸葛亮言:‘此家事也,問關、張可矣,’漢中王遂遣人至荊州問關公,關公以封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勸漢中王遠置封於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後患。此事人人知之(喜怒不形於色,好惡不言於表;悲歡不溢於面——保命也),封豈反不知耶?
封言:達言雖是,但以何詞卻之?(“壞事”他人做,“好事”自己當,真小人也!)
達言:但言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造次興兵,恐失所守(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封從達言。
次日,請廖化至,言此山城初附之所,未能分兵相救。化大驚,以頭叩地言:若如此,則關公休矣!
達言:化速回,靜候蜀兵至可也。化大慟告求,劉封、孟達皆拂袖而入。
廖化知事不諧,尋思須告漢中王求救,遂上馬大罵出城,望成都而去(每個人都要努力成爲一個行動派,不空想,不取悅,不坐井觀天,不瞻前顧後,做一個勇敢的人。)。
關公在麥城盼望上庸兵到,不見動靜;手下止有五六百人,多半帶傷;城中無糧,甚是苦楚。
諸葛瑾來見關公,禮畢茶罷,瑾言:今奉權命,特來勸諭羽。今羽所統漢上九郡,皆已屬他人;止有孤城一區,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危在旦夕。羽歸順權,復鎮荊襄,可以保全家眷,幸羽熟思之。
關公正色言:蒙劉備以手足相待,安肯背義投敵國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身雖殞,名可垂於竹帛也(記得降曹否?虛名而已,何故執着!)。瑾勿多言,速請出城,羽欲與孫權決一死戰!
瑾言:權欲與羽結秦晉之好,同力破曹,共扶漢室,別無他意。羽何執迷如是?
言未畢,關平拔劍而前,欲斬諸葛瑾。公止之言:瑾弟諸葛亮在蜀,佐平伯父,今若殺瑾,傷瑾兄弟之情也。遂令左右逐出諸葛瑾。
瑾滿面羞慚,上馬出城,回見吳侯言:關公心如鐵石,不可說也。
孫權言:真忠臣也!似此如之奈何?呂範言:範請卜其休咎。
權即令卜之,範揲蓍成象,主敵人遠奔。
權問呂蒙:卦主敵人遠奔,蒙以何策擒之?
蒙笑言:卦象正合蒙之機也,關公雖有沖天之翼,飛不出蒙羅網矣!(“卦象”心理作用耳!)
畢竟呂蒙之計若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