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逆天而行
譙周官居太史,頗明天文,見諸葛亮又欲出師,乃奏後主言:周今職掌司天臺,近有羣鳥數萬,自南飛來,投於漢水而死,此不祥之兆;周又觀天象,見奎星躔於太白之分,盛氣在北,不利伐魏;又成都人民,皆聞柏樹夜哭:有此數般災異,亮只宜謹守,不可妄動。
諸葛亮言:亮受備託孤之重,當竭力討賊,豈可以虛妄之災氛,而廢國家大事耶!(將戰爭帶進生活中,不廢國家大事?)
遂命有司設太牢祭於昭烈之廟,涕泣拜告言:臣亮五出祁山,未得寸土,負罪非輕!今亮復統全師,再出祁山,誓竭力盡心,剿滅漢賊,恢復中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祭畢,拜辭後主,星夜至漢中,聚集諸將,商議出師。
報關興病亡(如失關羽乎?),諸葛亮放聲大哭,昏倒於地,半晌方蘇(哭死能得天下否?)。
諸葛亮引蜀兵三十四萬,分五路而進,令姜維、魏延爲先鋒,皆出祁山取齊,令李恢先運糧草於斜谷道口伺候。
二、初戰不利
魏國因舊歲有青龍自摩坡井內而出,改爲青龍元年,此時乃青龍二年春二月也。
近臣奏言:邊官飛報蜀兵三十餘萬,分五路復出祁山。
魏主曹睿大驚,急召司馬懿至,謂言:今諸葛亮又出祁山,如之奈何?
懿奏言:夜觀天象,中原旺氣正盛,奎星犯太白,不利於西川。懿託睿洪福,當往破之,但願保四人同去。
睿問:懿保何人?懿言:夏侯淵有四子:長名霸,字仲權;次名威,字季權;三名惠,字稚權;四名和,字義權。霸、威二人,弓馬熟嫺;惠、和二人,諳知韜略:此四人常欲爲淵報仇。懿今保夏侯霸、夏侯威爲左右先鋒,夏侯惠;夏侯和爲行軍司馬,共贊軍機,以退蜀兵。
睿言:曏者夏侯楙駙馬違誤軍機,至今羞慚不回,今此四人,亦與楙同否?懿言:此四人非夏侯楙所可比也。(一龍生九子,子子各不同!)
睿乃從懿請,即命司馬懿爲大都督,凡將士悉聽量才委用,各處兵馬皆聽調遣。
懿受命,辭朝出城。
睿又以手詔賜懿言:懿到渭濱,宜堅壁固守,勿與交鋒。待蜀糧盡,必將自走,然後乘虛攻之,則取勝不難,亦免軍馬疲勞之苦:計莫善於此也。(總結到位!)
司馬懿頓首受詔,即日到長安,聚集各處軍馬共四十萬,皆來渭濱下寨;又撥五萬軍,於渭水上搭起九座浮橋,令先鋒夏侯霸、夏侯威過渭水安營;又於大營之後東原,築起一城,以防不虞。
郭淮、孫禮來見,懿迎入,禮畢,淮言:今蜀兵現在祁山,倘跨渭登原,接連北山,阻絕隴道,大可虞也。
懿言:所言甚善,淮可就總督隴西軍馬,據北原下寨,按兵休動;只待蜀兵糧盡,方可攻之。
郭淮、孫禮領命,引兵下寨去了。
諸葛亮復出祁山,下五個大寨,按左、右、中、前、後;自斜谷直至劍閣,一連又下十四個大寨,分屯軍馬,以爲久計。
每日令人巡哨,報郭淮、孫禮領隴西之兵,於北原下寨。
諸葛亮謂諸將言:魏兵於北原安營者,阻絕隴道也;亮今虛攻北原,暗取渭濱。令人扎木筏百餘隻,上載草把,選慣熟水手五千人駕之。亮夤夜只攻北原,司馬懿必引兵來救,懿若少敗,亮把後軍先渡過岸去,然後把前軍下於筏中。休要上岸,順水取浮橋放火燒斷,以攻懿後。亮自引一軍去取前營之門,若得渭水之南,則進兵不難矣。
諸將遵令而行。
早有巡哨軍飛報司馬懿,懿喚諸將議言:諸葛亮如此設施,亮以取北原爲名,順水來燒浮橋,亂懿後,卻攻懿前也。
傳令與夏侯霸、夏侯威言:若聽得北原發喊,便提兵於渭水南山之中,待蜀兵至擊之。
又令張虎、樂綝,引二千弓弩手伏於渭水浮橋北岸:若蜀兵乘木筏順水而來,可一齊射之,休令近橋。
又傳令郭淮、孫禮言:諸葛亮來北原暗渡渭水,淮新立之營,人馬不多,可盡伏於半路。若蜀兵於午後渡水,黃昏時分,必來攻淮。淮詐敗而走,蜀兵必追,淮等皆以弓弩射之。懿水陸並進,若蜀兵大至,只看懿指揮而擊之。
各處下令已畢,又令二子司馬師、司馬昭,引兵救應前營,懿自引一軍救北原。
諸葛亮令魏延、馬岱引兵渡渭水攻北原;令吳班、吳懿引木筏兵去燒浮橋;令王平、張嶷爲前隊,姜維、馬忠爲中隊,廖化、張翼爲後隊:兵分三路,去攻渭水旱營。
是日午時,人馬離大寨,盡渡渭水,列成陣勢,緩緩而行,魏延、馬岱將近北原,天色已昏。
孫禮哨見,便棄營而走,魏延知有準備,急退軍時,四下喊聲大震:左有司馬懿,右有郭淮,兩路兵殺來。
魏延、馬岱奮力殺出,蜀兵多半落於水中,餘衆奔逃無路,幸得吳懿兵殺來,救了敗兵過岸拒住。
吳班分一半兵撐筏順水來燒浮橋,卻被張虎、樂綝在岸上亂箭射住,吳班中箭,落水而死,餘軍跳水逃命,木筏盡被魏兵奪去。
此時王平、張嶷,不知北原兵敗,直奔到魏營,已有二更天氣,只聽得喊聲四起。
王平謂張嶷言:軍馬攻打北原,未知勝負。渭南之寨,現在面前,如何不見一個魏兵?平等且看浮橋火起,方可進兵。(謹慎能捕千秋蟬,小心駛得萬年船)
二人勒住軍馬,背後一騎馬來報:亮教軍馬急回,北原兵、浮橋兵俱失了。
王平、張嶷大驚,急退軍時,被魏兵抄在背後,一齊殺來,火光沖天,王平、張嶷引兵相迎,兩軍混戰一場。
平、嶷二人奮力殺出,蜀兵折傷大半。
諸葛亮回到祁山大寨,收聚敗兵,約折了萬餘人,心中憂悶。
三、求助盟友
費禕自成都來見丞相,諸葛亮請入,費禕禮畢,諸葛亮言:亮有一書,正欲煩禕去東吳投遞,不知肯去否?
禕言:亮之命,豈敢推辭?諸葛亮即修書付費禕去了,禕持書徑到建業,入見吳主孫權,呈上諸葛亮之書。
權拆視之,書略:漢室不幸,王綱失紀,曹賊篡逆,蔓延及今。亮受昭烈皇帝寄託之重,敢不竭力盡忠:今大兵已會於祁山,狂寇將亡於渭水。伏望權念同盟之義,命將北征,共取中原,同分天下。書不盡言,萬希聖聽!
權覽畢,大喜,乃謂費禕言:權久欲興兵,未得會合諸葛亮。今既有書到,即日權自親征,入居巢門,取魏新城;再令陸遜、諸葛瑾等屯兵於江夏、沔口取襄陽;孫韶、張承等出兵廣陵取淮陽等處:三處一齊進軍,共三十萬,剋日興師。
費禕拜謝言:誠如此,則中原不日自破矣!
權設宴款待費禕,飲宴間,權問:亮軍前,用誰當先破敵?禕言:魏延爲首。(爲何不是傳人姜維?)
權笑言:延勇有餘,而心不正,若一朝無諸葛亮,延必爲禍。諸葛亮豈未知耶?(何以看出魏延心不正?離間計乎?)
禕言:權之言極當!禕今歸去,即當以此言告諸葛亮。遂拜辭孫權,回到祁山,見了諸葛亮,具言吳主起大兵三十萬,御駕親征,兵分三路而進。
諸葛亮又問:權別有所言否?費禕將論魏延之語告之。
諸葛亮嘆言:真聰明之主也!亮非不知此人。爲惜延勇,故用之耳。禕言:亮早宜區處。
諸葛亮言:亮自有法。禕辭別諸葛亮,自回成都。
四、偷雞不成蝕把米
報有魏將來投降,諸葛亮喚入問之,答:其乃魏國偏將軍鄭文也,近與秦朗同領人馬,聽司馬懿調用,不料懿徇私偏向,加秦朗爲前將軍,而視文如草芥,因此不平,特來投降亮。願賜收錄。言未已,人報秦朗引兵在寨外,單搦鄭文交戰。
諸葛亮問:朗武藝比文若何?鄭文言:文當立斬之。
諸葛亮言:文若先殺秦朗,亮方不疑。(殺敵證清白,簡單易行!)鄭文欣然上馬出營,與秦朗交鋒。
諸葛亮親自出營視之,只見秦朗挺槍直取鄭文,文拍馬舞刀相迎,只一合,斬秦朗於馬下,魏軍各自逃走。
鄭文提首級入營,諸葛亮回到帳中坐定,喚鄭文至,叱左右:推出斬之!
鄭文言:文無罪!諸葛亮言:亮向識秦朗,文今斬者,並非秦朗。安敢欺亮!
文拜告言:此實秦朗之弟秦明也。諸葛亮笑言:司馬懿令文來詐降,於中取事,卻如何瞞得亮過!若不實說,必然斬文!
鄭文只得訴告其實是詐降,泣求免死。
諸葛亮言:文既求生,可修書一封,教司馬懿自來劫營,亮便饒文性命。若捉住司馬懿,便是文之功,還當重用。
鄭文只得寫了一書,呈與諸葛亮,諸葛亮令將鄭文監下。
樊建問言:亮何以知文詐降?諸葛亮言:司馬懿不輕用人,若加秦朗爲前將軍,必武藝高強;今與鄭文交馬只一合,便爲文所殺,必不是秦朗也,以故知文詐。(兵不厭詐!)
衆皆拜服。
諸葛亮選一舌辯軍士,軍士領命,持書徑來魏寨,求見司馬懿。
懿喚入,拆書看畢,問:軍士何人也?答:其乃中原人,流落蜀中:鄭文與某同鄉。今諸葛亮因鄭文有功,用爲先鋒。鄭文特託其來獻書,約於明日晚間,舉火爲號,望乞懿盡提大軍前來劫寨,鄭文在內爲應。
司馬懿反覆詰問,又將來書仔細檢看,果然是實,即賜軍士酒食,分付:本日二更爲期,懿自來劫寨,大事若成,必重用軍士。
軍士拜別,回到本寨告知諸葛亮。
諸葛亮仗劍步罡,喚王平、張嶷公付;又喚馬忠、馬岱分付;又喚魏延分付。
諸葛亮自引數十人,坐於高山之上,指揮衆軍。
司馬懿見了鄭文之書,便欲引二子提大兵來劫蜀寨。
長子司馬師諫言:不如令別將先去,懿爲後應可也。( 平日非至穩之兵,必不可輕用險着;平日非至正之道,必不可輕用奇謀)
懿從之,遂令秦朗引一萬兵,去劫蜀寨,懿自引兵接應。
是夜二更時分,忽然陰雲四合,黑氣漫空,對面不見,懿大喜言:天使懿成功也!
秦朗當先,引萬兵直殺入蜀寨中,並不見一人,朗知中計,忙叫退兵。
四下火把齊明:左有王平、張嶷,右有馬岱、馬忠,兩路兵殺來,秦朗死戰,不能得出。
背後司馬懿見蜀寨火光沖天,又不知魏兵勝負,只顧催兵接應,望火光中殺來。
火炮震地:左有魏延,右有姜維,兩路殺出,魏兵大敗,十傷八九,四散逃奔。
秦朗所引一萬兵,都被蜀兵圍住,箭如飛蝗,秦朗死於亂軍之中,司馬懿引敗兵奔入本寨。
三更以後,天覆清朗,諸葛亮在山頭上鳴金收軍,二更時陰雲暗黑,乃諸葛亮用遁甲之法;後收兵已了,天覆清朗,乃諸葛亮驅六丁六甲掃蕩浮雲也。
當下諸葛亮得勝回寨,命將鄭文斬了(誠信何在?),再議取渭南之策。
每日令兵搦戰,魏軍只不出迎,諸葛亮自乘小車,來祁山前、渭水東西,踏看地理。
到一谷口,見其形如葫蘆之狀,內中可容千餘人,兩山又合一谷,可容四五百人,背後兩山環抱,只可通一人一騎。
諸葛亮看了,心中大喜,問嚮導官:此處是何地名?答:此名上方谷,又號葫蘆谷。
諸葛亮回到帳中,喚裨將杜睿、胡忠二人,附耳授以密計。
令喚集隨軍匠作一千餘人,入葫蘆谷中,製造木牛流馬應用,又令馬岱領五百兵守住谷口。
諸葛亮囑馬岱言:匠作人等,不許放出,外人不許放入。亮還不時自來點視,切不可走漏消息。(爲勝利不擇手段乎?)
馬岱受命而去,杜睿等二人在谷中監督匠作,依法制造,諸葛亮每日往來指示。
長史楊儀入告:今糧米皆在劍閣,人夫牛馬,搬運不便,如之奈何?(未卜先知否?)
諸葛亮笑言:前者所積木料,並西川收買下的大木,教人制造木牛流馬,搬運糧米,甚是便利,牛馬皆不水食,可以晝夜轉運不絕也。
衆皆驚問:不知亮有何妙法,造此奇物?諸葛亮言:已令人依法制造,尚未完備,今先將造木牛流馬之法,尺寸方圓,長短闊狹,開寫明白,衆將視之。
衆大喜,諸葛亮即手書一紙,付衆觀看。
衆將環繞而視,衆將看了一遍,皆拜伏言:亮真神人也!
過了數日,木牛流馬皆造完備,宛然如活者一般,上山下嶺,各盡其便。
衆軍見之,無不欣喜(傳言:所謂的“木牛流馬”實際是類似獨輪小推車的運輸工具,主要是提高了山路運輸的效率。演義中太過神化!)。
諸葛亮令右將軍高翔,引一千兵駕着木牛流馬,自劍閣直抵祁山大寨,往來搬運糧草,供給蜀兵之用。
哨馬報言:蜀兵用木牛流馬轉運糧草,人不大勞,牛馬不食。
懿大驚言:今用此法,必爲久遠之計,不思退矣。如之奈何?
急喚張虎、樂綝二人分付:虎二人各引五百軍,從斜谷小路抄出;待蜀兵驅過木牛流馬,任他過盡,一齊殺出,不可多搶,只搶三五匹便回。
二人依令,各引五百軍,扮作蜀兵,夜間偷過小路,伏在谷中,果見高翔引兵驅木牛流
馬而來。
將次過盡,兩邊一齊鼓譟殺出,蜀兵措手不及,棄下數匹,張虎、樂綝歡喜,驅回本寨。
司馬懿看了,乃大喜言:亮會用此法,難道懿不會用!便令巧匠百餘人,當面拆開,分付依其尺寸長短厚薄之法,一樣製造木牛流馬。
不消半月,造成二千餘隻,與諸葛亮所造者一般法則,亦能奔走。遂令鎮遠將軍岑威,引一千軍驅駕木牛流馬,去隴西搬運糧草,往來不絕。
魏營軍將,無不歡喜。
高翔回見諸葛亮,說魏兵搶奪木牛流馬各五六匹去了,諸葛亮笑言:亮正要懿搶去,亮只費了幾匹木牛流馬,卻不久便得軍中許多資助也。
諸將問:亮何以知之?諸葛亮言:司馬懿見了木牛流馬,必然仿亮法度,一樣製造,那時亮又有計策。(學我者生,似我者亡)
數日後,人報魏兵也會造木牛流馬,往隴西搬運糧草。
諸葛亮便喚王平分付:平引一千兵,扮作魏人,星夜偷過北原,只說是巡糧軍,徑到運糧之所,將護糧之人盡皆殺散,驅木牛流馬而回,徑奔過北原來:此處必有魏兵追趕,平便將木牛流馬口內舌頭扭轉,牛馬就不能行動,平等竟棄之而走,背後魏兵趕到,牽拽不動,打擡不去。亮再有兵到,平卻回身再將牛馬舌扭過來,長驅大行,魏兵必疑爲怪也!
王平受計引兵而去。
諸葛亮又喚張嶷分付:嶷引五百軍,都扮作六丁六甲神兵,鬼頭獸身,用五彩塗面,妝作種種怪異之狀;一手執繡旗,一手仗寶劍;身掛葫蘆,內藏煙火之物,伏于山傍。待木牛流馬到時,放起煙火,一齊擁出,驅牛馬而行。魏人見之,必疑是神鬼,不敢來追趕。
張嶷受計引兵而去。
諸葛亮又喚魏延、姜維分付:延二人同引一萬兵,去北原寨口接應木牛流馬,以防交戰。又喚廖化、張翼分付:化二人引五千兵,去斷司馬懿來路。
又喚馬忠、馬岱分付:忠二人引二千兵去渭南搦戰。
六人各各遵令而去。
魏將岑威引軍驅木牛流馬,裝載糧米,正行之間,忽報前面有兵巡糧,岑威令人哨探,果是魏兵,遂放心前進。
兩軍合在一處,蜀兵就本隊裡殺起,大呼:蜀中大將王平在此!魏兵措手不及,被蜀兵殺死大半。
岑威引敗兵抵敵,被王平一刀斬了,餘皆潰散,王平引兵盡驅木牛流馬而回,敗兵飛奔報入北原寨內。
郭淮聞軍糧被劫,疾忙引軍來救,王平令兵扭轉木牛流馬舌頭,皆棄於道上,且戰且走。
郭淮教且莫追,只驅回木牛流馬,衆軍一齊驅趕,卻驅不動!
郭淮心中疑惑,正無奈何,兩路兵殺來,乃魏延、姜維也。
王平復引兵殺回,三路夾攻,郭淮大敗而走,王平令軍士將牛馬舌頭,重複扭轉,驅趕而行。
郭淮望見,方欲回兵再追,見山後煙雲突起,一隊神兵擁出,一個個手執旗劍,怪異之狀,驅駕木牛流馬如風擁而去(心理戰乎?)。
郭淮大驚言:此必神助也!衆軍見了,無不驚畏,不敢追趕。
司馬懿聞北原兵敗,急自引軍來救,方到半路,兩路兵自險峻處殺出,喊聲震地,旗上大書漢將張翼、廖化。
司馬懿見了大驚,魏軍着慌,各自逃竄。
未知司馬懿怎地抵敵,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