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回 日久見人心

bookmark

一、撐死膽大的

楊儀聞報前路有兵攔截,忙令人哨探,回報說魏延燒絕棧道,引兵攔路。

儀大驚言:今斷儀歸路,當復如何?費禕言:延必先捏奏禪,誣禕等造反,故燒絕棧道,阻遏歸路。禕等亦當表奏禪,陳魏延反情,然後圖之。

姜維言:此間有槎山,可以抄出棧道之後。一面寫表奏聞天子,一面將人馬往槎山小道進發。

後主在成都,夢見成都錦屏山崩倒,遂驚覺,聚集文武,入朝圓夢。

譙周言:周昨夜仰觀天文,見一星,光芒有角,自東北落於西南,主亮有大凶之事。今禪夢山崩,正應此兆。

後主愈加驚怖,報李福到,後主急召入問之。

福頓首泣奏亮已亡,將亮臨終言語,細述一遍。

後主聞言大哭言:天喪禪也!哭倒於龍牀之上,侍臣扶入後宮。

吳太后聞之,亦放聲大哭不已,多官無不哀慟,百姓人人涕泣。

後主連日傷感,不能設朝。

報魏延表奏楊儀造反,羣臣大駭,入宮啓奏後主,時吳太后亦在宮中。

後主聞奏大驚,命近臣讀魏延表。

其略言:徵西大將軍、南鄭侯臣魏延,誠惶誠恐,頓首上言:楊儀自總兵權,率衆造反,劫亮靈柩,欲引敵人入境。延先燒絕棧道,以兵守禦。謹此奏聞。

讀畢,後主言: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衆,何故燒絕棧道?(果然是明白人!)

吳太后言:嘗聞備有言:諸葛亮識魏延腦後有反骨,每欲斬之;因憐延勇,故姑留用。今延奏楊儀等造反,未可輕信。楊儀乃文人,亮委以長史之任,必儀可用。今日若聽此一面之詞,楊儀等必投魏矣。此事當深慮遠議,不可造次。(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衆官正商議間,報:長史楊儀有緊急表到。

近臣拆表讀言:長史、綏軍將軍臣楊儀,誠惶誠恐,頓首謹表:亮臨終,將大事委於儀,照依舊制,不敢變更,使魏延斷後,姜維次之。今魏延不遵亮遺語,自提本部人馬,先入漢中,放火燒斷棧道,劫亮靈車,謀爲不軌。變起倉卒,謹飛章奏聞。

太后聽畢,問:衆臣所見若何?

蔣琬奏言:以琬愚見:楊儀爲人雖稟性過急,不能容物,至於籌度糧草,參贊軍機,與亮辦事多時,今亮臨終,委以大事,決非背反之人。魏延平日恃功務高,人皆下之;儀獨不假借,延心懷恨;今見儀總兵,心中不服,故燒棧道,斷儀歸路,又誣奏而圖陷害。琬願將全家良賤,保楊儀不反。實不敢保魏延。

董允亦奏言:魏延自恃功高,常有不平之心,口出怨言。向所以不即反者,懼亮耳。今亮新亡,乘機爲亂,勢所必然。若楊儀,才幹敏達,爲亮所任用,必不背反。(不喜魏延真因——恃功自傲,口出怨言!)

後主問:若魏延果反,當用何策御之?

蔣琬言:亮素疑延,必有遺計授與楊儀。若儀無恃,安能退入谷口乎?延必中計矣,禪寬心。(果是丞相之才!)

不多時,魏延又表至,告稱楊儀背反,正覽表之間,楊儀又表到,奏稱魏延背反。

二人接連具表,各陳是非。

報費禕到,後主召入,禕細奏魏延反情。

後主言:若如此,且令董允假節釋勸,用好言撫慰。

允奉詔而去。

魏延燒斷棧道,屯兵南谷,把住隘口,不想楊儀、姜維星夜引兵抄到南谷之後。

儀恐漢中有失,令先鋒何平引三千兵先行,儀同姜維等引兵扶柩望漢中而來。

何平引兵徑到南谷之後,哨馬飛報魏延,說楊儀令先鋒何平引兵自槎山小路抄來搦戰。

延大怒,提刀引兵來迎,何平出馬大罵:反賊魏延安在?

延亦罵:平助楊儀造反,何敢罵延!

平叱言:亮新亡,骨肉未寒,延焉敢造反!乃揚鞭指川兵言:延的軍士,皆是西川之人,川中多有父母妻子,兄弟親朋;亮在日,不曾薄待延的軍士,今不可助反賊,宜各回家鄉,聽候賞賜。(四面楚歌之計也!)

衆軍聞言,大喊一聲,散去大半,延大怒,揮刀縱馬,直取何平。

平挺槍來迎,戰不數合,平詐敗而走,延隨後趕來。

衆軍弓弩齊發,延撥馬而回。

見衆軍紛紛潰散,延拍馬趕上,殺了數人,卻止遏不住。

只有馬岱所領三百人不動,延謂岱言:岱真心助延,事成之後,決不相負。遂與馬岱追殺何平,平引兵飛奔而去。

魏延收聚殘軍,與馬岱商議:延等投魏,若何?(大勢已去,無奈之舉!)

岱言:岱觀延智勇足備,兩川之士,誰敢抵敵?岱誓同延先取漢中,隨後進攻西川。(慫恿造反乎?)

延大喜,遂同馬岱引兵直取南鄭。

姜維在南鄭城上,見魏延、馬岱耀武揚威,風擁而來,維急令拽起吊橋,延、岱二人大叫:早降!

姜維令人請楊儀商議:魏延勇猛,更兼馬岱相助,雖然軍少,何計退之?

儀言:亮臨終,遺一錦囊,囑曰:若魏延造反,臨陣對敵之時,方可開拆,便有斬魏延之計,今當取出一看。遂出錦囊拆封看時,題言:待與魏延對敵,馬上方許拆開。

維大喜言:既亮有戒約,儀可收執,維先引兵出城,列爲陣勢,儀可便來。(先觀錦囊再出城,豈不更好!)

姜維披掛上馬,引三千軍,一齊衝出,排成陣勢。

維挺槍立馬於門旗之下,高聲大罵:反賊魏延!亮不曾虧你,今日如何背反?

延橫刀勒馬而言:不幹維事,只教楊儀來!(私人恩怨耶!)

儀在門旗影裡,拆開錦囊視之,儀輕騎而出,手指魏延而笑言:延敢在馬上連叫三聲誰敢殺我,便是真大丈夫,以就獻漢中城池與延。

延大笑言:若諸葛亮在日,延尚懼亮三分,亮今已亡,天下誰敢敵延?休道連叫三聲,便叫三萬聲,亦有何難!遂提刀按轡,於馬上大叫言:誰敢殺我?

一聲未畢,腦後一人厲聲而應言:吾敢殺汝!

手起刀落,斬魏延於馬下(當三聲喊完,話音剛落時再下手更具戲劇性!)。

衆皆駭然。

斬魏延者,乃馬岱也。

諸葛亮臨終之時,授馬岱以密計,只待魏延喊叫時,便出其不意斬之,楊儀讀罷錦囊計策,已知伏下馬岱在彼,故依計而行,果然殺了魏延。

董允未及到南鄭,馬岱已斬了魏延,與姜維合兵一處,楊儀具表星夜奏聞後主。

二、誓不背盟

後主降旨言:既已名正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

楊儀等扶諸葛亮靈柩到成都,後主引文武官僚,盡皆掛孝,出城二十里迎接。

後主放聲大哭,上至公卿大夫,下及山林百姓,男女老幼,無不痛哭,哀聲震地。

後主命扶柩入城,停於丞相府中,亮子諸葛瞻守孝居喪。

後主還朝,楊儀自縛請罪。

後主令近臣去儀縛言:若非儀能依亮遺教,靈柩何日得歸,魏延如何得滅,大事保全,皆儀之力也。遂加楊儀爲中軍師,馬岱有討逆之功,即以魏延之爵爵之。

儀呈上諸葛亮遺表,後主覽畢,大哭,降旨卜地安葬。

費禕奏言:亮臨終,命葬於定軍山,不用牆垣磚石,亦不用一切祭物。

後主從之(傳言:諸葛亮遺囑:令四人擡棺一直走,繩段下葬。擡棺的四人因怕辛苦走了一段路就下葬了。四人回去覆命,禁不起盤問,實話招了。將軍一氣之下將四人就地正法,殺了四人,將軍才明白——世上再無人知道諸葛亮到底葬在哪裡!)。

擇本年十月吉日,後主自送靈柩至定軍山安葬。

後主降詔致祭,諡號忠武侯,令建廟於沔陽,四時享祭。

後主回到成都,近臣奏言:東吳令全琮引兵數萬,屯於巴丘界口,未知何意。

後主驚言:亮新亡,東吳負盟侵界,如之奈何?

蔣琬奏言:琬敢保王平、張嶷引兵數萬屯於永安,以防不測,禪再命一人去東吳報喪,以探吳動靜。(先禮後兵!)

後主言:須得一舌辯之士爲使。

南陽安衆人,姓宗,名預,字德豔,官任參軍、右中郎將應聲而出言:其願往。

後主即命宗預往東吳報喪,兼探虛實。

宗預領命,徑到金陵,入見吳主孫權,禮畢,只見左右人皆着素衣。

權作色而言:吳、蜀已爲一家,預主何故而增白帝之守也?

預言:預以爲東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勢宜然,俱不足以相問也。

權笑言:預不亞於鄧芝。乃謂宗預言:權聞諸葛亮歸天,權恐魏人乘喪取蜀,故增巴丘守兵萬人,以爲救援,別無他意也。

預頓首拜謝。

權言:權既許以同盟,安有背義之理?

預言:禪因亮新亡,特命預來報喪。

權遂取金鈚箭一枝折之,設誓言:權若負前盟,子孫絕滅!

又命使齎香帛奠儀,入川致祭。

宗預拜辭吳主,同吳使還成都,入見後主,奏言:權因亮新亡,吳益兵巴丘者,恐魏人乘虛而入,別無異心,今折箭爲誓,並不背盟。

後主大喜,重賞宗預,厚待吳使去訖。

三、論功行賞

依諸葛亮遺言,加蔣琬爲丞相、大將軍(傳言:諸葛亮死後,劉禪便不再設丞相官位,一來表示對諸葛亮的敬重,二來收回了實權,避免大權旁落。),錄尚書事;加費禕爲尚書令,同理丞相事;加吳懿爲車騎將軍,假節督漢中;姜維爲輔漢將軍、平襄侯,總督諸處人馬,同吳懿出屯漢中,以防魏兵。

其餘將校,各依舊職。

楊儀自以爲年宦先於蔣琬,而位出琬下;且自恃功高,未有重賞,口出怨言,謂費禕言:昔日亮初亡,儀若將全師投魏,寧當寂寞如此耶!(諸葛亮果不會育人,一文一武皆恃功自傲。)

費禕乃將此言具表密奏後主,後主大怒,命將楊儀下獄勘問,欲斬之。

蔣琬奏言:儀雖有罪,但日前隨亮多立功勞,未可斬也,當廢爲庶人。

後主從之,遂貶楊儀赴漢嘉郡爲民,儀羞慚自刎而死(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蜀漢建興十三年,魏主曹睿青龍三年,吳主孫權嘉禾四年,三國各不興兵,魏主封

司馬懿爲太尉,總督軍馬,安鎮諸邊,懿拜謝回洛陽去訖。

四、昏君初成

魏主選天下巧匠三萬餘人,民夫三十餘萬,不分晝夜而造,民力疲睏,怨聲不絕(學“秦始皇”乎?)。

司徒董尋上表諫言:伏自建安以來,野戰死亡,或門殫戶盡;雖有存者,遺孤老弱。若今宮室狹小,欲廣大之,猶宜隨時,不妨農務。況作無益之物乎?睿既尊羣臣,顯以冠冕,被以文繡,載以華輿,所以異於小人也。今又使負木擔土,沾體塗足,毀國之光,以崇無益:甚無謂也。孔子云: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無忠無禮,國何以立?尋知言出必死;而自比於牛之一毛,生既無益,死亦何損。秉筆流涕,心與世辭。尋有八子,尋死之後,累睿矣。不勝戰慄待命之至!(忠臣良言!)

睿覽表怒言:董尋不怕死耶!左右奏請斬之(小人無處不在?)。

睿言:尋素有忠義,今且廢爲庶人,再有妄言者必斬!(真糊塗耶?)

時有太子舍人張茂,字彥材,亦上表切諫,睿命斬之。

即日召馬鈞問:睿建高臺峻閣,欲與神仙往來,以求長生不老之方。(人心不足蛇吞象!)鈞奏言:漢朝二十四帝,惟武帝享國最久,壽算極高,蓋因服天上日精月華之氣也:嘗

於長安宮中,建柏梁臺;臺上立一銅人,手捧一盤,名曰承露盤,接三更北斗所降沆瀣之水,其名曰天漿,又曰甘露。取此水用美玉爲屑,調和服之,可以反老還童。(傳言:漢武帝就是服用長生不老藥中毒而死!)

睿大喜言:鈞今可引人夫星夜至長安,拆取銅人,移置芳林園中。

鈞領命,引一萬人至長安,不移時間,五千人連繩引索,旋環而上。

馬鈞教先拆銅人,多人併力拆下銅人來,只見銅人眼中潸然淚下。

衆皆大驚。

臺邊一陣狂風起處,臺傾柱倒,壓死千餘人。

鈞取銅人及金盤迴洛陽,入見魏主,獻上銅人、承露盤。

魏主問:銅柱安在?鈞奏言:柱重百萬斤,不能運至。

睿令將銅柱打碎,運來洛陽,鑄成兩個銅人,號爲翁仲,列於司馬門外;又鑄銅龍鳳兩個:龍高四丈,鳳高三丈餘,立在殿前。

又於上林苑中,種奇花異木,蓄養珍禽怪獸。

少傅楊阜上表諫言:阜聞堯尚茅茨,而萬國安居;禹卑宮室,而天下樂業;及至殷、周,或堂崇三尺,度以九筵耳。古之聖帝明王,未有極宮室之高麗,以凋敝百姓之財力者也。桀作璇室、象廊,紂爲傾宮、鹿臺,以喪其社稷;楚靈以築章華而身受其禍;秦始皇作阿房而殃及其子,天下叛之,二世而滅。夫不度萬民之力,以從耳目之欲,未有不亡者也。睿當以堯、舜、禹、湯、文、武爲法則,以桀、紂、楚、秦爲深誡。而乃自暇自逸,惟宮臺是飾,必有危亡之禍矣。君作元首,臣爲股肱,存亡一體,得失同之。阜雖駑怯,敢忘諍臣之義?言不切至,不足以感寤睿。謹叩棺沐浴,伏俟重誅。(借古說今,以史爲鑑!)

表上,睿不省,只催督馬鈞建造高臺,安置銅人、承露盤。

又降旨廣選天下美女,入芳林園中,衆官紛紛上表諫諍,睿俱不聽。

曹睿之後毛氏,先年睿爲平原王時,最相恩愛,及即帝位,立爲後;後睿因寵郭夫人,毛後失寵。

郭夫人美而慧,睿甚嬖之,每日取樂,月餘不出宮闥。

是歲春三月,睿同郭夫人到園中賞玩飲酒。

郭夫人問:何不請皇后同樂?壑言:若後在,騰涓滴(極少量的水)不能下嚥也。遂傳諭宮娥,不許令毛後知道。

毛後見睿月餘不入正宮,只聽的樂聲嘹亮,乃問:何處奏樂?

一宮官啓言:乃睿與郭夫人於御花園中賞花飲酒。毛後聞之,回宮安歇。

次日,毛皇后正迎見睿於曲廊之間,乃笑言:睿昨遊北園,其樂不淺也!

睿大怒,即命擒昨日侍奉諸人到,喝令宮官將諸侍奉人盡斬之。

毛後大驚,睿即降詔賜毛皇后死,立郭夫人爲皇后(濫殺無辜者,無理性可言!)。

朝臣莫敢諫者(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幽州刺史毋丘儉上表,報稱遼東公孫淵造反,自號爲燕王,改元紹漢元年,建宮殿,立官職,興兵入寇,搖動北方(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睿大驚,即聚文武官僚,商議起兵退淵之策。

未知何以御之,且看下文分解。

第五十四回 要賬不易 錦囊妙計第九十六回 謖亡國養 成人博弈第二十三回 敵友轉換 因小失大第一百六回 功成身退 大權獨攬第九十五回 棋逢對手 風水輪流轉第三十回 此消彼長 以弱勝強第一回 天下大亂 英雄出山第三十四回 隨心所欲不逾矩第二十六回 有舍有得 初心不改第八十八回 擒放孟獲第二十八回 離營脫身 人才齊聚第一百十五回 臣賢君昏 統一衆心第八十二回 說服成敗 後浪兇猛第二十三回 敵友轉換 因小失大第九十四回 外援無望 “大患”重啓第三十二回 合則生 分則死第一百二回 六出師 敗少勝多第二十六回 有舍有得 初心不改第一百回 將帥不和 鬥法回師第九回 亂世見人性第九十三回 收人收城 文戰計鬥第二十四回 天意難測 第二十五回 降漢 高光第九十六回 謖亡國養 成人博弈第十回 時勢變幻 第十一回 好人緣 知彼皆能救命第三十一回 再而衰 滅後院之火第一百十二回 上下一心 各從其志第一百十五回 臣賢君昏 統一衆心第九十二回 上兵伐謀第二十七回 情義無價 目無王法第二十九回 孫策身死 孫權初成第一百七回 以弱勝強 大話打臉第一百一回 五出師只賺大將第六十八回 勇猛將士 稱王反被戲第二十三回 敵友轉換 因小失大第二十三回 敵友轉換 因小失大第四十五回 殺機四伏第一百八回 新人換舊人 失心喪命第十四回 時也運也 因小失大第九十七回 再次出師 勝負參半第一百十三回 做大事需大智慧 人心齊泰山移第二十七回 情義無價 目無王法第一百十五回 臣賢君昏 統一衆心第七十回 莽夫有智 老而彌堅第七十四回 膿包毀敵手 關公巔峰刻第八十一回 仇上加仇 後生可畏第一百七回 以弱勝強 大話打臉第七十回 莽夫有智 老而彌堅第三十四回 隨心所欲不逾矩第六十九回 高人典範 書生造反第五十一回 先禮後兵 禮尚往來第六十四回 人品不及命運第十六回 人不可貌相 海水不可斗量第五十九回 多管齊下 移心患第八十八回 擒放孟獲第一百回 將帥不和 鬥法回師第一百八回 新人換舊人 失心喪命第四十七回 準備就緒第二十六回 有舍有得 初心不改第一百十九回 亡國無憂 平穩過渡第一百七回 以弱勝強 大話打臉第五十一回 先禮後兵 禮尚往來第六十一回 明爭暗鬥 內憂外困第五十回 三笑一哭第七回 拉人打架 第八回 志莫能小第七十五回 關公療傷 東吳收地第三十一回 再而衰 滅後院之火第十五回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第一百二回 六出師 敗少勝多第七十回 莽夫有智 老而彌堅第八十六回 不負使命 失把米第十六回 人不可貌相 海水不可斗量第五十九回 多管齊下 移心患第五十二回 得人取地第十二回 天自有公 第十三回 命途多舛 人心善變第八十三回 大仇得報 新帥出山第四十二回 大神顯聖 戰前謀算第五十九回 多管齊下 移心患第七十八回 命運饒過誰第三十五回 一個好漢三個幫第三十六回 得心者遠勝得人者 第三十七回 高人第五十五回 棋差一着第九十七回 再次出師 勝負參半第七十四回 膿包毀敵手 關公巔峰刻第四十八回 勝負無常 第四十九回 計高良心差第五十八回 後生可畏第一百十七回 兩帥不和 亮後難救國第四十六回 計來計往第一百十五回 臣賢君昏 統一衆心第十九回 生死之際 見本性第八十一回 仇上加仇 後生可畏第八十四回 火燒連營 智退追兵第四十五回 殺機四伏第三十四回 隨心所欲不逾矩第八十四回 火燒連營 智退追兵第三回 虎狼之輩 禽獸不如 第四回 亂世無好人第一百十五回 臣賢君昏 統一衆心第二回 官場難混 宮廷不安第八十一回 仇上加仇 後生可畏
第五十四回 要賬不易 錦囊妙計第九十六回 謖亡國養 成人博弈第二十三回 敵友轉換 因小失大第一百六回 功成身退 大權獨攬第九十五回 棋逢對手 風水輪流轉第三十回 此消彼長 以弱勝強第一回 天下大亂 英雄出山第三十四回 隨心所欲不逾矩第二十六回 有舍有得 初心不改第八十八回 擒放孟獲第二十八回 離營脫身 人才齊聚第一百十五回 臣賢君昏 統一衆心第八十二回 說服成敗 後浪兇猛第二十三回 敵友轉換 因小失大第九十四回 外援無望 “大患”重啓第三十二回 合則生 分則死第一百二回 六出師 敗少勝多第二十六回 有舍有得 初心不改第一百回 將帥不和 鬥法回師第九回 亂世見人性第九十三回 收人收城 文戰計鬥第二十四回 天意難測 第二十五回 降漢 高光第九十六回 謖亡國養 成人博弈第十回 時勢變幻 第十一回 好人緣 知彼皆能救命第三十一回 再而衰 滅後院之火第一百十二回 上下一心 各從其志第一百十五回 臣賢君昏 統一衆心第九十二回 上兵伐謀第二十七回 情義無價 目無王法第二十九回 孫策身死 孫權初成第一百七回 以弱勝強 大話打臉第一百一回 五出師只賺大將第六十八回 勇猛將士 稱王反被戲第二十三回 敵友轉換 因小失大第二十三回 敵友轉換 因小失大第四十五回 殺機四伏第一百八回 新人換舊人 失心喪命第十四回 時也運也 因小失大第九十七回 再次出師 勝負參半第一百十三回 做大事需大智慧 人心齊泰山移第二十七回 情義無價 目無王法第一百十五回 臣賢君昏 統一衆心第七十回 莽夫有智 老而彌堅第七十四回 膿包毀敵手 關公巔峰刻第八十一回 仇上加仇 後生可畏第一百七回 以弱勝強 大話打臉第七十回 莽夫有智 老而彌堅第三十四回 隨心所欲不逾矩第六十九回 高人典範 書生造反第五十一回 先禮後兵 禮尚往來第六十四回 人品不及命運第十六回 人不可貌相 海水不可斗量第五十九回 多管齊下 移心患第八十八回 擒放孟獲第一百回 將帥不和 鬥法回師第一百八回 新人換舊人 失心喪命第四十七回 準備就緒第二十六回 有舍有得 初心不改第一百十九回 亡國無憂 平穩過渡第一百七回 以弱勝強 大話打臉第五十一回 先禮後兵 禮尚往來第六十一回 明爭暗鬥 內憂外困第五十回 三笑一哭第七回 拉人打架 第八回 志莫能小第七十五回 關公療傷 東吳收地第三十一回 再而衰 滅後院之火第十五回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第一百二回 六出師 敗少勝多第七十回 莽夫有智 老而彌堅第八十六回 不負使命 失把米第十六回 人不可貌相 海水不可斗量第五十九回 多管齊下 移心患第五十二回 得人取地第十二回 天自有公 第十三回 命途多舛 人心善變第八十三回 大仇得報 新帥出山第四十二回 大神顯聖 戰前謀算第五十九回 多管齊下 移心患第七十八回 命運饒過誰第三十五回 一個好漢三個幫第三十六回 得心者遠勝得人者 第三十七回 高人第五十五回 棋差一着第九十七回 再次出師 勝負參半第七十四回 膿包毀敵手 關公巔峰刻第四十八回 勝負無常 第四十九回 計高良心差第五十八回 後生可畏第一百十七回 兩帥不和 亮後難救國第四十六回 計來計往第一百十五回 臣賢君昏 統一衆心第十九回 生死之際 見本性第八十一回 仇上加仇 後生可畏第八十四回 火燒連營 智退追兵第四十五回 殺機四伏第三十四回 隨心所欲不逾矩第八十四回 火燒連營 智退追兵第三回 虎狼之輩 禽獸不如 第四回 亂世無好人第一百十五回 臣賢君昏 統一衆心第二回 官場難混 宮廷不安第八十一回 仇上加仇 後生可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