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險勝

第二日一早,三營已經整裝待發,我騎着馬,心裡甚是不爽。早知道我也叫袁崇煥去打他的老窩,他一個大汗都敢這麼冒險,爲什麼我就不可以。真是越想越氣悶,爲了回敬皇太極,我讓王承恩發飛鴿出去,要人在盛京發佈謠言,說皮島明軍登陸,將與袁崇煥夾攻盛京。作爲前軍的神行營已經開拔了,隨後我所在的中軍也開始往京師行進。不過想到京城中有孫傳庭的三萬多人在,還有十八門紅夷大炮,我相信皇太極怎麼也攻不下。

因爲是背城回軍,倒不擔心滿洲人來偷襲伏擊。洪承疇跟在後面,看到皇上臉色不善,硬着頭皮出言寬解。

“皇上不用擔心,京師戒嚴,各路勤王之師頃刻便至,到時守住京師,滿桂到密雲縣接手後,那滿洲韃子就沒了歸路。皇太極也難以生還到遼東。當年蒙古小王子的幾十萬大軍還不是一樣覆沒在北京城外。”

我心裡覺得有些隱隱不妥,對洪承疇問到:

“你說皇太極既然也知道這樣如此冒險,而且很容易給斷了後路,你說他還會往前衝?!”

洪承疇見我提到這個問題,也正是他思慮了很久的疑點。

“皇上,京師乃皇家之根本,微臣雖有懷疑,但覺得先行回軍較爲穩妥。”

看來洪承疇也是知道這裡面有問題,走了半響我猛然發覺,皇太極不就是攻我必救之處嗎?!不過滿州軍是不可能孤軍深入的,他滿洲就這麼點家底,而且皇太極也在,只要全軍覆沒滿洲也算完了,就算奪得京城,皇帝沒有抓到,外圍幾十萬人馬還不把他們吞了。對於明朝不過是丟了個京城,對於滿洲就是沒頂之災。皇太極是個雄略之人,自不會做如此不留後路之事。黃龍旗也就不過是面旗幟而已。

一定有陰謀,我想如果我是皇太極,自然會先攻下遵化,不管如何,這是條後路。就算進軍失利也可以以騎兵快速退回去。等等,我昨天還命令滿桂出兵剿滅城外面的滿洲人,要是皇太極不過是虛晃一槍,只放過萬人前往京師做個攻打的假相,那滿桂豈不是有死無生,接着再攻了遵化,到時皇太極便可派騎兵在後面追殺三營。

我拉住馬繮,停了下來。回頭問到:

“今天可有探馬回報,那過了密雲縣的滿洲人到底有多少?!”

只見一個偏將出來應道:

“今早接到回報,大約有三萬人過了密雲縣,朝京師方向去。斥候已陸續在探!”

三萬,只是三萬而已!我大喝:

“返回遵化!”

洪承疇見我黑着臉下令也不敢問,只叫傳令官把後軍作前軍,重回遵化城,此時沒有離開遵化多遠,西城門的兵丁見到三營飛虎旗,連忙打開城門。剛進得城內,只聽見北面喊殺陣陣。我忙命洪承疇率軍去馳援,只希望一切不要太晚。

滿洲韃子可是有十一萬人來攻,那剩餘的七萬左右的人馬豈不都還在遵化,我讓滿桂去殺敵簡直就是去送死。雖然我知道歷史的大概方向,但實際上歷史已經開始悄悄發生了改變。歷史上何曾有過繞道密雲的?!又哪有皇帝親征?!

我登上城樓,一眼望去,只見城北天際邊數萬人在奮勇廝殺。

今天一早,滿桂便按耐不住,這幾日來都還沒有出過戰,正想找這一萬滿洲兵的晦氣。看得敵軍靠近,便戰鼓雷鳴,大開遵化城門,滿桂領了兩萬關寧鐵騎,手持長刀,衝了出去。

北門外滿洲兵正準備攻城,突見明軍殺出,翻身便走。滿桂揮軍趕上。走得幾裡,突然滿洲軍中三聲炮響,左右四旗包抄上來將滿桂所領的兩萬人圍在垓心。遼東兵訓練有素,武藝精熟,雖然被圍,卻是絲毫不懼,奮勇抵住滿洲人的進攻。

但是滿洲人足有六萬餘,團團把關寧鐵騎圍住,前赴後繼的一波又一波的向中心涌去。我看滿桂出現危機,無論怎樣都要出兵救援。現在戰場上的兵士應該是皇太極在遵化的所有兵力,爲了快速消滅滿桂,調動所有去圍攻是傷亡最小,速度最快的。估計了下,雙方兵力之比,我軍仍佔優勢,應該有得一拼。不求全殲敵軍,只要把滿桂接應回城就可以了。

“洪承疇,你帶着三營去把滿桂接應回來!”

“皇上,……”

“快去!”

關寧鐵騎是我花了差不多兩年,用百萬兩銀子堆起來的,怎能就這樣完蛋!如果沒有騎兵,我軍則失去機動部隊,無法主動出擊。那麼遵化之戰,最後只能等待滿洲人撤退!

洪承疇見敵軍強悍,雖然自己人多,但是也沒有把握衝過去能勝。距離戰場不到一里後,他命三營成方陣相互爲犄角之勢,保持陣型向滿桂靠攏,這樣防止滿洲騎兵衝過來,將隊伍衝散。自己這邊是重甲步兵,只能穩紮穩打!

很快圍攻的滿洲人發現前來救援的明軍,只見滿洲人的攻勢陡然緩慢了一下,顯然他們的指揮將領看到突來的明軍都吃了一驚。稍過了一會,只見滿軍陣內旗幟招展,很快就分出一軍前,竟有三萬人馬殺奔騰騰前來阻敵!

三營將士看到滿洲騎兵衝了過來,將陣內的戰車推在了前方。這戰車是洪承疇想出來對付騎兵衝鋒的,每架戰車高七尺,長五尺,寬九尺,下面安裝木輪,腳架。戰車的正面有包有鐵皮的擋板,擋板上面插有數十支一尺的鋼針前面的士兵把戰車連成一排,並把腳架打入地下,作爲阻礙騎兵衝鋒的防線。

幾萬騎兵開始奔跑起來後,整個大地都震動起來,轟鳴聲數十里外都可以聽見。前來頂住三營的濟爾哈朗,阿巴泰也非庸人,看到明軍的戰車防線,皮鞭一揮,號角聲一起,三萬人馬陡然從中間分開,向三營兩翼包抄。三營兩翼防守較弱,戰線過長,戰車沒有緊密的連在一起,如今不可能再做變化,火槍手們拿起遂發槍,瞄準了前來的騎兵。

隨着距離的接近,火槍兵果斷的開火,衝在前面的騎兵像斷了線的風箏撞下馬來,然後給後面的戰馬踩成肉泥。衝鋒的騎兵仍不畏死的蜂擁而至,明軍甚至可以看得見衝在前面的騎兵一臉絡腮鬍須。三營的火槍兵放完最後一排槍後,都把火槍分置放在地上,然後拔出腰刀。身後神行營,神樞營的兵士全手持長矛護在神機營人的一旁。

滿洲騎兵很快突進了三營的陣地,也有不少的撞到了戰車上連人帶馬成了刺蝟。衝進去的前鋒騎兵正以爲可以大開殺戒的時候,卻發現了個恐怖的事實。自己的戰馬突然馬失前蹄,一聲哀鳴後,筆直直的倒了下去,地上卻多了兩條血淋淋的馬腿。摔在地上的騎兵驚怒得還沒來得及起身,便給長矛釘死在地上。

滿洲人一向以騎兵爲主,跟蒙古人作戰,馬匹作爲私產,一般都不會想着對方砍馬腿。原先遼東遭遇的明軍一般一打就潰退,哪有膽量來砍馬腿。洪承疇就是考慮這一點,借鑑岳飛打滿洲祖先的經驗,讓神機營的士兵專砍馬腿,神行營的兵士手持長矛,專門對付人,這樣騎兵就無法顧到下面的砍馬人。當年,戰無不勝的大金兀朮的柺子馬軍便是給岳飛這樣硬生生砍掉的。

看到明軍如此狡詐的手段,滿洲人肺都氣炸了,催動馬匹撞進明軍陣中,三營兵士在砍倒騎兵的同時也給撞得死傷一兩個。如此雙方陷入膠着。地面上的兩支大軍已扭成一個縱橫十幾裡的巨大旋渦,這時,誰想撤出戰鬥已是不可能了。打到後面,三營這邊的滿軍開始處於弱勢,地上各種狼藉的屍體已經都已成了騎兵衝鋒的障礙,三營在人數上的優勢開始體現出來。往往騎兵砍殺了個明軍後,便給旁邊的另一個明軍戳死。

而以前滿洲人針對明軍盔甲兩脅的薄弱而進行的斜劈已經沒有特效了,原先明軍的盔甲兩脅是沒有護着的,是以滿洲人專砍兩脅和麪部,使得明軍死傷慘重。後來徐光啓改進了盔甲的樣式,使得兵士不必多做防護。但滿洲人常年作戰而變得悍勇非常,居於弱勢仍死戰不退。

我在城樓上看得心驚,眼前的局勢變得詭異起來。離三營一里處的滿桂仍然無法衝出包圍,關寧鐵騎原先遭受數倍人的圍攻,兵士血戰多時,若非拚着一股血性,早就給滿洲騎兵擊潰了。滿洲人看到前去纏住三營的濟爾哈朗兩人被壓制住,便想快速擊散滿桂,好去四下包抄救援。而滿桂卻是想等着三營滅了三萬騎兵,再來支援自己,是以苦苦支撐敵人的進攻。關寧騎兵捨身忘死的廝殺着,身上的鮮血已經分不清是自己的還是敵人的,腦海中只想着砍,招架,再砍…一柄柄已經砍得捲了刃都是缺口的馬刀,仍不停的揮舞着!

皇太極知道此時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披着盔甲騎馬親臨陣前,揮着戰刀指揮進攻。剩餘的一萬多人看到皇太極親出作戰,士氣大受鼓舞,揮着馬刀便是直衝。滿桂這邊已經不足萬人,苦戰多時全是疲憊之師,滿桂自己身上也帶着十多處刀傷,很快明軍的陣線不斷被壓縮。

我緊緊的握着欄杆,看來關寧鐵騎還是救不到,只能眼睜睜的看着他們被皇太極殺死在遠處。此刻我不得不考慮三營的境地,若是皇太極的剩餘騎兵再加入的話,恐三營也危險。遼東軍給消滅,滿州軍則會士氣大振,而明軍就會倍受打擊。一旦潰散,滿洲騎兵便會分割消滅。現在只有讓三營提前退兵,否則就是全軍覆沒。我直緊緊的盯着被皇太極圍着的關寧鐵騎,準備鳴金收兵,我恨恨的想要用火炮直接轟炸作爲了結。

正當我絕望,要發令時,卻看到皇太極的後軍突然有了騷動,天際邊居然有騎兵呼嘯而來,突入了滿洲軍的後方。我驚喜的望着那些救命的援軍,居然不是明軍的兵服,甚至沒有旗幟!

被圍的滿桂正準備力戰身亡,卻發現有隊萬人許的騎兵衝進了滿洲人的後軍陣中。雖然不成陣型,但是這些騎兵出奇的弓馬嫺熟,絲毫不遜於滿人。當下也奮起指揮剩下的將士配合殺敵,這一萬的援軍是生力軍,在兩邊夾攻下,皇太極給打了個措手不及,已經人馬疲憊的滿洲騎兵抵擋不住,敗退下來。正和三營交戰的萬餘滿洲騎兵看到大汗倉惶敗走,哪還有膽量繼續留着,濟爾哈朗兩人連忙帶着殘餘的兵士繞過滿桂他們遠遁而去。

皇太極帶着殘兵敗將急退了三十里才停下來。他看到死傷慘重的騎兵,一些熟悉的將領全都不在,猛然眼前一黑,吐了口血出來,嚇得周圍的親兵把他抱下馬來救治。

皇太極想不明白,他們定下的計策可以說得是天衣無縫,怎麼就這樣給個小皇帝破去了呢?!在首攻遵化不利後,他知道遵化城內的明軍決不簡單,在騷擾其他鎮時,從抓得的明軍兵士那知道,遵化城內居然是京師的三營和滿桂的騎兵。

於是依照范文程獻上的計策,京師空虛,可派四萬旗兵在離遵化五十里處繞道打下密雲縣,然後分遣一萬兩千人的鑲黃旗由豪格帶領向朱明京師假攻,裝作全軍去打京師。遵化的小皇帝必然會回援京師,就算小皇帝不敢,手下的大臣,兵士都有家屬在京師,勢必會建議回援,確保京師的安全。嶽託率領的兩萬餘人則會在皇帝回京的路上阻擊他們。而留在遵化的必是滿桂的騎兵,是以皇太極命萬人前來誘敵,其餘近五萬人的騎兵在旁待命,滿桂一出戰,便立時把他圍住消滅掉,然後乘勢攻佔遵化保住後路。只要嶽託把小皇帝擋住一兩日,自己便可趕上,到時兩下圍住,那皇帝無城可守還不是手到擒來。

原本計劃極度的成功,特別是密雲縣居然沒有費一箭一兵就過去了,滿桂也出來決戰,但怎麼也想不到,砍殺半天后,三營居然又回來了。而且就在滿洲騎兵即將慘勝的時候,又給一隊不知名的騎兵打得落花流水。是以花了這麼多功夫,眼看就要到手的勝利卻化爲烏有,,揚古利、冷格里、勞薩、圖魯什、葉臣、阿山、薩穆什喀、阿濟格尼堪、伊爾登、吳拜等一些勇將全部戰死,皇太極一時怒火攻心,吐出血來。

而戰後的遵化城外四野裡黃沙浸血,死屍山積。斷槍折戈、死馬破旗,綿延十餘里之遙。我已不忍再看下去了,這回只是慘勝,兩敗俱傷的結局,幸好有支騎兵來幫忙,否則騎兵全軍覆沒,遵化能否守得住也是未知。

回來的將士都疲憊不堪,但仍守在四周戒備。在旁侍立的洪承疇也是一臉的倦色,只有兩眼還有些神采。那支救援的騎兵沒有進城,只是在不遠處收集戰利品。最後回來的滿桂雖然渾身是傷,卻一邊走一邊興高采烈的和旁邊一個漢子在唧唧魯魯的聊着,兩人時不時的發出大笑。

第11章 應對計策第273章 反應第249章 消息第143章 新建船廠第188章 借用第123章 紅袖不添香(下)第159章 朵喀一戰第299章 應勢(下)第60章 收穫第145章 圍困第180章 圖窮匕現第221章 升空第99章 難以兼顧第161章 遷移第3章 巡視三營(中)第148章 都是聰明人第126章 研究院的作用第183章 君臣暗鬥第41章 遼西大雪第132章 一場虛驚第147章 論誰對錯第298章 應勢(上)第171章 疑心重重第135章 再議條件第146章 遼東換帥第131章 家事國事第179章 馬有失蹄(下)第15章 兩方責難第36章 一度失利第35章 皇上也使奸計第201章 另類策略(下)第33章 要保的內閣第100章 危機四伏第79章 多事之秋(上)第59章 損兵折將(中)第250章 反覆第321章 應允第272章 熱鬧第195章 破城(下)第65章 唯一合格第270章 傷兵第127章 不經意之間第11章 年前第17章 接連交錯第13章 遼東局勢第14章 越俎代庖第101章 萬世之法第316章 試探第253章 迴鑾第31章 到收網的時候第288章 重點在南(下)第162章 運糧第82章 夏季攻勢(下)第236章 轉機第154章 樂極生悲第31章 憂天杞人(下)第67章 不進則退第120章 紅顏似知己第62章 偷襲?!第118章 熱鬧詩會(中)第115章 模擬實戰第21章 勇者爲勝第294章 輿論分化(上)第179章 馬有失蹄(下)第105章 非我族類第146章 遼東換帥第20章 戰前風雲第137章 兩向夾攻第124章 身份懸殊第39章 東巡第77章 皇后理事第61章 提前的叛亂第159章 朵喀一戰第126章 研究院的作用第228章 善後處理第83章 揚州風波第220章 惡鬥第253章 迴鑾第186章 疑雲重重(上)第236章 轉機第6章 額哲歸國第313章 觀望第141章 建城伊始第10章 陝西流民第91章 南國方略第80章 喜事第124章 斂財大計第2章 巡視三營(上)第311章 亂子第199章 另類策略(上)第175章 遇見第138章 呼嘯而來(上)第192章 兵臨城下(下)第102章 竭力應對第24章 朝鮮局勢第213章 陰招第245章 詳情第223章 鬱悶女真(上)第58章 損兵折將(上)第98章 廣寧之失(二)
第11章 應對計策第273章 反應第249章 消息第143章 新建船廠第188章 借用第123章 紅袖不添香(下)第159章 朵喀一戰第299章 應勢(下)第60章 收穫第145章 圍困第180章 圖窮匕現第221章 升空第99章 難以兼顧第161章 遷移第3章 巡視三營(中)第148章 都是聰明人第126章 研究院的作用第183章 君臣暗鬥第41章 遼西大雪第132章 一場虛驚第147章 論誰對錯第298章 應勢(上)第171章 疑心重重第135章 再議條件第146章 遼東換帥第131章 家事國事第179章 馬有失蹄(下)第15章 兩方責難第36章 一度失利第35章 皇上也使奸計第201章 另類策略(下)第33章 要保的內閣第100章 危機四伏第79章 多事之秋(上)第59章 損兵折將(中)第250章 反覆第321章 應允第272章 熱鬧第195章 破城(下)第65章 唯一合格第270章 傷兵第127章 不經意之間第11章 年前第17章 接連交錯第13章 遼東局勢第14章 越俎代庖第101章 萬世之法第316章 試探第253章 迴鑾第31章 到收網的時候第288章 重點在南(下)第162章 運糧第82章 夏季攻勢(下)第236章 轉機第154章 樂極生悲第31章 憂天杞人(下)第67章 不進則退第120章 紅顏似知己第62章 偷襲?!第118章 熱鬧詩會(中)第115章 模擬實戰第21章 勇者爲勝第294章 輿論分化(上)第179章 馬有失蹄(下)第105章 非我族類第146章 遼東換帥第20章 戰前風雲第137章 兩向夾攻第124章 身份懸殊第39章 東巡第77章 皇后理事第61章 提前的叛亂第159章 朵喀一戰第126章 研究院的作用第228章 善後處理第83章 揚州風波第220章 惡鬥第253章 迴鑾第186章 疑雲重重(上)第236章 轉機第6章 額哲歸國第313章 觀望第141章 建城伊始第10章 陝西流民第91章 南國方略第80章 喜事第124章 斂財大計第2章 巡視三營(上)第311章 亂子第199章 另類策略(上)第175章 遇見第138章 呼嘯而來(上)第192章 兵臨城下(下)第102章 竭力應對第24章 朝鮮局勢第213章 陰招第245章 詳情第223章 鬱悶女真(上)第58章 損兵折將(上)第98章 廣寧之失(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