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大同會盟(上)

京城裡的百姓被朝廷接二連三的消息所震驚,當然震驚之後這些只是成爲普通百姓的談資,對他們自身並沒有多大的影響。真正有意見的是要去科考的讀書舉,他們自幼束,學的就是四書五經聖人之教,現在要他們跟不入流的胥吏般學那些‘下作’的物事,雖不敢抨擊聖上,但腹誹自然是少不了的。

以京中善書院爲頭的學生紛紛聯絡各行省分會的舉,準備一起商量對策。自古以來,天所言所做都上承天命,下應黎民。如果有什麼差錯,自然是皇帝身邊有小人。衆舉將崇禎朝上的大臣都過濾了一遍,成基命是輔,應當負有主要責任,但成大人自任輔後,兢兢業業的爲大明刷吏治那是有目共睹的。那剩下可攻的自然是禮部尚書溫體仁,此人能官居二品,全都是阿諛聖上。這一次無論是《天工要略》還是太學,都是禮部搞出來的,溫體仁便是禍國殃民的朝中敗類。要想皇上收回聖命,自然要先扳倒溫體仁。衆舉聚在一起就是爲了商議這件事。

甲舉道:“不如我們所有京城的舉一起上書,揭溫體仁這奸臣。”

乙舉道:“不可,聖上爲那奸人所矇蔽,御史們尚書都被留中不,我們尚書也無濟於事。”

丙傲然道:“我們不能妄自菲薄,上書不行,咱們可以到那老賊府上吶喊示威,揭其罪行,讓天下人都知道溫體仁那老匹夫是國賊。”

一講到實際行動,衆學羣情洶涌,丙的話得到了衆人的支持,丁舉人是偏激道:“這有什麼,圍了溫老賊,皇上能知道嗎?!溫體仁一封書信投到巡警司,或者到順天府,馬上就有兵丁來驅散我們。”

丙見自己的主意被駁,不服氣道:“那你說怎麼辦?”

丁舉手臂一揮,微微笑道:“要做就得上達天聽,讓皇上知道我們天下學的心聲,咱們應該聯合天下學罷考!”

“罷考?!”

丁舉的主意一下就把衆人給鎮住了,這可不是開玩笑,罷考不僅是跟朝廷對抗,多的是拿自己的前途來作賭注。丁舉見衆人不出聲,便鼓動道:“怕什麼,反正法不責衆,朝廷難道會將我們所有的學拿去菜市口砍頭不成?!甲兄是我們學院的,你說呢?”

甲舉期期艾艾道:“事關體大,咱們慢慢商議。”

“那丙兄以爲呢?”

丙舉顧左右而言他道:“這個甲兄也說得很有道理!”

罷考這種事情自然要靠所有人行,而且是要有名氣大的人帶頭。丁舉見自己的主意沒有得到衆人的支持不由得泄了氣。衆人正沒有個主意的時候,突然一個學邊走邊喊着進來。

“你們看到沒有,這是&1t;明刊&t;出的號外。號外就是特別刊出來的吧,講的是雜學科跟太學的事情。”說着他揚了揚手中的幾張報紙。

衆人一聽就圍了上來,甲見人多便高聲道:“別擠,找個人來念,聽聽裡邊怎麼說的!”

“我來念!”丁舉越衆而出,他翻看了一下後道:“明刊的主編們倒也開明宗義,一開頭就有篇講雜學科的文章,是張溥寫的!”

“哦,是天如先生寫的,念!”

丁舉咳了聲後對着明刊念道:“題目是&1t;論以何學&t;,下邊就是正文了!

夫國之爲國,君之爲君,臣之爲臣,百姓安之守業,君王受之天命,臣以德輔之君主,各司其職方使國泰民安。夫聖人未出,湯王得伊伊而興商,伊伊匠人也;文王收功於呂尚,卒擅天下而身立爲帝王,呂尚亦爲渭陽漁夫也。伊伊、呂尚其非生而知之,亦親歷親爲所聚哉!

後聖人出而有教無類,隋文開科舉之創,天下儒生得學而優則仕。然聖人之教以德爲先,未能細至諸物。士需遊而學之,方明山川風土,民情世故。昔夫曾適周問禮,在齊而聞韶,至衛而得雅頌,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然士皆可遊乎?聖人言:父母在,不遠遊。寒門學盤纏難籌,諸生困於案臺而不得遊者十之七八。今上下體學之苦,命撰《天工要略》使習之,乃天下學之幸甚!

科舉數百年至今,公卿士大夫研習應試之文,方進朝時問其爲官之道,斷案之法,治河之策,百姓生計皆默然無以應,蓋因未嘗以學,何以知之!後教於翰林問於老吏,其時費焉!官吏不通於政,不明下情,勢無常而計無所出,則民受其困。今天置太學以待諸進士,以良臣幹吏爲師,使之德兼備,乃天下百姓之幸甚!

聖人之教,德也!諸捫心自問,只習四書五經者,有一縣之乎?”

丁舉唸完,衆人一下就沉默了下來。他們都是沒有登科的舉,自然沒有做官的經驗,而明刊中說的卻是爲官後所需的具備的知識。一直來,讀書人都認爲,天取士重德,底下的具體事務自然有底下的人處理,他們只要將經文治好,懂得吟詩作對就有‘德’爲官了,至於其他的‘瑣事’可以慢慢歷練出來。現在朝廷卻提出了一個的用人理念,使德兼顧,既要有德也要有。衆學自然知道何爲之好,哪種有利於民。只是陡然間將雜學置於四書五經之列,讓他們一時難以接受。

明刊號外中除了有各御用文人大家寫文說理,同時還有大篇幅的官場紀實,這都是歷年吏部所累積的資料,講的全是隻懂經文的書呆,在官任上做的呆事、錯事、糊塗事、不僅令人笑,也令人省!

衆學將明刊看完,再也沒有先時的熱血沸騰了。因爲他們無法反駁,事實勝於雄辯。誰能說那些可笑的官員四書五經不熟,詩文不佳。善書院的舉們受早期東林人的影響,都是一羣有雄心,有壯志,想入朝爲官幹一番事業的年輕人。當他們現自己所爭的不過是抱缺守舊,集會頓時煙消雲散。號外給他們的衝擊很大,他們需要時間去接受。好在下一次科舉在三年之後,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去消化。

學們沒有鬧起來,朝廷的言官們--御史在這個月的明刊出來後也集體失聲了。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爲他們也是從進士過來的,裡邊的情形自然清楚,不需要講什麼。再有一個原因就是朝廷在當月的明刊(非號外)上布了皇上跟輔成基命的一段對話,其中就有關於近期忠良的事情。皇上的意思很明顯,爲國捐軀的進英烈祠,貪污者入墨吏堂,賣國誤國者進良知社,而在職兢兢業業辦差的官員就可入忠良。

這個消息一傳出,百官的心思頓時開動起來,如果能入忠良,受春秋祭祀,那就是名流千古。爲臣者不就希望如此嗎?!歷來朝中就有不少大臣爲了博取名聲,不惜誇大言詞跟皇上唱對臺。如今他們不得不三思而行,要是把皇上惹不高興,那些喜好名聲的大臣損失可就大了,是以朝中大臣以祖製爲由上奏摺的人沒有幾個。

在朝廷諸多的動作下,雜學科、太學的改制十分順利的進行。在家休養的大學士韓鑛被啓用爲太學院的副使,只等三年後進士們入學,便走馬上任。

京中在**月份生了許多事情,但絲毫沒有影響到北方的大草原。在大同六十里外的察哈爾部落正在籌備額哲汗的繼位大典,作爲黃金家族的直系繼承人,額哲汗的歸國已轟動了草原。宋獻策按照皇上的旨意,請蘇泰福晉廣帖到漠南的各蒙古部落,讓各部落領到察哈爾觀禮。

距大同近的朵顏部跟喀喇沁部先到達,而遠在黃河以北的鄂爾多斯的大汗額仁沁濟農也在大典前趕到。察哈爾部落現在雖然實力大不如前,但察哈爾部的汗王仍舊是蒙古部落名義上的共主,額哲汗繼位他們不能不來獻禮。大明方面除了宋獻策,大同的守軍也由徐文帶隊來道賀。不過內喀爾喀,科爾沁接到使者的詔書後,並沒有派人前來。蘇泰福晉跟幾個領檯吉商量後,典禮照原商定好的日舉行。

宋獻策跟徐文對此卻是會心一笑,這本就是在預料中的事情!只要等額哲汗的典禮完成,他們就立刻以喀爾喀、科爾沁兩部落不臣的罪名進行討伐!

第304章 復職第170章 驚天計劃第82章 夏季攻勢(下)第136章 網開一面第134章 中央銀行第204章 計劃有變第203章 算計(下)第48章 糖衣炮彈第109章 啓蒙老師第234章 替罪之羊第95章 事發突然第244章 誓約第176章 揭破第141章 建城伊始第68章 京察(上)第55章 壓力第154章 樂極生悲第125章 天助我也第86章 援手第184章 明荷戰爭(上)第20章 戰前風雲第53章 血戰遵化第202章 算計(上)第19章 大同會盟(上)第119章 事與願違第59章 歸來辭去第75章 知己難求(上)第70章 河道第171章 疑心重重第66章 大明傅夫人第160章 強硬政策第85章 南京兵部尚書第12章 意外驚變(上)第17章 皇權造勢(上)第117章 熱鬧詩會(上)第273章 反應第184章 明荷戰爭(上)第46章 宗族第98章 愈演愈烈第5章 親自挑選第246章 遠征第110章 訓練京營第202章 算計(上)第150章 註定的緣分第97章 廣寧之失(一)第224章 鬱悶女真(下)第117章 熱鬧詩會(上)第12章 意外驚變(上)第159章 朵喀一戰第119章 熱鬧詩會(下)第28章 正副失和(下)第271章 指婚第244章 誓約第322章 展望第259章 獨角戲第123章 紅袖不添香(下)第233章 敵酋之死第298章 應勢(上)第24章 朝鮮局勢第55章 壓力第161章 自找麻煩第33章 錦州城內第22章 餘塵未了第8章 南糧北運(下)第82章 夏季攻勢(下)第318章 雙管第64章 暫時的寧靜第169章 後宮聽政第257章 團聚第63章 殺伐第9章 改革開始第187章 不平等條約第215章 整軍再戰第183章 君臣暗鬥第255章 探視第109章 年內計劃第137章 突圍而出第54章 被逼出城第151章 將軍第265章 分工第283章 富餘糧食第318章 雙管第212章 奪氣第103章 再建二軍第77章 皇后理事第111章 攻佔雙方第130章 醉有應得第162章 法不責衆第140章 有點意外第288章 重點在南(下)第100章 危機四伏第82章 夏季攻勢(下)第21章 女真對策(上)第263章 變革之年第4章 巡視三營(下)第113章 暢所欲言第151章 重建察哈爾第18章 雪上加霜第113章 演習開始(下)第259章 獨角戲
第304章 復職第170章 驚天計劃第82章 夏季攻勢(下)第136章 網開一面第134章 中央銀行第204章 計劃有變第203章 算計(下)第48章 糖衣炮彈第109章 啓蒙老師第234章 替罪之羊第95章 事發突然第244章 誓約第176章 揭破第141章 建城伊始第68章 京察(上)第55章 壓力第154章 樂極生悲第125章 天助我也第86章 援手第184章 明荷戰爭(上)第20章 戰前風雲第53章 血戰遵化第202章 算計(上)第19章 大同會盟(上)第119章 事與願違第59章 歸來辭去第75章 知己難求(上)第70章 河道第171章 疑心重重第66章 大明傅夫人第160章 強硬政策第85章 南京兵部尚書第12章 意外驚變(上)第17章 皇權造勢(上)第117章 熱鬧詩會(上)第273章 反應第184章 明荷戰爭(上)第46章 宗族第98章 愈演愈烈第5章 親自挑選第246章 遠征第110章 訓練京營第202章 算計(上)第150章 註定的緣分第97章 廣寧之失(一)第224章 鬱悶女真(下)第117章 熱鬧詩會(上)第12章 意外驚變(上)第159章 朵喀一戰第119章 熱鬧詩會(下)第28章 正副失和(下)第271章 指婚第244章 誓約第322章 展望第259章 獨角戲第123章 紅袖不添香(下)第233章 敵酋之死第298章 應勢(上)第24章 朝鮮局勢第55章 壓力第161章 自找麻煩第33章 錦州城內第22章 餘塵未了第8章 南糧北運(下)第82章 夏季攻勢(下)第318章 雙管第64章 暫時的寧靜第169章 後宮聽政第257章 團聚第63章 殺伐第9章 改革開始第187章 不平等條約第215章 整軍再戰第183章 君臣暗鬥第255章 探視第109章 年內計劃第137章 突圍而出第54章 被逼出城第151章 將軍第265章 分工第283章 富餘糧食第318章 雙管第212章 奪氣第103章 再建二軍第77章 皇后理事第111章 攻佔雙方第130章 醉有應得第162章 法不責衆第140章 有點意外第288章 重點在南(下)第100章 危機四伏第82章 夏季攻勢(下)第21章 女真對策(上)第263章 變革之年第4章 巡視三營(下)第113章 暢所欲言第151章 重建察哈爾第18章 雪上加霜第113章 演習開始(下)第259章 獨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