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一箭雙鵰

皇太極並非不想攻打錦州,他們出兵前制定的戰略目的就是將袁崇煥趕回寧遠。廣寧跟錦州就像是兩座大門,將後金的西進之路死死卡住,他必須將它們拔去。但皇太極沒有想到在廣寧城居然有這麼多的明兵,按照原先的估計,袁崇煥在廣寧最多也不過五萬人馬。誰知,居然有**萬之多。直接導致他們在廣寧的進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最後強攻下來的同時,不僅紅衣大炮損毀了十門,彈藥耗盡,還搭上了傷亡四萬多人的代價。

當然四萬人的損失還不足以使女真八旗傷筋動骨,不過沒了彈藥,再繼續攻打錦州就勝負難料了。皇太極果斷放棄進攻錦州,反正現在會戰的主動權又重回到他的手中,待到彈藥充足再來也不遲。

會戰的損失並沒有影響到皇太極的心情,攻下廣寧城後,他們不僅得到大批明軍運不走的軍糧,還繳獲了三門還來不及引爆的紅夷大炮,這可是從外番購進的原裝大炮,炮身還裝有望遠鏡,性能遠高於他們自己鑄造的。這完全可以抵得上他們損失的十門。再者傷亡的四萬人,這裡邊有一大半是漢人,蒙古人,女真人最多也是傷亡兩萬。能以這樣的代價消滅遼東軍六萬,戰果是讓人滿意的。

除此之外,令皇太極舒心的是:這一次會戰不僅重新穩固了他的地位,還讓他在八旗內獲得了絕對的權力。蠻牛一樣的莽古爾泰最終還是犯了致命的錯誤,讓皇太極找到了藉口,現在只是差如何處置他了。正藍旗成了他囊中之物,他已經想好讓六哥阿巴泰作下一任的旗主。

事情發生在攻陷廣寧城的時候,率部主攻的大阿哥豪格奮力衝進廣寧城後,發現硝煙中已有一隊人馬正在狂攻內城。仔細一看,卻是五叔莽古爾泰帶着他的正藍旗將明軍逼到了內城,眼看明軍就要抵擋不住。

豪格是眼都急紅了!

女真人最重軍功,他雖是大阿哥,但女真汗位的繼承卻不是按漢人一樣立長立嫡的。豪格要想在大汗百年之後得到汗位,就得有過人的功勳在身,而且現在討好皇阿瑪的最好方法也還是立功。

上千門炮彈轟過後,誰都知道廣寧穩可以破城。首功如此輕而易舉,帳內的各部將領都垂涎三尺。他好容易才徵得大汗的同意領兵作前鋒,莽古爾泰插上一腳,他能不着急嗎?!此刻他也無暇去罵人了,連忙揮兵攻城。

莽古爾泰看到氣急敗壞的豪格心裡樂翻了天:“嗬,以爲你阿瑪把老子調到南邊,老子就沒辦法了?現在還不是給我搶了先!”

原來皇太極調他到南門,並沒有給他攻城的命令。衆將總攻廣寧的時候,也沒有招呼他。莽古爾泰知道這是皇太極不願意他立功,故意將他調開的。他聽着城內的喊殺聲,在南門氣得暴跳如雷。後來他看到撤退轟炸後,心思一動,便從南門悄悄繞到東門附近,火炮一停,他們就率先涌了進去。

“你不讓老子立功,老子不會自己來嘛!等殺了袁崇煥,看老子怎麼落你的臉!”莽古爾泰再次揮起馬鞭,讓部下攀牆破城,他要趕在豪格前邊幹掉明軍。

當下兩人指揮着各自的人馬瘋狂進攻!

正待他們都以爲很快可以打進內城的時候,突然城門大開,一支彪軍從內城殺出。明兵各個手持大刀長矛,毫不畏死的衝上來纏住他們。莽古爾泰與豪格心底都閃過一絲懼意,這些明軍完全是在拼命,他們用血肉之軀抵擋住騎兵的衝擊。前面的剛被砍死,後邊的就馬上頂上,有的甚至是毫無躲避的互砍,就連受傷倒下的明軍但還有一口氣在,也拿着長刀砍馬腿……

悍勇的女真戰士面對這種亡命的打法也不得不後退,,好在這股明軍不算多,隨着其他各部的八旗參入,他們在內城外鏖戰兩個時辰後,明軍給磨損殆盡。剩下的殘餘仍舊依靠內城負隅頑抗,還有一些將士已經在破壞軍械輜重。

雖然重新把明軍壓回內城,但莽古爾泰跟豪格大感面上無光,作爲最勇猛的女真將士居然讓人數少於自己的明軍逼退,這還不讓其他將領笑掉大牙。唯一的辦法只有還以顏色,用冷血的屠殺來挽回勇士的面子。正藍,鑲黃兩旗人馬爲了首先殺掉這支明軍的將領開始了瘋狂的強攻,兩軍以命換命的相拼,內城終於被打開了缺口。

莽古爾泰跟豪格一馬當先的衝在了前面,他們都想着要用袁崇煥的首級來錄這頭功。兩旗人馬一直追逐着明軍的帥部,對方的親兵拼死頑抗,從內城殺到了西門,最終他們在城門口下圍住了明軍的主帥。

對方只還剩下幾百個渾身血跡的兵士,站在士兵中間的將領卻是出乎莽古爾泰他們的意料之外,居然不是袁崇煥!

他們先前認爲,能把女真人打得這麼狼狽的只有袁崇煥,所以他們都一致的肯定是袁崇煥在指揮着這支明軍。然而他們看到的主帥卻是一個他們往日絲毫沒有放在眼內,也從沒有跟八旗硬碰的人——吳襄。

如果主帥是祖大壽,他們也不會這麼吃驚。但在他們眼前的人,確確實實是吳襄。這個出乎意料甚至讓他們都愣住了,直到片刻後,一種被愚弄的怒吼響徹天際:殺!

面對數倍於自己的敵人,明軍絲毫不懼,此時已是有死無生,完全是殺一個夠本,殺兩個有賺!困獸猶鬥使得場面異常悲壯,主帥吳襄剛砍死一個金兵的同時,就給莽古爾泰砍到背部,又給豪格刺中腹部,所有的明軍都倒下了,他們的身子下邊也壓着差不多跟他們同等數量的敵軍屍首……——

戰鬥剛結束外邊的士兵還在搜刮戰利品,皇太極坐在汗帳中,冷眼望着帳下爭執的兩個人,旁邊的其他將領都一聲不出的站着。

“首功歸我!”莽古爾泰瞪着大眼,挑釁似的看着豪格。

“歸你?你也不看下人是誰殺的!”豪格毫不示弱的回敬。

“哼,就你這個小毛孩,問問你阿瑪,女真人會不會從別人那裡搶獵物,老子砍了一刀,那獵物就該歸我,你橫插進來,還敢跟我爭!”

打獵的規矩,向來都是誰射了第一箭,就歸誰所有,其他人不得出手。莽古爾泰套用他們女真人打獵的規矩,豪格倒也無法反駁。

“你……阿瑪,莽…五叔說是他出手在前,可混戰中當時誰看到了。他砍到那宋襄的時候,孩兒已經刺中了。最終可是我刺死的,請大汗明斷!”氣結的豪格放棄跟莽古爾泰的爭執,轉而向皇太極申訴。怎麼說,皇太極是他阿瑪,自然會偏向他這邊。

帳內都靜了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皇太極身上,看他如何處置,莽古爾泰冷笑的看着皇太極,他要看看他這個八弟怎麼作這個汗王的!

“你們都是我女真的勇士,居然爲了這小小的功勞爭執不休。本汗問你們,袁蠻子呢?怎麼沒有看見你們將他擒來見我?虧你們還有臉爭!”

皇太極的話帶着汗王的威勢,衆人都不敢出言反駁。

“既然那宋襄是你二人所殺,首功就各錄一半……”

皇太極還未說完,莽古爾泰就沉不住了:“我不服,皇太極你偏袒你兒子。”

話語一出,衆人都嚇了一跳。雖然皇太極的做法有些不妥,沒有想到莽古爾泰敢這麼大膽直斥大汗不對。帳內的氣氛緊張到極點,衆將只怕皇太極發作出來,莽古爾泰就要吃虧。

同在帳內的德楞類是莽古爾泰的同母弟弟,他知道他這大哥蠻勁又犯了,連忙出來扯住道:“五哥,不得對大汗無禮,快點賠罪!”

莽古爾泰正要發飆,沒有想到自己的親弟弟居然站在皇太極一邊,不由勃然大怒。他一甩手,就將配刀拔了出來。

同在帳內的德楞類是莽古爾泰的同母弟弟,他知道他這大哥蠻勁又犯了,連忙出來扯住道:“五哥,不得對大汗無禮,快點賠罪!”

莽古爾泰正要發飆,沒有想到自己的親弟弟居然站在皇太極一邊,不由勃然大怒。他一甩手,就將配刀拔了出來。

衆人怕這蠻牛真幹出什麼事來,連忙將其推出帳外。半會,皇太極定了定神道:

“五哥爲人蠻直,本汗就不跟他計較了,這次廣寧首功就由正藍與鑲黃兩旗平分。不過走了袁崇煥,美中不足啊。”

站在稍後一點的一個小將站了出來道:“回稟大汗,方纔我到南門看過,發現路面車跡龐雜,不少車痕深入一指,可以推斷那些明軍是帶着輜重撤退。”

皇太極看去,出言的是阿巴泰的兒子嶽樂。不由滿意的點了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嶽樂道:“以攻下廣寧時間來計,明軍必然不能遠遁。若大汗派一枝輕騎兵追擊,在到錦州前,應該可以趕上他們。”

衆人聽了都眼前一亮,袁崇煥可就在這股潰兵中,追擊戰又是最好打的了,大汗會派誰去立功呢?豪格也滿懷希望的看着皇太極。

“嗯,分析得有道理!追擊是肯定要的,本汗就……”皇太極略思考了會,將領們的心都提了起來。“本汗就辛苦大貝勒去吧。”

代善沒有想到這麼好的事情落在他頭上,還未表態皇太極接着說道:

“袁崇煥乃我女真大敵,爲人甚是狡猾。二哥勇猛而穩重,這是其他人都比不上的,二哥去,本汗心底放心!”

既然是代善去,其他人也不敢再說什麼,豪格氣鼓鼓的走了。代善平白得了個好處,也喜滋滋的點兵去了。望着出去的背影,皇太極嘴角露出了一絲微笑。在皇太極旁邊一直沒有出聲的範文臣,知道有人要遭殃了。

果然代善出兵沒有多久,皇太極在汗帳內召開貝勒大會,分配這次攻打廣寧的戰果,大大小小的貝勒擠滿了大帳。根據斬首評定,以豪格功勞最大,莽古爾泰次之,代善父子再次之,一路排了下來。分配完後,皇太極道:

“大貝勒不在,他的戰利品本汗先代他拿了,若正紅旗立功回來,本汗就再賞賜一份給他。”皇太極神色甚是高興,他接着說道:“我女真打戰無往不利,重的就是軍法,有功就賞有錯則罰,就是貝勒也不能例外。”

剛還在興高采烈的貝勒們不禁傻了眼,濟爾哈朗早已經得到皇太極的暗示,出言道:“大汗所言甚是,軍令不行何以爲戰!只要是犯了錯,就該受罰!莽古爾泰,你以爲呢?”

莽古爾泰正爲自己被排在第二而不滿,哪管這些,丟了一句道:“我不管這麼多!”

幾個大貝勒表態後,皇太極繼續道:“好!那本汗就說了,這次本汗率十萬人馬前來,又有蒙古兄弟助戰,兵力遠高於明軍,結果卻讓袁崇煥跑了,各位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衆貝勒面面相覷,腳可是長在別人身上的,難道袁崇煥跑了也要怪在他們?!這事要怪也只能怪皇太極自己沒有策劃嚴密,下邊的人又不是沒有出力。但這話沒有人敢吭聲。

皇太極起身掃了全場一眼,沉聲喝道:“莽古爾泰,你可知罪?”

莽古爾泰沒有想到事情居然扯到他頭上來了,原本氣就不順,現在還說他有罪,他憤恚的指着皇太極嚷道:“皇太極你就是專門找我的碴,你說平分首功我也認了,現在還想治我的罪!我有什麼罪,難道你還要殺了我嗎?”

皇太極也不理會他的指責,繼而問道:“你可記得本汗先前命你如何?正藍旗守在南門,無需你們攻城,只要追擊逃兵就可以了。本汗是不是這麼說的?”

“這…”原本還想大鬧一場的莽古爾泰頓時啞口無言,他心急立功,卻把這件事給忘了。不聽軍令就是大罪!帳內侍從見他服罪,立刻將他縛住。

“如果不是你私自帶着本旗人馬撤離南門,袁崇煥又怎麼可能從廣寧城逃逸!雖不追究你在本汗面前口出無狀,私拔佩刀之罪,但不聽軍令,即便是在先父汗面前也不能饒。衆貝勒說,莽古爾泰該當何罪?”

其他人哪敢出聲,濟爾哈朗道:“按違軍令論處,該射殺!”

皇太極踱了兩步纔回到帳中寶座道:“軍令如山,但莽古爾泰是我五哥,都是先汗之子,本汗如何忍心殺之。本汗就求個情,另作處罰!”

濟爾哈朗根本就無視莽古爾泰憤怒的盯着他,代善不在,他最有說話權力:“既然大汗求情,貝勒們自然是同意的,不過爲了嚴肅軍紀,還望大汗嚴懲。”

“嗯,莽古爾泰犯下大罪,不能再當正藍旗主,降爲多羅貝勒調到本汗的正黃旗做個甲喇,戴罪立功吧!另外再鞭笞三十以儆效尤,來啊,立刻執行!”

正黃旗的左右親兵不待莽古爾泰出聲,就將他推到外邊。帳外一直傳來莽古爾泰的怒吼和拳腳聲,衆人都知道莽古爾泰以後再無出頭之日了。

皇太極咳了一聲道:“至於正藍旗不能沒有旗主,咱們女真最重軍功了,就讓六哥阿巴泰接任。阿巴泰英勇善戰,都是先汗的兒子,大夥沒有意見吧?”皇太極停頓了一下,看到沒人發言他就繼續說道:“既然這樣,那就這麼決定了。嶽託的鑲紅旗受損嚴重,就在正藍旗調撥五牛錄過去。”

在衆貝勒的擁戴聲中,正藍旗主的位置就敲定了。德楞類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本就不敢出聲反對。其實不是他一個人記得,所有在場的人都記得,皇太極繼承汗位的時候都盟天發誓,說不輕易改變旗主,即便旗主犯錯,旗主的位置也只能由本旗人擔任。但現在正藍不是他德楞類做旗主,而是調給了阿巴泰。帳內的人都不敢替他說話,德楞類也只好臣服。

衆人出去後,皇太極良久嘆息了一聲:“放走袁崇煥,真是可惜了!”

範文臣出言道:“大汗何必憂心,失土之罪就夠袁蠻子受的了。熊廷弼不也是如此嗎?明朝皇帝也不知殺了多少那些逃回去的將領。”

皇太極點了點頭道:“要不是這樣,本汗也不會讓袁崇煥逃回去。就算明朝皇帝小兒不殺,本汗也會捉住他的,有了紅衣大炮,袁崇煥再也不是敵手。”

他見範文臣沒有搭話又自言自語的說道:“集權,本汗爲了集權,不得已而爲之啊!父汗,你可要體諒我啊。”

範文臣知道皇太極決心已定,便悄然出去了。

第二天,出去追擊的代善回來了。他們追上了明軍,但沒有跟他們交戰。因爲錦州滿桂率着一萬的關寧鐵騎前來接應,代善不願自己的正紅旗也受損失,便悄然回軍。

皇太極意外的好言相勸,還將上好的戰利品送給了他,搞得代善一頭霧水。後來,他聽了莽古爾泰的事後才知道皇太極是在拉攏他。皇太極強行吞併正藍旗,只要代善說話,阿巴泰的位置就做不穩。但拿了人的東西手短,何況人家又給他兒子五牛錄。莽古爾泰又是一個這樣的人,代善只好在這件事上默不表態,德楞類後來找到他,他也是故意裝傻,不敢替莽古爾泰出頭。

攻陷廣寧三天後,皇太極否決了衆將請戰的要求。他將廣寧城徹底毀去,帶着衆將返回瀋陽。在返還途中,莽古爾泰意外在遼河落水,連屍首也沒有撈着。回到瀋陽沒有多久,德楞類也奇怪的死亡。此時整個金國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此番出征帶回了幾十萬石的糧食,多爾滾兄弟又是捷報傳來。誰會去注意一個沒有兵權的潦倒貝勒呢?唯有大貝勒將一切看在眼內,那一絲絲的陰冷常將他半夜驚醒,他不得不爲他的子孫想想後路了。

第109章 年內計劃第62章 醞釀第146章 合縱之策第112章 孰是孰非第8章 南糧北調(中)第188章 一線機會第117章 熱鬧詩會(上)第268章 不化之人第115章 模擬實戰第100章 另有打算第297章 報紙第171章 聽案(上)第261章 駐兵第30章 憂天杞人(中)第128章 遠方客人(上)第242章 勸說(下)第90章 說服第200章 另類策略(中)第127章 不經意之間第210章 攻與不攻!第59章 歸來辭去第72章 南轅北轍第312章 將計就計第201章 另類策略(下)第55章 壓力第251章 會師第113章 暢所欲言第2章 是夢非夢第105章 疑點難點第218章 又見陷阱第305章 御史大人第288章 重點在南(下)第114章 預設奇兵第99章 廣寧之失(三)第205章 全局分析第139章 呼嘯而來(下)第59章 歸來辭去第81章 夏季攻勢(上)第149章 三敗林丹汗第264章 兩位國公第260章 召回第115章 吃虧買賣第67章 臣子的無奈第278章 決裂(上)第4章 巡視三營(下)第35章 攻城初戰第44章 皇子第77章 皇后理事第149章 三敗林丹汗第254章 到京第285章 構建平衡第309章 請旨第238章 條件第124章 身份懸殊第81章 行路難第192章 下任首輔第47章 驚惶失措第59章 歸來辭去第75章 逼迫第1章 夜看明書第187章 疑雲重重(下)第132章 一場虛驚第123章 紅袖不添香(下)第171章 聽案(上)第112章 演習開始(上)第38章 朕是校長第178章 藉口手機站第91章 南國方略第120章 紅顏似知己第182章 比試第258章 冊封第102章 處理結果第8章 南糧北調(中)第102章 竭力應對第320章 説客第45章 募捐第24章 朝鮮局勢第19章 大同會盟(上)第29章 憂天杞人(上)第106章 京師調兵第315章 鐵案第29章 安南之行第167章 圍城第33章 要保的內閣第221章 升空第273章 反應第131章 混水摸魚第133章 方案圖紙(上)第44章 進犯朝鮮第167章 今日免朝第131章 家事國事第231章 取與舍第108章 操炮之術第150章 註定的緣分第117章 熱鬧詩會(上)第298章 應勢(上)第28章 正副失和(下)第53章 血戰遵化第90章 收與不收?!第152章 暢談局勢
第109章 年內計劃第62章 醞釀第146章 合縱之策第112章 孰是孰非第8章 南糧北調(中)第188章 一線機會第117章 熱鬧詩會(上)第268章 不化之人第115章 模擬實戰第100章 另有打算第297章 報紙第171章 聽案(上)第261章 駐兵第30章 憂天杞人(中)第128章 遠方客人(上)第242章 勸說(下)第90章 說服第200章 另類策略(中)第127章 不經意之間第210章 攻與不攻!第59章 歸來辭去第72章 南轅北轍第312章 將計就計第201章 另類策略(下)第55章 壓力第251章 會師第113章 暢所欲言第2章 是夢非夢第105章 疑點難點第218章 又見陷阱第305章 御史大人第288章 重點在南(下)第114章 預設奇兵第99章 廣寧之失(三)第205章 全局分析第139章 呼嘯而來(下)第59章 歸來辭去第81章 夏季攻勢(上)第149章 三敗林丹汗第264章 兩位國公第260章 召回第115章 吃虧買賣第67章 臣子的無奈第278章 決裂(上)第4章 巡視三營(下)第35章 攻城初戰第44章 皇子第77章 皇后理事第149章 三敗林丹汗第254章 到京第285章 構建平衡第309章 請旨第238章 條件第124章 身份懸殊第81章 行路難第192章 下任首輔第47章 驚惶失措第59章 歸來辭去第75章 逼迫第1章 夜看明書第187章 疑雲重重(下)第132章 一場虛驚第123章 紅袖不添香(下)第171章 聽案(上)第112章 演習開始(上)第38章 朕是校長第178章 藉口手機站第91章 南國方略第120章 紅顏似知己第182章 比試第258章 冊封第102章 處理結果第8章 南糧北調(中)第102章 竭力應對第320章 説客第45章 募捐第24章 朝鮮局勢第19章 大同會盟(上)第29章 憂天杞人(上)第106章 京師調兵第315章 鐵案第29章 安南之行第167章 圍城第33章 要保的內閣第221章 升空第273章 反應第131章 混水摸魚第133章 方案圖紙(上)第44章 進犯朝鮮第167章 今日免朝第131章 家事國事第231章 取與舍第108章 操炮之術第150章 註定的緣分第117章 熱鬧詩會(上)第298章 應勢(上)第28章 正副失和(下)第53章 血戰遵化第90章 收與不收?!第152章 暢談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