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東方的思想與智慧

中華民族素以悠久歷史而聞名於世。在生存與發展的歷史進程裡,我們的先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這當中,中國哲學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習中國哲學,無論對於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或對於個人的思想素質修養而言都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如何進入中國哲學的宏觀殿堂呢?立場不同,路徑也就存在許多差異。不過,有一種不可忽略的事實,那就是:此等凝聚着先民生存智慧的傳統哲學在相當程度上乃與山水結下了不解之緣。假如我們能夠通過思想符號中的山水性靈來思索中國傳統哲學的內蘊,那將是別有一番情趣的。

今天我們有的專家不承認“中國哲學”或“中國有哲學”,認爲中國頂多有“思想”。這些學者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中心主義、黑格爾主義的影響。其中有的人的根據是“哲學只有一個”,他們把近代以來的歐洲哲學(或者將其追溯到古希臘亞里士多德)作爲普遍的哲學,以此作爲“哲學”的唯一範式、標準、尺度,因而不承認非西方的民族有哲學。其實所謂一般、普通的哲學或哲學只有一個,第一是說不分東方西方的哲學,所講的概念或道理,或哲學中的真理都是普遍的;第二是對不同的族羣、不同時空的哲學心態中的共同問題或方法的抽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東聖西聖,心同理同。凡是人類各族羣的活動,總有一些觀念在指導,有些觀念是相通的,而且有觀念就有普遍性。這是其共性的或是具有可比性、可以通約的方面。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哲學觀念是有差異的,哲學觀念總是通過具體的民族生命表現的,因而又是特殊的。

哲學是人們關於宇宙、社會、人生的本源、存在、發展之過程、規律及其意義、價值等根本問題的體驗與探求。在遠古時期,各個大的種族、族羣的生存樣態與生存體驗相類似又不盡相同,人們思考或追問上述問題的方式也同中有異,這就決定了世界上有共通的,又有特殊的觀念、問題、方法、進路,有不同的哲學類型。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幾個大的典範文明,各有不同的方式,其哲學有不同的形態。古代中國、印度、希臘的哲學是其中的典型。不僅今天所謂中國、印度、西方、中東、非洲的哲學類型各不相同,而且在上述地域之不同時空中又有不同的、千姿百態的哲學傳統,並沒有一個普遍的西方的或世界的哲學,所有哲學家的形態、體系、思想都是特殊的、各具個性的。

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3)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6)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4)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1)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2)第四編·第一章 龔自珍和魏源的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3)第四編 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中國哲學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1)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1)第三編·第二章 張載的唯物主義思想 (1)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2)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4)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3)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2)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3)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2)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3)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3)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3)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3)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1)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5)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3)第四編·第一章 龔自珍和魏源的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1)第一編·第二章 孔子與儒學的發展 (2)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5)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2)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4)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3)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2)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1)第二編·第六章 裴和歐陽建的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4)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2)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2)第三編·第二章 張載的唯物主義思想 (2)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六章 《易傳》與《管子》中的積極思想 (2)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1)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1)第四編·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1)第四編·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2)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2)第四編·第一章 龔自珍和魏源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4)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2)第三編·第二章 張載的唯物主義思想 (1)第四編·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1)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3)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1)第二編·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 (2)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2)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2)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1)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1)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3)第四編·第七章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1)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1)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3)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2)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1)第二編·第六章 裴和歐陽建的哲學思想 (2)第一編·第二章 孔子與儒學的發展 (2)第三編·第二章 張載的唯物主義思想 (2)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2)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4)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7)第三編·第二章 張載的唯物主義思想 (2)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1)第三編·第七章 羅欽順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1)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2)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4)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3)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2)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3)第三編·第七章 羅欽順的哲學思想 (3)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1)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6)
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3)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6)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4)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1)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2)第四編·第一章 龔自珍和魏源的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3)第四編 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中國哲學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1)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1)第三編·第二章 張載的唯物主義思想 (1)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2)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4)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3)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2)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3)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2)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3)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3)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3)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3)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1)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5)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3)第四編·第一章 龔自珍和魏源的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1)第一編·第二章 孔子與儒學的發展 (2)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5)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2)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4)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3)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2)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1)第二編·第六章 裴和歐陽建的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4)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2)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2)第三編·第二章 張載的唯物主義思想 (2)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六章 《易傳》與《管子》中的積極思想 (2)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1)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1)第四編·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1)第四編·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2)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2)第四編·第一章 龔自珍和魏源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4)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2)第三編·第二章 張載的唯物主義思想 (1)第四編·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1)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3)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1)第二編·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 (2)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2)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2)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1)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1)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3)第四編·第七章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1)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1)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3)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2)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1)第二編·第六章 裴和歐陽建的哲學思想 (2)第一編·第二章 孔子與儒學的發展 (2)第三編·第二章 張載的唯物主義思想 (2)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2)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4)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7)第三編·第二章 張載的唯物主義思想 (2)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1)第三編·第七章 羅欽順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1)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2)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4)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3)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2)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3)第三編·第七章 羅欽順的哲學思想 (3)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1)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