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5章 步步帶坑

眼看皇帝的婚期日近,衆臣也考慮到時間有些緊迫,行程安排起來有些侷促,再一個皇帝儀仗出出進進太過擾民,且年終事情又多,大家都去陪祭,朝廷非得癱瘓不可。而小皇帝也言,朝中老臣衆多,每日車馬勞頓不說,便是陪祭身體也吃不消,因此大家也就坡下驢,開了個會商議一番,以爲如此也合禮法,太后也就準了皇帝所請,將年終大祭和告廟之事一併辦理。

當然這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情,大臣們知道陪祭是個辛苦活兒,不僅早出晚歸,且儀式冗長,只是起來跪下就能累個半死,能偷懶爲何不偷懶;至於小皇帝怎麼想的,他們也十分清楚,一者是心疼錢,二者其也是不耐煩這些儀式。既然如此,又何必自尋煩惱呢!

意思是這個意思,不過這個理由是說不出口的,自然要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因此經過慎重考慮,中書省和尚書省及臨安府聯合發文告知百姓:因天下初定,國事繁重,爲節約國孥,不擾百姓,陛下決定年終大祭一切從簡,儀仗削減三成,與告廟一併舉行。經查閱典籍,上合天道,下合民意,與禮相合,太后諭準!

“讀書少挨欺負啊!”趙昺卻恨不得扇自己倆嘴巴,他突然意識到自己被那幫老油條給耍了。

確切的說是自己被利用了,原來依照慣例太后頒下諭旨,則由太常寺選擇吉日吉時,大學士撰寫祭文,並有禮部官員給趙昺講說禮儀和規矩,而他就是從禮部官員的口中想明白了一些事情。讓他剛剛還爲自己得計而沾沾自喜的好心情也頃刻一掃而光,不禁暗恨自己爲何小時候沒有多讀些書,以致屢屢掉進坑裡。

說起來郊祀就是在郊外祭祀天地,也是中國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國家盛典,但是,由於歷史的演進,郊祀制度本身,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就隨之不斷地產生變化。先秦時期,是郊祀制度的原始鼎盛時期。而秦漢時期,則是其政治成熟時期。魏晉南北朝,由於中國政治上的分裂及少數民族的侵入,郊祀制度空爲具文。這是郊祀制度的衰落時期。隋唐時期,是郊祀制度的恢復講求、重新立制的時期。而五代和兩宋,則是郊祀制度的政治變異時期。

從形式上看,郊祀制度自漢以來,每歲親祀天地,或合或別已不可常矣。至唐代開元以前,郊祀的舉行亦無定製,也是參錯無定期。到唐開元中,始定每歲常祀皆有司攝事,一如三代舊典。郊天之禮,唐制:每歲冬至圜丘、正月上辛祈谷、孟夏雩祀、季秋大享,凡四祭昊天上帝;親祀則並設皇帝祇位。

然而,宋代並不是一承不變地因襲着唐制,特別是在親郊制度上。首先在郊祭的時間上並非依照唐制一年一祀,時間並無定製,直到真宗年才改爲三年一祀,成爲定製。而傳到趙昺這,其還是繼位八年來第一次舉行郊祭,不過他也不是開了先河之君,而是大宋歷代皇帝早就壞過規矩。

大宋祭祀制度的改變應該是源於明堂制度的產生,且出於偶然。仁宗皇祐二年,應當進行郊祭,可由於日在至晦,應當宜有所避的緣故,宰相宋庠便請季秋大饗於明堂。趙昺覺得仁宗肯定也跟自己似的見有空子可鑽,便偷懶了,詔罷當年冬至親祠南郊之禮,有事祭祀於明堂,此後就漸成制度,使宋代的親郊從室外走進了室內,明堂逐漸成爲親郊的重要禮制。

要知道郊祀是把儒家天命思想具體化的禮儀,郊祀是中國曆代都要講行的國家重大典禮,而遵禮又是儒家治國的重要依據。對於禮制的變化,宋人自然也能強烈地感受到。哲宗時任禮部尚書的蘇軾就提出了宋禮“皆非周禮”的看法,並指出:

“古者,一歲祀天者二,明堂享帝者一,四時迎氣者五,祭地者二,享宗廟者四。此十五者皆天子親祭也。而又朝日、夕月、四望、山川、社稷五祀及羣小祀之類,亦皆親祀。此周禮也”。而宋代,天子親祀卻“三歲一郊”。“夫周之禮,親祭如彼其多”,‘今之禮,親祭如此其少”;“古者以親祀爲常禮”,而“今世以親祀爲大禮”。

薦饗太廟、祭祀祖宗,是僅次於祭祀天地的東西。連宋人自己也說:“謹按百王之禮,沿革不同,而祀天地於郊丘,祀上帝於明堂,祫祖宗於太廟,此三者萬世不易之禮”。據周禮規定,宗廟之祭有二:一爲正祭,即時享、禘祫是也;一是告祭,即國有大事,告於宗廟;皆由人主親行其禮。

然而,自漢以來,禮制墮廢。郊廟之祭,人主多不親行。至唐中葉以後始定製:於三歲一郊之時,前二日朝享太清宮、太廟,次日方有事南郊。宋因其制,於第一日朝享景靈宮,第二日朝享太廟,第三日於郊壇或明堂行禮。

告祭如此,正祭又如何呢?按宋代制度,太廟歲以四孟月及季冬凡五享,朔望薦食薦新,三年一祫以孟冬,五年一禘以孟夏”,但宋代的正祭爲常祀,雖祫禘大禮,亦命有司攝事。累朝惟仁宗嘉祐四年十月親行祫禘禮一次而已。宋人對此是有些不滿的。

富弼在《上仁宗乞親行祫禘大禮》中說:國朝崇奉祭祀,嚴而不瀆。每三歲天子必親行南郊之祀,其於祀天之道可謂得禮。獨於宗廟,只遣大臣攝行,時享而已,親祀未講,誠爲缺典國史所書親享太廟,大率皆郊前之祭。然此乃告祭”;蔡襄也曾批評仁宗:“周制,四時享親之禮有九。今寺觀則車駕一歲再臨,未嘗薦獻宗廟,非奉先教民意!”寧臨幸寺觀而不薦獻宗廟,這確實違背了傳統的宗法精神。

趙昺覺得既然儒者們感受到了禮制的變化,卻又爲何沒有堅決反對,而是採取了妥協的態度呢?他當然不會相信祭祀制度的變化只是表面上的變化,其中定然有深層次的東西在其中。現代人只要學過幾天政治的人就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道理,因而他覺得‘禮’,既然作爲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麼便是與社會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化有着密切聯繫的。

果然在趙昺的百般詢問下,禮官給出了個模糊不清的答案,可其在解釋中引用了仁宗在答覆蔡襄的批評時的一句話,其言:“三歲一祠郊廟,而賚及天下。若歲親行之,則人有覬賞之心。朕朝夕奉三聖御容于禁中,未嘗敢怠也”。這真可謂一語道破天機——皇帝並不是不想、而是不敢親自主持正祭。因爲親祀所需的高額花費迫使其不敢去!總而言之就一句話——都是缺錢鬧得。

對於皇帝親祀其實不止是弄點貢品,御駕親往拜祭,花點小錢那麼簡單,其實還有三件事要做:一者郊而四赦;二者蔭子;三者親祀賞賚。

趙昺對於‘四赦’還是知道的,一爲常赦,其赦免範圍爲除十惡、鬥殺、劫殺、謀殺併爲己殺人者,及放火、官典犯正枉法贓至死不赦外,其餘罪鹹赦除之;;二爲大赦,凡大赦及天下,釋雜犯死罪以下。甚則常赦所不原罪,皆除之;三爲曲赦,惟一路或一州,或別京,或畿內;四爲德音,則死及流罪降等、餘罪釋之,間亦釋流罪。

在這個問題上,趙昺以爲郊而肆赦的主要功能還是爲了緩和階級矛盾。其實換個角度看,大面積的實施赦免也反映出階級矛盾的空前激化。因爲宋朝一直實施重稅,進而造成爲數衆多的、已喪失償還能力的農民、商人、中小地主,使得他們因此成爲罪犯。

而如此不僅使得階級矛盾激化,且喪失了民心,失去統治基礎。而爲了緩和這種日益尖銳的矛盾,除去赦免之外,是別無它法的,進而也給喪失生產能力的人以喘息再生的機會。且把這置於親祀的場合,無疑又直接表現着天子的慈悲,還能爲皇帝塗脂抹粉。

蔭子則實際上就是一種變態的世襲制,這是在中國歷史上處處都可以找到影子的。但把它作爲親祀制度的政治附加,親祀蔭子在宋代已有一個本質的變化。這是優待以士大夫爲主的統治階級的政治思想,在親祀制度中的反映,也是封建特權思想在親祀制度中的反映。

不過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宋人一般都贊同有所限制,而不像在“郊而肆赦”的看法上存有明顯的對立。即使蔭子也是造成冗官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官僚階層纔是這項制度的最大既得利益者,自然不會有人真心的去反對,否則便會受到羣而攻之。

至於親祀賞賚則是賞賜軍隊官兵。此屬於起於唐朝的‘舊例’,但賞賜的範圍有限,僅爲衛隊和儀仗隊。不過到了五代時期賞軍的範圍就大爲擴大了。在趙昺看來其實可以視作皇帝和軍隊交換特權的一個政治條件,而宋朝之所以還要繼續維持這項制度,他以爲純粹是太祖趙匡胤篡權奪位後留下的心病。

實際上,正是五代連綿不斷、此伏彼起的兵變,給趙匡胤留下難以抹去的陰影,而他代周立宋也是在五代以來長期戰亂局面以後建立起來的,使得其在親祀賞軍問題上形成這種欲行不忍、欲罷不能的窘迫局面,但也漸漸固化,形成了制度,也成爲皇帝親祀的主要政治內容。

賞軍花費巨大,也就導致南渡以後,當郊祀之年,因爲貲用不足不得不權停郊祀,只享明堂。有人便會想皇帝是不是傻啊,改用朝廷的名義進行不就可以將花費轉移出去了嗎?但是趙昺卻會說,你才傻呢!其實在他看來作爲宗教活動的祭祀,其實發展到此刻性質已經發生了異變,原來作爲宗教活動的一些政治附加——赦免、蔭子、賞賚——卻逐漸變成了主要內容。

因此,與其說宋代的親祀大禮是宗教活動,還不如說是借用宗教形式而舉行的政治活動,是皇帝用以提高個人迷信的國家盛典。且將此置於親祀的場合,亦正是封建專制主義進一步加強的政治特點在郊祀制度中的反映。一切恩賞都冠以皇帝的名義,無疑就提高了皇帝的地位。然而又由於隆重得太過分,使得常祀的地位下降了,親祀的地位上升了,同時又造成了國家在財政上的危機。

琢磨透了這件事情,趙昺也就想通了一件事情,什麼祖宗家法不可更改。就連一脈相承的傳統禮法在實際中都不斷的在演變、在異化,又何來亙古不變的家法,不過是他們以此作爲阻礙自己革新的藉口罷了,而之所以如此也正是因爲自己的所爲傷害了他們的利益。

“他們打得一手好算盤!”而此次自己親祭皆是以皇帝的名義進行,當然所費也皆出自內藏庫,這對於趙昺本就已經空了的錢包可以說是雪上加霜,這不得不讓他懷疑這又是一個坑,自己若是失去了左右國家財政的能力,必然要向朝廷要錢,那時候再有人蔘自己隨意浪費國孥,就不再是誹謗聖上,那是實打實的要老實聽喝了。

當下的趙昺覺得自己走到了地雷陣中,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稍有差池就在腳下炸響,自己都不知道會崩出個什麼東西來,但受傷的肯定是自己。而他也明白這只是剛剛開始,隨着形勢的發展皇權與相權的爭鬥將更爲激烈,卻非隨着他的意志爲轉移。

趙昺也知道自己這個皇帝要當下去,就無法擺脫政治鬥爭的漩渦,要不斷的去戰鬥,也就應了那句生命不息戰鬥不止,與天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這就是當皇帝的宿命,也是他的使命,終生擺脫不了的夢噩……

第1406章 發展基調第243章 備戰第684章 真相與否第946章 ‘騙子’第1096章 引狼入室第006章 製藥第540章 有種還來第1226章 打與不打第1251章 兩廂對比第840章 國之戰略第1372章 暗有所指第583章 恕朕無禮第1340章 經營有道第1297章 是騾是馬第421章 衡量第1415章 太學有亂第218章 良師第143章 安瓊策(二)第1130章 一馬當先第800章 暗流第1057章 心知肚明第1211章 戰爭迷霧第927章 反思第164章 真相第1188章 另闢蹊徑第591章 有問題第1108章 訛來的第1393章 不辨不明第948章 意外之喜第022章 不妙第933章 不好乾第270章 熱粘糕第496章 人情味兒第670章 人非人第814章 致命武器第170章 點撥第1098章 推演第022章 不妙第160章 效率第450章 擇機而動第1199章 憂慮難消第384章 自作孽第460章 私鹽販子第1421章 母子同心第495章 安撫第1035章 時代抉擇第164章 真相第1040章 能否可用第837章 求變第296章 不妥第1253章 匪盜來襲第703章 同心第516章 進逼不止第589章 好日子第293章 作秀有風險(一)第210章 落水第1373章 帝王心術第964章 生死之間第100章 入城第204章 勇士號(三)第723章 崩潰第1224章 決意突圍第648章 因時就事第800章 暗流第329章 衝突第1168章 新秀出場第866章 誰服誰第1426章 不同往昔第1087章 兵敗如山第611章 勝券在握第1260章 危險信息第004章 感冒第1066章 瓜州鎮第1026章 聯合作戰第1053章 事出非常第499章 有錢難買第1045章 諸事不順第487章 鬆弛有度第958章 大有不同第979章 能咋地第870章 舊事重提第1278章 朕也無奈第496章 人情味兒第1469章 我也有田第253章 心難平第1050章 看似廢話第014章 夢中局第1003章 經世致用第925章 命運無常第406章 瞬息萬變第400章 有警第393章 扯謊第526章 血祭第439章 歪理邪說第175章 變通第137章 只取一文第658章 二遍苦第1281章 謀事在人第1386章 緣起學爭第1103章 夾城失守
第1406章 發展基調第243章 備戰第684章 真相與否第946章 ‘騙子’第1096章 引狼入室第006章 製藥第540章 有種還來第1226章 打與不打第1251章 兩廂對比第840章 國之戰略第1372章 暗有所指第583章 恕朕無禮第1340章 經營有道第1297章 是騾是馬第421章 衡量第1415章 太學有亂第218章 良師第143章 安瓊策(二)第1130章 一馬當先第800章 暗流第1057章 心知肚明第1211章 戰爭迷霧第927章 反思第164章 真相第1188章 另闢蹊徑第591章 有問題第1108章 訛來的第1393章 不辨不明第948章 意外之喜第022章 不妙第933章 不好乾第270章 熱粘糕第496章 人情味兒第670章 人非人第814章 致命武器第170章 點撥第1098章 推演第022章 不妙第160章 效率第450章 擇機而動第1199章 憂慮難消第384章 自作孽第460章 私鹽販子第1421章 母子同心第495章 安撫第1035章 時代抉擇第164章 真相第1040章 能否可用第837章 求變第296章 不妥第1253章 匪盜來襲第703章 同心第516章 進逼不止第589章 好日子第293章 作秀有風險(一)第210章 落水第1373章 帝王心術第964章 生死之間第100章 入城第204章 勇士號(三)第723章 崩潰第1224章 決意突圍第648章 因時就事第800章 暗流第329章 衝突第1168章 新秀出場第866章 誰服誰第1426章 不同往昔第1087章 兵敗如山第611章 勝券在握第1260章 危險信息第004章 感冒第1066章 瓜州鎮第1026章 聯合作戰第1053章 事出非常第499章 有錢難買第1045章 諸事不順第487章 鬆弛有度第958章 大有不同第979章 能咋地第870章 舊事重提第1278章 朕也無奈第496章 人情味兒第1469章 我也有田第253章 心難平第1050章 看似廢話第014章 夢中局第1003章 經世致用第925章 命運無常第406章 瞬息萬變第400章 有警第393章 扯謊第526章 血祭第439章 歪理邪說第175章 變通第137章 只取一文第658章 二遍苦第1281章 謀事在人第1386章 緣起學爭第1103章 夾城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