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9章 孤獨的背影

蔡卞說道:“我朝軍隊現在這麼厲害?”

宋朝軍隊真有這麼厲害嗎?

這樣的表現,能說不厲害嗎?但當真厲害嗎?

大家一起惘然了。

“也不是這麼厲害,但也不是象以前那樣懦弱。很早以前我與章質夫就分析過,三國士兵真正的戰鬥力相差並不那麼大,如果我軍深入到敵境,準備不當,必會大敗,但敵人深入到我境,準備又不當,也會大敗,所以纔有了淺攻戰術的由來。”

“其次西夏多騎兵,有速度優勢,我朝多步兵,沒有速度優勢,往往還會各自爲戰,即便朝廷於緣邊諸路置了安撫經略使,總掌數州軍的軍政財大權,以便利於統一調度,但因爲才能不足,調度不當,依是各自爲戰。所以前面多次戰役,敗多勝少。”

“不過西夏用兵有一個最大的特點,稍大一點的會戰,兵力最少在十萬人以上,甚至三十萬人……想一想真遺憾哪,我朝這麼多戰爭下來,只是伐夏時,動用了三十萬軍馬,餘下的,動用十來萬軍隊,就算是驚天戰役了。”王巨詮釋道。

蘇轍等人啞笑。

勝了,大家心情也輕鬆了。

王巨這並不是譏諷宋朝,而是譏諷西夏的窮兵黜武。

“所以一旦將他們擊敗,往往就是大捷,就象張亢等將發起的府麟路保衛戰……”

西夏動不動就以十萬兵馬爲起步,只要宋軍勝了,也意味着最少啃掉西夏兩三萬以上的兵力了。

“問題是他們始終佔據着速度優勢,所以如果將他們這個速度優勢破解,又大捷的話,將是超級勝利。”王巨這樣說。大家也就會意了。

蔡挺與王巨主持的大順城保衛戰,先是於華池水淹夏軍,然後藉助大順城。將西夏軍隊一切爲二,大敗西夏軍隊。一是破開了西夏的兵力優勢,二是利用大順城相阻,破開了西夏速度優勢。

後面王巨主持的慶州戰役更復雜,也更輝煌,不過道理是一個樣了,今年連番大捷還是一樣,特別是鳴沙城一戰,將西夏主力軍隊利用那個古怪的迷魂陣吸引到鳴沙城中。再用火攻,導致西夏後方兵力空虛。並且樑乙逋的主力軍隊深陷於平西砦下,速度快也沒有用,山道崎嶇,又進入宋軍埋伏當中,不但發揮不了騎兵的優勢,也不易逃出生天了。

“知己知彼?”趙頊問。

“中的也,但這也是必須的,如果自己與敵人的短處長處都不知道,盲目作戰。如何能勝利呢?但十年之內,即便臣不去陝西路,也不對西夏進一步用兵。西夏也休想動輒就出動十萬兵馬侵略我朝了。”

這不是一個笑話,但大夥卻一起笑了起來。

王巨開始說正事了,也是他臨行前最後一道詔令。

那就是從利州路遷徙一萬戶赤貧百姓來北方。

利州路共十餘個州軍,三十幾個縣,三十幾萬戶百姓,如果看面積,以及州縣的數量,人口不算太稠密。

不過利州路除了僅一千多平方公里的漢中盆地外,餘下的就是茫茫的山區了。考慮到這個因素,看似人口不稠密。實際人口很稠密了。造成這一因素,主要是巴蜀三次大動亂(王全斌入川時全師雄起義。李順王小波起義,趙匡義小舅子符昭壽屬下王均的造反),皆沒有波及到這一地區。

人煙多了,又多是山區,因此也成了宋朝的貧困地區。

但王巨選擇這裡,還有兩個原因,相對於巴蜀內腹地區,這裡地勢比較高亢,不象巴蜀內腹地區那麼溫暖,百姓能適應於西北的氣候。

其次這裡有許多山區地形,包括秦嶺的南麓地區,綿延千里的大巴山,百姓貧困,民風剽悍,這種民風,遷於西北,纔不會受當地羌人的欺負。

捷報傳來,西北還沒有使會州安定下來,古烽臺戰役纔剛剛結束呢。

不過會州肯定被宋朝拿下了,本來西夏人煙就越來越稀少了,特別是會州位於前線地帶,再加上樑乙逋的燒殺擄掠,導州會州出現了大量真空地帶,不僅是會州,以前的平夏城周邊葫蘆川地區,同樣人煙稀疏。

人多了不好,但人太少了,無疑更不好。

шωш● тtkan● C 〇

所以遷徙一萬戶百姓過來,充塞這一帶的人口。而且這一帶還有許多河流,有大量水草豐美的場所,給羌人就當成放牧場所了,但漢人過來了,就可以種植,糧食,在未來西北幾年乃是關健的關健。即便王巨拿下西夏與湟州,叛亂與戰爭還得要持繼數年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也要遷徙部分百姓過來。

但這還不是要點。

此次遷徙只是一個嘗試。

經過這幾年的慘戰,西夏人煙越來越少,現在又在執行着宋太祖的策略,將大量西夏百姓搶先脅迫,遷徙到渭源,或環慶路與鄜延路安置,那麼未來,西夏有許多地方空無人煙。

那時則會從河東陝西內腹人煙稠密的地區,大量地遷徙漢人過去開墾種植,甚至平定湟州後,還會以保捷軍與邊軍或弓箭手的名義,遷徙許多百姓前往湟水與澆河地區,遷徙百姓的數量可能多達二十幾萬戶。

漢人數量增加,才利於治理,同時王巨想要實施民族融合政策,蕃漢一家,首先的前提,當地必須要有大量漢人,並且又能疏散部分地區人煙過份稠密所帶來的種種壓力。

但實行時,肯定有很多意外發生的,這次遷徙,便能發現許多問題,也就能提前想辦法化解這些問題,爲以後大規模遷徙打下良好的基礎。

並且這次遷徙,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從彼岸帶來的許多雜糧,漸漸在陝西路推廣了,這些耐旱作物的推廣,也利於農耕文明的漢人在北方生存。

章惇笑道:“太保。你將唐太宗的政策全部推翻了。”

“自秦朝統一天下以來,最出色的帝王無疑就是光武大帝與唐太宗,他們許多長處值得借監。如唐太宗的文武兼治,量才而用。重視民生,不過人無完人,唐太宗雖接近了完人,但也不是完人,比如他與吐蕃的和親,送給吐蕃大量工匠,使得吐蕃立即進入文明時代,成爲唐朝大患。這種壯大外敵的事,我朝再也不能做了。比如這個民族安置……”

李世民將北方與西北緣邊地區全部胡化了,所以給了安祿山謀反的土壤,並且有了西夏產生,於是現在王巨反其道而行,儘可能地使緣邊地區漢化,就包括廣南西路。

大家都是一家人了,也就沒有那麼多問題了。

“說到壯大外敵,陛下,諸公。臣又說到胡僧。”

幾十個天竺大和尚終於來到京城,入駐相國寺,引起許多百姓關注。甚至一些江淮地區的佛教信徒都來到京城,前去相國寺朝拜。百姓也就算了,有不少大臣也去湊熱鬧。甚至在高滔滔督促下,趙頊不顧王巨反對,在宮中接見了這些大和尚。實際呢,這些大和尚連漢語都不會說,然後他們說佛法,他們從大理帶過來的通譯就在邊上翻譯。

得到皇帝重視了,於是許多富人湊錢。讓這些大和尚在相國寺連辦了好幾場大法會,反正王巨是不能急了。

“胡僧還好一點。佛教教義不那麼激進,他們宣傳佛法。也多少感化百姓積善行德,不過一旦臣僥倖將河西走廊拿下,絲綢之路得以暢通,那麼西域諸國必然會派使者前來朝拜我朝。”

“陛下,諸公,還記得太宗之時,那時我朝還沒有丟失西北,因此許多胡人來朝拜我朝,有的是真使者,但大多數是真商人假使者,冒以使者名義,將賣不掉的商貨,當成貢品交給我朝,換回不菲的賞賜。其實真相是,我朝強大了,不用什麼賞賜拉攏,自然而然就會有萬國來朝,我國弱小了,即便有賞賜拉攏,也未必有多少國家來朝拜我朝。所以強壯自身,纔是關健所在。無論來多少使者,我朝還是我朝,一個使者不來,我朝還是我朝。因此一旦打通絲綢之路,還望各位,切莫再犯以前的錯誤。來了,是客人,招待就可以了,但不必接受什麼貢品,那麼我們稍稍拿一些大宋的特產賞賜,或者授於一些階官就可以了。否則我朝就可能陷入虛名之中,甚至犯下唐明皇晚年的錯誤。”

不會這個問題不大,王巨又看着趙頊說:“陛下,從此君王不早朝,是白居易寫的。平時陛下於延和殿接見的大臣無外乎只有少數重臣,就象現在這樣。所以君王要早朝,才能廣開言路,以便兼聽則明。”

“此外不僅是早朝,唐明皇寵愛楊貴妃,連早朝都不去了,況且是政務。於是李林甫變成了一隻勤奮的小蜜蜂,爲了處理國政,連晚上都睡在了政事堂。”

大夥聽到小蜜蜂時,又笑了起來。

“臣給殿下開講時,刻意說了這個權利的分配,比如我朝,政務到了中書,小事由中書舍人等官員決之,大的政務由中書宰執決之,再由門下審議,但真正重大的軍國大事,還是交給陛下處理,重大的詔令,也還是由陛下下達,兩制審議草詔,這樣,權臣就不會亂國。唐明皇不早朝,不決國政,全部交給李林甫決策國政,等於是唐明皇將皇帝的權利也下放給了李林甫,終成唐朝大亂。”

“說得好,”趙頊道。

“陛下,不過宋仁宗親政之初,是如何病倒的?非是象富弼所說的那樣,親近女色病重的,而是仁宗親政之初,大事小事,皆親力親爲,即便現在中書有蔡公,有範公,還有臣,也不能一一決策所有軍政事務,況且是仁宗一個人?陛下,這纔是一種合理的權利分配。”

後來的史上還真有兩個鐵人這麼幹過,一個是朱元璋,並且挺了過來。

還有一個就是雍正,結果僅十三年,就活活累死了。

這是王巨擔心自己走後,趙頊不放心。又象他早年那樣,每天處理許多事務,以他現在這個身體。那麼說倒下就倒下了。

不過不能直接說,皇上。你決策一些重大的軍國大事就好了。

於是王巨反過來說,先說李隆基晚年的君王不早朝,再調過來頭說宋仁宗親政後累倒的故事,趙頊能容易接受。

王巨又說最後一件事。

“朝廷以前安撫各蠻族蕃族,往往用錢帛向各蠻首蕃首買安,但結果是這些蕃首蠻首手中力量越來越強大,反而讓許多人慾壑難填,產生了野心。因此臣在南方改土歸流。朝廷可以惠民。這個民是所有的百姓,包括所有的屬於我大宋的蕃人蠻人,但不是那些極個別的蕃蠻首領。只有這些百姓生活溫飽一起得到保障,即便有幾個野心的酋首,也翻不起大浪。”

“然而就是臣僥倖將西北平定,未來必然還有一些人叛亂,此外想要使西北徹底安定,不僅選派合理的官員(指各知州知縣必須由武將擔任),以及合理的民族融政策,還要使他們生活變好。必然要撥款興修道路水利,教導他們先進的耕種,這樣一來。從今年起,一直到未來五六年裡,平定兩國的戰役花費,鎮壓叛亂的戰役花費,遷徙百姓的安置費用,以及興修道路水利的費用,在這幾年內,朝廷的財政會一直很緊張。”

這一條必須講清楚的,否則到時候又有人做文章了。

“不過只要渡過這幾年。整個陝西路百姓得以解放,也可以陸續地裁減部分禁兵。至少陝西路大量的保捷、弓箭手、義勇、蕃兵與蕃強人壯馬,能裁減大半。也不用擔心浩大的宋夏戰爭費用了。就算兵費不減少,以現在的財政狀況,到時候同樣也會產生大量盈餘。”

“陛下,故臣在中書與幾個相公說過,到了那時,國家還不能鬆懈,因爲還有一個河工。想要徹底治理黃河,只有臣說的那個策略,但那樣,河工會十分地浩大。所以臣說,得花十年時間,這樣民力不緊張,財力也不緊張。河工竣工後,國家纔可以說真正進入小治。”

“並且一旦河工竣工,我朝會更加完善,那時候朝廷就可以廢罷所有苛捐雜稅,甚至四等戶以下者的兩稅,也能全部減免了。”

至於三等戶以上的百姓,那都是小地主,中地主與大地主了,寬免他們的兩稅,腦袋壞掉不成。

不過這項花費可不少。

各州縣的支移加耗究竟有多少,因爲不計三司賬冊,難以統計。

但王巨在地方上擔任了多年的地方官員,能在心中做一個估計,最少不低於一千萬貫,並且還是新貫。

如今兩稅被王巨一一寬減到了三千八百萬,其中四等戶以下者最少佔據着兩千五百萬,不要問三等戶以上者佔地有多少,能指望他們交納多少兩稅?

這個兩千五百萬,折成新貫,也將近兩千萬貫了,並且不減免則罷,一減免各州縣的小金庫與各種浮費便一起冒出水面。

所以想做到這一點,國家一進一出之間,將會減少三千五百萬貫的收入。

王巨將這些賬目大約估算,略說了說後又道:“不過那時南方三路能略略向朝廷輸血了,那麼以現在的財政狀況,國家每年還能產生一兩千萬貫的盈餘,並且這還沒有將節約的兵費與西北戰爭所產生的費用計入其中。而且這麼做,也會有效地打擊各地豪強的兼併。”

四等以下戶者,不交兩稅,三等以上戶者卻繼續交納兩稅,那麼這個兼併價值也就不大了,當然就會起到了王巨所說的打擊兼併之作用。

“也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到時候說不定有更多的大主戶將自己名下產業劃成四等戶五等戶。不過這樣做,終是違法的,不能公開的。若到了那地步,國家才能稱爲從小治向大治邁進,也可以與文景之治相媲美,甚至可以超越之。”

“從介甫公變法,再到臣之完善矯正,至少在國家財政稅賦上,我朝已經煥然一新,然而有一個最最重要的前提,切莫將這種制度破壞掉,建設難催毀卻很容易。但催毀後再想建設就困難了……”

這是說給所有大臣聽的。

那麼以後高滔滔想做什麼。則會遇到極大的阻力。

不過許多大臣也聽出王巨話外之音,在這幾十年內,不要想收復什麼燕雲了。這也說明了王巨的冷靜與清醒。但他們想錯了,收不收燕雲得看雜糧在遼國的推廣。如果所有女真人從馬背上下來,那纔可以收燕雲。收復失敗,頂多兩國惡化,以遼國現在的情況,是威脅不了宋朝的,收復成功,那無疑是千好萬好。

但女真人不從馬背上下來,依然保持着那種剽悍的民風。王巨真忌憚啊,這可是兩次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有幾個遊牧民族做到了?

“可能各位有人認爲我杞人憂天,爲何我對岐國公十分推崇?非是岐國公對我的提攜之情,熙寧變法後,引起各方爭議,直到岐國公主政時,變法雖在繼續着,可爭議聲卻漸漸小了下去。”

“我朝非是沒有頂級權臣,可趙普公下去也就下去了。盧多遜下去也就下去了,寇萊公下去也就下去了,那怕丁謂下去同樣也就下去了。但文公人雖在池州。卻一直讓我十分忌憚。爲何?無論趙普公,還是丁謂,他們身邊只有幾個,文公身後卻是一大夥人。”

“家和萬事興,況且是國家。黨爭之害,從東漢到唐朝,無論那本史書都可以看到,陛下,臣並且堅持認爲。一旦文公再度爲相,必然將臣制訂的許多制度一一推翻。”

“文公年高。在南方終是不妥,朕即日下旨。讓他致仕吧。”趙頊委婉地說。

但毛用,只要司馬光與文彥博不死,王巨心就不安。

不過宋朝就是這種制度了,難道下令將這兩個傢伙處死不成?

“範公,論理財之才能,你在宋朝不是翹楚,爲何陛下以你爲相?正是你性格溫和,想用你調節各方關係,使國家平靜,黨爭彌解。請切記之。”

雖然王巨做事手段十分強硬,不過臨行前這一番顧全大局的言語,也讓一些大臣感動。

王巨又看了看大夥,其他的也沒有什麼好交待了,便說道:“臣說過,三年爲相,改善朝廷財政狀況,陛下也竭力支持,但還有許多,臣沒有實現,這讓臣慚愧萬分。不過三年之約也快到了,因此臣到中書略略交待,再將遷徙百姓的詔令下達,臣就要去陝西了。”

…………

“陛下,太保昨天天黑時分連夜出京城了。”一個小黃門稟報道。

昨天王巨回到中書,頒發遷徙百姓的詔令,同時交接,朝廷又授於王巨陝西九路經略安撫使,多了三路,河西路,靈夏路與湟州路,但被王巨推辭了。

畢竟還有一個遼國,他們可不想西夏被宋朝滅掉的,九路的什麼,太過招搖。

在王巨堅持下,朝廷授予王巨陝西六路安撫經略招討使,並且後面補了一句,總掌西北軍政事務。

一耽擱,天色便臨近黃昏了,王巨下值,也就是從這一天起,王巨再也不是宋朝的宰相了。

然後王巨回到家中,立即收拾行李,實際行李也早收拾好了,只是要準備馬車,將行李裝上馬車,一大家子,除了留下看守宅子的幾名僕役外,餘下的一起藉助夜色降臨,出了京城。

這樣走了,彷彿做賊一般似的。

但王巨也無奈,他大約在端午節後前去陝西的消息,在京城早傳開了,就連家中買菜的僕役去了菜市場,都有許多百姓堵上來問。

如果大大方方地離開京城,說不定許多京城百姓夾道相送,甚至挽留的啥。

若是王巨去了彼岸,相送的,挽留的百姓排到了密州,那也無所謂,反正王巨不回來了,相反,送的百姓越多,越能證明他的政策深得人心,也就越不容易破壞。

那麼到了高滔滔死後,趙煦親政,進一步改良,自己那時沒有意外,仍會活着,也可以寫信指點趙煦,只要自己在海外不做什麼國主,趙煦不會排斥的,宋朝就會進一步向良性方向轉變。

但現在不行,送的百姓越多,越會有人做文章。

看一看,那麼多百姓被王巨蠱惑住了。又掌控着陝西路幾十萬精兵猛將,如果王巨想造反,大宋就改天換地了。

並且這種輿論又讓趙頊產生疑心。大事休矣。

於是王巨象做賊一般離開京城。

趙頊哪裡想到王巨這種心思?俺疑心得到這地步麼,他自己也不相信哪。

本來他還打算今天早上召見王巨。然後帶着羣臣相送,最少送出宣德門吧。

現在王巨卻走了,這讓趙頊惘然若失。

更關健的是,王巨在朝中,無論文政或武功,有什麼爲難的,將他召來問一問,馬上就得到解決。

因此王巨這一去。趙頊彷彿心中少了一塊極重要的東西。

他忽然想到了王巨說的一句話:“我或許只是一個西北窮山溝的野孩子,許多人不歡迎……”

想到此處,他莫明的一陣心酸,於是離開延和殿,來到宣德門城樓上,向西方眺望,這時他彷彿透過鱗比櫛次的千萬重房宅,看到了一個孤獨的背影漸漸消失在天際。

他喃喃地說了一句:“王卿,非是你負朕,而是朕負你啊。”

不但他。許多大臣以及京城百姓聽聞王巨悄無聲息地離開京城,心中皆感到不捨與悲傷。

其實這正是王巨所需要的,最好整個大宋一起覺得對不起他。那麼他在西北,纔不會有人做文章呢。

然而司馬光與文彥博這兩個老傢伙一直不死,卻讓王巨噁心了。

“前面就是陝州了,”王巨對車中的妃兒說道。

這一行速度比較快,只是剛剛在三門峽逗留了一下。

三門漕運乃是未來西北戰爭的命門所在,王巨也十分關心的,不過富紹庭在三門做得不錯。王巨隔着黃河,看了看後,一行人迅速向陝州出發。

遠遠地一行人迎出陝州。

有人說王巨大度。但有人說王巨小心眼,實際王巨還真是小心眼。

就象太學。王安石改革科舉,太學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但王巨的弟弟。他的兒子,在太學皆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因此王巨這次回來後,再度改革了科舉,也不是原來的三級科舉,更不是王安石繞人的六級科舉,而是四級科舉,正好是三年一次,第一年各縣舉行童生試,由各縣縣學的教授擔保,若是沒有縣學者,則由各縣主薄查看其人學問,再由這些主薄擔保,那麼就可以參加童生試了,不能什麼人都去科舉啊,而且有了擔保人,那麼一些宵小或逃犯或品性不好的人,則無法進入考場。

這樣做的目標是進一步甄別,減輕各州解試的負擔,而且現在道路交通落後,有一些學子家庭貧寒,又不知天高地厚,跑到遙遠的州城去參加解試,多少給家人帶來了經濟壓力。

現在不用去州城,只要去縣城就可以了。童生試都考不中,還談什麼解試?

第二年秋闈解試,解試結束,送到京城參加冬天的省試,第三年春天參加殿試。

但童生試要的只是一個擔保人,不問有沒有在縣學州學就讀過,只要以前沒有惡劣的事蹟,有一定的學問,那怕是自學成才的,皆可以參加。

這次改革,科舉更完善,但太學也就再度悲催了……

還有那次王巨從南方回來,在成都府遭到不公平的待遇,相關的官員,包括成都府路的通判,以及提舉使與轉運使或刑獄使,後來也一一遭到朝廷的冷遇。

所以這次王巨一路所過之處,各州縣的官員都迎出了城門。

王太保,俺們可是熱烈歡迎你啊。

陝州的知州卻是王巨的老熟人,曾布,司馬光回到老家,仍不安份,王巨刻意將曾布調到陝州,以毒攻毒!

兩人見面寒喧了一番。

第二天王巨做了一件大家都想不到的事,一家人繼續呆在陝州,王巨卻騎馬渡過黃河,來到司馬光的老家,然後求見司馬光。

司馬光閉門不出,不過他也擔心王巨給他穿小鞋子。

雖然王巨不結黨,但他現在的影力甚至超過了當初的韓琦與文彥博,況且陝州知州曾布又是王巨的好朋友,這同樣也是一個小人。實際司馬光想錯了,王巨雖然與曾布很早就結識了,然而關係一直不冷不淡,更談不上什麼好朋友。

於是司馬光閉門不見,司馬康卻出來了,他說道:“家父身體不舒服,望太保見諒。”

其實即便如此,司馬光也等於掃了王巨的面子。

大門關上,派一個養子從後門出來,算什麼?

不過在喜歡擺資歷的司馬光心中,還以爲給了王巨面子。

王巨掃了一眼圍觀上來的村民,只說了一句:“司馬公說我去陝西,遼國就會出兵侵犯我大宋。我現在去陝西了,看看遼國會不會發兵攻打我們大宋?”

是否發兵,王巨不好說,但就是發兵,也要到王巨正式伐夏,西夏危在旦夕時,遼國纔可能會發兵。

現在肯定不會發兵的,那怕王巨滅掉阿里骨,頂多可能會將那個契丹公主要回去。

司馬康平靜地說:“太保位極人臣,何苦與一個垂弱的老人計較?”

說完,一拂衣袖,又從後門進屋了。

此時不言,勝過千言萬語……但王巨也不氣,後面還有一個大戲等着上演呢,這個老傢伙,不將他氣死,王巨不安心哪。(。)

第810章 黑白顛倒第776章 與活人鬥,與死人鬥(中)第608章 下馬第45章 奇蹟之戰(二)第791章 九丐十儒第837章 三明第322章 小痛痛第481章 李秉常的種第456章 拿捏(上)第196章 破\處(下)第295章 四駕馬車第512章 死亡樂章(一)第526章 開胃菜(上)第223章 誰更蠻橫誰更狂(下)第78章 不合格第772章 不殺第499章 清洗第568章 隱患第149章 東華唱名(下)第337章 白衣女子第269章 那一公第321章 松溪第368章 文韓富,呂韓範第162章 立威(下)第586章 值得第62章 六拜(下)第864章 最後三十里第280章 不早死第685章 撈人第519章 死亡樂章(八)第471章 迷宮(上)第660章 漁翁第862章 崩第359章 聰明人第816章 響第137章 快意恩仇(下)第557章 最美麗的攻城第468章 旅(上)第772章 不殺第609章 兇狠第95章 第一躍(五)第689章 待發第237章 三百斤第151章 弟仇(上)第843章 朔正第169章 大功績(上)第781章 真正的助手第417章 請求第403章 私軍(上)第379章 不可行第433章 默契第614章 兩朝元勳第495章 會戰開始(下)第662章 破城第815章 溫馨第828章 青丹谷第782章 捨得第73章 自作孽第472章 迷宮(中)第417章 請求第47章 奇蹟之戰(四)第783章 如履薄冰第738章 哭第782章 捨得第28章 高人第513章 死亡樂章(二)第695章 第三個(上)第179章 兄弟第260章 屹立(下)第817章 一波波第362章 竊賊第492章 夜襲第380章 桑弘羊第813章 青唐第一名將第437章 大人物第734章 愛國人士(下)第60章 拒第378章 新語第304章 獻舞(上)第264章 朱序(上)第539章 會戰(四)第792章 大捷(上)第672章 南帝第69章 泄密者第161章 立威(上)第99章 王巨的妙計第597章 兩難之地第814章 狗不如第237章 三百斤第533章 天都天都!第413章 總向愁中白第865章 黑暗之劍,光明之心(上)第584章 東明縣(上)第646章 長城(下)第296章 胡鬧(上)第98章 祭父第841章 一土蓋天第16章 人情第377章 平戎策第850章 磨古斯
第810章 黑白顛倒第776章 與活人鬥,與死人鬥(中)第608章 下馬第45章 奇蹟之戰(二)第791章 九丐十儒第837章 三明第322章 小痛痛第481章 李秉常的種第456章 拿捏(上)第196章 破\處(下)第295章 四駕馬車第512章 死亡樂章(一)第526章 開胃菜(上)第223章 誰更蠻橫誰更狂(下)第78章 不合格第772章 不殺第499章 清洗第568章 隱患第149章 東華唱名(下)第337章 白衣女子第269章 那一公第321章 松溪第368章 文韓富,呂韓範第162章 立威(下)第586章 值得第62章 六拜(下)第864章 最後三十里第280章 不早死第685章 撈人第519章 死亡樂章(八)第471章 迷宮(上)第660章 漁翁第862章 崩第359章 聰明人第816章 響第137章 快意恩仇(下)第557章 最美麗的攻城第468章 旅(上)第772章 不殺第609章 兇狠第95章 第一躍(五)第689章 待發第237章 三百斤第151章 弟仇(上)第843章 朔正第169章 大功績(上)第781章 真正的助手第417章 請求第403章 私軍(上)第379章 不可行第433章 默契第614章 兩朝元勳第495章 會戰開始(下)第662章 破城第815章 溫馨第828章 青丹谷第782章 捨得第73章 自作孽第472章 迷宮(中)第417章 請求第47章 奇蹟之戰(四)第783章 如履薄冰第738章 哭第782章 捨得第28章 高人第513章 死亡樂章(二)第695章 第三個(上)第179章 兄弟第260章 屹立(下)第817章 一波波第362章 竊賊第492章 夜襲第380章 桑弘羊第813章 青唐第一名將第437章 大人物第734章 愛國人士(下)第60章 拒第378章 新語第304章 獻舞(上)第264章 朱序(上)第539章 會戰(四)第792章 大捷(上)第672章 南帝第69章 泄密者第161章 立威(上)第99章 王巨的妙計第597章 兩難之地第814章 狗不如第237章 三百斤第533章 天都天都!第413章 總向愁中白第865章 黑暗之劍,光明之心(上)第584章 東明縣(上)第646章 長城(下)第296章 胡鬧(上)第98章 祭父第841章 一土蓋天第16章 人情第377章 平戎策第850章 磨古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