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

此起公案,顧誠先生認爲純屬一羣風流公子哥之間爭風吃醋所致:

阮大鋮政治上失意,借寓南京編演新戲,交結朋友,聲歌自娛,這在當時的留都也是極平常的事。不料,顧杲、吳應箕、陳貞慧這批公子哥兒看得老大不順眼,心想秦淮歌妓、鶯歌燕舞乃我輩專利,阮鬍子來湊什麼熱鬧。崇禎十一年(1638)八月,他們寫了一篇《留都防亂公揭》廣泛徵集簽名,對阮大鋮鳴鼓而攻之,文中充滿了危言聳聽的不實之詞。阮大鋮掛名“欽定逆案”,有口難辯,一敗塗地;陳貞慧等人自以爲痛打落水狗,功德無量(24)。

這一事件的起因,此案主事人之一的陳貞慧,在其《書事七則》中有一章《防亂公揭本末》記敘頗周,其曰:

崇禎十一年戊寅,吳次尾(吳應箕)有《留都防亂》一揭,公討阮大鋮。大鋮以黨崔、魏案論城旦,罪暴於天下。其時氣魄尚能奔走四方士,南中當事多與遊,實上下其手,陰持其恫喝焉。次尾憤其附逆也,而嗚騶坐輿,偃蹇如故;士大夫繾綣,爭寄腹心,良心道喪。一日言於顧子方(顧杲),子方曰:“杲也不惜斧鑕,爲南都除此大憝。”兩人先後過餘,言所以。餘曰:“鋮罪無籍,士大夫與交通者,雖未盡不肖,特未有逆案二字提醒之,使一點破,如贅癱糞溷,爭思決之爲快,未必於人心無補。”次尾燈下隨削一稿,子方毅然首倡。

以此觀之,則顧老之言誠爲是。

阮大鋮“借寓南京編演新戲,交結朋友,聲歌自娛”,交往者雖不乏當朝名士,然亦全憑一己才氣之佳,方入張岱、文震亨等人之法眼,包括史可法、範景文等人,也均是以詩會友之來往。即便在其所創作的戲曲之中,也毫無陳貞慧、吳應箕等人所說的“恫喝”囂張之意,反是藉此連連討饒不已,陳寅恪謂其“至所著諸劇本中,《燕子箋》、《春燈謎》二曲,尤推佳作。其痛陳錯認之意,情辭可憫”,此誠爲實情,於此可見其人並無跋扈之跡。

其實陳貞慧說得很清楚,四公子和吳應箕等人看不慣的,不是其他什麼,乃是因阮大鬍子區區一個帶罪被廢了多年的安徽鄉下佬,跑到南京不老老實實安分守己地在家呆着,卻四處交遊,其所作詞曲暢行於各種通宵達旦之歌茵舞席上,還竟然非此不歡;而“流傳演唱,與東嘉、中朗、漢卿、白、馬並行”,又得“識者推重,謂……實得詞家正宗嫡派”,阮家戲班更是冠絕當時,號稱金陵第一;兼且其門庭若市,“南中當事多與遊,……嗚騶坐輿,偃蹇如故;士大夫繾綣,爭寄腹心”,風頭之健一時無雙。

這叫他們這些常年混跡於秦淮河上的大才子們顏面何存,又怎麼咽得下這口氣?

所以他們不爽了。

說白了,便是因阮大鋮才氣太高、人氣太旺、風頭太健之故。

在陳貞慧等人發動之前,風聲已經漏出去了。因爲他們是搞的大串聯,人多口雜,走漏風聲是難免的。

阮大鋮是個聰明人,當然知道強龍不壓地頭蛇的道理,況且他也不是什麼強龍,只不過是條擱淺的小水蛇;而要對付他的這羣人也不是蛇,乃是人中龍鳳貴公子,其中沒幾個是他能惹得起的。

所以他先去求侯方域,也就是《桃花扇》裡的主角侯朝宗,因爲他和侯方域的父親侯恂有舊,侯方域算是故人之子。

他出錢出人請“畫中九友”之一的楊文驄,也就是《桃花扇》中爲李香君作畫的楊龍友,天天請李香君和侯方域出遊,一面撮合侯、李情緣,一面試圖請侯方域居中周旋,爲自己說幾句好話,結果爲侯方域所拒(25)。

據陳貞慧之子陳維崧的《冒闢疆壽序》以及吳偉業的記載,當時所謂“高門子弟,才地自許者”,雲集南京“刻壇(土單),立名氏”,其中以陳貞慧、侯方域、冒襄爲三人,因其“皆貴公子也”。三人凡出遊則“必置酒召歌舞。金陵歌舞諸部甲天下,而懷寧(阮大鋮)歌者爲冠,所歌詞皆出其主人”,這幾位貴公子也素知阮大鋮歌舞班子之名,於是“漫召之”。於這“漫召”二字,可以想見其時三人態度之倨傲。

阮大鋮知道自己“素爲諸先生詬厲也。日夜欲自贖,深念固未有路耳,則亟命歌者來,而令其老奴率以來。是日演懷寧所撰《燕子箋》”,即陳寅恪先生說“痛陳錯認之意,情辭可憫”之曲。

阮大鋮巴巴地命他的戲班子趕來上演這一出,其哀求告饒之意溢於言表,那麼陳貞慧、侯方域、冒襄三人又是什麼態度呢?

陳維崧大約是諱言先人狂態,又知道這是他依附的冒襄之平生得意事,所以說是一定是要說的,不過就說了個沒頭沒尾,只道那晚三人“醉而且罵且善”。這三人稱善的,自然是阮鬍子戲班的歌舞、詞曲之妙,那他們罵的又是什麼?

吳偉業記此事比較周全,倒是有說:

(阮大鋮)知諸君子唾棄之也,乞好謁以輸平生未有間。會三人者,置酒雞鳴埭下,召其家善謳者,歌主人所制新詞,則大喜曰:“此諸君子欲善我也。”既而偵客云何?見諸君箕踞而嬉,聽其曲,時亦稱善。夜將半,酒酣,輒衆中大罵曰:“若璫(魏忠賢)兒媼(客氏)子,乃欲以詞家自贖乎?”引滿浮白,拊掌狂笑,達旦不少休(26)。

俗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幾位公子哥兒高興,要召人傢俬家戲班來給自己歌舞助興,別人來了,也唱了,且滿臺賠罪之意唱到半夜,聽過享受完了,也就罷了。誰知道這幾位卻不然,而是拊掌狂笑,開始當衆大罵對方是“璫兒媼子”,說你以爲用這種調調自贖就算了嗎?還足足叫罵了一晚上。這等做法不免過於刻薄,實在是辱人太甚、激人太過,無怪乎阮大鋮後來耿耿於懷沒齒不忘,終於在上臺後大肆報復。

而陳貞慧、冒襄、黃宗羲等人指控阮大鋮最主要的罪狀,是說他陷害左光斗、魏大中等人,並引魏大中之子魏學濂之說以爲言,指其“父兄死於懷寧(阮大鋮)”(27)。

據《明史》記載,阮大鋮與魏大中爭奪吏科都給事中之職,與顧憲成、趙南星、高攀龍、楊漣、魏大中等人產生矛盾,爲天啓四年春;同年六月,楊漣上書彈劾魏忠賢;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等人獲罪被削,是冬十一月。

本傳雲其在天啓四年春爭得吏科都給事中之職後,上任一月就辭官急歸鄉里,此後魏大中補入吏部,到楊、左諸人下獄死後,阮大鋮才被複召爲太常少卿至北京,上任數月旋即又去官。即使按此大略時間計算,阮大鋮最遲在天啓四年三、四月已離京返回安徽,一直到天啓五年楊、左諸人下獄後,他才復歸北京。而楊、左等六君子以三月獲罪,六月方全部到獄,因此阮大鋮到京最早也是天啓五年三月後。

然當時楊漣以二十四大罪攻魏忠賢,帶動朝野羣起響應,至於國子監師生千餘人一起聲援上疏,魏忠賢的境地甚至一度頗爲危險,所以雙方一斗就是近半年,期間誰也無必勝之把握,形勢極爲複雜。

在這種情況下,哪怕是身在北京的官吏們都未必看得清形勢,要說阮大鋮一介辭職回鄉的閒人,身在安徽卻參與了北京如此重大而又形勢不明的朝廷爭鬥,並選擇附應魏忠賢構陷楊、左等東林魁首,以阮大鋮之心思機巧,還有當時全靠腳力奔波落後的通信、交通水準,恐怕甚難令人信服。且魏忠賢之必殺楊、左、魏等,實爲魏、崔等人之夙願,蓋因楊、左、魏等人攻殺太厲之故,說遠在安徽的阮大鋮於其中起了重要作用,至於魏大中父子死於阮大鋮之手,不免過於兒戲,此其一。

其二,《明史》之《閹黨列傳》中,有王紹徽者,於泰昌時“被劾引疾,尋以拾遺罷”,到啓天啓四年冬十一月魏忠賢逐去左光斗後,才召其代爲左僉都御史,之後一路高升,次年六月進左副都御史,十二月拜吏部尚書。傳中道:

(王)紹徽在萬曆朝,素以排擊東林爲其黨所推,故忠賢首用居要地。紹徽仿民間《水滸傳》,編東林一百八人爲《點將錄》,獻之,令按名黜汰,以是益爲忠賢所喜。

既曰其被“忠賢首用居要地”,又云其獻《點將錄》之後“益爲忠賢所喜”,可見《點將錄》當作成於王紹徽代爲左僉都御史後,即至少是天啓四年十一月之後。

但在王紹徽的《點將錄》中,阮大鋮卻赫然名掛“沒遮攔”(28)。

自天啓四年六月到十一月,東林、閹黨雙方的鬥爭長達五個月之久,王紹徽又甚爲魏忠賢引重,左光斗一去便即刻被引入要地,是“閹黨”集團的緊密人物之一。如果說魏大中等人在天啓四年十一月之被罪及次年被殺,有阮大鋮參與的話,則其早已與魏忠賢等人爲一黨,王紹徽沒理由不知道楊、左、魏之被罪,其中有阮大鋮的功勞,即使上任之前不知,上任之後也斷無理由不知。而《點將錄》恰恰是在左、魏等獲罪去職,王紹徽上任之後才作成獻與魏忠賢的,若果有其事,其中絕不至有阮大鋮之名。

又,若謂阮大鋮於鄉里可操北京朝中事,陷害左、魏諸君子,其消息靈通、傳遞之速一至於斯,則又何至於在魏忠賢得勢開始大肆報復東林君子時,讓自己名列《點將錄》。

其三,阮大鋮在崇禎初歸鄉閒住之後,組建“中江社”,皖中名士一時響應,可見其閹黨名聲不顯,當無實質性的劣跡曝光,而復社名士錢秉鐙也加入其中,後於崇禎五年被“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勸出。弘光年間,錢秉鐙爲躲避阮大鋮對東林一脈的迫害,逃往吳江避難。錢秉鐙是桐城人,先前和阮大鋮來往頗多,在楊、左等人被害之後,其記曰:

大鋮方里居,雖對客不言,而眉間栩栩有伯仁由我之意,其實非大鋮所能爲也。大鋮與同志相呼應者,馮銓、霍維華、楊維垣等數人耳;而用以通閹者,倪文煥也(29)。

《明史》蓋出黃宗羲弟子萬斯同之底本,而獨採其栩栩有伯仁由我而死之意,曰六君子死後大鋮“對客詡詡自矜”,隱錢氏之後“其實非大鋮所能爲”之解,無非是因阮大鋮在崇禎初指責東林與魏氏一樣通內亂國,弘光時又對東林、復社中人大加迫害,故特欲以此揣測之語重其罪,後遂爲一時衆口鑠金之詞。其實此等指證,蓋慾加之罪何患無詞耳,實爲莫須有之手法。

因此,阮大鋮和魏大中爭官產生矛盾,之後對東林諸君及魏大中口出怨憤之言,屬情理之中,當是不會錯的;但是說他參與陷害六君子,害死魏大中雲雲,則實爲子虛烏有之言,故崇禎初他雖因《七年合算》疏爲朝野東林羣起而攻之,最後也只能以“陰行贊導”這等避實就虛、跡近傳言之名定罪。說其爲“閹黨”分子,無非是他的求官之舉或可有跡,終究還是查無實據之名。是以顧誠先生說“阮大鋮爲人小有才,本非志節之士,這是一回事;他的列名魏忠賢逆案是否恰當又是一回事”,實爲持論中正之言。而近代陳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別傳》中,亦有一節專門論及阮大鋮,其論予以爲亦頗中肯:

圓海人品,史有定評,不待多論。往歲讀詠懷堂集,頗喜之,以爲可與嚴惟中(嚴嵩)之鈐山,王修微(江南名妓,號草衣道人)之樾館兩集,同是有明一代詩什之佼佼者。至所著諸劇本中,《燕子箋》、《春燈謎》二曲,尤推佳作。其痛陳錯認之意,情辭可憫。此固文人文過飾非之伎倆,但東林少年似亦持之太急,杜絕其悔改自新之路,竟以“防亂”爲言,遂釀成仇怨報復之舉動,國事大局,益不可收拾矣。夫天啓亂政,應以朱由校魏忠賢爲魁首,集之不過趨勢羣小中之一人。揆以分別主附,輕重定罪之律,阮氏之罪,當從末減。黃梨洲乃明清之際博雅通儒之巨擘,然囿於傳統之教訓,不敢作怨懟司馬氏之王偉元,而斤斤計較,集矢於圓海,斯殆時代限人之一例歟?

南中《防亂公揭》之出,東林士子之所以要以東林創始人後代顧杲爲首,其意義無外是清理門戶,其次則是天啓死難諸家代表黃宗羲,是爲高舉國仇家恨之大旗,所謂名正言順者也。而以次列名者總計一百四十餘人,也都是當時的士林名人。此揭出後,發起人之一陳貞慧說:

揭發而南中始鰓鰓知有逆案二字,爭囁嚅出恚語曰:“逆某!逆某!”士大夫之素鮮廉恥者,亦裹足與絕。鋮氣沮,心愈恨……至己卯,竄身荊溪相君(指周延儒)幕友,酒闌歌遏,襟解纓絕,輒絮語:“貞慧何人,何狀?必欲殺某,何怨?”語絮且泣。……鋮歸潛跡南門之牛首山,不敢入城;向之裘馬馳突,廬兒崽子,焜耀通衢,至此奄奄氣盡矣(30)!

陳貞慧的這段言辭間,自覺功德無量的自得之情溢於言表,而吳應箕的《防亂公揭》更是起首就說此舉乃是“爲捐軀捋虎,爲國投豺”捨身忘家的大事。當然,陳貞慧也不會忘記仔細描繪一番阮大鋮這個“廬兒崽子”之後的狼狽狀,將其狠狠奚落了一番。東林——復社一脈對阮大鋮此種趕盡殺絕之舉,確如陳寅恪先生所說,最終杜絕了其人悔改自新之路,至於他在弘光朝得意後,開始對東林——復社一脈進行了大肆報復。

話說回來,就在南中的這些自謂國家棟梁的東林系士子們奮勇“捐軀捋虎,爲國投豺”,不顧身家性命,全力以赴忙着把唱戲寫文的阮大鋮趕出秦淮河爲國爲民除大害時,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嗣昌實施了他精心籌劃的“十面張網”戰略,大明朝兩位出色將帥洪承疇和盧象升,統率着大軍,和東林系士子們高喊的一樣,在西北方面“捐軀捋虎,爲國投豺”。

只不過兩者之間所面對的對手及兇險差異之大,卻實有如天堂地獄。

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三、四月間,洪承疇大軍和李自成大軍在岷州一帶展開血戰,明軍猛將總兵官曹變蛟率部轉戰千里,二十七晝夜身不解甲,猶如東林子弟之於阮大鋮一般,窮追猛打李自成;而孫傳庭、左光先所部則先後擊破了大天王、混天王等起義軍。

九月,東北建州女真出兵中原。皇太極以多爾袞、嶽託爲主帥,兵分兩路,率領八旗軍破關南下,直逼大明王朝的首都——北京。

十月左右,西北剿寇的洪承疇諸軍取得階段性勝利,李自成僅以身免,只餘十八騎脫走山林。

十月十九日,清軍圍高陽,在家頤養天年的七十六歲老臣孫承宗孫閣老,與子孫合計十七人,於此役中力戰先後戰死或自殺殉國,滿門無一降者。

十二月十一日,授兵部尚書銜總督天下援兵的大帥盧象升,率五千人與四萬清軍血戰一日夜,身中四箭三刀陣亡。

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正月初二,清軍陷濟南,明宗室德王被俘。大學士劉宇亮督孫傳庭等軍救援,遼東名將祖大壽率關寧鐵騎自青州入衛。

三月十一日,清軍撤出長城。

大明王朝的軍事重心,從此自西北防寇轉向東北防虜,西北的精兵強將陸續被抽調去了東北方面,參與了後來的鬆錦大戰,這最後給李自成等人的東山再起製造了絕佳機會。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這麼說,李自成日後之能傾覆大明,全因皇太極於此年無意中救了他一把。

崇禎十一年,無論是對崇禎的大明王朝還是李自成,以及關外的皇太極,都是極其關鍵的一年,幾乎可以說,這一年是大明王朝興亡的一個轉折點。

而南中士子們卻正和阮大鋮爭雄於秦淮河上的梨園勾欄之間,以將阮大鋮趕出南京這一壯舉來爲國出力。

黃宗羲雲明季士人“天崩地解,落然無與吾事,猶且說同道異,自附於所謂道學者”,豈非此時南中士人之寫照乎。

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楔 子(一)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前言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一,皇帝與士人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自序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一,皇帝與士人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楔 子(二)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前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一,皇帝與士人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楔 子(二)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
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楔 子(一)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前言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一,皇帝與士人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自序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一,皇帝與士人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楔 子(二)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前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一,皇帝與士人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楔 子(二)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