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慶只是短暫的,短暫的歡慶之後,襄樊地區快速的進入戰時經濟政策。
而這時,坑爹的情報系統,終於將情報送到了。
儘管努力建設情報系統,努力的探查金軍發生的一切,更是快速的傳達消息,只是這個時代的情報傳遞還是太差了,這個時代的密探也沒有後世的軍統,美國情報局、蘇聯的克洛勃牛逼。
落後的科技,落後的情報人員訓練,落後的信息傳遞工具,諸多的落後,一切疊加在一起,導致了此刻,趙樸才知道這次奇襲的來龍去脈。
此時,金軍剛剛崛起,正屬於“其興也忽焉”,整個統治集團都屬於上升階段,內部爭鬥很少,集中全力外侵,好似野狼一般,時刻的關注着每一個敵人。
而趙樸,作爲宋朝的皇帝,自然是落在了他們眼中。
這些金軍高層,更是將趙樸的諸多信息收集起來,進行分析,整理,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這是金軍的大敵。
在趙樸當了皇帝后,金軍使者多次送來求和的信,試圖誘降宋朝,只是都被冷處理了。
在使館裡,金軍好吃好喝供着,可就是不見面。
每次金軍使者回去時,趙樸都會給金國的皇帝吳買乞寫信,信中既沒有宋徽宗,宋欽宗那樣的卑淹屈膝,也沒有李綱式的視死如歸,只是不斷的討論戰局
第一封信《論宋金之戰》,分析了宋金的戰局,明確指出了金強宋弱,但是金軍不善於打持久戰,若是三年之間滅不了大宋。金國必然兵力枯竭,財源枯竭,最後不敗而敗。
第二封信《論持久戰》,講述了持久作戰下去,金軍必敗。宋軍必勝;
第三封信《游擊戰與運動戰》,指出金軍後方不穩,在游擊戰與運動戰打擊下,金軍必敗;
第四封信《金國內部之亂》,預言金軍必然禍起蕭牆,以皇位之戰。引發整體矛盾;
第五份信《論五胡亂華》,說着金軍之衰;
…………
總之一封封信件,通過金軍使者寄了出去,最後落在了金國皇帝吳乞買手中,最後被整個女真高層閱讀。
在信件中,沒有城金軍爲“貴軍“。也沒有稱吳乞買爲”上皇帝“,也沒有貶責金軍爲”蠻夷“,“金狗”,只是一律稱呼“金軍”、“金國皇帝”,語氣平淡,無褒貶,好似兩個知心好友在談論國家大事。
完全看不出是生死仇敵。
在這些信件中。毫不客氣的指出來宋軍存在的弱點,比如黨爭,文武不和,將士衰弱,財政匱乏,士氣低落等,沒有一絲的隱瞞,但同時也指出了金軍存在的弱點,比如,兵少、安逸、享樂、文治人才缺乏。屠城影響太壞等等。
信件的內容,各不相同,卻都是指出宋軍必勝,金軍必敗。
在這些信件中,沒有太多的之呼也者。沒有太多的引申典故,也沒有華麗的辭藻,一切都是簡單直白,好似白開水一般,哪怕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女真人,也能聽懂內容。
女真高層看後,只覺得眼前一亮,過去霧中看花的一切,都是清晰可見。
女真高層,一致認爲這位宋朝新皇帝是雄才大略,有中興大宋之能,是宋朝版的漢武帝。
沒有人喜歡雄才大略的皇帝,臣子們不喜歡,因爲皇帝奪走了臣子的權力;敵人也不喜歡,因爲雄才大略的皇帝,總是喜歡不計較損失的進攻。
一般的皇帝,都是計較損失,計較利益得失,都是計較輿論,計較名聲;可是雄才大略的皇帝不一樣,什麼都不計較,只計較勝利。,
漢朝時,進攻匈奴也是打過敗仗,而數量還不少;可是漢武帝不計損失,不計消耗,就是要打垮你,最後活活把匈奴耗死了。
在女真高層,都意識到了這位雄才大略的新皇帝,絞殺之心更爲嚴重,發誓要斬殺這位新皇帝。於是全國徵兵,傾國之力出動,五十萬大軍南下,好似潮水一般,從三路進攻大宋,而此次進攻的重點更是襄陽一帶,爲的就是擒殺宋朝皇帝趙樸,將這個宋朝版的漢武帝扼殺在成長階段。
只是五十萬大軍出動,行動太過遲緩了,再加上沿路金軍的狙擊,行動極爲遲緩,爲了配合大軍作戰,又派出了一路奇兵,作爲輔助。於是,挑選了八千精銳,晝伏夜行,奇襲襄陽,爲的就是斬殺新皇帝趙樸。
這八千精銳,都是金軍精銳中的精銳,更是由四皇子金兀朮親自率領。爲了達到奇襲效果,知道這次奇襲的只有三人,金國皇帝吳乞買、宗翰、希尹。
糧草籌備,武器挑選等都是秘密進行,士兵出征前,根本不知道要去哪裡打仗,直到戰鬥的前夕,才知道這是要攻打襄陽。而爲了隱蔽,八千大軍化妝爲土匪,或是宋軍,分爲八股行進,直到襄陽附近,才集合起來。
這種種隱蔽手段,致使金軍這次奇襲做到了隱蔽、快速,瞞過了宋軍的諸多情報組織,致使到了襄陽附近,才被發覺。
…………
看着情報上的描述,趙樸總算是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對於金軍的這次奇襲,趙樸佩服到了極致,差一點點就成功了,若不是近衛軍戰鬥力強,若不是武備學堂牢固……金軍就成功了。
只是可惜,最後還是失敗了。
“宋朝版的漢武帝,有意思!”趙樸苦笑道,沒有想到金軍竟然這樣重視他,這樣看得起他,不過目標總算是達到了。
讓敵人恐懼、害怕,也是讓擊敗敵人的一種手段。
趙樸之所以,不厭其煩的給金國皇帝吳乞買寫信,不斷的分析宋金戰局,宋金兩國的實力對比等等,不是好心的勸說你犯了多少多少錯誤,你要好好改正,而是試圖打心理戰,在心理上壓垮敵人。
不戰而屈人之兵,也可以稱爲心理戰。
戰爭,有時精心準備,最後失敗了;而盲目冒進攻擊,有時卻勝利了。看看宋金交戰史,宋元交戰史,就會發覺,金國、蒙古存在的問題,比宋朝嚴重了很多倍,最後金國、蒙古還是勝利了。
從數據上的分析,到實際的戰場較量,往往是天壤之別。
再高明的數據分析,也算計不出人心,算計不出意外,算計不出戰局變化。所謂的數據分析,所謂的廟算,成功的案列很多,可是失敗的案例也很多。不到了戰爭結束的最後一刻,沒有人會知道戰局的發展趨勢,戰場莫測,千變萬化。
不戰而屈人之兵,很多情況上,是被字面的數據嚇到了,從字面上的數據得出必敗的結論,從而失去了勝利的信心,於是不是必敗,也變成了必敗。
就好比,朝鮮戰爭時,按照數據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朝鮮必敗,中國必敗;可是中國沒有被數據嚇到,或者是明知是必敗,甚至是悽慘無比,也要爲尊嚴打一場。就像有人問,若是朝鮮戰場打敗瞭如何,彭德懷說,不過是解放戰爭遲上幾年。而那時多數人認爲,若是朝鮮戰爭大敗了,不過是再打幾年抗日戰爭而已。
美國試圖用數據,嚇到中國人,試圖不戰而屈人之兵,可惜失敗了。
而他這不厭其煩的,不斷給金國皇帝寫信,不斷的分析宋金之戰,就是想要通過數據,嚇到金軍。
而實際上,他也成功了。
金軍的確被他嚇到了,這次奇襲就是最好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