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治平(十二)

見張偉呆着臉不做聲,綿霞知道求他無用,忙又在地上膝行幾步,爬到柳如是身邊,叩首哀哭,只求道:“王妃,饒了奴婢這一回吧。奴婢家貧,一時抵受不住誘惑至有此事,其實並不敢心向着外臣,求王妃念在我一向經心服侍,饒我這一回。”

柳如是低頭一嘆,眼圈又是發紅。她一向就是心軟,此時肚裡有了孩兒,更加的不欲與人生氣。若不是綿霞適才虛言狡辯不肯認罪,只怕訓斥幾句也就完了。此時見她如此,卻又令她當真難過。轉頭往張偉一看,見他面無表情,並不做聲。柳如是與他在一起多年,知道這是他殺人前的表情,心中一戰,想要幫着說幾句話,一開口,卻偏說道:“這事情我也迴護你不得,如何發作,還是由漢王作主。”

說罷起身,長嘆道:“天作孽,猶可活;自做孽,不可活矣。”

又向張偉言道:“此事我知道你必定有了章程,不說別的。只吩你別牽連太廣,有傷天和。不爲別的,只當爲咱們的孩兒祈福吧。”

張偉向她略一點頭,示意知道。見着柳如是帶着衆宮女侍從出門而去。方又到臥榻之上坐下,向綿霞從容問道:“你原本是貧家女兒,是麼?”

他雖是語氣平淡,卻帶着一股令人顫慄的威壓,不但是首當其衝的綿霞,便是留在殿內的其餘人等,也是頗覺心驚。

那綿霞伏首趴伏於地,顫聲道:“是,奴婢原本是南京城內的寒門小戶出身。與內史館的諸位姐姐無法相比。幸得漢王愛重,讓奴婢爲一局尚書,領着五品官員的俸祿,奴婢全家上下無不感漢王的深恩厚德……”

張偉打斷她的頌聖話語,又溫言問道:“你自從入宮來,缺了銀子使麼?”

“嗯?”

“回漢王,奴婢入宮一年多,領取的俸祿足夠全家上下的衣食。”

“嘿!竟是如此麼?那爲何黑眼珠見不得白銀子?爲了幾個錢,連全家大小的性命也不要了麼?”

那綿霞奏對到此時,已知性命難保。索性橫了心,擡起頭來,盯着張偉雙眼,絲毫不肯避讓,見張偉說到此處,不但不懼,反而格格一笑,譏刺張偉道:“漢王,你自然不在意錢財,視金銀如糞土了!現下你只有江南,實則大家都知你志在天下,這全天下的一草一木都是你漢王的,你要錢做什麼?”

張偉見此情形,到也不怒,心中竟隱隱覺得有趣。端起柳如是喝過的殘茶啜上一口潤喉,舒適的一咂嘴,方又笑道:“這話說的有趣。只要是人,有不貪圖錢財的麼?神宗皇帝之時,統天下他派了多少礦監稅監?打滿人時,戶部請發內帑,他勒掯着不給,難道那會子天下不是他的?”

說到此處,竟覺得上了這小丫頭的當,忙正容道:“所以他落了個身後罵名!銀錢這東西,就得用在該用的地方。不然,睡上面打滾麼?你綿霞就是因手伸的太長,妄圖不該有的富貴,致有今日之禍!”

綿霞冷笑道:“漢王也知道人都愛銀子,那便對了。我家原本也只是尋常人家,甚至飢一頓飽一頓的苦捱,好容易女兒送到這深宮中來,雖說漢王說二十五歲放出。前明的時候哪一朝不是這麼說?又有幾個放出來的!苦慣了的人,自然想辦法多賺些。”

見張偉要說話,她急忙又接着說道:“王妃說我收受外臣賄賂,這到並不是實情。那傳話夾帶的,原是我的三姑,讓我說小意私話的,卻是姑父。再有,他的土地原就有我家的一份,都是我辛苦賺得的銀子拿了出去買地。咱們原都是老實本份人家,汗珠子摔八瓣賺的錢買地生髮,漢王你憑什麼讓咱們以低價出租給那些沒本事的人?”

張偉沉着臉道:“喔?沒本事?那你說那些佃戶合該餓死?!”

綿霞亢聲道:“沒說讓他們餓死!只是憑什麼佃戶拿大頭,田主到拿小頭?這是哪一朝的王法?他們若是肯勤儉度日,朝廷田賦收的又低,咱們江南的土地收成都好,憑什麼不能積攢出土地來!漢王,你就是心太慈,太向着那些窮人。我家也是窮人出身,難不成不怪自已,不憑着本事生髮,就想着掠別人的錢來過好日子麼。若真是這樣,餓死也真是活該!”

她與張偉你一言我一語的折辯,意是絲毫不懼。看她利齒如刀,神色潑辣,各人連同張偉在內,均想:這女子風骨竟是如此硬挺,若是個男人家,還不知怎樣。

張偉心裡一陣陣心煩,仍不住站將起來,在殿內負手急行。殿內紅燭被他帶的搖弋不定,燭光閃爍,這偏殿內站內的上下人等神色均是陰晴不定,張偉一一看去,竟覺得人人可疑,個個難信。又想起這件事在京畿一帶所行甚難,統江南的田主不過是因爲威壓之下勉強減租,如今回頭想來,此事行的確是太過孟浪操切,急於求成了。

因咬着牙笑道:“此事原本是我體釁窮苦人家而行的善政,卻不料統天下的人都說不妥。也罷,自此往後,政府不干涉這種事情。由田主和佃戶自已決定。”

說罷扭頭看看四周,見那些有職份牌名的宮中女官都面有喜色,料來也是有地人家。聽得張偉如此決斷,都是難掩心中快意,有那城府機心略差一點的,更是滿臉帶笑,只差笑出聲來。

張偉知道這也是人之常情,實在是沒法子的事。那李狗兒與田主鬥毆,何嘗不是因租約一事?如今看來,政府幹涉民間自主的經濟運營,實在是有些得不償失。

“治大國若烹小鮮,張偉,你要慎之再慎啊!”

在心裡再次警告自已過後,張偉低頭向跪在地上的綿霞道:“你是活不成了。不論如何,與宮外私相交結,傳遞消息小話,在王妃面前撞木鐘,在宮內興風作浪,需留你不得!”

見她極是害怕,渾身顫抖,卻是不肯再求他饒命。張偉心中確是不忍,但也知此事斷不能就這麼算了,後宮沒有法度,只怕連他與柳如是的私房話都能傳將出去,那如何得了?

頓足道:“你的家人我不會爲難,再命人報一個意外身亡,不將你明正典刑就是。”

綿霞不再說話,只是兩眼含淚,又向張偉連嗑了幾個頭,站起身來,便隨着一衆粗使僕婦出去。

此事交辦之後,張偉心中極是不安。這一夜並沒有留在坤寧宮內留宿,而是回到乾清宮大殿之內,又批斷了幾個奏摺。到了半夜時分,方纔勉強睡着。

到了第二日天明,張偉早早起身,用青鹽擦了口,洗漱完畢,便立時向在殿門處侍候的中年僕婦令道:“到宮門處傳命,讓外朝侍衛即刻出宮,傳召何斌、陳永華、施琅進宮,在文華殿召對。”

見她領命而去,張偉又將昨日內閣轉呈的各地奏章一一批完,交給內史女官覈對完畢,命人送還內閣。待天色大亮,各處宮門都已打開,方纔帶着一衆侍從出乾清門,直奔文華殿而去。行至半途,正遇着趕來侍候的王柱子,張偉朝上臉上一望,見王柱子微微點頭,便知道綿霞的事已經辦妥。當下也不理會,擡起腳仍是往文華殿方向直走,到弄的那些儀仗護衛們慌亂不堪,手忙腳亂方纔跟上。

待到殿門之外,略一住腳,透過雕花縷空的木窗往內一看,只見何斌等人都是呆坐不語,何斌只捧茶靜坐,面色從容;吳遂仲臉孔微微帶笑,意態閒適;只施琅稍嫌不安,將頭扭來扭去,四處張望。

張偉怕被他看到,忙退後一步,用雙手將殿門推開,長聲笑道:“怎地?你們都沒睡足麼,一個個面如沉水,出了什麼大事了?”

自何斌而始,三人都站起身來,何斌先向他笑道:“能有什麼大事,不過是沒有睡足罷了。你這會子纔出來,卻早早兒傳我們來。志華,現下你是漢王了,就這麼着頤指氣使的?”

張偉乃是心裡不樂,後來批閱奏摺耽擱功夫,一時間竟混忘了。聽得何斌埋怨,卻是不肯明說,只笑道:“說起這事來,我心裡就不是滋味。此事卻也與咱們今日議題有關。”

三人聽他如此一說,便知道這話內別有文章,各人都是心智深沉人物,哪肯先行問他。只都微微一笑,各自坐定,只待他說話。

待聽他說完,施琅於政務上素來不肯用心,只守定了武人不問文事的宗旨,是故雖見張偉兀自發氣,卻只是不肯做聲。吳遂仲原欲開口,卻知道何斌必定要先說話,是以默而不言,只等着他先說話,自已再來拾遺補闕。

何斌卻不理會這兩人肚裡的彎彎腸子,自已思索已畢,便吐氣開聲,說道:“這事情,原也是佃戶不對。雖非主僕,到底也有個尊卑上下。不過,判絞太重,改爲流刑即可。志華,你怎麼能這麼批了了事?”

他是閩省商人,早年在海上行走私貿易之事,於省內並無半畝土地。是以到並不擔心他以私廢公。再者他當初與張偉到得臺灣,說起來全省的土地傢俬都是他與張偉共有,兩人事業越來越大,何斌往官中不知道賠了多少,現下賺的一個內閣大臣並戶部尚書一職。現下江南試行民爵,何斌身爲上位大臣卻並無授爵,張偉私下裡早有關照,待到了將來,他何某人跑不了一個公爵的位份。有這麼些功勞情份,再加上他乃是赴臺舊人,尊榮之極,是以無論何事,總歸是秉持公義,只憑着自已的公心說話。無論是對某一派的臣僚,還是對張偉本人,都從不肯敷衍了事,久而久之,此人雖不肯結派攬權,論起聲威,卻是遠在內閣首輔吳遂仲之上了。

張偉待他說完,正要點頭稱是,卻聽得吳遂仲笑道:“殺人無論怎麼說,都不是件好事。唐太宗一年只勾決二十九人被引爲千古佳話,這就是例。然則話說回來,所有的法官推官都道此人按律當死,並無可赦之處,漢王不過尊重部臣,依律執行罷了。難道與所有的部臣士大夫都鬧生份,將部議見一次駁一次,纔算妥帖?”

何斌聽了氣極,不怒反笑,向吳遂仲道:“前番漢王有命,在畿輔實行減租,偏你不肯應命,唆使着屬下一個個跳出來反對。現下又是如此,你到底是何意?”

吳遂仲卻是不急,只笑道:“廷斌兄,你在內地並無土地,不知道其中利害。我與你也說不通,只和漢王說話!”

又沉聲向張偉道:“漢王,若是疑我沒有公義,只存私意,那我自然不敢再講。然則我吳遂仲雖然身爲文臣之首,俸祿極厚,卻是不肯在江南置一畝土地,漢王若是不信,可派都察院陳永華去查,我若所言是虛,以頭頂首級相謝!”

張偉呆着臉道:“一事歸一事,不必扯到其他。你的人品我信的過!”

“既然如此,那麼就請漢王給內閣詔諭,停規定田租一事。此事由政府來做,原就不適合。既然官員們和鄉紳都反對,白白惹出這麼此事端來,我以爲漢王行此事原意雖好,卻是操之過急。這些事乃是動了江南根本,此時北方強敵猶在,怎能如此得罪全天下的士大夫?”

他原以爲張偉必定要對他的話進行駁斥,是以又準備了一肚皮的話準備回覆,豈料他剛一說完,就聽得張偉點頭道:“這話說的很是,就這麼辦。一會你下去,立時草詔,就說我因慮及江南貧民生計,是以如此行事,既然出了佃戶因田租毆打田主一事,此事暫停。田租當收多少,由田主與佃戶自行決定。”

吳遂仲聞言大喜,忙起身一躬,笑道:“漢王如此,則萬事無憂矣。”

張偉伸出一根手指,向他令道:“只是有一條,佃戶打田主是不對,田主仗勢欺人,也是不成。詔諭裡一定要再三言明,我張偉治下,決不允許豪門富戶有欺男霸女的事!”

“這是自然,國家自有法律,任是誰也不能如此。”

見何斌臉上有不悅之色,張偉向他笑道:“這事情暫且不再理會。土地兼併一事自封建之後就沒有停過,歷朝歷代都沒有什麼好辦法。我心裡到有計較,可以解決此事,然則現在提起仍嫌太早,待過上幾年,咱們再行此事!”

又向他道:“廷斌兄,我決定對江北用兵!四川那邊也要即期攻下成都,殄滅張獻忠。江北一戰,由文瑨領兵過江!廷斌兄,咱們現下有這麼多的白銀儲備,江南政局穩定,不能再坐視着北方糜爛,只等着皇太極先行入關了。我要先行動手,讓他沉不住氣,到時候再看他如何行事。”

扭頭向面露興奮之色的施琅道:“尊候,你不需直接帶兵打仗,只需提調水師,準備兵馬,重回皮島,相機奪回旅順,襲擾皇太極的後方,不能使他帶着全師入關!”

第73章 南洋(二)第37章 會晤(上)第60章 鼎革(十)第55章 偷襲(十一)第49章 鎮倭(十)第65章 治平(十一)第58章 呂宋(二)第66章 北伐(五)第64章 關寧(五)第49章 鎮倭(十二)第65章 治平(四)第65章 治平(五)第51章 騎射(三)第73章 南洋(四)第73章 南洋(五)第30章 械鬥(上)第49章 鎮倭(八)第65章 治平(四)第56章 返臺(三)第1章 回到明末第68章 滅明(四)第48章 滅鄭(七)第67章 激戰(九)第61章 伐明(十三)第67章 激戰(二)第55章 偷襲(二)第61章 伐明(二)第71章 定鼎(三)第70章 決戰(十五)第60章 鼎革(十九)第61章 伐明(八)第25章 宗族(上)第47章 遼東(八)第61章 伐明(一)第64章 關寧(十)第63章 倭亂(二)第71章 定鼎(三)第67章 激戰(八)第61章 伐明(十三)第63章 倭亂(八)第32章 堅船第62章 江南(四)第66章 北伐(七)第23章 閱兵(上)第55章 偷襲(二)第61章 伐明(十)第4章 火拼(下)第59章 爪哇(六)第64章 關寧(八)第51章 騎射(二)第30章 械鬥(下)第61章 伐明(十六)第73章 南洋(九)第57章 試探(七)第70章 決戰(十二)第67章 激戰(一)第43章 攻城(下)第40章 出兵(下)第73章 南洋(十二)第67章 激戰(八)第67章 激戰(一)第49章 鎮倭(二)第73章 南洋(八)第70章 決戰(十二)第57章 試探(三)第38章 歸附(下)第55章 偷襲(五)第68章 滅明(一)第29章 官學(上)第63章 倭亂(十一)第71章 定鼎(二)第55章 偷襲(五)第58章 呂宋(五)第62章 江南(二)第63章 倭亂(三)第47章 遼東(二)第40章 出兵(下)第61章 伐明(十四)第50章 和談(三)第57章 試探(二)第48章 滅鄭(八)第49章 鎮倭(十)第61章 伐明(十二)第49章 鎮倭(一)第70章 決戰(十四)第64章 關寧(六)第56章 返臺(四)第69章 相峙(六)第24章 論兵(下)第67章 激戰(八)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27章 協議(下)第17章 亂起(下)第69章 相峙(二)第12章 安身(上)第65章 治平(一)第70章 決戰(一)第69章 相峙(一)第49章 鎮倭(三)第61章 伐明(十二)
第73章 南洋(二)第37章 會晤(上)第60章 鼎革(十)第55章 偷襲(十一)第49章 鎮倭(十)第65章 治平(十一)第58章 呂宋(二)第66章 北伐(五)第64章 關寧(五)第49章 鎮倭(十二)第65章 治平(四)第65章 治平(五)第51章 騎射(三)第73章 南洋(四)第73章 南洋(五)第30章 械鬥(上)第49章 鎮倭(八)第65章 治平(四)第56章 返臺(三)第1章 回到明末第68章 滅明(四)第48章 滅鄭(七)第67章 激戰(九)第61章 伐明(十三)第67章 激戰(二)第55章 偷襲(二)第61章 伐明(二)第71章 定鼎(三)第70章 決戰(十五)第60章 鼎革(十九)第61章 伐明(八)第25章 宗族(上)第47章 遼東(八)第61章 伐明(一)第64章 關寧(十)第63章 倭亂(二)第71章 定鼎(三)第67章 激戰(八)第61章 伐明(十三)第63章 倭亂(八)第32章 堅船第62章 江南(四)第66章 北伐(七)第23章 閱兵(上)第55章 偷襲(二)第61章 伐明(十)第4章 火拼(下)第59章 爪哇(六)第64章 關寧(八)第51章 騎射(二)第30章 械鬥(下)第61章 伐明(十六)第73章 南洋(九)第57章 試探(七)第70章 決戰(十二)第67章 激戰(一)第43章 攻城(下)第40章 出兵(下)第73章 南洋(十二)第67章 激戰(八)第67章 激戰(一)第49章 鎮倭(二)第73章 南洋(八)第70章 決戰(十二)第57章 試探(三)第38章 歸附(下)第55章 偷襲(五)第68章 滅明(一)第29章 官學(上)第63章 倭亂(十一)第71章 定鼎(二)第55章 偷襲(五)第58章 呂宋(五)第62章 江南(二)第63章 倭亂(三)第47章 遼東(二)第40章 出兵(下)第61章 伐明(十四)第50章 和談(三)第57章 試探(二)第48章 滅鄭(八)第49章 鎮倭(十)第61章 伐明(十二)第49章 鎮倭(一)第70章 決戰(十四)第64章 關寧(六)第56章 返臺(四)第69章 相峙(六)第24章 論兵(下)第67章 激戰(八)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27章 協議(下)第17章 亂起(下)第69章 相峙(二)第12章 安身(上)第65章 治平(一)第70章 決戰(一)第69章 相峙(一)第49章 鎮倭(三)第61章 伐明(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