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決戰(十一)

羅汝才雖然努力壓抑,卻委實難以掩飾住內心的興奮。張偉見他兩眼發光,直搓着雙手等自已發話,忍不住向他笑道:“汝才,你來說說,查到了太子後該當如何?”

“依臣看來,既然滿韃子已然殺害了永王、定王,連黃口孺子都不放過,咱們不如也……”

他做了一抹脖子的動作,又突然想起來並不雅觀,忙縮回了手,俯首帖耳的等着張偉發話。

張偉並不理他,只皺眉負手在堂上繞行一圈。半響過後,方向羅汝才問道:“汝才,前明太子今年多大年紀?”

“陛下,那太子並不肯說話。臣下們又不能對他用刑,前明宮中亦無人跟隨出來,無人知道太子年紀。不過,依臣下觀察,那太子至多不過七八歲年紀,甚或是更小一些。”

“他現在何處?”

“已被臣秘密押來天津。他的身份太過特殊,萬一傳了出去,陛下不論如何處置,都很不好動手。劉宗周和一些知情的劉府家人,還有與劉某人過從甚密的好友,都被臣就地看押在濟南。陛下,若是要臣動手,臣這便過去安排,準保是任何人也不得而知。將來史冊有載,不過是明太子在京師陷落後不知所蹤,帳只能算在滿人頭上,與陛下絕無關係。”

張偉噗嗤一笑,向一臉忠義的羅汝才問道:“你到真是熱心!說說看,爲什麼一定要殺了這小孩?他毛都沒長齊,有什麼可懼之處?”

羅汝才瞠目道:“陛下!歷朝歷代,哪有留前朝皇帝或是太子的活命?別看這人年紀小,落在劉宗周那些人的手中,只要稍微得便,就立時能翻起大浪來。江南雖然穩定,不過北方初下,若是有心人登高一呼,立時就是萬夫景從!”

“何以見得就會如此?朕現下是中國之主,數十萬將士枕戈待,還有誰敢不要身家性命的胡鬧?”

“陛下,明朝幾百年天下,崇禎雖然是無能,不過這些年來勵精圖治,在士大夫口中風評甚高。其子又是如此幼小,很能搏人的同情。陛下,一定不可小視啊!”

見他如此激動,就差聲淚俱下。張偉雖然仍不在意,卻也忍不住想道:“君權之重,在明朝末年已是遠過前代。帝王尊嚴交較這前代,已然是神話之極。所以自劉裕殺害前朝皇帝皇族後,歷朝歷代無不以誅殺前朝王族爲首要之務。明末時有兩次僞太子案,南明的當是假太子。而真正的太子在滿清入京之初,便被殺害。永定二王,亦同時身死。就是如此,到得康熙年間,還有人以朱三太子之名造反,竟也有愚夫愚婦冒死相隨。”

想到此事,他不免心中惴惴,因見羅汝才挺身站於身側,渾似一隻忠心主人的惡狗一般。他念及將來麻煩,差點兒便要揮手決斷,下令讓他立時將舊明太子暗中處死。

只是突然想到留在南京的兒子,此時已經一歲多點兒,可以站立行走,經常在南京乾清宮大殿內蹣跚着追的張偉四處躲藏。想着張開雙臂,格格直笑的兒子,張偉臉上不禁露出一絲微笑,向羅汝才令道:“先將他帶過來,我要問話。”

羅汝纔不敢再勸,當即應諾一聲,立時出門而去。張偉端坐堂上,令人送上一本新出的簡體橫排的明人筆記小說,看的心曠神怡,興致盎然。他身爲帝王之尊,甚少娛樂,以前的什麼電影電視,書報雜誌一概沒有,電腦遊戲自然是想也別想。他縱是掌握了全國政權,終究也不能推進科學的發展。這一兩年來,政府運作漸上正軌,他已經頗有閒暇時光,於是第一件事便是令人依自已記憶刻出簡體漢字,然後依橫排規則排列,將一些小說筆記之類的小品文章印刻出來,無事之時便拿出來閱讀欣賞。在他的影響之下,已有不少宮中女官和親貴開始如此看書,初看之時,這些習慣了豎排繁體的人當真是痛苦異常,只是皇帝喜歡,卻也是顧不得許多。張偉每常看到人一臉痛苦的閱讀他下令印刻出來的書籍,其痛苦情狀讓他回憶起初到貴境時看到繁體豎排時的情形,他開懷大笑的同時,卻也不免想道:“有些事,現代人看起來正確非常,讓古人接受,當真是太困難的事了。就是建立浴室,推動公共衛生一事,就很難行。古人相信多洗澡傷元氣,是以多半是隻在過年前洗一次澡,那些貴人大官兒亦是如此。因爲此故,是以身上薰香仍然是怪味燻人,委實令人難以接受。而這些事又不可以用法令的手段推行,法律介入私人領域乃是張偉最反感之事。所以他禁止人不排隊,禁止當衆吐痰,卻不能強迫人在家中洗澡,便是因政府幹預過多,並不是政治上的良策。

雖然如此,張偉禁宮內女官纏足,在宮中推行簡體字,提倡個人公共衛生,強調武勇,推廣馬術等等,便是以自身的絕大影響力,來改變一些表面上的東西。至於進一步的政治改革,要從整個精神面貌到法律制度都一步步走向民主與科學,絕非一日之功,亦不是幾道行政命令便可以改變。積重難返,中國封建社會到了明清之際,已是腐朽之極,而在西學並沒有進步到影響世界的地步時,唯有慢慢徐圖更改而已。

“陛下,陛下?”

羅汝才興沖沖將人帶回,卻見張偉端坐椅中看書,並沒有理他。他卻不敢高聲叫喊,只得小心翼翼湊到張偉耳邊,小聲叫喚。

輕聲叫了幾聲,卻見張偉仍做若有所思狀,他便不敢再多嘴,只得垂手侍立一旁,等着張偉發話。過了半響,方聽得張偉道:“石子明寫論語正義,我來命人寫一本海圖國志。嘿嘿,把西洋和南洋各國的政治、宗教、文化全數寫下來,再輔以地圖,再加上有出海的商人們用報紙佐證,弄上一些趣聞花絮,用報紙連刊的形式,一年年堅持下來,總得教南北內地的人,都睜眼看世界纔好。”

羅汝才並不明其所以然,卻也只得湊趣道:“是是,海商報是陛下在臺灣時命人創辦,其中有不少海外趣聞,商情信息,很是有用。現下南方諸省的衝要大城,都有發行。若是再加上海圖國志這樣的好書,只要正常更新,一定可以令庶民百姓們喜歡。”

張偉翻他一眼,向他斥道:“你大字不識幾個,也來說嘴!我告訴你,馬上打天下,不可馬上治天下,你等鄖舊重臣若是以後還是粗鄙不文,亦很難立足!”

羅汝才額頭上冷汗頻頻而下,他因貪圖享樂,喜歡女色諸事,常被張偉訓斥。他所呈的奏章密報,也只得讓心腹的書辦代寫,此及此事,不如發奮向學,現下也能親手寫書呈的高傑受張偉的信重,若不是看他還有幾分狡猾靈氣,辦事也很經心,只怕地位早就不保,回家做富家翁去了。

因向張偉連連點頭,答道:“是是,臣下回去之後,立刻請先生教授,一定好生向學,不負陛下厚望。”

張偉也不管他,只問道:“人帶來了麼?”

“已在儀門外等候傳召。”

“即刻叫進來。”

羅汝才如蒙大赦,立刻跑將出去,以張偉口諭敕令禁衛官兵,帶那小童入內。張偉其實很少誅戮大臣,更別說他們這些從龍鄖舊。只是這麼些年積威下來,只需他輕輕一瞪眼,如羅汝才這樣的親信大將尚且汗流浹背,更別提那些較爲疏遠之人,更是害怕非常。這些屬下每常自思,亦是深以爲怪,不知是何原故。還是陳永華代他們解惑道:“爾等每常畏懼陛下,非爲他故。乃是因陛下自入臺灣起,遇事決斷從無過錯,凡事獨立專行,竟從無疏漏錯失,凡人安得如此?陛下料事之準,斷事之狠,識人之明,使臣下每常與其獨坐,皆是如坐鍼氈,惶恐之極。吾雖與陛下交好,亦每常有凜然惶怕之感,豈獨汝輩!”

張偉因立時要接見前明太子,對方身份特殊,雖然是幼童年紀,想必自幼在宮中教養,很知道君臣禮儀,到不便讓他一見面就挑禮的好。是以放下手中小說,凝神端坐,只待那太子進來。

待聽到外間一陣悉悉索索聲響,他便知道是禁衛將太子帶到。因覲見規矩是必定要先報名,方纔得見。他便高聲道:“不必報名,着他進來。”

待羅汝纔將那太子半拉半拽,強拖進來,張偉注目一看,卻見這位原本鐘鳴鼎食,自幼生長在王府宮中的前明太子此時已是狼狽之極。身着青布直綴,腳穿芒鞋,頭戴一頂僕僮所着的小帽,滿臉黑灰,兩隻眼睛目露驚慌之色,顯然這些天來很受苦楚驚嚇,比之當日在宮中生活,已是天差地遠。

若是尋常的古代政客,只怕眼中看到的只是危脅和潛在的不安因子,對這太子亦殊無同情。而張偉熟知史書,知道這太子頗有些見地,聲名亦好。若是崇禎放他先行南逃,即位爲帝,而不是弘光帝那個白癡登位,或許明朝能夠苟延殘喘,亦未可知。而此人被親外公獻給滿人,慘被殺死,其遭遇亦一直令張偉同情。

因見他此時委實怕的厲害,張偉便向他溫言道:“你不必怕,好生說話,朕不會難爲你。”

羅汝才因見太子懦懦不敢答話,只得向他喝道:“陛下與你說話,快些回話!”

那太子越發害怕,因見張偉和顏悅色,並不罵他,反而向那滿臉絡腮鬍子的武將訓斥了兩句。他也不知道哪來的膽子,向着張偉一指,罵道:“篡位逆賊,有何面目同孤說話,要殺速殺便是!”

張偉大奇,眼見這小孩明明害怕,卻不知道怎麼顫抖着嗓子,說出這麼一番話來。眼見他的童音裡帶着哭腔,顯然是害怕之極,張偉心中一動,向着太子溫言道:“這些話,是劉某人吩咐你說的麼?”

那太子不過七歲,雖然崇禎注重皇子教養,五歲便開讀認字,此時也讀了一些論語,列傳之類,只是小小年紀,哪裡顧的上那麼許多。強迫自已說出之後,卻已是害怕之極,此時張偉並不發怒,仍然是溫言相問,他便哇一聲哭將出來,點頭答道:“是劉老先生教導。當日拿我,他匆忙之間吩咐,漢後主劉禪說:此間樂,不思蜀,淪爲千古笑柄。是以要我保住氣節,斧鉞加身亦要斥罵,這樣千百年後,亦可有身後美名。”

張偉大笑道:“這個劉老頭子,真是迂腐!他怎麼能知道,劉阿斗那是保命的妙語啊。朕且問你,他有說朕必定會殺你麼?”

“是,劉先生說,前朝帝王無有能活命者。月前,僞帝親征親,誅福王並福王世子、衛王、周王、德王等宗室親王,將趙王等宗王關押南京,想必來日也會誅殺。我身爲太子之尊,足矣號令天下臣民,與僞帝爭雄,他怎麼會放過你!所以讓我就是死,也不可丟父皇和列祖列宗的臉。”

張偉忍不住斜眼看他,笑道:“你想與朕爭天下麼?”

朱慈烺迷惘半日,方老老實實答道:“想爭,祖宗建基立功的辛苦,怎麼就在我手裡完了?不過,父皇都爭不過你,我也肯定不成。”

“哈!雖然是黃口孺子,到也知道事非輕重,比劉老頭子還清楚明白。”

雖然誇獎了這前明太子一句,張偉心中卻仍是難斷,心道:“依着古制,封其爲王,虛禮尊之,這是一法。誅殺,亦是一法。到也好生難以決斷。一殺了事,降臣或是隱在草野的明朝遺臣必定死心,再把前明王公宗室全數發配海外,那麼日後少了許多麻煩。封他爲王公,鄣示舊朝已滅,再用他的名義宣召安撫袁崇煥等人,必定是事半功倍。還有前明舊臣中的降者,亦是會稱頌一番,拍上幾句馬屁。”

想到這裡,張偉忍不住喃喃自語道:“老子縱橫南北,天下都打了下來。皇太極一世英傑都敗在老子手裡,難道還要這小小孩兒爲我去收攏人心不成?”

冰火魔廚佛本是道斗羅大陸htTp://looK_?iD=20329九鼎記網遊之風流騎士天才傳說

第67章 激戰(四)第13章 赴閩(下)第69章 相峙(四)第23章 閱兵(上)第49章 鎮倭(八)第29章 官學(上)第59章 爪哇(六)第41章 大員(下)第28章 保甲(中)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70章 決戰(五)第67章 激戰(二)第70章 決戰(二)第30章 械鬥(上)第48章 滅鄭(五)第60章 鼎革八第51章 騎射(二)第64章 關寧(七)第68章 滅明(一)第61章 伐明(五)第55章 偷襲(三)第67章 激戰(九)第55章 偷襲(四)第58章 呂宋(六)第50章 和談(一)第55章 偷襲(八)第61章 伐明(一)第5章 初會(上)第45章 設縣(上)第60章 鼎革七第66章 北伐(六)第49章 鎮倭(十一)第60章 鼎革(九)第20章 會議(上)第61章 伐明(十五)第67章 激戰(三)第66章 北伐(十二)第27章 協議(上)第49章 鎮倭(十二)第63章 倭亂(十二)第49章 鎮倭(九)第71章 定鼎(二)第24章 論兵(下)第70章 決戰(四)第61章 伐明(十五)第44章 定臺(上)第55章 偷襲(十二)第56章 返臺(一)第49章 鎮倭(二)第60章 鼎革(九)第43章 攻城(上)第60章 鼎革六第45章 設縣(中)第37章 會晤(下)第60章 鼎革(十六)第60章 鼎革二第49章 鎮倭(十)第41章 大員(上)第26章 亂局(下)第64章 關寧(六)第35章 兵制(中)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48章 滅鄭(三)第49章 鎮倭(十二)第62章 江南(一)第3章 出海第60章 鼎革(十一)第64章 關寧(一)第73章 南洋(七)第60章 鼎革二第60章 鼎革(十四)第16章 綁架(下)第70章 決戰(三)第11章 北港(上)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18章 平亂(上)第6章 結交(上)第28章 保甲(上)第72章 法度(五)第47章 遼東(十)第39章 賄賂(下)第35章 兵制(中)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58章 呂宋(一)第65章 治平(九)第72章 法度(五)第56章 返臺(五)第55章 偷襲(九)第59章 爪哇(八)第60章 鼎革(十六)第66章 北伐(二)第55章 偷襲(三)第66章 北伐(十二)第57章 試探(三)第49章 鎮倭(十二)第47章 遼東(十一)第66章 北伐(十二)第64章 關寧(九)第62章 江南(三)第61章 伐明(五)
第67章 激戰(四)第13章 赴閩(下)第69章 相峙(四)第23章 閱兵(上)第49章 鎮倭(八)第29章 官學(上)第59章 爪哇(六)第41章 大員(下)第28章 保甲(中)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70章 決戰(五)第67章 激戰(二)第70章 決戰(二)第30章 械鬥(上)第48章 滅鄭(五)第60章 鼎革八第51章 騎射(二)第64章 關寧(七)第68章 滅明(一)第61章 伐明(五)第55章 偷襲(三)第67章 激戰(九)第55章 偷襲(四)第58章 呂宋(六)第50章 和談(一)第55章 偷襲(八)第61章 伐明(一)第5章 初會(上)第45章 設縣(上)第60章 鼎革七第66章 北伐(六)第49章 鎮倭(十一)第60章 鼎革(九)第20章 會議(上)第61章 伐明(十五)第67章 激戰(三)第66章 北伐(十二)第27章 協議(上)第49章 鎮倭(十二)第63章 倭亂(十二)第49章 鎮倭(九)第71章 定鼎(二)第24章 論兵(下)第70章 決戰(四)第61章 伐明(十五)第44章 定臺(上)第55章 偷襲(十二)第56章 返臺(一)第49章 鎮倭(二)第60章 鼎革(九)第43章 攻城(上)第60章 鼎革六第45章 設縣(中)第37章 會晤(下)第60章 鼎革(十六)第60章 鼎革二第49章 鎮倭(十)第41章 大員(上)第26章 亂局(下)第64章 關寧(六)第35章 兵制(中)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48章 滅鄭(三)第49章 鎮倭(十二)第62章 江南(一)第3章 出海第60章 鼎革(十一)第64章 關寧(一)第73章 南洋(七)第60章 鼎革二第60章 鼎革(十四)第16章 綁架(下)第70章 決戰(三)第11章 北港(上)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18章 平亂(上)第6章 結交(上)第28章 保甲(上)第72章 法度(五)第47章 遼東(十)第39章 賄賂(下)第35章 兵制(中)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58章 呂宋(一)第65章 治平(九)第72章 法度(五)第56章 返臺(五)第55章 偷襲(九)第59章 爪哇(八)第60章 鼎革(十六)第66章 北伐(二)第55章 偷襲(三)第66章 北伐(十二)第57章 試探(三)第49章 鎮倭(十二)第47章 遼東(十一)第66章 北伐(十二)第64章 關寧(九)第62章 江南(三)第61章 伐明(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