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倭亂(四)

待各人坐定之後,趙率教向祖大壽問道:“你此番前來,綿州如何?”

祖大壽咧嘴一笑,答道:“別以爲我因近來相安無事,就放鬆警惕。咱們都是世代爲軍的邊民,可不象內地那些傻子。我已命祖大樂署理軍務,領着祖澤潤、澤博、還有我的義子祖可法、侄子祖澤洪,再有劉良臣、劉武等副將參將協助,城門緊閉,不得擅入擅出。如此戒備森嚴,敵人只怕沒過小淩河,他們就知道了。我雖不在,也是放心的了。”

趙率教雖然也是遼東悍將,論起心思卻又強過祖大壽一籌,因又問道:“朝廷年前派了太僕寺少卿張春過來,帶了一萬多班軍,四千邊軍,前去修築大淩河城。咱們雖不贊同此時啓釁,不過若是大淩河城修好,配以大炮,綿州、大淩河、右屯三城聯成一線,進可以圖廣寧,退可以互爲犄角之勢。趁着遼東那邊混亂,修將起來,到也是好事一樁。”

祖大壽點頭道:“這估摸着還是袁督帥的主意!朝廷那些傻蛋,哪知道這些個事。心疼錢糧還來不及呢,哪有餘錢來修城池。”

一提起袁崇煥,廳內諸人一時間盡皆沉寂起來。各人都是在當年遼西大潰敗時,由着袁崇煥這個小小的兵部主事領着,重入關內,修建寧遠城池,以十四門火炮擊敗不可一世的努兒哈赤。袁崇煥憑此一戰奠定了不世威名,而這些遼人邊將,也得以保有家鄉。各人又是他一手帶出來的舊部,又得以依賴他抗擊滿洲八旗,對他當真是敬如父兄。幾年前袁崇煥被皇太極施反間計逮入牢獄,若不是祖大壽斷然撤走城下軍隊,只怕督師大人早就被那鳥皇帝殺害。這幾年來大家不聽皇命,不理關內情形,抱成了團防備遼東,居然也是相安無事。此次若不是袁督師被皇帝放出,親筆寫信來招用舊部,只怕這些遼東悍將對皇命是理也不理了。

別人到也罷了,祖大壽當年犯了軍法,該當處死。若不是袁崇煥賞識其材,將他救了下來,只怕這時候屍骨早已腐爛。是以不管論情論理,他都無法拒絕袁督師的提調。

低頭略想一陣,祖大壽便擡頭向趙率教笑道:“論理,我不該和你爭功。那些流賊說起來折騰的厲害,卻怎麼和咱們遼東兵馬打?幾仗一打,估摸着就四散奔逃,立時被你敉平。再加上盧象升和袁督師在,有他們指揮,可比那些屁事不懂的文官強的多了。此番入關,定然是全無兇險。只是我身受袁督師大恩,現下他駐節宣大,我該當立刻過去聽令纔是。老趙,哥哥這回和你爭這個功,你看如何?”

趙率教卻不理會,也不顧身邊衆副將偏將神情,只笑道:“你若是能說動皇帝和袁督師,我就依你。”

“只要咱們上書過去,以你守寧綿,我領兵入關,朝廷憑什麼不依。”

說罷,見趙率教只是微笑不語,心中一陣沮喪,嘆道:“是了。這必定是袁督師的主意。我鎮守綿州多年,綿州要緊,無綿則無遼。綿州一失,則守遠難保,以我守綿,你出戰,方是萬全之策。”

趙率教此時方道:“你綿州城內三萬多兵馬,需抽出一半給我,寧遠這邊五萬多軍,我也要帶走一半。吳總兵那邊一萬,共是五萬大軍。各部軍馬都給我,全是騎兵,我速去速回,只需半年光景,我必定能助督師大人蕩平陝甘。”

又向着房內自已一手帶出來的諸副將、參將、遊擊等武官令道:“諸位兄弟,今晚召你們過來,是因爲要留你們鎮守寧遠!祖總兵是我兄長,你們需小心聽命,他的命令誰敢駁回,或是陰奉陽違,祖總兵或者會看我的面子不和你們計較,但若是我回來遼東,把你們一個個打的屁股開花!”

說罷就笑,在廳內侍立的諸將亦是盡皆笑將起來。那趙率教所部的衆將邊笑邊躬身道:“別說總兵大人特意提點,就是不說,咱們也斷不敢違了祖總兵的令。”

祖大壽斜着眼看了一眼諸將,向其中幾個指點一番,又向趙率教笑道:“這幾年還是我做副總兵時帶過的,竟在你手下出息了。”

問着一個臉皮黝黑,身材粗壯的將軍道:“何國綱,你竟出息大了,現下竟做到副將了!當年守寧遠時,你不過是我手下的千戶官,滿虜用鐵頭車攻城,你領着三百人用麻繩縋城而下,在城門和他們拼了一陣,被滿人貝勒濟爾哈郎當胸射中一肩,你把箭頭一削,咬着牙仍是猛幹。後來弟兄們死的差不多了,眼看要頂不住了,還是袁督師靈機一動,用棉被包着火藥扔下城去,扔下火把燒着棉被,這才把那些韃子趕跑了。”

他哈哈大笑道:“只是後來從死屍堆裡把你扒拉出來時,你衣服也是燒的稀爛,屁股都被火燎的通紅,猴綻一般通紅!爲了要你,我和督師大人打了幾次官司,到底教老趙得了去。這回他入關不帶你,你跟着我好好幹,將來他回來,我把你調到綿州,做我的副將!”

何國綱將身一躬,答道:“只要總兵大人允准,打滿韃子麼,屬下在哪裡都是一樣的。”

祖大壽點頭應道:“這話沒錯,咱們遼東好男兒,爲着這關內關外的百姓戍邊保境,在哪裡不是一樣的猛打猛殺!那射你一箭的濟爾哈郎也沒有個好下場,張大人攻瀋陽時,聽說被大炮轟的稀爛,屍體都沒尋着。”

說到此處,衆人神情都是黯然。他們大多是遼人軍人世家,世代鎮守邊關的好漢子。對張偉攻襲瀋陽一事,當真是佩服萬分。當年又因張偉派了手下來獻計,方保得了袁崇煥的性命。這些年來又得了張偉甚多好處,錢糧軍械什麼的,有什麼需要,朝廷不拿,到多半是張偉接濟過來。張偉此時反叛攻明,佔據南京,各人都想:“若是將來朝廷調過去攻打張大人,咱們該當如何?”

祖大壽一陣心煩,因向趙率教發牢騷道:“這裡都是體已心腹兄弟,咱們說說體已話也是無妨。張大人對咱們一向不薄,又是英雄了得,卻不知道怎麼鬼迷了心,竟致反向大明。將來疆場對戰,那當真是情何以堪。”

趙率教向左右略一揮手,他所部各將與祖大壽部下便都會意,一個個退將出去。眼見各人魚貫而出,一時間這廳內空空蕩蕩,只餘自已與祖大壽兩人。趙率教方向祖大壽道:“這裡只有咱們兩人,做兄弟和你說句掏心窩子的話:今上無能,將來必致亡國!”

原以爲祖大壽必定吃驚,卻不料見他只是淡然一笑,點頭道:“你當我是傻子麼,我雖只是個武人,卻也是守着要塞大城,領着幾萬大兵的人。只懂得打仗,那隻配做個偏將也罷了。這幾年內地形勢越發的壞下去,張偉一佔江南,朝廷大半收入沒了,糧食也沒有了。至於內地,崇禎三年皇太極帶兵入畿輔、河南、山東,多爾袞的左翼軍克城三十四座,降者六,敗陳十七,俘人口二十五萬七千,金一萬多,銀近兩百萬;右翼克城十九、降二,敗陣十六,殺二總督及守備以上百餘人,生擒一親王,一郡王,俘人口二十餘萬,金四千餘,銀百萬兩。”

說到此處,兩人相視苦笑,都道:“如此這般,朝廷的內囊都上來了!”

祖大壽又道:“九邊大軍,現下有近半集結江南,勞師耗餉卻不能過江;其餘都隨着洪享九在那陝甘、四川,這些邊軍還是內地精兵,對着那些農人卻是沒有辦法,任他們禍害流竄!陝甘、四川、山西,現下都是凋敝不堪,朝廷沒有辦法,竟然還在加餉。賊越剿越多,官兵卻是越打越疲。再有,朝廷欠着陝甘等地官兵幾年的餉沒有發全,官兵接戰一不利,常常幾百上千的投了賊軍。如此這般,幾年下來朝廷全無章法。若不是張偉襲了南京,佔有江南。只怕皇帝仍是不肯動用咱們出關而戰,任憑賊兵和滿人來回的傷害元氣。只是這時候調了咱們,也是於事無補了。南方一失,朝廷再拿不出錢來養兵,北方凋敝,天災人禍的。老趙,你此番出關肯定能得大捷,怕就怕過上一年半載的,亂民就起,北方仍復大亂。”

“那也是沒有法子的事!別提督師大人在那等着咱們,就是皇帝也曾言道:朕傾天下資財打造遼東兵馬。細想一下,自從萬曆年間,朝廷軍費多半是在遼東。就說這大炮一樣,內地可有多少,咱們遼東又有多少。朝廷養了咱們這麼些年,雖說皇帝太蠢,大明遲早毀在他手裡,可咱們也得盡人事吧。”

兩人嗟嘆一番,又深知張偉此人深謀遠慮,手段高超。將來與其結戰,多半是要落敗身死。直待房內焟燭燃燼,兩人將出兵動員,調動兵馬錢糧,寧綿防禦等地商量妥帖。祖大壽與趙率教用畢早飯,這才動身返回綿州。因見趙率教領着一羣軍將出府相送,祖大壽向衆人大笑道:“不必送了。待你們出兵,我也不特地過來。就那些個賊兵,當的起咱們關寧鐵騎一擊?狗屁!”

向趙率教拱一拱手,此時天空灰暗,眼見是抽棉扯絮般的飄下雪花來。他出來幾天,不知道綿州如何,又掂記那張春領着班軍修建大淩河城一事,唯恐讓這場雪耽擱了時日,引得滿人來攻。便不再耽擱,把馬一鞭,帶着百餘從騎飛奔出城,向着綿州方向而回。

此後一月,趙率教等人一直待天氣轉暖,大雪融開,方纔點撿兵馬,準備出關。而張偉的漢軍早就結集完畢,在張瑞等人的率領下直奔日本長崎而去。崇禎得了消失,知道張偉此時兵力空虛,有心大舉反攻,卻又忌憚川陝義軍。是以連日催逼,命遼東兵馬立時入關,趙率教等人因見大淩河已成,由那少府寺卿張春鎮守,寧綿等地亦都兵馬整肅。滿人那邊亦是不見異常,據來往商人言道,那皇太極已是幾個月不曾出宮,去年勉強在祭堂子時出來一次,尚需人攙扶方可行走。如此這般,趙率教心中安定,這才匯齊了寧綿各處抽調的兵馬,由寧遠直奔山海關而去。

在山海關見了吳襄之後,吳部兵馬約摸三萬。那吳襄見趙率教帶兵而來,便撥給了他一萬精兵,匯齊了的五萬關寧兵皆乘騎戰馬,身披明軍騎兵的對襟鎖子鐵甲,如同奔騰的鐵流一般,殺氣騰騰出關而去。他們身負崇禎擊敗賊兵,然後攻伐江南的重託,也是明朝最能戰,最敢戰的部隊。那皇太極入侵關內,曾狂言道:“朕入境幾兩月,蹂躪禾稼,攻克城池,曾無一人出而對壘,敢發一矢者。”而這支關寧兵,也是明朝唯一一支敢於正面對抗八旗,血戰不懼的強兵勁旅。

就在趙率教帶着這支強兵過半的精兵勁卒,聽皇命與恩主袁崇煥之命出關,準備爲朝廷賣力征剿農民起義之時。不但是他,袁崇煥,還是遠在南京的張偉,卻都是不曾想到:這支強兵的一舉一動,乃到整個明朝的內部局勢,還有張偉攻伐江南對自已舉措的影響,早就落入了皇太極的算中。

吃了張偉一大悶虧,甚至宸妃因之而死,莊妃幾次自盡而不得。皇太極開始幾乎被一悶棍敲死過去,不但是身體大壞,就是他有心振作,屬下的各旗主親王貝勒也是難以聽命。若不是從小就跟隨努兒哈赤出兵征戰,再加上這些年攻明伐地,無論是治政、軍事,都是滿人中衆中交讚的頂尖人才,他早就被心懷不滿的旗主貝勒們攆下臺去。

即便受到如此打擊,蟄伏了幾個月之後,又暗中以手腕控制各旗,依*着這些年的經營,還有屬下蒙漢八旗的支持,早在張偉攻伐江南之時,皇太極已然恢復振作,重掌大權。

冰火魔廚佛本是道斗羅大陸htTp://looK_?iD=20329九鼎記網遊之風流騎士天才傳說

第47章 滅鄭(一)第64章 關寧(三)第67章 激戰(二)第70章 決戰(十四)第60章 鼎革(十一)第22章 新竹(上)第72章 法度(二)第15章 臥龍(上)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6章 結交(下)第28章 保甲(下)第18章 平亂(上)第32章 堅船第72章 法度(二)第72章 法度(三)第48章 滅鄭(六)第66章 北伐(三)第61章 伐明(十五)第63章 倭亂(八)第55章 偷襲(十二)第22章 新竹(下)第17章 亂起(下)第72章 法度(四)第15章 臥龍(上)第60章 鼎革六第63章 倭亂(四)第60章 鼎革五第60章 鼎革八第66章 北伐(十)第68章 滅明(四)第64章 關寧(十)第67章 激戰(四)第66章 北伐(十二)第42章 圍城(中)第65章 治平(一)第58章 呂宋(三)第33章 利炮(下)第61章 伐明(五)第71章 定鼎(七)第26章 亂局(上)第63章 倭亂(三)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26章 亂局(上)第45章 設縣(下)第23章 閱兵(下)第24章 論兵(下)第49章 鎮倭(十)第34章 開礦(下)第55章 偷襲(五)第71章 定鼎(五)第63章 倭亂(四)第70章 決戰(八)第63章 倭亂(十二)第26章 亂局(上)第63章 倭亂(一)第67章 激戰(八)第67章 激戰(二)第60章 鼎革(十八)第64章 關寧(十)第73章 南洋(六)第53章 造反(二)第57章 試探(五)第49章 鎮倭(十)第60章 鼎革(十八)第34章 開礦(上)第7章 機遇(上)第60章 鼎革(十)第47章 遼東(十一)第20章 會議(下)第35章 兵制(上)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29章 官學(上)第12章 安身(下)第31章 立威(上)第59章 爪哇(七)第57章 試探(四)第46章 制約(中)第47章 遼東(五)第69章 相峙(一)第28章 保甲(上)第48章 滅鄭(八)第66章 北伐(十二)第42章 圍城(中)第25章 宗族(下)第65章 治平(一)第66章 北伐(八)第70章 決戰(十六)第65章 治平(十二)第31章 立威(下)第59章 爪哇(四)第70章 決戰(十)第61章 伐明(六)第25章 宗族(上)第63章 倭亂(一)第66章 北伐(六)第50章 和談(一)第60章 鼎革七第5章 初會(下)第72章 法度(四)第68章 滅明(三)
第47章 滅鄭(一)第64章 關寧(三)第67章 激戰(二)第70章 決戰(十四)第60章 鼎革(十一)第22章 新竹(上)第72章 法度(二)第15章 臥龍(上)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6章 結交(下)第28章 保甲(下)第18章 平亂(上)第32章 堅船第72章 法度(二)第72章 法度(三)第48章 滅鄭(六)第66章 北伐(三)第61章 伐明(十五)第63章 倭亂(八)第55章 偷襲(十二)第22章 新竹(下)第17章 亂起(下)第72章 法度(四)第15章 臥龍(上)第60章 鼎革六第63章 倭亂(四)第60章 鼎革五第60章 鼎革八第66章 北伐(十)第68章 滅明(四)第64章 關寧(十)第67章 激戰(四)第66章 北伐(十二)第42章 圍城(中)第65章 治平(一)第58章 呂宋(三)第33章 利炮(下)第61章 伐明(五)第71章 定鼎(七)第26章 亂局(上)第63章 倭亂(三)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26章 亂局(上)第45章 設縣(下)第23章 閱兵(下)第24章 論兵(下)第49章 鎮倭(十)第34章 開礦(下)第55章 偷襲(五)第71章 定鼎(五)第63章 倭亂(四)第70章 決戰(八)第63章 倭亂(十二)第26章 亂局(上)第63章 倭亂(一)第67章 激戰(八)第67章 激戰(二)第60章 鼎革(十八)第64章 關寧(十)第73章 南洋(六)第53章 造反(二)第57章 試探(五)第49章 鎮倭(十)第60章 鼎革(十八)第34章 開礦(上)第7章 機遇(上)第60章 鼎革(十)第47章 遼東(十一)第20章 會議(下)第35章 兵制(上)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29章 官學(上)第12章 安身(下)第31章 立威(上)第59章 爪哇(七)第57章 試探(四)第46章 制約(中)第47章 遼東(五)第69章 相峙(一)第28章 保甲(上)第48章 滅鄭(八)第66章 北伐(十二)第42章 圍城(中)第25章 宗族(下)第65章 治平(一)第66章 北伐(八)第70章 決戰(十六)第65章 治平(十二)第31章 立威(下)第59章 爪哇(四)第70章 決戰(十)第61章 伐明(六)第25章 宗族(上)第63章 倭亂(一)第66章 北伐(六)第50章 和談(一)第60章 鼎革七第5章 初會(下)第72章 法度(四)第68章 滅明(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