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爪哇(七)

東南亞的天氣當真變化無常,張偉傍晚時分甫從總督府中出來時,外面還是老大的太陽斜掛在半空。待騎馬行至半路,天空中接連飄來幾朵黑雲,那雷聲轟隆隆響過幾聲,街面上的行人再也不顧着看他們的熱鬧,亂紛紛四散而逃。各人正沒理會處,那瓢潑般大雨卻漫天價灑將下來。

躲在路邊雞毛小店的檐下,張偉看着路邊土路被黃豆大的雨點砸出一個個小水坑來,那泥漿四處濺起,那路面上不及躲雨的行人皆是渾身的雨水泥湯,當真是狼狽之極。

王柱子因在張偉身後喃喃自語道:“還是咱們臺北好,一水的青石地面,就是下雨天也不教人覺得氣悶骯髒。我就想不通,大人不在臺北好好呆着,東奔西走的辛苦是爲啥。”

王煊的人生信條便是:“萬言萬當,不如一默。”。每日最是沉默寡言的人,便是張偉同他說話,也是有問方答,從不多言半句。此時聽王柱子說的有趣,噗嗤一笑,向他答道:“梁園雖好,不是故鄉。柱子你是想家啦。”

王柱子剛嘟囔着要答話,卻見一股電流直奔而下,在那晦暗的天空直衝下來,將

分散在大街各處躲雨的漢軍將士映射出來。有那膽子稍小的,臉色立時嚇的慘白。

“敬天法祖,畏威懷德……嘿,天地之威當真這麼可怕麼?”

張偉儘管也被那道閃電嚇了一跳,身爲現代人的他卻很快將心情平復回來。因見

身邊的衆將士都雙眼緊閉,口中念念有辭,甚至有那信奉佛道的,雙手合什喃喃

祈禱。心中覺得好笑,忍不住嘀咕兩句,卻亦知此乃是人之常情,短期內無法改

變。

王煊卻聽到張偉的小聲嘀咕,他忍不住答道:“當年王安石相公說什麼:天命不

足畏,祖宗不足法。結果弄的天下大亂,人君對天命祖宗有些敬畏,總是好的。若是君主們權威大到無人制約,連天命也扔到一邊,那可怎麼得了。”

“不然,太畏懼祖宗成法和天命,人君不敢做任何革新。這天下大勢已是一日數變,君主仍然是抱殘守缺,只怕沒有了鼎革之變,卻會招致外辱。你看這西洋諸國,哪一個不是磨刀霍霍!崇嶽,你不會想咱們中華上國,有一日淪爲豬羊吧?”

因見王煊雖是一笑不語,卻顯是大不服氣。他不知道清朝之事,又見多了明朝皇帝胡鬧,是以對張偉的話絕難贊同。此時西方殖民者力量不強,明朝又素來重視火器發展,當時的漢人到也並沒有覺得西人有多麼強大可怕。

一羣人被這大雨阻在半路,眼見這天色越發晦暗,各人心中着急,卻只是無法。張偉因見隨行漢軍皆是滿臉疲憊之色,知道是乏了。因大聲道:“各人都隨我來,這雨能澆死人麼?”

說罷不顧身邊親兵的勸阻,揮鞭打馬前行,雖只是一晃眼的功夫,他全身已然溼透。王柱子笑道:“既然大人都成落湯雞了,咱們也跟着就是。”

一行人在雨地裡艱難前行,待行至半路,卻遇着吳府派來送雨具的家僕,張偉將

那身漁翁裝束穿上,雖然裡面衣衫仍是溼透,卻好過仍在雨水裡苦挨。待到了吳

府正門,卻見那吳府一家老少正立於府門之前,靜候張偉前來。

“吳老先生,張偉又來叨擾了!”

爽郎一笑,張偉縱身下馬,一縱間身上水珠四濺,這身裝束雖是防水,亦是因雨大而落了滿滿的雨水於上,此時一縱一抖,乍然間蓬鬆起來,張偉便如同那大隻的鵪鶉一般。

只聽到彷彿有女孩子“噗嗤”一笑,張偉看看自家模樣,也是忍不住一笑,因將身上蓑衣脫下,笑道:“沒提防這雨下成這樣,教各位久等了吧?”

他信步上了石階,各人各道一聲罪過,又謝道:“吳老先生,張偉腆顏又來打擾。總歸是不想受荷蘭人的招待,老先生家宅寬大,又是仁德之人,千萬不要怪罪張偉纔是。”

“哪裡!將軍是難得的貴客,老朽請都請不來呢!”

說罷兩手一讓,向張偉道:“張將軍,請。”

張偉亦是一笑,順着吳青源的招呼向內而行,剛行到那正門內檐,卻突地一呆,

整個人立住不動。

他瞠目結舌,向着那吳芩問道:“你怎地會在此處?”

吳芩微微一笑,向他福了一福,方答道:“張將軍光臨寒舍,吳府上下幸何如之

?”

因見張偉仍呆着臉看她,俏臉微微一紅,又道:“請將軍速速入內更衣,仔細着涼冒風。”

張偉這才醒悟過來,他此時什麼場面沒有見過,雖見吳府上下笑咪咪瞧他,卻只做沒見,又向吳芩道:“自臺灣一別,已是數年恍然而過,想不到艾麗絲卻是南洋望族之後,又無巧不巧的在此地與吳小姐重逢,這當真是緣分。”

說罷不顧吳芩臉紅,又將當年尋勞倫斯打聽她下落一事說了,方纔灑然入內。待他更衣出來,卻已是不見吳芩蹤影。女兒家臉薄,張偉那般模樣,又是什麼緣分云云,她怎地再好意思出來做陪。張偉卻是不在意,酒席中自管向吳青源問及當年吳芩隨同英國人自處奔波一事,這才知道事情原由經過。

他早年驚奇於吳芩的美貌,又甫從現代回來,滿眼見到的皆是那些三從四德,唯唯諾諾無主見主思想的古代女人,乍見吳芩時,因其美麗及身上若隱若現的現代氣息而心慕不已。只是吳芩對他卻甚是冷淡,不滿他行事霸道專斷,是以兩人並無雖是郎有情,卻只是妾無意。張偉又不擅泡妞之術,且是每日瑣事繁忙,這女人若是不泡不纏,哪有自動送上門來的道理?至於什麼王八之氣一散,則美女自動伏於跨下的事,張偉卻是想也不敢去想。待吳芩加了南洋,張偉雖是託人四處打聽,卻是不得要領,幾年時間下來,心也早就淡了。年前早與何斌商定,只待他從呂宋回去,便與柳如是完婚。柳如是雖是年紀尚小,美貌聰慧絕然不在吳芩之下。因感激張偉贖身一事,服待張偉很是經心,張偉閒時與她下棋閒談,說些時務之類的閒話,她亦是能從旁分析解惑,不比尋常女人一心只放在男人身上,絕然不問外事。張偉對她很是滿意,心中除了稍覺她年紀偏小,到也沒有別的遺憾了。至於他有些部下對柳如是出身的質疑非議,張偉自是絕然不會放在心上。

此時乍見吳芩,見她美麗更甚當初,眉宇間那股子聰慧英氣未消,行事舉止比之當初卻又成熟許多。一時心喜,卻是有些失態。待他換衣出來,心中已是平復如常。知道此時斷沒有娶吳芩的可能,且不說地隔幾千裡遠,她家人父母未必捨得。再者張偉顧忌世家大族的勢力,將來正欲打擊消彌,哪能再給吳家綿上添花的道理。

待他泛泛問了當年之事後,便向吳府上下道了乏,管自下堂回房休息去了。雖話語中聽得吳青源話頭中有問及他對吳芩觀感之意,卻只是推做聽不懂。雖然心頭一陣陣嘆息泛酸,卻只是想:“我對她瞭解不多,只是迷於美貌罷了。大丈夫何患無妻,這可得把持住了纔好。”

雖是如此想法,畢竟是在牀上輾轉反側,直待那三更鼓聲響起,他才斜躺在牀上昏沉沉睡去。

第二日天明,因還有些細節要與荷蘭商討,張偉卻懶怠去,只派了王煊代表前往。自已偷得浮生半日閒,只管在牀上高臥不起。一直到日上三竿,方懶洋洋起身洗漱了。前去拜會了吳青源,清談片刻,又再三多謝他款待的盛情。因再無他事,只等着王煊談妥回來,便可開船回臺。便應了吳青源之邀,往吳府後園擺上棋局,殺上兩把。

待吳青源面帶微笑,攜同張偉同至後園,在園中小亭中擺下棋局,張偉剛剛動子

,正待吳青源應手,卻聽他咳了一聲,向身邊小廝吩咐道:“不要你們待候,一

個個粗手笨腳的。讓大小姐過來,那丫頭心靈手巧的,讓她來侍候茶水。”

張偉心中一動,知道是吳青源有意安排他與吳芩會面,心中暗暗罵道:“老狐狸

,知道我將來甚有可能坐大,爲了家族利益,要來和親這一手了。”

雖知他別有目地,心中到也並不如何抗拒。卻見那吳芩捧着手持一角玉帛絹巾,嫋嫋婷婷而來。與昨日不同,因只是在後園應承,便只是穿了一件家常衣衫,頭上也無有什麼金銀珠玉的飾物。

張偉正是暗中讚歎,這女孩子不是俗物,卻見吳青源皺眉道:“女孩子家,穿的不要太素,到底還是要有些富貴氣象纔好。”

說罷一笑,因向撅着小嘴的吳芩吩咐道:“我同張將軍廝殺幾盤,你在一般侍候茶水,不準頂嘴。”

又向張偉道:“咱們南方人最愛喝功夫茶,我府裡有不少人,真正泡的好的,還

屬我這孫女。”

張偉不免敷衍道:“這可當真是了不起。又是天生麗質,又是心靈手巧的。”

此時他口鼻眼耳心都被這吳苓佔據,哪裡還管吳青源說些什麼,因口中嚅嚅,那

吳氏祖孫倆不免看他兩眼。見他一副耳觀鼻,鼻觀心模樣,吳青源到也罷了。那吳芩卻是噗嗤一笑,向張偉嬌笑道:“張將軍,當年在臺灣您可不是這副模樣。小女子當時年少,可讓您的煞氣嚇壞了呢。”

說完用絹巾掩臉,止不住笑將起來。她自然是知道張偉被自已迷住,早幾年她年紀尚小,雖知張偉對她甚有好感,卻只沒有放在心上。此時見這位縱橫南洋,手下才傑之士無數,擁有雄兵十萬,治下百姓數百萬的一方雄主在她面前手足無措的模樣,又怎能忍住心中得意?

張偉聽她嬌笑,心中反道警醒過來,心中暗罵一句:“媽的,怪道說男人征服世

界,女人靠征服男人來征服世界。老子什麼場面沒有見過,怎麼跟個剛戀愛的小男生一般!”

想到此處,便將心神一收,擡起頭來正視吳芩,微笑道:“吳小姐快別如此說,張偉那時候年少氣盛,有些暴躁,不恤人心,這原都是有的。”

他又傲然道:“說我有煞氣,那也是有的。我白手興家,統兵掠地。沒有些煞氣,要怎麼御下呢!爲上位者,不可太傲,但也不能太過謙抑。太傲則部下離心,過抑則部下不敬,失之狎暱。這些事,想來你是不會懂的。”

他說“想來你是不會懂的”云云,自是讓一直自詡甚高的吳芩不悅,只是他身份

地位,乃至那種爲上位甚久而產生的自信氣質,均讓吳芩無話可答。因只得勉強

道:“我聽說人主撫慰萬民,推衣衣之,推食食之。將軍治臺均以法治之,不以

教化使民衆自然心悅臣服,將軍以爲得計。小女子卻以爲有暴秦前鑑,臺灣和呂宋將來未必就能是昇平治世呢。”

“你這番議論甚是平常,臺北官學的那些老夫子得空就在我耳邊呱躁。什麼法家

過暴易折,儒家以仁義爲本,法理爲輔,以儒治國,方能致昇平。笑話!我賞罰分明,以信義法理約束萬民,不比那些老生常談的什麼仁義強過百倍?”

他此時如同與人辯論,渾然忘了眼前是自已心儀甚久的美女,呷一口茶,雖覺其

香,只是有些澀嘴,因順口將茶吐了,又道:“自然,治國並不是那麼簡單。法理之外尚有人情,若是隻有法而無情,只怕人心澆漓,民風大壞。是以要以法爲主,凡事尊法而行,德行爲輔,用政府褒揚、私人富戶捐助等法,褒獎那些德行出衆的人,那麼以次施行,方能法理皆德,諸事和諧。”

第66章 北伐(三)第63章 倭亂(十)第71章 定鼎(四)第72章 法度(二)第11章 北港(上)第61章 伐明(七)第63章 倭亂(四)第63章 倭亂(十一)第47章 遼東(八)第43章 攻城(中)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34章 開礦(下)第60章 鼎革三第50章 和談(一)第62章 江南(二)第29章 官學(中)第73章 南洋(五)第61章 伐明(一)第44章 定臺(上)第66章 北伐(七)第64章 關寧(六)第19章 甘蔗(下)第56章 返臺(四)第25章 宗族(上)第3章 出海第67章 激戰(一)第42章 圍城(下)第61章 伐明(六)第26章 亂局(上)第73章 南洋(十二)第71章 定鼎(五)第47章 遼東(四)第13章 赴閩(上)第70章 決戰(四)第37章 會晤(中)第62章 江南(一)第73章 南洋(六)第49章 鎮倭(十二)第68章 滅明(四)第61章 伐明(十三)第63章 倭亂(四)第35章 兵制(下)第60章 鼎革二第56章 返臺(一)第59章 爪哇(六)第70章 決戰(十)第29章 官學(中)第64章 關寧(五)第32章 堅船第66章 北伐(八)第73章 南洋(九)第47章 遼東(五)第61章 伐明(五)第19章 甘蔗(上)第69章 相峙(四)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47章 遼東(八)第65章 治平(十)第63章 倭亂(四)第63章 倭亂(六)第46章 制約(上)第61章 伐明(四)第60章 鼎革(二十)第40章 出兵(下)第73章 南洋(二)第60章 鼎革(十六)第66章 北伐(六)第71章 定鼎(四)第6章 結交(下)第57章 試探(七)第17章 亂起(下)第60章 鼎革五第66章 北伐(十一)第60章 鼎革(十三)第65章 治平(四)第28章 保甲(中)第62章 江南(五)第60章 鼎革(十八)第56章 返臺(五)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47章 遼東(十)第64章 關寧(二)第58章 呂宋(五)第29章 官學(下)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49章 鎮倭(三)第70章 決戰(二)第8章 宴客(下)第58章 呂宋(二)第49章 鎮倭(十)第62章 江南(四)第70章 決戰(八)第65章 治平(十)第42章 圍城(中)第68章 滅明(五)第49章 鎮倭(三)第67章 激戰(六)第68章 滅明(三)第73章 南洋(十一)第64章 關寧(十)
第66章 北伐(三)第63章 倭亂(十)第71章 定鼎(四)第72章 法度(二)第11章 北港(上)第61章 伐明(七)第63章 倭亂(四)第63章 倭亂(十一)第47章 遼東(八)第43章 攻城(中)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34章 開礦(下)第60章 鼎革三第50章 和談(一)第62章 江南(二)第29章 官學(中)第73章 南洋(五)第61章 伐明(一)第44章 定臺(上)第66章 北伐(七)第64章 關寧(六)第19章 甘蔗(下)第56章 返臺(四)第25章 宗族(上)第3章 出海第67章 激戰(一)第42章 圍城(下)第61章 伐明(六)第26章 亂局(上)第73章 南洋(十二)第71章 定鼎(五)第47章 遼東(四)第13章 赴閩(上)第70章 決戰(四)第37章 會晤(中)第62章 江南(一)第73章 南洋(六)第49章 鎮倭(十二)第68章 滅明(四)第61章 伐明(十三)第63章 倭亂(四)第35章 兵制(下)第60章 鼎革二第56章 返臺(一)第59章 爪哇(六)第70章 決戰(十)第29章 官學(中)第64章 關寧(五)第32章 堅船第66章 北伐(八)第73章 南洋(九)第47章 遼東(五)第61章 伐明(五)第19章 甘蔗(上)第69章 相峙(四)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47章 遼東(八)第65章 治平(十)第63章 倭亂(四)第63章 倭亂(六)第46章 制約(上)第61章 伐明(四)第60章 鼎革(二十)第40章 出兵(下)第73章 南洋(二)第60章 鼎革(十六)第66章 北伐(六)第71章 定鼎(四)第6章 結交(下)第57章 試探(七)第17章 亂起(下)第60章 鼎革五第66章 北伐(十一)第60章 鼎革(十三)第65章 治平(四)第28章 保甲(中)第62章 江南(五)第60章 鼎革(十八)第56章 返臺(五)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47章 遼東(十)第64章 關寧(二)第58章 呂宋(五)第29章 官學(下)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49章 鎮倭(三)第70章 決戰(二)第8章 宴客(下)第58章 呂宋(二)第49章 鎮倭(十)第62章 江南(四)第70章 決戰(八)第65章 治平(十)第42章 圍城(中)第68章 滅明(五)第49章 鎮倭(三)第67章 激戰(六)第68章 滅明(三)第73章 南洋(十一)第64章 關寧(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