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設縣(上)

崇禎帝注視着眼前熊文燦及張偉的奏章,沉吟良久,提起硃筆,在熊文燦的奏章上批道:“所奏之事朕已知道,着該撫酌情辦理,勿使該部尋機滋事爲要。”

又在張偉奏章上批道:“知道了。所奏之事照準。”他繼承皇帝位已有大半年,其實亦是接掌了由他爺爺神宗,哥哥天啓帝禍害的爛

攤子,即位以來除了剪滅魏閹之外,諸事不順,連組兩次內閣皆是不成。現下陝

西赤地千里,終歲無雨,餓殍枕藉,哀鴻遍野,他卻又捨不得銀子,只是每日間心

煩。好在所用閩撫熊文燦甚是幹練,上任便招撫了鄭芝龍及張偉這兩個海上巨盜,他已考慮要升熊文燦爲兩廣總督,對付在廣東沿海劫掠的海盜。只是那鄭芝龍也罷了,盤據海上的張偉在受撫後卻始終不肯上岸,此番又上了奏摺,言稱打跑了臺南的荷蘭人,請求加賞。那臺灣嘯聚了數十萬貧民,又有上萬的軍隊,崇禎心內委實不能放心。現下既然張偉請求加賞官兵,到是可以在此事上想想辦法。

他卻不知,此番請求加賞,卻是何斌帶着張偉所給的加封衛所名冊赴福州時,因又給福撫熊文燦送上一筆厚禮,熊文燦高興之餘,便當即要爲張偉打下臺南之事上奏加賞,何斌不好推卻,只得應承,便以張偉之名義給崇禎及兵部上了奏章,請求封賞。原想這也不是什麼壞事,誰料熊文燦思忖臺北臺南所據之地不小,現又有數十萬內地百姓在臺,這撫局是他一力辦成,唯恐日後生亂,便也趁着此次機會,上奏崇禎帝,請求犒賞的同時,亦指出需對臺灣加以約束,否則張偉位高權重,手握大兵,時間久了,不免會生異心。

崇禎覽奏,自然在心內暗贊熊文燦老成謀國,只是自明朝中期,海防便敗壞的不成模樣,水師亦是早已腐爛,若不是熊文燦先行招撫了鄭芝龍,朝廷卻有什麼資本來約束張偉?於是允准鄭芝龍收取水引,在海上先行警告,現在,崇禎下決心要在臺灣設置官府,由北京派官去臺,以監視臺北衛所。

崇禎決心已下,便在此次張熊二人的奏摺上準了保舉一事,卻又御筆一批,命熊文燦知會張偉,朝廷決心要在臺灣設立州縣,命張偉將臺北臺南戶民田土數目詳細報上,再由熊文燦上報皇帝及戶部,確定是設府或州縣。

熊文燦得了硃批,自然急忙召來臺北衛設在福州的聯繫人員,將旨意送到臺北,張偉接報,卻見崇禎在他呈報的奏摺上的批示,另賞賜他白銀五十兩,何斌施琅等人也自賜銀十數兩有差,張偉哭笑不得,急忙找來何斌,苦笑道:“廷斌兄,你看此次麻煩可當真不小。那熊撫臺讓咱們上報田土民戶數目,這朝廷設縣也罷了,若是要咱們上交賦稅,那該當如何?”

何斌亦是後悔不迭,當初沒有堅拒熊文燦,現在惹出這般天大的麻煩,他卻也是想不出辦法,皺眉想了半響,方道:“賦稅咱們是堅決不能交納的,我想朝廷到也是志不在此,關鍵是要派遣官員來,就近監視咱們。”

張偉點頭道:“這到也是,我想皇帝到也沒有窮到想打咱們這海島的主意,只是因我打下臺南,忌憚我將來有可能會造反罷了。派了官兒來,有什麼動靜便報過去,那自然心裡就穩當多了。”

又笑道:“廷斌,你切莫以爲這是我那奏章惹的事,此事於熊文燦斷然脫不了干係。咱們銀子送的再多,到底也不如他那顆腦袋值錢,若是咱們鬧出什麼事來,他能安穩麼,現下稟報了皇帝,就是將來出了什麼事,可也與他無關了。”

“這到也是,這老狐狸!”

“現下急也無用,咱們只能聽任人家派官兒來了。嘿嘿,只是這臺北臺南都在我的掌控之下,朝廷不派兵來,來幾個文官又能如何?我料不久之後,皇帝可能就無心顧忌咱們了。”

“那咱們現下就寫奏摺,同意了事?”

“正是。不過,廷斌兄,需要你再辛苦一次,去面見熊文燦,將免斌稅一事談妥,就說臺北大半是去年過來的災民,生計困難,請朝廷免斌。再有,請朝廷只設縣,不設府,就說臺南臺北來往不便,無有道路可通,設府管制不易,就請由福建布政使司直管便是了。”

“好罷,我這便去安排船隻,立刻便動身。”

“我便不送兄長你了,陳永華只番赴閩,卻把閒居在家的天啓進士何楷請了來,當真是令人驚喜,我現下就得過官學那邊,迎接人家。”

“我到也聽說了,這何楷因不事閹黨而閒居在家,興辦‘紫芝書院’,甚有賢名,怎地復甫能有如此能奈,將這名士請到咱們臺灣來了?”

說到此處,何斌將腿一拍,嘆道:“可惜我今日就得去福州,不能隨你一同去拜

見這位名儒,待我回來,一定要整治酒宴,好生結納。”

張偉笑道:“來日方纔,廷斌兄不必着急。”

說罷起身,自坐車向官學方向而去。他心裡亦極是納悶,想那何楷曾是京官,雖

閒居在家不曾起用,卻肯屈架來臺,當真是稀奇之極。

待馬車行到遷至新竹的官學新校舍,張偉便下車步行,只見官學門口立一鐵牌:“官民人等至此一律步行,違令者斬。”

此鐵牌是張偉特意令人在新學校門前鑄立,有鑑於學校內不少學生是官吏富商子弟,在鎮北鎮時,不論是學生或是其父母,常有驅車直入校園之事,張偉見了數次,心中大怒,乃令人鑄此鐵牌,自此之後,無論貴富子弟,若是平民之子弟,一律步行入校,便是張偉本人,來官學時進門亦需步行。此謂之學府門前無貴賤之分,學者爲尊之意。

待入正門後,一直走了半里多路程,方到了陳永華辦公備學之處。此新校舍乃張偉撥巨資所建,擁有校舍數千間,以學科分爲數段,極目看去,只見那校舍房間綿延不斷,僅是操場,便有十餘個之多,那操場最大之處,便是未來的軍校所在。張偉與陳永華熟不拘禮,到了他房門前便一推而入,卻見那陳永華坐在正中,身邊團團圍坐着十餘人,大半是二十餘歲年紀,只陳永華對面端坐一名黃臉儒生,看模樣卻是有三十來歲,見張偉目視於他,便微微點頭,向張偉拱手一笑。

張偉見他默然有君子之風,一舉一動無不有大家風範,心中隱隱猜到此人便是何楷,便向陳永華笑道:“復甫,聽聞你將閩人中的大儒何先生請了來,不知這座中哪位是何先生,還不快快向我介紹?”

“志華,你這人當真是冒失鬼。哪有這般直衝進來的道理!”

“哈哈,小弟失禮,只是心慕何先生,故而不及通報……”向房內諸人拱了拱手,又笑道:“以弟所看,這房內儒雅有先儒風範的,必然是端坐於復甫兄對面的這位先生了?”

“正是,這位正是創辦紫芝書院的何先生!”

張偉聞言,立時向躬身何楷行了一禮,道:“在下向何先生行禮,何先生大才,竟肯屈尊枉顧臺灣這彈丸小島,本島有志向學的學子們,當真是三生有幸!”

又道:“張偉無才無德,無以可報先生,張偉知先生以培育英材爲畢生樂事,故而先生既然來臺,有關這臺北官學的一應所需之物,只要先生張口,張偉無不具辦,絕不敢怠慢!”

那何楷自然早已知曉張偉便是這臺灣之主,雖說名義上只是臺北衛所的衛指揮使,但這全臺之境早便在張偉控制之下,朝廷只是虛應故事罷了。他早年曾任京官,大官兒見了不少,象張偉這樣年紀輕輕便一手創下如此基本的英傑,卻也是第一次得見,張偉甫一進門,他便知此人不是凡品,見他毫無顧忌的打量房內衆人,心中亦已猜中此人就是張偉,待其與陳永華一番對答,自是確定無疑。他現下已是白身,於禮而言見了張偉卻是要下跪見禮,卻見張偉卻向他一躬,當下急忙站起,將張偉兩手一扶,急道:“志華兄,怎可如此!何楷一介平民,擔當不起!”

“何兄肯來助張偉一臂之力,張偉行上一禮,卻又如何,何兄當得。”

“此番陳復甫到我書院相請,我初時卻是不願的,待聽說志華兄的種種舉措,方始動心,待派了弟子過臺來實地參觀,方確定了來臺的決心。此次過來,也是本人的素願,爲天下教英才,亦是何某的幸事,志華兄不可再客氣,否則,便是要攆走何某啊。”

張偉聽他說完,方將身一直,笑道:“既然如此,那在下便唯有多謝而已了。”

衆人經他這麼一鬧,場面卻是比適才熱絡了許多,何楷此次帶來不少年青弟子,各人都是躊躇滿志,只是不知道張偉爲人到底如何,他們之前聽說了不少張偉爲人專斷,鐵血敢殺之事,卻不料他在此處卻是如此平易近人,絲毫沒有朝廷三品大員的勢式,各人都是心頭一鬆,臉上浮現笑容。

卻見張偉向何楷問道:“聽說何兄在閩創辦的紫芝學院亦是聞名鄉里,何兄來此,那學院卻是如何料理?”

何楷嘆道:“此事一提,便足以令人傷感。何某創建學院,原只是打算閒暇之餘,能爲朝廷教導出一些可用之才,哪有半分謀利的打算?卻不料那周遭上下人等,皆以爲何某靠這書院賺了不少銀子,尋常人等自是不敢來尋何某打秋風,只是那些官員……唉,隔三岔五的來尋麻煩,何某不堪其擾,正欲結束書院,卻不料復甫兄前來相邀,何某便決心來臺,繼續教授學子。”

說到此處,又向張偉笑道:“原本到也不知道此處究竟如何,抱定了不合則去的打算,現下來臺,見到如此宏偉寬大的校舍,又有指揮使大人鼎力支持,何某哪敢不竭心效力,依指揮使大人的舉措,潛心教學?”

他身邊弟子聽到此處,亦向張偉笑道:“學生不管別的,只是在這官學門口見了那鐵牌,便知道這臺北上下,如何重視教學之事了。”

當下各人說的熱絡,又將張偉關於官學的分科,辦學方針拿出來討論一番,自何楷以下,無不對張偉廢除八股教學,細分學科的辦法大加讚賞。何楷嘆道:“自唐宋以降,無不用科舉用人,本朝太祖又用八股取士。尋常書生每日只知四書五經,哪知唐宗宋祖?除了子曰詩去,再無所長,這樣的人於國何用?難怪咱們中國之國勢每況愈下,若還不幡然改變,別尋良法,只怕數百年之後,中國將衰頹的無以自立。”

張偉正待擊掌讚歎,卻又見何楷皺眉道:“只是志華兄設的明經明算明射各科,吾都贊同,卻要引那西學進來,何某不敢苟同,咱們華夏於他物或有不足於外國之處,這學問麼,數千年來都是外國人向咱們學習,哪有咱們倒轉了向他國學習的道理?”

“何兄,我到不是要學子們向外國人學習,只是海納百川,國外之人亦並非全是蠻夷,那歐羅巴州之人能遠涉萬里重洋來到此處,又有強兵利炮,他們的學問亦不是一點道理也沒有。大學士徐光啓,便也曾潛心西學,於曆法制器皆有很大的成效,何兄以爲如何?”

“志華兄這麼一說,何某到覺得自已鼠目寸光。只是有一條,那洋人的制器科學咱們能學,其餘的政治文學之道,不學也罷,志華兄以爲然否?”

第57章 試探(七)第36章 崇禎(下)第45章 設縣(下)第73章 南洋(一)第67章 激戰(十一)第73章 南洋(三)第47章 遼東(十一)第61章 伐明(八)第58章 呂宋(一)第59章 爪哇(五)第55章 偷襲(八)第44章 定臺(上)第46章 制約(上)第61章 伐明(二)第64章 關寧(五)第51章 騎射(一)第61章 伐明(五)第55章 偷襲(六)第60章 鼎革(十七)第35章 兵制(上)第43章 攻城(中)第57章 試探(四)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45章 設縣(下)第57章 試探(六)第24章 論兵(下)第31章 立威(上)第23章 閱兵(下)第70章 決戰(六)第64章 關寧(五)第34章 開礦(下)第62章 江南(八)第12章 安身(上)第59章 爪哇(七)第67章 激戰(五)第18章 平亂(上)第70章 決戰(四)第63章 倭亂(三)第49章 鎮倭(三)第48章 滅鄭(四)第29章 官學(上)第48章 滅鄭(三)第51章 騎射(四)第49章 鎮倭(九)第72章 法度(五)第62章 江南(三)第63章 倭亂(五)第58章 呂宋(七)第63章 倭亂(七)第17章 亂起(下)第61章 伐明(十三)第67章 激戰(九)第29章 官學(上)第47章 遼東(十)第70章 決戰(六)第73章 南洋(六)第34章 開礦(下)第64章 關寧(二)第60章 鼎革三第61章 伐明(十二)第70章 決戰(十四)第47章 遼東(三)第63章 倭亂(十一)第11章 北港(上)第66章 北伐(十一)第64章 關寧(一)第56章 返臺(五)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41章 大員(下)第30章 械鬥(下)第11章 北港(下)第64章 關寧(一)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70章 決戰(六)第51章 騎射(二)第54章 反間(三)第47章 遼東(九)第63章 倭亂(二)第64章 關寧(六)第70章 決戰(十二)第58章 呂宋(六)第66章 北伐(七)第60章 鼎革八第63章 倭亂(七)第46章 制約(中)第63章 倭亂(十一)第59章 爪哇(八)第65章 治平(一)第28章 保甲(下)第20章 會議(上)第51章 騎射(四)第64章 關寧(七)第19章 甘蔗(上)第59章 爪哇(六)第49章 鎮倭(一)第50章 和談(二)第67章 激戰(一)第65章 治平(二)第60章 鼎革四第49章 鎮倭(九)
第57章 試探(七)第36章 崇禎(下)第45章 設縣(下)第73章 南洋(一)第67章 激戰(十一)第73章 南洋(三)第47章 遼東(十一)第61章 伐明(八)第58章 呂宋(一)第59章 爪哇(五)第55章 偷襲(八)第44章 定臺(上)第46章 制約(上)第61章 伐明(二)第64章 關寧(五)第51章 騎射(一)第61章 伐明(五)第55章 偷襲(六)第60章 鼎革(十七)第35章 兵制(上)第43章 攻城(中)第57章 試探(四)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45章 設縣(下)第57章 試探(六)第24章 論兵(下)第31章 立威(上)第23章 閱兵(下)第70章 決戰(六)第64章 關寧(五)第34章 開礦(下)第62章 江南(八)第12章 安身(上)第59章 爪哇(七)第67章 激戰(五)第18章 平亂(上)第70章 決戰(四)第63章 倭亂(三)第49章 鎮倭(三)第48章 滅鄭(四)第29章 官學(上)第48章 滅鄭(三)第51章 騎射(四)第49章 鎮倭(九)第72章 法度(五)第62章 江南(三)第63章 倭亂(五)第58章 呂宋(七)第63章 倭亂(七)第17章 亂起(下)第61章 伐明(十三)第67章 激戰(九)第29章 官學(上)第47章 遼東(十)第70章 決戰(六)第73章 南洋(六)第34章 開礦(下)第64章 關寧(二)第60章 鼎革三第61章 伐明(十二)第70章 決戰(十四)第47章 遼東(三)第63章 倭亂(十一)第11章 北港(上)第66章 北伐(十一)第64章 關寧(一)第56章 返臺(五)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41章 大員(下)第30章 械鬥(下)第11章 北港(下)第64章 關寧(一)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70章 決戰(六)第51章 騎射(二)第54章 反間(三)第47章 遼東(九)第63章 倭亂(二)第64章 關寧(六)第70章 決戰(十二)第58章 呂宋(六)第66章 北伐(七)第60章 鼎革八第63章 倭亂(七)第46章 制約(中)第63章 倭亂(十一)第59章 爪哇(八)第65章 治平(一)第28章 保甲(下)第20章 會議(上)第51章 騎射(四)第64章 關寧(七)第19章 甘蔗(上)第59章 爪哇(六)第49章 鎮倭(一)第50章 和談(二)第67章 激戰(一)第65章 治平(二)第60章 鼎革四第49章 鎮倭(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