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制約(下)

孫元化沉吟道:“遼東大炮皆是據城而守,轟擊敵兵。八旗騎兵太過悍勇,若是把大炮帶出去野戰,只會便宜了那些蠻子。若是他們得了火炮,關寧綿之地只怕早就丟了。”

見張偉微笑傾聽,便又道:“這膛線之說,我卻是不曾聽說。炮架升降,想必是爲了野戰攻堅時調整射線之用,那敵人若是躲在堡壘或是障礙物之後,便需要調整炮口射擊,依下官看,這到也不難,只需將這炮架由死的弄成活的,加上鈾心,便可敷用。”

“不錯,我意也是如此,只是怎麼改,具體操作如何,卻還在思慮。”

將孫元化的手一拉,笑道:“孫兄,我將你介紹給爲我鑄炮的洋人,這臺北炮廠多半是他們幫忙,我只是出錢出力罷了。”

孫元化將手一掙,卻是沒有擺脫,只得笑道:“大人,還沒有告訴下官這膛線是怎麼回事。”

“不急不急,那幾個英國炮師我都徵詢過了,他們已經有了初步想法,待大家一起親近親近,共同商討。”

孫元化無奈,心裡也極是好奇,他一生於這火器上鑽營,現下見了如此規模的炮廠,又聽說有外國技師,早將心裡的那小小不塊丟到一邊,現下一心只想着鑄炮一事,至於早點回京向皇帝赴職的心思亦也打消。

當下由張偉帶着孫元化同去尋那些英國技師,原本孫元化以爲還需要通過翻譯溝通,誰料那些個英國技師聽說勞倫斯少校因學會了漢語,一個月多拿了五十兩銀子,當時的英國一般人哪有這麼高的收入?各人都是眼紅不止,待張偉去年年底頒佈了漢語定級草案,在臺外國人,無論從事什麼工作,只要是通過最基本的考試,便可以到臺北政府領取特別補助,每月二十兩到五十兩不等。於是,所有在臺的外國人,包括最先而來的英國人,後期而至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無論是協助開礦的技師,炮廠的工匠,商行的幫辦,各人都跑到臺北衙門領了官學編制的《簡明漢語教材》,一個個平時閒來無事便抱着書學習,這些老外辦事可比中國人認真的多,自學之餘,又組織了若干個互相小組,漢語愛好者協會之類,平時沒事便溜到臺北大街上尋中國人說話,練習口語,那鎮北鎮正中街心有一個大花園,一到傍晚便是這些高鼻子藍眼球的洋人坐在園內,咿伊呀呀的學習漢語。鎮上的臺北市民見了可笑,沒事也上去湊興說上幾句,久而久之,臺北民衆對紅毛鬼的惡感到是小的很多,只覺得壞人中國人也有,這外國人麼,到也不盡然是食人生番。

孫元化眼前的這幾位技師來臺一年有餘,早前便斷斷續續憑興趣學過一些漢語,待臺北學習漢語的大潮一起,這幾位早有基礎,白花花的銀子誰又不喜歡?各人都是奮勇學習,挑燈夜戰聞雞起舞,就差沒有懸樑刺股了,在通過漢語四級之後,經由這幾人的強烈要求,張偉又定了漢語六級,什麼詩云子曰的文言文他們都學了一肚皮,知道眼前的這位孫老爺是中國的文人,幾名正在猛衝漢語六級的炮師興趣大起,向孫元化請安問好後,不談鑄炮,到是很是侃了一通孔子老子,看着眼前這一羣藍眼洋人滿嘴之乎者也,孫元化頭暈之餘,到也不得不佩服張偉,想想北京那些洋鬼子傳教士,仗着知道一些先進的歷法和天文知識,雖說也學習漢語,但一個個傲的等他們口中的上帝一般,哪有眼前的這些洋人,孜孜好學,心慕中華文化……感動之餘,不由得孫大讚畫放下討教鑄炮的心思,和這夥洋人探討起來。

張偉心中暗暗叫苦,一時也不好說破這夥洋人純粹是爲了自已口袋裡的白銀,直被他們吵的半響,方纔尋一個話縫,向孫元化笑道:“孫兄,不必理會他們。這臺灣學漢語的洋人多了,你若是晚上在臺北街頭逛上一圈,管保你遇到一羣羣如蒼蠅一般的洋人,你若都是這樣陪着,好了,你啥事也別幹了,就陪着他們練口語吧。”

孫元化初聽了他的話,心中一樂,臉上露出笑容,待聽到“在臺北街頭逛上一圈”的話,頓時臉色一沉,轉身不理張偉,卻也不再和那幾個洋人亂扯,而是討教起膛線一事來。

張偉自是知道就裡,心裡暗笑。今早之事若說是他有意安排,他到也真是冤枉。不過故意放任孫史王三人上街亂逛,又不派人提點他們注意,這自然是張偉有意爲之。他這般舉措,就是要史王二人知道,在他們正式掌印臺北臺南之前,需得知道他張偉的規據,若是違了,那可是自找麻煩。相信經早上一事之後,史王二人自會多加警惕,不敢冒犯張偉成規。至於孫元化,那可是池魚之殃,只能怨他命苦罷了。

因見孫元化與衆洋技師談的熱火,張偉對鑄炮之事雖已略有了解,不過到底還是不能和這些專業人才相比擬,呆了一陣,見各人說的入港,一時半會卻又沒有什麼好辦法解決,想起下午要與何斌碰面,便向孫元化道一聲得罪,乘車向鎮北而返。

待回到鎮北,卻已是過了午飯時間,張偉怕何斌久等,便在街頭買了一些零食,胡亂吃了一些,又下車在一小麪店內討了一碗麪湯,稀溜着喝完,原本吃的痛快,心情不錯,只是見了這麪店周圍原本來住行人不斷,現下見了他身邊圍着護衛的飛騎,各行人料想是張偉在此,於是各自縮頭噤聲,一個個如老鼠一般,偷偷從街角等處溜之大吉,便是那麪店老闆,給張偉盛湯之時雙手不住顫抖,差點兒將那麪湯撒在張偉身上,待張偉喝完出門,剛剛行到店面門口處,便聽到裡面那老闆長喘了一口大氣。張偉在肚裡暗暗苦笑,心道:“一個個將老子看的如同活閻王一般,到也好,只怕在這臺北,再也沒有人敢質疑我的權威。只要我不犯錯誤,便可將這臺北建的富饒無比。”

勉強振一振精神,上了馬車,直奔臺北衙門而去。這臺北衙門原說是讓給臺北知縣使用,但張偉想了一番,還是決定在鎮北鎮西側重新起建縣衙門,將原來的臺北衙門改爲臺北衛指揮使衙門,臺北實際的行政指令,仍是從此處而出。故而張何二人議事,仍是約在此地。

待張偉進入大堂,由大堂東側小門而入,向後行了十米,便是這臺北衙門後堂議事廳,因在大門外便見到何斌馬車停靠在外,張偉不敢耽擱,興沖沖進了廳內,卻見何斌與施琅正相對吃茶,見他進來,兩人卻懶怠起身,何斌用眉眼一掃,自有人將張偉位置上擺上茶水,待張偉坐定,施琅方向他笑道:“前幾日便派人催我回來,就是因爲朝廷設縣的事?”

“到也不盡然爲此,讓你來,是交待你臺南的細務,你不但要將海防顧好,還需兼顧臺南內陸,辛苦一段時間,待周全斌回來,自會讓他回去卸你的擔子。”

“你要讓全斌去哪裡?”

“隨我一共去遼東。”

何斌施琅聽張偉一說,兩人均大感意外,何斌將茶碗一頓,向張偉道:“志華,你又是胡鬧了,怎地,現下臺灣無事,你又靜極思動了?”

施琅亦道:“大哥,那遼東兵兇戰危之地,女真人兇橫的緊,你若一不小心,便有性命之憂,若是有什麼事要辦,交待人去辦便是了,何苦自已跑去!”

這兩人的反應,原也在張偉的預料之中,當下也不急不燥,笑咪咪喝了幾口茶,方又道:“廷斌,尊候,我張偉與你們相識四五年來,可曾真有過胡鬧的時候?此去遼東,自然是有要事要辦。”

“什麼要事,值得你親自跑去?”

“我與遼東女真,將來必有一戰,我看那女真大汗皇太極不是凡品,近年內他必有大舉入關之事,現下我提前去遼東察看,待大亂一生,到時候可相機而動。”

見何施二人仍要辨駁,張偉又笑道:“若說我爲何知道,那自然是我屬下打探的功勞,不過有些事情,不是細作麼能明白的,總需我親自過去查看一番,方可楚。清”

又道:“你們放心,我此去先扮成北上的福商,然後由山海關入寧遠,綿州,就地查看一下那邊的情形,斷然不會冒險,你們儘管放心好了。”

何斌雖仍是不悅張偉此行,卻也知勸不了他,只得又吩咐幾句,令他小心,因又向施琅笑道:“尊候,此番已定了王忠孝去臺南,聽聽看,志華有什麼囑咐。”

張偉亦笑道:“其實到也沒有什麼良方妙招。只是兩個字‘架空’而已。臺南諸事早定,一應規據皆隨臺北而行,料那王知縣也沒有什麼辦法改變,內有巡捕,外有衛所士兵,他一個文官有什麼法子?知縣麼,左右不過是勸農桑,興水利、捕盜賊、斷訟獄,還有縣學科考之類。皇帝派他們來,也正是想把臺灣的這些民政之事盡數抓在手中,他卻不知,農桑水利之事,我早已安排妥帖,農具、種子,皆由官發,半文錢都不要,他還有什麼可勸導的?臺灣有官學、巡捕,皆不受知縣節制,捕盜麼,嘿嘿,臺灣的兵權輪的到他們指手畫腳?尊候,你只需注意那知縣平日裡都去哪裡,和誰接觸,切忌他擾亂民心,只需把他象籠中鳥一般架在空中,他也不過具名畫諾而已,切記切記!”

他這般濤濤不絕說來,施琅聽的目瞪口呆,唯有連連點頭稱是,何斌便笑道:“尊候你不知道,那史可法與王忠孝兩位知縣,今兒一早上出來便吃了大虧。”

說罷將早晨孫史二人吃癟的事笑說了一遍,施琅聽到兩人無錢付賬的窘狀,不由得放聲大笑,笑罷向張何二人道:“大明官員的俸祿太低,一個知縣一年幾十兩銀子,夠做什麼?我看,不如咱們給他們幾位送點銀子,到也省得大哥花這麼多心思來制約他們。買通了他們,到時候那奏摺怎麼寫,那可不是由咱們。”

“尊候,若是能如此簡單,那我能想不到麼?我看那史可法和王忠孝皆是守直不阿的君子,賄賂一事,斷不能行。況且,離京之時,想必皇帝也曾交待兩人互相監視,哪能這麼容易便讓咱們把他辛苦派來的官兒給拉攏了。”

“這到也是,是我想左了。不過,依我的見識,乾脆給朝廷上個奏摺,就說臺北

與內地不同,商行工廠甚多,照例這些工商之戶是要給官員補帖,以慰辛勞,所有的臺北官吏,以前都是多拿銀子的,兩位知縣拿的官俸少了,不成體統。待朝廷批了,咱們就按每位千兩一年的規格發銀,我就不信這兩位不愛銀子!”

張偉何斌聽施琅這番話出來,兩人想了一回,都覺得很有道理,這兩位知縣就是不愛銀子,那朝廷允准發了,總不能不收吧?若是連正經的官俸也不要,那也未免太過矯情,待他們多拿了錢,又可以慫恿他們投資工商,待他們賺了大錢,那時候想一心爲朝廷辦事也不可得,身家性命皆繫於臺灣島上,對北京的皇帝,自然只能是抱歉了。

當下張偉擊一下掌,大叫一聲:“好,就照尊候說的辦!”

第55章 偷襲(二)第16章 綁架(下)第37章 會晤(下)第65章 治平(四)第55章 偷襲(九)第16章 綁架(下)第47章 遼東(七)第60章 鼎革七第53章 造反(一)第14章 情動(上)第51章 騎射(四)第48章 滅鄭(六)第22章 新竹(上)第66章 北伐(十)第29章 官學(中)第23章 閱兵(下)第2章 獲救第9章 爭拗(下)第56章 返臺(二)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58章 呂宋(五)第59章 爪哇(二)第70章 決戰(十四)第61章 伐明(九)第45章 設縣(上)第6章 結交(上)第58章 呂宋(一)第61章 伐明(十六)第55章 偷襲(十二)第48章 滅鄭(五)第36章 崇禎(下)第65章 治平(八)第60章 鼎革(十)第62章 江南(六)第69章 相峙(七)第60章 鼎革(二十)第66章 北伐(一)第31章 立威(下)第72章 法度(二)第66章 北伐(九)第56章 返臺(四)第11章 北港(上)第59章 爪哇(四)第33章 利炮(上)第33章 利炮(上)第38章 歸附(上)第19章 甘蔗(上)第58章 呂宋(二)第45章 設縣(下)第58章 呂宋(六)第67章 激戰(九)第28章 保甲(上)第34章 開礦(上)第55章 偷襲(二)第67章 激戰(七)第39章 賄賂(下)第65章 治平(五)第63章 倭亂(二)第54章 反間(二)第71章 定鼎(三)第23章 閱兵(上)第10章 赴臺(上)第24章 論兵(下)第31章 立威(中)第37章 會晤(中)第66章 北伐(七)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60章 鼎革五第24章 論兵(下)第55章 偷襲(二)第61章 伐明(十)第61章 伐明(四)第1章 回到明末第49章 鎮倭(十二)第15章 臥龍(上)第73章 南洋(十二)第60章 鼎革(十五)第56章 返臺(四)第60章 鼎革四第8章 宴客(上)第21章 招兵(上)第15章 臥龍(上)第66章 北伐(四)第68章 滅明(五)第35章 兵制(下)第64章 關寧(一)第62章 江南(五)第69章 相峙(五)第43章 攻城(下)第68章 滅明(四)第71章 定鼎(七)第61章 伐明(十六)第61章 伐明(二)第58章 呂宋(五)第60章 鼎革五第20章 會議(下)第60章 鼎革五第45章 設縣(下)
第55章 偷襲(二)第16章 綁架(下)第37章 會晤(下)第65章 治平(四)第55章 偷襲(九)第16章 綁架(下)第47章 遼東(七)第60章 鼎革七第53章 造反(一)第14章 情動(上)第51章 騎射(四)第48章 滅鄭(六)第22章 新竹(上)第66章 北伐(十)第29章 官學(中)第23章 閱兵(下)第2章 獲救第9章 爭拗(下)第56章 返臺(二)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58章 呂宋(五)第59章 爪哇(二)第70章 決戰(十四)第61章 伐明(九)第45章 設縣(上)第6章 結交(上)第58章 呂宋(一)第61章 伐明(十六)第55章 偷襲(十二)第48章 滅鄭(五)第36章 崇禎(下)第65章 治平(八)第60章 鼎革(十)第62章 江南(六)第69章 相峙(七)第60章 鼎革(二十)第66章 北伐(一)第31章 立威(下)第72章 法度(二)第66章 北伐(九)第56章 返臺(四)第11章 北港(上)第59章 爪哇(四)第33章 利炮(上)第33章 利炮(上)第38章 歸附(上)第19章 甘蔗(上)第58章 呂宋(二)第45章 設縣(下)第58章 呂宋(六)第67章 激戰(九)第28章 保甲(上)第34章 開礦(上)第55章 偷襲(二)第67章 激戰(七)第39章 賄賂(下)第65章 治平(五)第63章 倭亂(二)第54章 反間(二)第71章 定鼎(三)第23章 閱兵(上)第10章 赴臺(上)第24章 論兵(下)第31章 立威(中)第37章 會晤(中)第66章 北伐(七)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60章 鼎革五第24章 論兵(下)第55章 偷襲(二)第61章 伐明(十)第61章 伐明(四)第1章 回到明末第49章 鎮倭(十二)第15章 臥龍(上)第73章 南洋(十二)第60章 鼎革(十五)第56章 返臺(四)第60章 鼎革四第8章 宴客(上)第21章 招兵(上)第15章 臥龍(上)第66章 北伐(四)第68章 滅明(五)第35章 兵制(下)第64章 關寧(一)第62章 江南(五)第69章 相峙(五)第43章 攻城(下)第68章 滅明(四)第71章 定鼎(七)第61章 伐明(十六)第61章 伐明(二)第58章 呂宋(五)第60章 鼎革五第20章 會議(下)第60章 鼎革五第45章 設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