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治平(六)

那馬球手不過十七八歲年紀,看起來甚是靦腆,張偉因見他緊張,便笑道:“你在球場上是好漢子,怎麼和人說話這麼害羞,這哪象個縱橫球場的馬球手!”

他到底是年輕,吃張偉一激,臉上立時漲紅起來,因挺腰亢聲答道:“末將是廂軍左屯衛都尉李侔,河南杞縣人氏,見過漢王殿下!”

見他欲下馬行禮,張偉一把拉住他胳膊,笑道:“球場無父子,咱們現下是敵手球隊,正在爭勝,行的哪門子禮。”

又向他笑道:“河南杞縣,開封府治下吧?既然是廂軍部屬,想必是因這兩年河南大災跑過來的?”

“正是,末將與家兄李巖半年前由河南南陽渡漢江,入襄陽,蒙漢王不棄,收爲部曲。”

張偉露齒一笑,向他讚道:“不得了。廂軍的馬術和球術訓練不及漢軍多矣,你來了這麼此天,居然能打到這個地步,當真是了得!不過,你們一個個軟腳蝦似的,莫不是看不起我們幾人麼?”

這馬球比賽是五對五的賽事,爭勝之時衝撞難免,偶爾甚至有自馬上跌落,受傷倒地的。眼前的五位全數是自漢王以上數的着的高官大臣,李侔等人哪敢當真逼搶?比如適才與張偉兩馬並肩,只需往張偉肩頭一倚,他必會滾地葫蘆似的摔下馬去,若是當真如此這般,把張偉跌出來好歹來,只怕李氏兄弟人頭難保了。

見他吭吭哧哧不敢說話,張偉也知他甚是爲難。因灑然一笑,將那李侔單手一舉,叫道:“此球場英雄李侔也!”

見他如此作派,場內的漢軍諸將官並觀戰士卒亦立時隨他歡呼叫喊,那賭贏了錢的亦是歡呼跳躍,場中一時間沸騰起來,幾萬人將腳底跺的山響,一個個皆是熱血沸騰,竟似剛打了一場大仗一般。

張偉亦是心神激盪,這種激烈的體育竟技最易鼓動人的情緒,便是連他自已,亦是難免深陷其中。

再三向場中衆人揮手示意之後,張偉親領着一羣參賽球手自甬道而出,直回禁宮。

李侔到是第一次來此禁宮之內,一路上經天街、端門、午門、金水橋,但見到處是高堂軒戶,金碧輝煌。心中又是讚歎感慨,又很是興奮,到可惜哥哥不能同來,無法見此盛景。

待到了奉天殿旁的西角樓上,張偉先是賜各人坐,又命侍從等人奉茶。見各人都是拘謹之極,扭着身子不安於坐。便向衆人笑道:“適才一個個斗的跟烏眼雞似的,恨不能把對手給生吞活剝了,現下卻又和大姑娘一般的扭捏,象什麼樣子!在我這裡,不必太過拘謹,做那副奴才樣子,我不喜歡。”

各人被他說的都是一笑,神態作派已是輕鬆許多。接見獲勝球隊,勉慰鼓勵幾句,再頒發綿旗、賞銀,這都是臺灣歷年來的規矩。張偉已是做了多次,依樣葫蘆做將下來,眼前時辰不早,便向李侔笑道:“這幾天有空你可常來,我還想與你真較量一場呢。”

李侔抿嘴一笑,自然不敢說漢王不是他的一合之敵,只得躬身含笑應了,應答如儀。張偉見他年紀雖小,卻是落落大方,一派世家子弟風範。到又問道:“你原是官宦人家的子弟麼?看你言行舉止,斷然不是小門小戶的子弟出身。”

“正是。末將的先父乃原本是大明的山東巡撫,後任兵部正堂。”

“喔,原來如此。”

張偉隨口應上一聲,卻不經意間問道:“未知令尊的尊諱上下,卻又如何逃過江來,投效漢軍?”

他這些年明朝的部院大臣,甚至是內閣輔臣亦是暗中見過不少,連皇太極也曾把臂言歡,區區一個兵部正堂的公子,到也並不值得他動容。

“回漢王,先父李精白。末將乃是隨家兄李巖,自杞縣殺官造反,因距離開封甚近,官府追剿甚急,咱們抵敵不過,由南陽渡漢江,逃至襄陽乃止。”

他見張偉一副若有所思神情,還以爲是想着自家兄弟不肯打散部曲,不肯投效漢軍,只充任廂軍之事不滿。因小心翼翼道:“家兄原是要領着末將投龍武軍孔大將軍賬下聽用,誰知咱們的千多名部下都是自杞縣跟來,不肯分散。除了家兄又不肯聽命於人,爲防他們生亂,便決意全師投充廂軍。”

他絮絮叨叨解釋,張偉已是從初始的震驚中回過神來。忙向他笑道:“無妨,漢軍廂軍都是我的部下,廂軍各將多半都是這種情形,這也是人之常情,並不足怪。”

見李侔釋然,張偉卻又道:“你那兄長李巖,現在何處?”

李侔聽他動問,卻是一慌神,忙站起來道:“家兄就在城內,因不得宣召,不能進皇城之內。”

張偉原本是要立時宣召這個以悲情英雄,濁世佳公子的形象留傳後世的李巖李公子,轉念一想,卻只向李侔道:“賢兄弟都是豪傑之士,將來有機會,我必定要與兩位再飲酒暢談,論天下之事。今日已晚,就請各位先回。”

說罷,自顧起身,先行退出。殿內各人都起身低頭,恭送如儀。那李侔強忍興奮,與各位同僚寒暄致意,一同步出宮外。待出了端門之後,方上馬騎行,自天街一路而出,直出了皇城之後,方在城內事先約好的驛館中尋得了李巖。甫一見他,便將今日之事一一道出,言語間甚是興奮,更是掇弄其兄,想辦法兒求見漢王,得到賞識後自然能夠飛黃騰達,將來隨大軍殺回杞縣,救出家人,興復李氏家族,指日可待。

李巖靜靜聽他說完,屈起手指數落其弟道:“一,小人輩方希圖以遊玩嬉戲的辦法招引得帝王寵幸,你打馬球,不過是喜好,漢軍又提倡這個,是以我不管你。若是希圖以這種手段來謀取升遷,邀得王寵,我必不饒你。其二,漢王不過是貴人口角,一時客套,你若是把這個當了真。一心想着走終南捷徑,我看漢王爲人行事,也必不喜歡這樣的人,只怕這捷徑越走越窄!”

一通訓斥過後,見幼弟垂首低頭,並不敢辯解。李巖滿意的嘆一口氣,負手走向房內窗前,支起窗櫺,見外面是熙熙攘攘不絕於途的人羣,無數商家小販沿街叫賣;路上行人都是衣着光鮮,步履從容,再有那西夷洋人,南洋商人匆忙而過;又有幾個高鼻藍眼的傳教士沿門挨戶的勸人入教;當真是堪稱八荒輻輳、萬國鹹集,集四海之精華於此一地,論起繁華富庶,幾年前的南京就可堪稱中國之首,再加上這幾年來的商貿發展,此時的南京城內,不但是整個中國,亦可稱是全世界最繁華富庶的城市了。就是那些新挖掘而成的城市供水和下水道工程,就已比滿地糞便的巴黎和倫敦強過百倍。

與國外相比如何,李氏兄弟自是不知,他們雖是官宦子弟,除了去過北京和開封兩個大城之外,便是來到江南後遊歷過的幾個城市。兩相比較,高下立判。一邊是民不聊生,官府中胥吏衙役,再有那綿衣校尉並宮廷內監四處橫行,哪有半分南京城內安祥和諧,繁花似綿?

與李侔看了半響南京市景,李巖長嘆口氣,禁不住又撫弄一下他的頭頂,笑道:“我這次到兵部辦事,原也是要和你一同長長見識。現下這南京勝景也看了個七七八八,咱們兄弟也該回去。還是安於本份,或許將來還有機會。”

李侔雖有些依依不捨,他早就盤算好了。晚間要去南京城內有名的秦準河畔遊覽一番,聽說那十里秦準每夜金吾不禁,絲竹管絃之聲不斷,無數的文人騷客遊蕩其間,還有那些知名的名妓應承於中。那有那打十番的小戲,茶館裡聽書看戲悠閒自在;街頭上的雜耍、小吃,他都想親眼見見,親口嚐嚐,也算此來此金粉繁華之都一回。

只是兄長之命不可違,嘟着嘴應承一聲,着下人收拾了行李,帶了同來的伴同,一同牽出馬來,往漢西門出城去了。

他二人出門不久,一行十餘人的羽林衛士在一個果尉的帶領下匆忙趕到。那客棧老闆到是嚇了一跳,急忙迎了出來,待知道是尋李家兄弟,方告知那些羽林衛士,那李家兄弟早就退店出門,只怕是去的遠了。

帶隊的果尉知道追之不及,忙又回宮稟了張偉知道。張偉雖覺得可惜,自已到底按捺不住,要先見見這個名聞後世的李公子,卻是機緣不對,他竟已離京而去。只覺可惜,卻也只得暫且不顧,此時卻已不同於往日,用人行政牽一髮而動全身,這時候提拔李巖,一者開了先例,於後世風氣不好,二者這麼着用人,李巖本人怕也是才高氣傲之人,斷然不會接受。長嘆口氣,也只得暫且放下。

李氏兄弟不曾前去秦準河畔隨喜觀光,這個聞名天下的脂粉之地卻不因少了這兄弟二人而稍有失色。這一夜仍然是燈火輝煌,鶯哥燕舞,熱鬧非常。

明朝其實與元朝或是宋代的規據不同,自明之前,從不禁官員儒士嫖妓,縱是當年的徽宗皇帝,亦曾與勾欄女子私下相會,朝野上下也並無什麼非議之言出來。那柳永的風流才子之名響遍大江南北,勾欄行院中到處傳唱柳永新詞,他本人亦是流連於妓院之中,甚至“忍把浮名,換了淺吟低唱”,結果惹的仁宗不喜,將他的進士及弟一筆勾去,命他且去填詞。他到也順杆而上,立了個旗杆,上書四字:奉旨填詞。把皇帝老兒一通調笑,結果在皇權並不如後世莊嚴的宋朝,竟然也無人管他。

待朱元璋立國之後,農民出身的他立志要復漢官之威儀,盡去胡風。其實他心胸狹隘,不能容人。是以那胡人當庭打人屁股的廷仗之刑卻是留了下來,其餘的陋習陳規也不能盡數。到偏生與妓院爲難,下了旨意,並官員及儒士不得狎妓浪遊,若有違反,其罪不小。到了明末,這一禁令雖然名存實亡,官員們卻仍是不得其便,已是以狎妓之事爲恥了。明末之時,到是有一些文人騷客與一些勾欄中志向高潔,才華出衆,出污泥而不染的名妓相與交結,如此這般幾回下來,秦準河畔十里歡場之名,早就是聲動天下。

此時的秦準尚沒有後世聞名的秦準八豔,顧眉才七八剛年紀,李香君也不過十歲出頭,其餘陳圓圓、卞玉京、董小宛、寇湄亦都不到破瓜年紀,並不曾出來應承客人,是以豔名不播,時人並不知曉。

孫元化自從火器局近半的器械工匠搬來南京之後,他身爲主管,自然也是隨行而來。他在臺灣住的久了,已是頗爲習慣,原本是一動不如一靜,並不想再行搬遷,卻是上命不由人,也只得攜家帶口,全數搬來。好在宅院傢俱都是官府爲他準備停當,一切到也便利。時日不多,他便與原本的南京舊識同僚相與來往,卻是比在臺灣時熱鬧許多。

這日響午,他的授業恩師徐光啓自上海縣趕來南京,主持天主教會在南京新設教堂之事。孫元化一則是他的愛徒,二來亦是入教之人,自然是義不容辭,隨着老師鞍前馬後跑了半天,待一切儀式完成,已是疲累之極。到是老師興致頗佳,晚上約了幾個世家通好的子弟,便在這秦準河畔擺下酒席,宴請感謝他們在教堂一事上的相助之情。

這孫元化生性不拘小節,各人來此煙花柳巷之地都是精心打扮一番,或風流儒雅,或富貴華麗,總之要教人一見之下,便是大爲傾心。此時這花船內酒桌旁早就坐滿應邀前來的名人雅士,唯獨他身着舊袍,腳着一雙百納布鞋,就這麼搖搖擺擺沿着踏板上船而來。Id=4835傭兵天下htTp://looK_?iD=973巫臨異世htTp://lOok_?id=3080不死冥王風臨異世鬼王的毒妃

第56章 返臺(三)第29章 官學(上)第65章 治平(十二)第40章 出兵(下)第38章 歸附(上)第66章 北伐(七)第24章 論兵(下)第38章 歸附(上)第58章 呂宋(五)第34章 開礦(下)第31章 立威(下)第64章 關寧(四)第37章 會晤(上)第42章 圍城(下)第71章 定鼎(六)第35章 兵制(中)第47章 遼東(三)第61章 伐明(十)第63章 倭亂(五)第61章 伐明(五)第59章 爪哇(四)第72章 法度(三)第49章 鎮倭(六)第51章 騎射(二)第47章 遼東(十一)第15章 臥龍(下)第59章 爪哇(八)第60章 鼎革八第28章 保甲(下)第42章 圍城(上)第72章 法度(四)第49章 鎮倭(一)第67章 激戰(八)第30章 械鬥(下)第45章 設縣(中)第60章 鼎革(十七)第57章 試探(七)第70章 決戰(十二)第30章 械鬥(下)第73章 南洋(十二)第62章 江南(二)第51章 騎射(四)第66章 北伐(十)第66章 北伐(二)第13章 赴閩(上)第59章 爪哇(五)第70章 決戰(十)第56章 返臺(三)第49章 鎮倭(十二)第66章 北伐(十二)第16章 綁架(上)第13章 赴閩(上)第15章 臥龍(下)第29章 官學(下)第73章 南洋(五)第62章 江南(八)第67章 激戰(八)第55章 偷襲(十)第48章 滅鄭(四)第61章 伐明(八)第47章 遼東(三)第55章 偷襲(五)第65章 治平(五)第70章 決戰(十一)第65章 治平(五)第48章 滅鄭(三)第49章 鎮倭(八)第70章 決戰(一)第30章 械鬥(中)第51章 騎射(三)第72章 法度(三)第23章 閱兵(下)第63章 倭亂(七)第27章 協議(上)第47章 遼東(十)第57章 試探(三)第61章 伐明(十五)第51章 騎射(四)第9章 爭拗(下)第61章 伐明(十五)第69章 相峙(四)第47章 遼東(六)第73章 南洋(八)第15章 臥龍(上)第60章 鼎革(十七)第71章 定鼎(三)第6章 結交(上)第47章 滅鄭(一)第55章 偷襲(三)第65章 治平(七)第51章 騎射(二)第20章 會議(下)第64章 關寧(二)第48章 滅鄭(二)第18章 平亂(下)第73章 南洋(八)第73章 南洋(二)第61章 伐明(十)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60章 鼎革六
第56章 返臺(三)第29章 官學(上)第65章 治平(十二)第40章 出兵(下)第38章 歸附(上)第66章 北伐(七)第24章 論兵(下)第38章 歸附(上)第58章 呂宋(五)第34章 開礦(下)第31章 立威(下)第64章 關寧(四)第37章 會晤(上)第42章 圍城(下)第71章 定鼎(六)第35章 兵制(中)第47章 遼東(三)第61章 伐明(十)第63章 倭亂(五)第61章 伐明(五)第59章 爪哇(四)第72章 法度(三)第49章 鎮倭(六)第51章 騎射(二)第47章 遼東(十一)第15章 臥龍(下)第59章 爪哇(八)第60章 鼎革八第28章 保甲(下)第42章 圍城(上)第72章 法度(四)第49章 鎮倭(一)第67章 激戰(八)第30章 械鬥(下)第45章 設縣(中)第60章 鼎革(十七)第57章 試探(七)第70章 決戰(十二)第30章 械鬥(下)第73章 南洋(十二)第62章 江南(二)第51章 騎射(四)第66章 北伐(十)第66章 北伐(二)第13章 赴閩(上)第59章 爪哇(五)第70章 決戰(十)第56章 返臺(三)第49章 鎮倭(十二)第66章 北伐(十二)第16章 綁架(上)第13章 赴閩(上)第15章 臥龍(下)第29章 官學(下)第73章 南洋(五)第62章 江南(八)第67章 激戰(八)第55章 偷襲(十)第48章 滅鄭(四)第61章 伐明(八)第47章 遼東(三)第55章 偷襲(五)第65章 治平(五)第70章 決戰(十一)第65章 治平(五)第48章 滅鄭(三)第49章 鎮倭(八)第70章 決戰(一)第30章 械鬥(中)第51章 騎射(三)第72章 法度(三)第23章 閱兵(下)第63章 倭亂(七)第27章 協議(上)第47章 遼東(十)第57章 試探(三)第61章 伐明(十五)第51章 騎射(四)第9章 爭拗(下)第61章 伐明(十五)第69章 相峙(四)第47章 遼東(六)第73章 南洋(八)第15章 臥龍(上)第60章 鼎革(十七)第71章 定鼎(三)第6章 結交(上)第47章 滅鄭(一)第55章 偷襲(三)第65章 治平(七)第51章 騎射(二)第20章 會議(下)第64章 關寧(二)第48章 滅鄭(二)第18章 平亂(下)第73章 南洋(八)第73章 南洋(二)第61章 伐明(十)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60章 鼎革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