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偷襲(二)

“佈陣!兩千神射手入堡,倚堡而射,其餘兵士一字排開,對方人多,咱們等他們來攻!”

萬餘身着青色箭衣,頭戴圓笠帽的辮子兵迅速聽命結陣,黑油油的辮子在奔跑時甩來甩去,兩百多年後,這辮子是愚昧落後的豬尾巴,而在此時,卻是殺戮和力量的向徵,明朝降將李成棟只派了幾十個兵丁攻入廣州城,城內幾萬明軍一聽人喊:“辮子兵來啦!”,頓時星散而逃,無有敢抗者,其實李成棟手下,亦不過是投降的明兵罷了。

“額附,咱們用騎兵衝上一陣,殺殺他們的銳氣?”

李永芳眯眼向遠方敵陣瞧去,卻見這股黑衣敵軍竟然沒有用鐵箱車結陣,心中一喜,便待答應,卻又見敵陣後方塵土飛揚,似乎也有騎兵在後,便搖頭道:“索倫,咱們騎兵中滿人不多,漢兵雖然騎術尚可,射術卻是不行,敵人人數衆多,兩千多騎兵衝將過去,損失太大,若是敵軍的騎兵追殺過來,只怕損傷更大。還是等他們大隊攻來,騎兵直接衝入火槍兵陣爲好。”

索倫哼了一聲,頗是爲這位漢人額附的膽小不滿,遼東之地,常以一兩千八旗騎兵衝入數萬人的明軍陣勢,皇太極便在瀋陽一戰時,親率三千騎兵,衝入兩萬人的明朝援兵陣中,幾番衝殺,明軍大潰,哪象眼前這位額附爺,膽小如鼠。

他們這邊靜待對面軍隊向前攻擊,料想敵軍人數是已方數倍以上,又是主動上岸攻擊,定然是要主攻,誰料從早晨枯等了一個多時辰,對方卻是一點動靜也沒有,李永芳不知道臺北漢軍正在卸下裝備火炮,只道是敵軍膽怯,不敢進攻,心中得意,卻還是打定了敵不動,我不動的想法,他的家底便是這麼多,戰死的多了,包衣奴才少了,家產可也就少的多了。他這般想法,手底下的士兵亦是相同的看法,全軍跟着滿人八旗打多了仗,哪裡將這些明軍看在眼裡,也只道是敵軍膽怯,不敢進攻,人心均都懈怠了,只然仍是排成戰陣,隊形卻是鬆散的很了。低語聊天的,說笑取樂的,打嗝放屁,磨牙呵欠,甚至有那腳氣病犯,扭股糖似的在陣中亂扭的,各人均是懶洋洋的,只是納悶李永芳爲甚不主動進攻,一股做氣將這些黑衣軍攆下江去。

待看到對面黑衣軍陣前有兵士將手中小旗猛揮,一隊隊的兵士結成密集縱隊,露出隊列中的空隙,李永芳並各兵這才發現,對方陣中排列了大大小小整整數百門火炮,黑乎乎炮管瞄準了自已這邊,那些炮手已是手持火把,準備點燃火炮引信。李永芳神色大變,委實想不通對方如何有這麼許多的大型火炮,遼東明軍火器裝備全國之最,當年薩爾滸之戰,明軍便使用了不少火炮,只大半是虎蹲炮,大統等小型火炮,威力不過是鳥統的加強罷了,而眼前的這些火炮,卻是隻比寧遠綿州城頭的紅衣大炮小上一些,幾百門火炮的粗大炮口對準了已方陣營,想到這些火炮齊射的可怕威力,李永芳額頭上頓時被細汗沁溼,心頭一陣茫然,卻不知道如何是好,此時便是下令撤退,也是絕無可能射過炮擊了。

想到火炮之犀利,心中頓時泛起一陣絕望之感,無奈之下,只得大喊道:“全軍突擊,衝入敵人陣中者生,遲疑不前者,必死!”

一聲令下,上萬辮子兵發出一陣陣衝殺聲,當下也不顧陣形,直接撒開腳步向對面漢軍衝將過來。張偉一聲冷笑,道:“原本可以不露炮陣,直接轟擊,露出來,便是逼你衝,命令,開炮!”

“轟轟轟……”

一顆顆炮彈準確的落在衝鋒而來的辮子軍陣中,在密集炮火的打擊下,李永芳部頓時人仰馬翻,原本便散亂的隊形頓時被轟擊的更加混亂,唯有騎兵速度較快,雖然雖了不少炮彈,仍有大部飛速向前。

冷笑一聲,張偉令道:“每五百人爲一橫陣,每三橫陣後設一方陣,分十列縱隊向前突擊!”

整整兩萬人的漢軍開始向前移動,沒有吶喊,亦沒有加快腳步,只有每個橫陣隊尾設五名鼓手,敲着整齊的鼓點,規範着士兵前進的腳步。歷經數次戰事,整個三衛漢軍早已不在是隻經過訓練的菜鳥,瀰漫的殺氣和如山一樣沉重靜默的壓力向對面衝來的敵軍壓將過去,面對如此大的壓力,再加上頭頂的炮火,自詡爲無敵精銳的辮子兵們,開始覺得此番戰事,只怕是敗多勝少了。

隨着兩軍的接近,開始有稀稀拉拉的弓箭手向漢軍射箭,只是距離太遠,輕飄飄的箭矢根本造不成太大的傷害。而漢軍大隊一直待兩軍接近到三百步時,方由各層軍官下達了射擊的命令。一團團白色的硝煙開始蔓延開來,整個戰場一時間充斥着火藥硫碘那嗆人的氣味,整排的辮子兵如木樁般倒下,身上遍佈彈孔,與記憶中明軍戰法完全不同的炮火打擊,火器兵的主動衝擊,都令原本的明軍士兵不知所措,若不是遼東兵素來悍勇,只怕各人早就轉身而逃了。

“方陣快步向前,以刺刀突刺!”

在前線指揮的周全斌等人,眼見兩軍便要肉搏,雖然身處陣中,也是透過硝煙依稀看到敵人越來越近的臉孔,便下達了方陣以刺刀向前肉搏的命令。

火槍加上刺刀的長度,與遼兵所持的白臘木杆長槍長度大略相等,只是論起心理上的壓力,光晃晃的刺刀卻比短小的鐵刺槍頭要大的多,只是火槍兵以射擊爲主,肉搏上卻是比遼兵相差較遠,一時間過萬人撕殺在一起,形成混戰之勢,後排的橫隊槍兵雖然亦是上起了刺刀,開始向前參加肉搏,但一時之間,竟然形成了膠着之勢。

“嘿,遼東兵果然悍勇,剩下七千人不到,居然同我兩萬士兵戰成一團,不落下風。”

聽得張偉讚歎敵手,身後諸將都由不憤之色,張瑞急道:“大人,如此肉搏,對槍兵損害甚大,還是讓飛騎出擊,衝跨敵人吧?”

張偉搖頭道:“不急,你看他們的騎兵雖然也在陣後,只是大隊不亂,並沒有真正陷到我軍陣中。想來是那李永芳想保證騎兵的實力,用來衝擊我軍後陣。不知死活的東西。令萬騎射術向前,他們不是自詡弓馬嫺熟,射術精良麼,讓他們見識一下,我萬騎兵的射術如何!”

“即便如此,這樣肉搏只怕有損火槍兵的銳氣。”

“哼,數量是敵軍的數倍,若還是不成,那將來遇到數量相等,甚或是八旗騎兵怎辦,繳槍投降麼?這樣打上一場,多死幾個人,也是值當的。”

他這般一說,各人自然不好在勸,好在漢軍人數遠過對方,且又都是老兵,到不怕被人打的落荒而逃,反到衝亂了本陣。

眼見漢軍全擊肉搏之術越打越精,每個遼兵稍不小心,便會被三四支刺刀一齊戳中身體,挑向半空,鮮血灑將下來,落在黑衣漢軍頭臉之上,將這些原本就堅韌悍勇的士兵弄的越發如兇魔一般,遼東兵儘管兇悍,卻也只是在與滿人對陣時見過如此強悍的敵手,尋常明軍哪有如此的殺氣?兩軍雖接觸時間不多,在漢軍的打擊之下,遼兵的陣線開始不穩,已是在逐步被逼着後退。

李永芳眼見不是事,又因漢軍本陣被炮火硝煙擋住,卻是看不清後陣有多少人馬,只得將心一橫,叫過索倫來,吩咐道:“索倫,你帶着兩千騎兵,衝擊敵方本陣,若是能將敵軍本陣衝亂,甚至斬殺大將,此戰還有些希望,如若不然,咱們只怕得趕快逃命去了。”

索倫滿臉的血跡汗痕,向他橫了一眼,道:“額附,只有戰死的滿人,沒有逃命的滿人,要麼等着我爲你取來敵將首級,要麼,我必定戰死當場。”

說罷打馬帶着騎兵,繞過身前的戰場,狂喊一聲,向着漢軍本陣狂衝而去。這支騎兵隊伍中雖然只有不到兩百的滿人,卻都是個個衝在最前,待逼近漢軍大陣,便各自將身後的弓箭取將下來,橫在胸前,只待接近射程之內,便張弓掩射,以射亂敵軍陣腳,便可直衝而入。

索倫騎在狂奔不止的馬上,心中卻平靜如常,在他眼裡,又豈有抵擋住滿人騎射之威的軍隊,因兩軍纏鬥,漢軍炮火已停了許久,待索倫帶着騎兵奔近,硝煙已漸漸散去,看着黑壓壓的漢軍大陣,索倫咬一咬牙,嗚喝一聲,兩腿藉助腰力夾住馬腹,兩手一橫,張弓拉箭,便待向漢軍陣中射去,待弓眩拉滿,他兩指一顫,手一鬆,便將拉的滿滿的箭矢向遠方射了出去,眼見那箭矢如流星般射向前方的敵人,身後的兄弟們顯然亦是在拉弓,索倫獰笑一聲,心道,幾百名滿人射出的箭矢,威力可比你們的火槍大的多了,將你們一個個射出個透心窟窿,便知道厲害了。

他正想的得意,耳邊去傳來嗖的一聲,只覺耳朵邊傳來一陣**辣的刺痛,伸手一摸,卻是一手的鮮血,吐口唾沫,罵道:“蠻子又用火槍!”

卻聽得身後一陣陣的慘叫,正在搭弓拉箭的騎手們一個個翻身落馬,索倫大驚,回頭一看,卻見身後的親兵身上插滿了弓箭,身體斜倒,慢慢栽倒在地上,這親兵跟他多年,雖然近不滿二十,卻是打了很多硬仗的好手,此番莫名其妙死在弓箭之下,索倫心中又急又怒,又是詫異莫名,不知道怎地漢人的射術也突然如此厲害,隔着這麼遠的距離也能射到,而且精準之極,一陣陣箭雨飛來,大半都落在身邊的騎手身上,鮮有落空的,不過一會兒空夫,他身邊大半的部下均是中箭落馬,心膽俱寒之下,忍不住發一聲喊,叫道:“有鬼,大夥兒快撤!”,撥馬向後,便待落荒而逃,卻突然覺得背心一涼,低頭一看,卻見箭頭自胸後而入,直入胸前,他抖着手便待將箭桿折斷,卻又覺得背後傳來一陣陣的麻痛,顯是又有幾支箭矢射中了他,眼前一黑,便向馬下栽去,只是在失去意識前,卻怎地也想不通敵方哪來這麼多射術精妙的射手。

眼見敵方只有稀稀拉拉不到一千的騎兵逃回,肉搏的步兵已是不住的後退,士氣已低到不足以抵擋漢軍前行,張偉扭頭向張瑞笑道:“讓飛騎出擊,斬殺敵人,記得,除了騎兵,敵人的步兵別漏走了一個人!”

“是!大人只管放心,日本一戰敵人是我幾十倍,尚且吃不住我飛騎衝殺,這麼幾千敵兵,跑了一個,也不算我的功勞!”

說罷振臂一呼,道:“兒郎們,立功得爵的機會來了,都給我衝啊!”

馬蹄聲得得響起,踏出一陣陣煙塵,三千飛騎一齊向前狂奔,向不遠處的戰場衝

去。那遼兵原本便是吃不住勁,眼見得已方騎兵慘敗而回,根本不回戰場,直接

落荒而逃,那主官李永芳早看出情形不對,早帶着百餘親兵家丁逃之夭夭,將軍們都溜之大吉,兵士們卻如何肯戰,眼見敵人騎兵飛奔而來,各人均是心膽欲裂,也不顧眼前敵人刺刀晃動,扔下手中武器,調轉身體向後跑去,那跑的慢的,不待騎兵殺到,便被追擊的槍兵一刀戳死,待騎兵殺到,卻是不急着追殺眼前的敵人,只是繞了一大圈,又跑到逃敵身前,擋住去路,方纔開始舉刀斬殺。

那些敗兵前逃無路,後退無門,各人臉如死灰,有舉槍相抗的,又哪是生力騎兵的對手,幾刀下來,便成了刀下之鬼,那見機快的,立時跪倒在地,墾請受降。

張瑞衝殺一陣,只殺了不到一千的敵兵,卻有三千餘敵跪成一團,口中連稱饒命不提,心中不悅,怒道:“不是說遼東將勇猛敢戰,怎地如何膿包!”

第73章 南洋(三)第16章 綁架(上)第11章 北港(下)第47章 遼東(一)第73章 南洋(四)第58章 呂宋(八)第70章 決戰(三)第63章 倭亂(三)第58章 呂宋(一)第43章 攻城(上)第61章 伐明(八)第33章 利炮(上)第63章 倭亂(四)第63章 倭亂(一)第51章 騎射(一)第39章 賄賂(上)第69章 相峙(五)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70章 決戰(五)第63章 倭亂(十一)第47章 遼東(七)第25章 宗族(上)第10章 赴臺(下)第65章 治平(十一)第19章 甘蔗(上)第68章 滅明(四)第57章 試探(六)第48章 滅鄭(六)第59章 爪哇(六)第59章 爪哇(七)第63章 倭亂(一)第5章 初會(上)第62章 江南(四)第60章 鼎革五第67章 激戰(九)第56章 返臺(四)第61章 伐明(十一)第60章 鼎革(十七)第66章 北伐(二)第22章 新竹(下)第62章 江南(四)第47章 滅鄭(一)第57章 試探(一)第58章 呂宋(七)第68章 滅明(三)第24章 論兵(下)第57章 試探(三)第59章 爪哇(一)第66章 北伐(四)第2章 獲救第10章 赴臺(上)第16章 綁架(下)第47章 遼東(十一)第66章 北伐(二)第59章 爪哇(四)第68章 滅明(三)第73章 南洋(十)第5章 初會(上)第3章 出海第60章 鼎革(九)第69章 相峙(五)第28章 保甲(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60章 鼎革(十三)第67章 激戰(五)第66章 北伐(一)第63章 倭亂(二)第70章 決戰(十二)第61章 伐明(一)第65章 治平(十一)第65章 治平(十一)第49章 鎮倭(八)第73章 南洋(九)第59章 爪哇(二)第70章 決戰(十五)第70章 決戰(五)第66章 北伐(十)第17章 亂起(上)第48章 滅鄭(五)第12章 安身(上)第66章 北伐(二)第54章 反間(一)第60章 鼎革六第66章 北伐(七)第65章 治平(十)第40章 出兵(下)第51章 騎射(二)第60章 鼎革(十九)第66章 北伐(十二)第73章 南洋(六)第30章 械鬥(中)第45章 設縣(上)第55章 偷襲(十二)第63章 倭亂(三)第47章 遼東(七)第33章 利炮(上)第65章 治平(三)第31章 立威(下)
第73章 南洋(三)第16章 綁架(上)第11章 北港(下)第47章 遼東(一)第73章 南洋(四)第58章 呂宋(八)第70章 決戰(三)第63章 倭亂(三)第58章 呂宋(一)第43章 攻城(上)第61章 伐明(八)第33章 利炮(上)第63章 倭亂(四)第63章 倭亂(一)第51章 騎射(一)第39章 賄賂(上)第69章 相峙(五)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70章 決戰(五)第63章 倭亂(十一)第47章 遼東(七)第25章 宗族(上)第10章 赴臺(下)第65章 治平(十一)第19章 甘蔗(上)第68章 滅明(四)第57章 試探(六)第48章 滅鄭(六)第59章 爪哇(六)第59章 爪哇(七)第63章 倭亂(一)第5章 初會(上)第62章 江南(四)第60章 鼎革五第67章 激戰(九)第56章 返臺(四)第61章 伐明(十一)第60章 鼎革(十七)第66章 北伐(二)第22章 新竹(下)第62章 江南(四)第47章 滅鄭(一)第57章 試探(一)第58章 呂宋(七)第68章 滅明(三)第24章 論兵(下)第57章 試探(三)第59章 爪哇(一)第66章 北伐(四)第2章 獲救第10章 赴臺(上)第16章 綁架(下)第47章 遼東(十一)第66章 北伐(二)第59章 爪哇(四)第68章 滅明(三)第73章 南洋(十)第5章 初會(上)第3章 出海第60章 鼎革(九)第69章 相峙(五)第28章 保甲(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60章 鼎革(十三)第67章 激戰(五)第66章 北伐(一)第63章 倭亂(二)第70章 決戰(十二)第61章 伐明(一)第65章 治平(十一)第65章 治平(十一)第49章 鎮倭(八)第73章 南洋(九)第59章 爪哇(二)第70章 決戰(十五)第70章 決戰(五)第66章 北伐(十)第17章 亂起(上)第48章 滅鄭(五)第12章 安身(上)第66章 北伐(二)第54章 反間(一)第60章 鼎革六第66章 北伐(七)第65章 治平(十)第40章 出兵(下)第51章 騎射(二)第60章 鼎革(十九)第66章 北伐(十二)第73章 南洋(六)第30章 械鬥(中)第45章 設縣(上)第55章 偷襲(十二)第63章 倭亂(三)第47章 遼東(七)第33章 利炮(上)第65章 治平(三)第31章 立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