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胤禛繼位

天剛剛微亮,行宮偏殿裡已經是哭聲一片,列位皇子和王公大臣們都已經從京師急匆匆趕到了此處,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以及其他年幼阿哥,也一同跪在了地上。

衆人雖然一直都在哭着,可是卻也惦記着將來的新君人選,這心裡卻是跟貓爪鼠撓一樣,實在是不得安寧。畢竟新君繼位,那可是能夠改變所有人的處境。

“皇阿瑪......皇阿瑪大行前可曾說了什麼沒有?”九阿哥胤禟一馬當先,赤紅着雙目盯着康熙貼身大太監魏珠,惡狠狠問道。

嚴格來說,魏珠其實也算得上八爺黨的人,可是在這一件事當中,他並沒有給八阿哥胤禩傳遞任何消息,也沒有就奪嫡之事幫助過八爺黨,可就因此如此,卻被胤禟揪住不放。

魏珠一邊抽泣着,一邊跪在地上唸叨:“皇上......皇上大行前,卻是沒有說過什麼。只是給馬齊大學士和張侍郎留下了遺詔,以確定新君之位。”

馬齊一見衆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隨即便說道:“沒錯,如今遺詔已經被我跟衡臣二人帶來,只待此番事畢,便於正殿宣詔。”

一聽說馬上要宣詔了,衆人的呼吸不由得緊湊了幾分,這可是天底下最大的一個大禮包啊......無論是誰繼承大統,對於參與者而言似乎都是極爲難得的,就連胤禛,此時的心跳也不由得加快了幾分。

馬齊見了衆位阿哥神態,心裡卻是暗自感嘆,這天家說起來尊貴無比,可是這父子兄弟卻爭的你死我活,實在是太過於殘酷了些,倒不如一個尋常百姓家來得溫馨。

當然這些話也只能是在心裡想想,嘴上是萬萬不能露出半點的。而一旦皇上龍歸大海,接下來的事情,應該如何料理,目前可就全都積到了他這大學士的肩上了。

衆位阿哥們哭過了一陣,接着一同去了正殿,照模照樣跪成了一團,開始等待着馬齊與張廷玉宣讀遺詔。

只見張廷玉卻是打開了一隻密封住的匣子裡,將上面的御漆去掉,便從裡面拿出一卷遺詔,隨後與先前送往內閣的那封遺詔拿出來,與馬齊二人互相印證,以示準確無誤。

跪着的皇子們和王公大臣們,當下又是哭成了一團,有人以頭搶地,有人哀嚎不已,甚至還有人想着拔刀自刎追隨先帝,只是被一旁的人拉住了而已。

等到這殿中的鬧劇徹底結束以後,張廷玉這才清了清嗓子,開始緩緩念着詔書上的文字。

“今朕年屆七旬,在位六十一年,實賴天地宗社之默佑,非朕涼德之所至也。歷觀史冊,自黃帝甲子迄今四千三百五十餘年共三百一帝,如朕在位之久者甚少。朕臨御至二十年時,不敢逆料至三十年,三十年時不敢逆料至四十年,今已六十一年矣.......”

抑揚頓挫的聲音在殿中響起,卻是再也沒有其他人發出聲音,大傢伙用心努力聽着,生怕錯過其中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關於皇位的傳承問題。

“凡帝王自有天命,應享壽考者不能使之不享壽考,應享太平者不能使之不享太平,朕自幼讀書於古今,道理粗能通曉,又年力盛時,能彎十五力弓,發十三握箭,用兵臨戎之事,皆所優爲。然平生未嘗妄殺一人,平定三藩,掃清漢北,皆出一心運籌......太祖皇帝之子禮親王之子孫,現今俱各安全,朕身後爾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唸到這裡的時候,張廷玉有意微微停頓了一番,這一點自然逃不過衆人的耳朵,他們很快便意識到,真正的戲肉來了。

“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輿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佈告中外,鹹使聞知。”

謎底揭曉,衆人不知道心裡都是個什麼滋味,雍親王皇四子胤禛這幾個字眼,將跪下的所有人砸得暈暈乎乎,似乎本來就在情理之中,可是真的聽到的時候,卻讓人感覺有些不知所措。

八阿哥聽到雍親王皇四子胤禛時,身體卻是直接鬆垮下去了,精神頭瞬間就沒了,他彷彿是肉眼可見一般,迅速地衰老了下去,整個人充滿了暮氣。

胤禛此時卻是頭向前一撲,發出了一身哀嚎,他流着眼淚道:“皇阿瑪,這大清的江山,兒臣如何擔當得起......皇阿瑪.....”

馬齊和張廷玉卻是向前拜倒,高聲道:“皇上!國不可一日無君,請皇上早登大位,以定社稷,安天下黎民百姓之心!”

眼看着這二人拜倒在在地,其他人也只得跟着一同跪下,恭迎新君登基,至於八爺黨的那些文武大臣們,此時卻惶惶不可終日......

胤禛眼睛通紅,他很想流淚,可是他就是流不出來,只好硬生生眨巴了幾下眼睛,擠出幾滴眼淚,道:“列位臣工,我如今卻是五內俱焚,方寸已亂,一切都聽諸位臣工的吧。”

接下來的事情就很簡單了,衆人放聲哭嚎,特別是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哭得尤爲傷心,似乎要將心中的不滿發泄出來,甚至一邊哭着,一邊還故意哀嚎:“皇阿瑪,你把我們兄弟幾個也一起帶走吧.....你走了,我們也活不成了......”

這話自然也被胤禛聽到了耳朵裡,當下臉色變是一黑,這話怎麼聽怎麼不對勁,還不好去拿捏,因爲這既能理解成傷心過度,也能理解成有人慾加害他們。眼下的大清,還有誰能加害這幾位阿哥,不明擺着是他老四胤禛嗎?

其他大臣聽到以後,頓時便感覺到大事不妙,這個關鍵口上,怕是還得再鬧上一會,可是再這麼鬧下去,大清可就真的完了。

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初一,紫禁城內外同時掛起了白綾,文武官員及所有百姓一百天之內不準作樂,四十九天內不準屠宰,一個月內禁止嫁娶,謂之國喪。

康熙的屍體在行宮處已經小殮完畢,上面覆蓋白凌子製作的陀羅經被,還有黃緞織金製成的梵文經被,上面的五色梵文都已經被活佛念過經,持過咒。

根據慣例,康熙在大殮後,棺柩被停放在乾清宮內,上面都用素白的綾蓬擋住,一般要放二十七天,因此這也意味着,胤禛登基是放在了其他的大殿之上。先是大臣們告祭天地、宗廟、社稷,胤禛穿着衰服至大行皇帝筵席前三跪九叩,拜祭結束後,纔可登基。

除此之外,胤禛要居盧守制,百日後御門聽政,皇帝對朝臣的奏摺,不能用硃筆批示,一律改用藍筆,稱爲“藍批”,連同各部的衙門行文也得蓋上藍印,才能以示對先皇的敬重。

不過胤禛火爐一般的性子,恨不得立馬就開始做事,如何肯等百日之久?這三個多月的時間,眼下的大清實在是耽擱不得。無奈之下,胤禛便同馬齊、張廷玉等人商量,將日子從百日縮短到了二十七天,另外也將御門聽政搬到乾清宮東暖閣,一邊守靈一邊處理着政務。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羣臣們跪在了胤禛的面前,三呼九扣之後,胤禛算是真正當上了皇帝,他頗爲滿足地望着下面的大臣和皇子們,心裡不知爲何,卻是想起了南邊的復漢軍。

等朕掌握了大權之後,一定要革故鼎新,來跟爾等一幫逆賊好好掰掰腕子!

“列位臣工平身!”

大學士馬齊當下便站出來,“啓稟皇上,如今新皇登基,正當改元建制,還請皇上示下年號。”

胤禛臉上帶着些許的得意之色,望着下方的衆臣,沉聲道:“皇考傳位於朕之前,時長殷殷教誨,朕不敢有忘。一字取雍親王之‘雍’字,二字取正大光明匾上的正,故年號曰雍正,以示正大光明之意也。今年照行康熙六十一年,以明年爲雍正元年。”

羣臣們接着又跪下三拜九叩,以示改元建新。

“先皇考之遺澤朕不敢辜負,着刑部和大理寺,擬定一批天下大赦之名單,以示朕不忘先皇考之仁德。”

“喳,皇上仁德,天地共鑑。”刑部尚書和大理寺卿隨即便跪下,領了旨意。

雍正臉上帶着幾分肅穆,瞧了一眼正在臺下呆立的八阿哥,由於他胤禛繼位當了皇上,其他的弟兄自然不能再繼續用這個字了,因此人人需得改成允字。

“先皇考將大清江山託付於朕的手上,朕實在是日夜難寐,因此需要列位臣工鼎力合作,方能重塑我大清之威名。”

“皇十三弟允祥功勳卓著,護駕有功,封爲和碩怡親王,出任議政大臣!”

“九門提督隆科多襲一等公,授吏部尚書。其長子嶽興阿加一等阿達哈哈番,次子玉柱,自侍衛授鑾儀使。”

允祥與隆科多聽到旨意後,臉上都浮現出一片喜色,跪下來領旨謝恩。羣臣們雖然也看得眼紅,可是知道內幕的人都清楚,若非十三阿哥和九門提督隆科多,胤禛想要繼位,恐怕還要多非許多周折。

唯有原先的八爺黨中人此時卻是有些悻悻,他們當然明白,在這次的奪嫡之戰當中,沒有站對位置,別說封賞了,能保住眼下的位置卻也不錯了。不過還是有人看向了正在閉目養神的允禩,眼神裡透着幾分希冀之色。

可終究是樹倒猢猻散,大勢已去之後,就連允禩也沒有開口的意思,大傢伙自然也不可能去反對什麼,一切都在朝着雍正所設想的方向而去。

只是雍正心裡也明白,這御下之道乃平衡爲先,這打一棒子也得給個甜棗不是,再說原先的八爺黨勢力強大,遍及朝野,雍正也不可能一下子把這些人全都趕出朝堂去,因此分化和解也就成了必然之路。

“特進貝勒允禩、怡親王允祥、大學士馬齊、尚書隆科多同爲總理事務大臣,辦理先皇后事,以不負天下衆望。”

這是明擺着給允禩一個臺階下,所有人都看向了允禩,他的辮子上已經出現了許多白髮,看上去蒼老而悲傷。昔日的八賢王,終於是徹底成了回憶。

允禩在心中默默嘆了一口氣,他拋卻了所有的驕傲與自尊,將自己封閉了起來。

“奴才領旨.......”

東暖閣,雍正的臉上此時帶着笑意,與怡親王允祥相對而坐,二人相談甚歡,不過並沒有談到太多的往事,因爲對於過去的幾十年,無論是胤禛還是允祥,都已經很疲倦了。

無休止的勾心鬥角,無休止的你我廝殺,所謂的九龍奪嫡,到最後卻大多都是一片慘淡收場,反倒是胤禛異軍突起,一舉拿下了皇帝的寶座。

在皇子時期,胤禛與允祥的關係堪稱極佳,反倒是一母同胞的十四阿哥允禵,卻跟胤禛的關係極差,允禵反倒更靠近八阿哥允禩那邊,這讓胤禛心裡一直深以爲恨。

“十三弟,雖然你是臣我是軍,可是你我二人關係不同,以後在朕的面前就不用太過於拘謹了。”

允祥在心裡嘆了口氣,他可不是那等不知好歹之人,前一句是我,後一句是朕,這用意難道他還不清楚嗎?謹遵君臣本分,纔是長久之道。

“奴才心裡明白,皇上對十三好,是十三的服氣,可若是十三肆意妄爲,可就是折福了。”

雍正極爲滿意地笑了笑,只是很快又想起了其他的幾位不省油的兄弟,嘆口氣道:“若是人人都能像十三弟這般守好本分,我大清的天下何至於此?”

說到這裡,雍正卻是站了起來,允祥見此也連忙一同站在了後面,靜待着雍正沒說完的話。

“如今朕給了他們一個機會,只要他們還願意抓住,朕也不會過於心狠,可若是還想意圖不軌,就休怪朕不顧兄弟親情了。”

雍正用冰冷的語氣吐出的這些話,讓允祥心底微微一凜,他當然知道所謂的‘他們’,正是八貝勒允禩,還有撫遠大將軍允禵。

允祥絕對不會懷疑,只要他這位四哥再也忍耐不下去的時候,他便一定會下手。

第五百五十五章 戰前準備第五百一十八章 大清的土地第一百五十六章 跳出棋盤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六)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第三十四章 飛速發展第六十章 父子第五百八十二章 獵熊計劃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一百八十三章 豈有意乎?第四百七十四章 大決戰之雍正吐血第九十九章 受降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五百七十七章 進軍星星峽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練潭鎮(十)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一百八十三章 豈有意乎?第二百二十四章 血戰桐城(上)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二百零六章 成大事者第三百八十一章 琉球前事第五十一章 聖眷第二百四十七章 跑或降第三百九十六章 西南風起第五百四十四章 競爭上崗第六十六章 影子第三百六十一章 致命一擊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舊迎新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四百九十四章 特別執行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一百六十六章 整軍備戰第三百二十六章 風雲之變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命換命第一百七十七章 關鍵抉擇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暈了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四百九十五章 祭祀崇禎第四百六十九章 大決戰之天津登陸第四百九十二章 前途未卜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舊迎新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一百五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三百四十九章 兩廣攻略第二百八十三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四百八十二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二)第一百八十四章 財政賦稅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一百一十九章 設伏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一百二十三章 自省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換鐵第四百七十一章 大決戰之遺詔留書第五百七十五章 一勞永逸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四百七十章 大決戰之生死博弈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議第九十二章 雨戰第三百零四章 先殺楊宗仁第五百零六章 共君之制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十二章 問責第二百一十一章 決戰練潭鎮(四)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風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四百零五章 土司內亂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三十章 真正的戰爭第五百零七章 要跑路了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一百二十四章 相持第四百四十二章 開始收網第三百三十二章 玉石俱焚第三百三十六章 創建報紙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第九十章 傷亡第三百七十四章 還能叫八旗新軍嗎第二百二十二章 針鋒相對第四百二十九章 處置老八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戰餘音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三百二十七章 不服就打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決戰之大戰寧錦第四百四十章 花錢買命第五百零七章 要跑路了第十九章 火炮第一百七十一章 九江血(四)第一百二十七章 血戰第二百七十四章 謝主隆恩第一百四十九章 穴地攻城第一百三十七章 觸目驚心第四百四十七章 妥協的藝術第五百七十七章 進軍星星峽
第五百五十五章 戰前準備第五百一十八章 大清的土地第一百五十六章 跳出棋盤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六)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第三十四章 飛速發展第六十章 父子第五百八十二章 獵熊計劃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一百八十三章 豈有意乎?第四百七十四章 大決戰之雍正吐血第九十九章 受降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五百七十七章 進軍星星峽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練潭鎮(十)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一百八十三章 豈有意乎?第二百二十四章 血戰桐城(上)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二百零六章 成大事者第三百八十一章 琉球前事第五十一章 聖眷第二百四十七章 跑或降第三百九十六章 西南風起第五百四十四章 競爭上崗第六十六章 影子第三百六十一章 致命一擊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舊迎新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四百九十四章 特別執行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一百六十六章 整軍備戰第三百二十六章 風雲之變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命換命第一百七十七章 關鍵抉擇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暈了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四百九十五章 祭祀崇禎第四百六十九章 大決戰之天津登陸第四百九十二章 前途未卜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舊迎新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一百五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三百四十九章 兩廣攻略第二百八十三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四百八十二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二)第一百八十四章 財政賦稅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一百一十九章 設伏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一百二十三章 自省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換鐵第四百七十一章 大決戰之遺詔留書第五百七十五章 一勞永逸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四百七十章 大決戰之生死博弈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議第九十二章 雨戰第三百零四章 先殺楊宗仁第五百零六章 共君之制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十二章 問責第二百一十一章 決戰練潭鎮(四)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風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四百零五章 土司內亂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三十章 真正的戰爭第五百零七章 要跑路了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一百二十四章 相持第四百四十二章 開始收網第三百三十二章 玉石俱焚第三百三十六章 創建報紙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第九十章 傷亡第三百七十四章 還能叫八旗新軍嗎第二百二十二章 針鋒相對第四百二十九章 處置老八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戰餘音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三百二十七章 不服就打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決戰之大戰寧錦第四百四十章 花錢買命第五百零七章 要跑路了第十九章 火炮第一百七十一章 九江血(四)第一百二十七章 血戰第二百七十四章 謝主隆恩第一百四十九章 穴地攻城第一百三十七章 觸目驚心第四百四十七章 妥協的藝術第五百七十七章 進軍星星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