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攤丁入畝

“啓稟皇上,楚逆未起時,我大清每年歲入三千萬兩白銀,如今湖廣、江南、江西還有浙江都已經失陷賊手,總歲入恐怕要損失一千二百萬兩之多,若是將來朝廷再丟失了整個南方,那麼歲入或許會降低到一千五百萬兩以下,到了那時節,戶部實在是難以爲繼啊!”

“若是朝廷能夠放開礦禁,再實現捐納之策,或許能夠收上來一些銀子......”

張廷玉跪在地上,苦口婆心地列出了這一大串的數字,其實就是想告訴雍正,這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就算想跟商人收稅,那也得先給他們吃點好處!

開礦禁便是張廷玉想到的一條可以跟商人談判的條件,只要開了礦禁,這朝廷內外也就有了交代,錢也能收得上來,回頭還能靠着礦再收一些錢,堪稱兩全其美。

然而對於雍正來說,這一條並不可行,“農爲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羣趨爲工,則物之製造者必多,物多則售賣不易,必至壅滯而價賤,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於農,而並有害於工也。”

此話一出,衆臣也就都明白了過來,開礦還是不行。其實也很好理解,開礦雖然能得大利,可是也容易聚集流民,若是將來出了岔子,可沒人負得起這個責任。

當這一條被否定了之後,雍正又談到了另一條,只是同樣是反對的態度。

“滿洲乃大清龍脈所在,豈能輕易開發?不過若是八旗子弟能夠回滿洲倒也不錯.......宗人府或可組織八旗無業子弟回滿洲墾田,以備將來。”

雍正皺着眉頭,他纔不會讓漢人去滿洲,那裡畢竟是八旗的後路,將來要是萬一真的在關內過不下去了,去關外自然也能活命。因此要是八旗去的話,雍正還是很樂意的,畢竟眼下這鐵桿錢糧也是大筆的錢。

當然了這一道指令也不出奇,在六月的時候,雍正也曾經下過旨意,令八旗無恆產者移居熱河墾田,倒也不會引起什麼爭議。

只是到了這個時候,張廷玉的一番建言卻是被否了個七七八八,可是他本人並沒有半點不開心,只是輕輕退在了一旁,不再說話。

殿內陷入了一陣平靜,雍正的臉色卻逐漸轉爲失望,而就在這個時候,直隸巡撫李維鈞卻出列跪了下來,大聲道:“臣,直隸巡撫李維鈞有本啓奏。”

衆人聽到此人有本呈奏,當下便有些驚訝,只是許多人看向李維鈞的眼神裡,都帶着幾分鄙夷與不屑,而這還要從此人的出身說起。

若是放在兩年前,估計認識李維鈞的人估計都沒多少,那時候的李維鈞擔任直隸守道,而他的頂頭上司是署理直隸巡撫趙之垣,這個人出身顯赫,是名將勇略將軍趙良棟的孫子,是兩廣總督、兵部尚書趙弘燦的兒子,還是前任直隸總督趙弘燮的侄子。

可以說在趙之垣面前,李維鈞這個貢生出身的讀書人幾乎是一文不值,然而就在雍正繼位之後,趙之垣的直隸巡撫的位置就被李維鈞給頂替了,而原因就是李維鈞巴結上了撫遠大將軍年羹堯,而年羹堯在雍正繼位後,參奏趙之垣庸劣紈絝,不堪委以直隸巡撫重任,於是李維鈞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直隸巡撫。

“臣查舊例,直隸人丁五年一審,分爲九則,上上則徵銀九錢,遞減至下下則徵銀一錢,以家之貧富爲丁銀之多寡,新生者添入,死亡者開除,此成法也。無如有司未必能留心稽查……且又相沿舊習,每遇編審,有司務博戶口加增之名,不顧民之疾痛,必求溢於前額,故應刪者不刪,不應增者而增,甚則人已亡而不肯開除,子初生而責其登籍,溝中之瘠猶是冊上之丁,黃口之兒已是追呼之檄,始而包賠,既而逃亡,勢所必然........”

當李維鈞呈奏之時,大臣們很快便嗅到了不一樣的味道,自從之前戶部追繳積欠和火耗歸公以後,大臣們對於政策的敏感度也是越來越高,這一次李維鈞所反映的丁銀問題,也是大清積弊已久的大問題,如今被呈奏上來,想來背後應該沒那麼簡單。

所謂的丁銀問題其實由來已久,從明朝就已經開始了,也就是俗話說的人頭稅,這項賦稅在明朝時是作爲地方稅收的一種,與裡甲、均徭等四差銀一起,都由地方官員徵用,並不上繳明中央政府,因此也理所當然的成爲了明朝官吏斂財的一種弊政。

後來清朝建立之後,很顯然吸取了這一弊政帶來的教訓,將丁銀編徵作爲中央政府賦稅徵解,也就是讓地方官將丁銀隨同田賦一起上繳,同時對於人丁的編審也逐漸制度化,每五年一次編審人丁,以保證丁銀的徵解。

正所謂“直省每歲終,各將丁徭賦籍彙報總數,觀戶口消長,以定州縣考成。”當時丁銀的增長也成爲了地方官員的考覈目標之一。這項賦稅在順治十八年的時候,竟然達到了三百萬八千九百兩之巨,因此也受到了當時清廷極爲重視的目標。

當然,在丁銀製度建立之初,就已經深藏弊端,就如同李維鈞所言,戶丁編審中的虛報和浮誇之風十分嚴重,特別是很多官員紳衿利用優免特權隱漏人丁,奸猾之徒又託爲客籍以爲規避,可是丁銀要收的錢依然存在,於是便加重落在了貧苦百姓的身上。

以致於當時出現了很多令人感覺莫名其妙的事情,比如在山東曹縣,當是就已經有人利用戶等進行放富差貧,所謂“豪強盡行花詭,得逃上則;下戶窮民置數十畝之地,從實開報,反蒙升戶。其間家無寸土,餬口不足,叫號籲天者,皆冊中所載中等戶則也。富者田連阡陌,竟少丁差,貧民地無立錐,反多徭役。”

後來康熙爲了收納民心,博得一個聖君的名頭,便弄出了一個“永不加賦”的政策,說白了就是在人頭稅上進行定額,從而收納民心。

可問題是,這種“永不加賦”的政策更多是一種形式主義,它只是不再增加丁銀的額度,並沒有減少或者不徵,原來該有的負擔現如今也沒少,不過名頭上倒是忽悠了不少人,紛紛稱讚爲德政。

“臣以爲,爲解決直隸丁銀弊端,當以丁銀攤入田賦之中,以田地定丁銀之多少。”

李維鈞的一番話還沒有說完,就已經在殿中羣臣心裡掀開了驚濤駭浪,原因很簡單,這一條所謂的攤丁入畝,依然是在朝着士紳開刀,當下等李維鈞剛剛說完後,便有人跳出來反對了。

“奴才以爲不可......此策名爲解民之困,實則是害民之舉!”

“臣以爲,若攤丁入畝則有損先皇聖名,此人禍心包藏,實在該殺!”

“祖制不可輕改,還請皇上明察啊!”

有的人直接扣帽子,有的人則是混淆是非,還有人殺氣騰騰,他們明面上是對李維鈞喊打喊殺,實則卻是在向雍正抗議,這玩人沒這麼玩的,要錢就算了,眼下怎麼朝着士紳的根基開刀呢?特別是直隸還是八旗的底盤,許多八旗都統也在表示着反對之意。

這一招可是太狠毒了,對於士紳來說,他們的權益主要在於兩點,一是田地,二是人口,過去的時候由於大傢伙都在隱匿人口,因此所謂的丁銀根本收不到他們的身上來,這個時候卻是將丁銀化進了地田稅裡面,畢竟你能將人口藏起來,這地總藏不起來吧。

若是按照李維鈞的意思,實現攤丁入畝,將來收稅就完全看土地之多少,定納稅之數目,地多者多納,地少者少納,無地者不納。這樣一來,實質上是把那些無地者的丁銀轉嫁給了擁有大量土地的士紳,此外有了這一招,還會減少投效的人,簡直是把士紳的土地和人口這兩個基礎,往死裡挖。

雍正也不說話,只是冷眼旁觀這羣跳樑小醜的表演,內心卻感覺到了無比的疲憊,眼下的大清表面上是共坐一條船,可是這些人卻都是各有各的心思。

可是眼下的雍正卻不想就此罷手,他很快便點了名字,“張廷玉,你是戶部尚書,你以爲如何?”

張廷玉無奈苦笑,這哪裡是李維鈞上的摺子,很明顯是雍正試出來的手段,李維鈞不過是一把用來背黑鍋的刀,自從他的建議沒有被通過後,他就已經清楚了雍正的目的,那就是儘可能把刀對準天下的地主豪強,雍正表面上不要民心,可是實際上他卻是最希望天下能夠穩定下來。

“奴才以爲,若是在直隸施行倒無不可。”

張廷玉雖然只說了這麼一句話,可是其內的效果卻很不錯,首先他告訴了雍正,能實行,但是目前只有直隸可以。也告訴了羣臣,這個政策限制在直隸,你們就別蹦躂了,兩頭聽起來倒是都還算滿意,由此可見其人的思路之敏捷。

見了張廷玉開口了,其他人也就不敢扎刺了,他們可沒有大明言官的風骨,先前只是沒看清楚動向而已,如今看清了動向,哪裡還敢去觸怒雍正?

雍正掃視了殿中的羣臣一眼,清了清嗓子。

“州牧縣令,乃親民之官,吏治之始基也。至於錢糧,關係尤重,絲毫顆粒皆百姓之脂膏。增一分則民受一分之累,減一分則民沾一分之澤。前有請暫加火耗抵補虧空帑項者,皇考示諭在廷,不允其請,爾諸臣共聞之矣。今州縣火耗任意增加,視爲成例,民何以堪乎嗣後斷宜禁止,或被上司察劾,或被科道糾參,必從重治罪,決不寬貸。”

羣臣衆人跪下應諾,雍正便又殷切叮囑了一番,“勤求民瘼,事無鉅細,必延訪體察,務期利民。而於徵收錢糧尤爲留意,惟恐閭閻滋擾,此念時切於懷。”

羣臣苦笑,他們當中或許有人會真正的關心貧民的死活,可是這樣的人絕對不多,畢竟大傢伙想要爬到養心殿裡來,靠的可不是那些底層百姓,只是已經大權在握的雍正皇帝,已經不再是這羣臣子們能夠影響到的了。

所有人都沒有想到,這一場針對漢臣的討伐,結果在雍正的手段之下,卻變成了對士紳的再一次開刀,卻沒有任何人敢於反對,無論是漢臣還是八旗,此時都有些有苦說不出買就好像被迫吞下了一隻蒼蠅一般難受。

.....................................

江寧城。

“此舉實在是不一般啊......雍正此人,實在是不可小覷!”

李紱帶着幾分讚歎,他實在是沒有想到,雍正接着浙江失陷的機會,竟然反手打了這麼漂亮一仗,可以這麼說,攤丁入畝政策的實現,其意義甚至比起浙江失陷更爲重要一些。

寧渝從後世就知道雍正的這些政策,因此心裡並沒有過於驚訝,只是笑道:“先生以爲,這攤丁入畝能讓大清煥然一新?”

“煥然一新?哈哈哈哈,那倒是談不上,可是這一招比康熙的永不加賦要強多了!”

李紱呵呵一笑,他開始扳起了手指頭,笑道:“田畝起丁,田多則丁多,田少則丁少,計畝科算,無從欺隱,其利一;民間無包賠之苦,其利二;編審之年,照例造冊,無須再加稽覈,其利三;各完各田之丁,無不能上下其手,其利四.......”

“丁徭有分三等九則者,有一條鞭者,有丁隨甲派者,有丁從丁派者,一省之內,則例各殊。……至此始歸劃一,實在是善政.....”

瞧見李紱在誇獎雍正,寧渝倒也不生氣,畢竟這一會雍正幹得確實漂亮,不過他也不虛,嘿嘿笑道:“雍正此舉雖然能得人心,可是這裡面還是有漏洞,終究還沒能走到更徹底的一步。”

“更徹底的一步?大都督的意思是?”李紱彷彿有些明白了過來,只是他還有些不敢肯定。

“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纔是堵住這個漏洞的最後一招。”寧渝臉上嘿嘿一笑。

可是這話聽在李紱的耳朵裡,卻猶如晴天霹靂一般,因爲這一招相對於攤丁入畝要更加激進和大膽,他不由得失言道:“若是行此策,恐怕全天下的士紳都要反對雍正了!這不是改革,這是開戰!”

寧渝臉上露出了一絲微笑,他彷彿很喜歡這個開戰的詞,輕輕吟誦了幾遍。

“雍正現在還不會實施此策,可是我復漢軍新制初立,便是確定此制度的最好時機!”

“雍正不敢開戰,我敢!”

第五百一十七章 金幣還是友誼第四百零八章 你們想造反嗎?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五百七十七章 進軍星星峽第一百章 年關第二百四十一章 王對王第三百二十章 登基爲帝第二百零四章 漢陽造第一百三十章 歡欣第五百二十八章 一個都跑不了第二十六章 寧家別院第五百六十四章 不能打了第四百三十三章 今非昔比第四十二章 兩淮鹽商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一百八十五章 安慶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一百三十二章 朕難道錯了?第二百三十章 雷霆手段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漠北(一)第二百一十五章 決戰練潭鎮(八)第二百六十三章 胤禛繼位第三百一十一章 你來當皇帝第四百三十一章 加強宣傳第三百三十七章 清流與濁流第四百五十六章 長劍在手第二百七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一百五十二章 義陽三關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八)第三十章 真正的戰爭第二十八章 七成藥第五百五十九章 三路會攻第一百零五章 頭疼第一百三十九章 噩夢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三百一十三章 撈錢是王道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上霸權第八十一章 監察院第三百四十八章 二虎相爭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四百一十二章 給資本套上籠子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憂第五百七十七章 進軍星星峽第四百一十八章 重任在身第一百零四章 源頭第五百零九章 新街之戰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一百一十六章 刺刀第六十七章 抉擇第三百四十九章 兩廣攻略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五十二章 加快速度第四百四十二章 開始收網第二百九十五章 密摺參奏第二百六十章 福禍所依第二百二十六章 血戰桐城(下)第七章 思想教育第五百零七章 要跑路了第三百一十三章 撈錢是王道第四百九十二章 前途未卜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二十章 匯通錢莊第五百零七章 三宣六慰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弈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三百零四章 先殺楊宗仁第四百一十章 平定西南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不想再跑了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戰餘音第二百四十三章 真正的慘烈第二百七十五章 兵進江南第三百五十三章 攻佔西安第四百八十章 大決戰之大夢初醒第四十二章 兩淮鹽商第二百二十六章 血戰桐城(下)第三百四十六章 苛政如虎第三百六十章 咱們中計了第三百七十八章 來人!上地球儀第四百三十七章 你要戰,我便戰第五百六十二章 炮兵對決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第四十四章 雷式炮第四百五十三章 做個厚道人第八章 何爲教書?第四百零七章 國無信則衰第三百零五章 親征杭州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五百七十三章 我要當大汗第二百一十一章 決戰練潭鎮(四)第五百四十九章 冊封藏王
第五百一十七章 金幣還是友誼第四百零八章 你們想造反嗎?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五百七十七章 進軍星星峽第一百章 年關第二百四十一章 王對王第三百二十章 登基爲帝第二百零四章 漢陽造第一百三十章 歡欣第五百二十八章 一個都跑不了第二十六章 寧家別院第五百六十四章 不能打了第四百三十三章 今非昔比第四十二章 兩淮鹽商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一百八十五章 安慶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一百三十二章 朕難道錯了?第二百三十章 雷霆手段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漠北(一)第二百一十五章 決戰練潭鎮(八)第二百六十三章 胤禛繼位第三百一十一章 你來當皇帝第四百三十一章 加強宣傳第三百三十七章 清流與濁流第四百五十六章 長劍在手第二百七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一百五十二章 義陽三關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八)第三十章 真正的戰爭第二十八章 七成藥第五百五十九章 三路會攻第一百零五章 頭疼第一百三十九章 噩夢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三百一十三章 撈錢是王道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上霸權第八十一章 監察院第三百四十八章 二虎相爭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四百一十二章 給資本套上籠子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憂第五百七十七章 進軍星星峽第四百一十八章 重任在身第一百零四章 源頭第五百零九章 新街之戰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一百一十六章 刺刀第六十七章 抉擇第三百四十九章 兩廣攻略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五十二章 加快速度第四百四十二章 開始收網第二百九十五章 密摺參奏第二百六十章 福禍所依第二百二十六章 血戰桐城(下)第七章 思想教育第五百零七章 要跑路了第三百一十三章 撈錢是王道第四百九十二章 前途未卜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二十章 匯通錢莊第五百零七章 三宣六慰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弈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三百零四章 先殺楊宗仁第四百一十章 平定西南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不想再跑了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戰餘音第二百四十三章 真正的慘烈第二百七十五章 兵進江南第三百五十三章 攻佔西安第四百八十章 大決戰之大夢初醒第四十二章 兩淮鹽商第二百二十六章 血戰桐城(下)第三百四十六章 苛政如虎第三百六十章 咱們中計了第三百七十八章 來人!上地球儀第四百三十七章 你要戰,我便戰第五百六十二章 炮兵對決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第四十四章 雷式炮第四百五十三章 做個厚道人第八章 何爲教書?第四百零七章 國無信則衰第三百零五章 親征杭州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五百七十三章 我要當大汗第二百一十一章 決戰練潭鎮(四)第五百四十九章 冊封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