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六章 木蘭閱兵

在寧楚最早組建騎兵作戰的時候,所學習的主要對象還是法國,因此無論是引進阿拉伯馬,還是訓練胸甲騎兵團,都是在學習法國的騎兵建設思路。

對於法國人來說,他們所熟悉的戰場環境畢竟是歐洲大陸,通常騎兵不會作爲獨立的兵種進行作戰,而是跟步兵和炮兵協同作戰,而騎兵的任務通常也很簡單,那就是在戰場上發起衝鋒,然後徹底沖垮敵人。

可是在如今的蒙古,騎兵將會逐漸成爲一個真正的獨立作戰單位,因此胸甲騎兵團的作戰方式就會顯得過於單一,反倒是騎馬步兵團可以攜帶一定的火炮,再加上下馬作戰的方式,可以更好的發揮復漢軍在火力上的優勢,至於平時的機動完全可以利用馬匹,可以死死咬住蒙古騎兵。

“陛下,倘若利用蒙古馬來組建騎馬步兵,在花費上也會大大減少,咱們可以獲得的戰馬數量也能增多。”

樞密使寧忠義輕聲道,他的戰略眼光也十分敏銳,自然看出了在蒙古戰場上蒙古馬的優勢,因此他十分支持寧渝的想法。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相比起昂貴的阿拉伯馬,便宜到近乎廉價的蒙古馬,則具備大規模配備的基礎,到時候一旦擁有足夠多的蒙古馬,就能更好的改善在蒙古戰場上的作戰狀態。

當然了,之前一直在進行的馬種改革計劃也不會停止,畢竟蒙古馬所適應的戰場環境有限,將來的復漢軍還需要大量的胸甲騎兵團,作爲騎兵部隊的主力配備。

寧渝呵呵一笑,“樞密使,倘若在草原上跟準格爾和俄人爭鋒,你需要多少騎馬步兵?”

衆人一聽頓時心裡一凜,這是皇帝已經下好了決心的表現,如今詢問只不過是最終確定這個結果而已。

寧忠義性子沉穩謹慎,自然不會輕易開口,卻是沉吟了好一會,才輕聲道:“若穩妥起見,臣需要二十四萬匹蒙古馬,一人雙馬,用來組建十二萬騎兵步兵..........”

“十二萬騎兵步兵........無非也就是十二個騎兵師的規模,說起來還真的不算多了......”寧渝點了點頭,只是這二十四萬蒙古馬可不好弄,即便是讓漠南蒙古供應,在短時間內恐怕都很難湊齊。

除了馬匹以外,軍費的開支又是另外一個大頭,特別是在今年還同時進行了朝鮮之戰和緬甸之戰,儘管收穫相當豐厚,寧楚光從盛京就收穫了兩萬萬銀元的財貨,可是也架不住戰爭的消耗以及國內工業建設的支出。

特別是像工業建設計劃實行以來,寧楚朝廷的銀子就好像流水一般嘩啦啦流逝了出去,而短時間內卻根本看不到收益,就好比要修建的滬寧鐵路,需要大量的鐵料才能開工,而鐵料的生產又需要擴大寧楚目前的鐵廠生產規模,還需要加大礦山的供應能力。

這還只是其中一項,像南京郊外正在建設的工廠區,還有各地道路碼頭的修建等等,條條款款下來,幾乎到處都是吞銀子的地方。

“只能這麼多人了,再多的話,後勤線也支撐不住.......”

寧渝長長嘆了一口氣,內陸作戰跟草原作戰真不是一回事,難怪準格爾出動六萬人就幾乎耗盡了全國國力,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而寧楚除了對付準格爾部以外,還需要考慮到俄人的反應和在那裡逃難的乾隆皇帝。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一戰考驗的根本就不是雙方指揮官的能力,而是看哪邊更能熬下去,因此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依然是雙方的後勤能力。

不過好在有一點,如今的寧楚在分離軍隊後勤方面,已經做到了儘可能最好的地步,所有的軍隊支出除了會通過競標的方式招標以外,而且所有的支出都需要通過內閣的簽字,因此內閣方面都會對軍費開支進行嚴格的審覈和複覈。

當然,即便如此依然存在一些人從中貪腐的情況,可是這種情況畢竟很少,特別是除了涉及到內閣和樞密院之外,連同所有的資金也都會由中央銀行進行統一管理,還有都察院度支審覈司會入駐調查,因此除了最頂層的大人物之外,其他人很難在這麼一個複雜的體系中進行貪污。

爲了杜絕軍內上級軍官對下級士兵的貪污,寧渝甚至讓樞密院將軍方每一個士兵進行了單獨的建檔,所有的檔案都將會由內閣方面審覈,單獨發給士兵個人的賬戶之中,而賬戶則是由個人在中央銀行指定銀行進行開戶存儲,除了本人支取之外,也可以直接寄給直系親屬,從而避免上級軍官會存在剋扣軍餉的情況。

層層疊疊的架構處理,自然使得一些人無從下手,也就能夠保證寧楚朝廷裡的每一兩銀子,都能夠儘可能花在了實處。

就好像北伐時期京城流傳了一個笑話,意思就是說寧楚每年只要一千五百萬兩銀子,就能夠養活三十萬裝備齊全的復漢軍,而大清則每年需要三千萬兩銀子,才能養活十萬所謂的八旗新軍,甚至還連他們的槍炮都沒能配齊。

因此,北伐之戰其實在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結果,只用了一千五百萬兩銀子養活三十萬軍隊的復漢軍,肯定要比用三千萬兩銀子養活十萬八旗新軍的清廷更加具備戰鬥力。

果然,就在笑話流傳過後不久,清廷便接連遭遇了慘敗,最終的八里橋奮死一搏也成爲了一個更大的笑話。

........

眼看着到了十月中旬,京師方向卻是有大批大批的人馬朝着木蘭圍場的方向行進,特別是皇帝所專屬的禁衛師也終於開拔,卻是讓所有的京師百姓恍然大悟,原來皇帝終於要出巡了。

嚴格來說,寧渝並不是長在深宮的皇帝,也經常出外巡視,只不過大部分時候他來到京師,都是通過海路的方式,並沒有真正在北方陸路進行過巡視,也沒有進行大肆鋪張,卻讓百姓們感覺到有些微微陌生。

一個不喜歡勞民傷財的皇帝,還真是給人的感覺不一般呢.......

寧渝坐在平穩行駛的御輦中,身上披着一件足夠暖和的裘毯,手中則是拿着一本書細細看着,對於他來說,這一次出巡自然跟遊玩是沾不上邊的,而是要在木蘭圍場進行大閱兵,以此來震懾漠南蒙古人心。

木蘭圍場,在過去一直都是水草豐茂的草原,也是清廷皇帝們很喜歡進行木蘭秋獮的場所,特別是康熙皇帝爲了在此練兵,甚至還開闢出了一片廣闊的獵場,也就是最早的木蘭圍場,並且逐漸進行修繕,形成了如今的龐大規模。

根據康熙的習慣,他幾乎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來這裡舉行以射獵,以此鍛鍊八旗軍力,而雍正皇帝由於登基時間過短,再加上根基不穩,因此不敢貿然離京,因此也就暫停了木蘭秋獮的活動。

直到今天,已經寂靜了數年的木蘭圍場再一次變得熙熙攘攘,除了大批大批的復漢軍進駐到木蘭圍場以外,還有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旗的首領們,也已經帶着隨從們抵達了此處,前來觀賞寧楚的閱兵活動。

所謂閱兵,本質上就是一種炫耀武力的行爲,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對於寧渝的性格而言,他倒不是那麼喜歡張揚,可是在對待蒙古部族的時候,胡蘿蔔需要有,可是大棒更得要有,因此適當亮一亮肌肉肯定是好事。

嚴格來說,復漢軍自從開國以來,還沒有真正正兒八經進行過軍事閱兵,倒不是因爲其他原因,主要還是主力軍隊長期留在外地,因此根本沒有閱兵的條件,倘若以當時南京留守的軍隊來進行,反倒會有損復漢軍的威風。

而這一點如今卻已經不再成爲問題,原本跟在寧楚身邊的軍隊,就堪稱十分精銳,除了禁衛師一部之外,還有主力第一師、主力第三師,堪稱復漢軍中的王牌軍隊,完全能夠展現出復漢軍的光彩。

當這四萬人抵達木蘭圍場的時候,光是他們本身穿着的紅色軍服,就已經形成了一片赤潮,讓人望去只覺得心驚膽戰,特別是對於漠南蒙古諸部而言,他們很快就要意識到,光是復漢軍眼前的這股兵力,就足夠消滅他們一萬次了。

“咚——咚——咚——”

復漢軍中的一百面軍鼓排成了整整三排,上百名鼓手手中拿着鼓槌,正在對着一面面蒙皮的軍鼓進行十分有節奏的擊打,在震撼而有力的鼓聲中,復漢軍各團各營邁開了步伐,用一種足夠令人繚亂的速度,在木蘭圍場中排成了一排排整齊的隊列。

儘管復漢軍各師與主會場還存在一定的距離,那些坐在臺上的漠南蒙古王公們,根本看不清復漢軍的詳細面貌,可是光從數萬人的調動之中,就已經能夠展現出他們的本身恢弘的氣勢,這使得蒙古王公們不由得心中一凜。

“閱兵開始!”

隨着鼓聲的停歇,樞密使寧忠義作爲主持閱兵的元帥,在跟寧渝敬了一個軍禮之後,便果斷髮布了閱兵開始的命令,而等候在臺上的傳令兵們,也十分果斷地揮舞着手中的旗幟。

“轟隆隆!”

只聽見閱兵臺下襬放着的數十門火炮頓時齊齊發射,一陣清脆的巨響隨後傳來,只見天空中騰飛其數十顆黑點,隨後一齊爆發開來,在空中渲染出一朵朵五顏六色的花朵,看上去卻是煞是好看。

在煙花絢爛之際,蒙古王公們還沒從驚訝中回過神來,只聽見一陣整齊的腳步聲傳來,整整五百人形成了一個方陣,正踏着標準如一的步子,朝着將臺方向走來,他們肩上扛着火槍,上面還帶着一把寒光四射的刺刀。

沒有人去介紹這一支軍隊,可是復漢軍內部的人都知道,他們都是皇帝的禁衛營,也是全軍中最爲精銳悍勇的部隊,根據復漢軍相關的條例,在戰場上沒有立下個人二等功的情況下,根本沒有資格參與禁衛營的選拔。

要知道,在目前的復漢軍中,個人二等功幾乎等同於在戰場上斬殺敵軍超過十人,纔有機會獲得,除此之外很難有別的可能性,因此每一個獲得過個人二等功的士兵,差不多都是從屍山血海中走過來的。

果然,在禁衛營越發接近看臺的時候,那些蒙古王公們纔會越發感覺到驚訝甚至是恐懼,因爲眼前這五百個穿着紅色軍衣的士兵,他們幾乎踩着一模一樣的鼓點,朝着這邊行進,舉手投足之間宛如一人,透出震人心魄的氣勢。

寧渝微笑地望着面前的禁衛營,心中多少有些感慨,在過去還帶兵打仗的時候,他的親衛營便是兩把尖刀之一,倘若要撕開敵陣,一般都是由親衛營和擲彈營來負擔起這個重任,而他們的傷亡也都是全軍之冠。

士兵們的眼神中帶着幾分崇拜,望着講臺上的寧渝,對於他們來說,幾乎每個人都接受過寧渝的接見,而他們每個人的性命也,早已經歸屬於皇帝陛下。

察哈爾蒙古諸部首領扎魯特帶着幾分驚訝,望着面前的軍隊,不得不感到心驚膽戰,前任的察哈爾八旗都統就是死在了與復漢軍的作戰之中,聽說都統戰死當日,身中數十槍,整個人幾乎都打成了血葫蘆,根本連刀都沒有拔出來,就已經被打死了。

“果真是精銳之師!八旗輸的不冤枉!”

扎魯特在心底深深感嘆了一句,光從眼下的第一支軍隊中,他就已經看出了復漢軍的不凡,這種來自體系的差異,幾乎使得他再也沒有任何自以爲傲的東西。

在侍衛營通過了將臺之後,很快又是一陣整齊的腳步聲傳來,而他們卻更加不一般,不僅身上穿着統一的紅色軍服,還同時都穿着板甲,腰間懸掛着四顆手榴彈,背上則揹着雪亮的斬馬刀,氣勢絲毫不輸給前面的侍衛營,甚至他們眼中的殺氣,要比起前面卻還要更濃郁幾分。

“太可怕了!”扎魯特不由自主地吞嚥了一口唾沫。

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五百五十一章 大汗易位第四百六十六章 隆科多之死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九十章 傷亡第五十一章 聖眷第二十章 匯通錢莊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一百三十二章 朕難道錯了?第四百四十七章 妥協的藝術第四十四章 雷式炮第五百零五章 二萬萬銀元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七)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爾丹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四百五十二章 運籌帷幄第一百三十七章 觸目驚心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八十二章 波瀾第五百五十八章 混亂的俄羅斯第五百四十五章 長纓在手縛蛟龍第二十四章 嚴肅軍風第一百七十二章 九江血(五)第一百九十八章 長楓嶺第三百七十三章 毒丸計劃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戰練潭鎮(五)第三百八十六章 進展順利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八十章 勸降第四百四十六章 沒時間了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請求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四百一十六章 出使日本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一百六十章 天下大吉第五百一十二章 分封建國第二十六章 寧家別院第五百六十二章 炮兵對決第二百二十一章 誰不想活?第四十五章 湖廣商會第二百四十一章 王對王第九十九章 受降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六)第一百三十三章 用還是不用?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七十九章 吃麪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三)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換鐵第三百九十五章 聯土抗楚第二百七十七章 東進之路第三百六十三章 歐洲的中國熱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稅制改革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五百三十八章 廣州碼頭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三十四章 飛速發展第三百三十三章 誅清逆,平人心第一百二十章 後路第二百六十九章 財政盤點第五百二十九章 利於千秋第二百九十五章 密摺參奏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來到的決戰第三百六十五章 孔家第一百三十八章 屢敗屢戰第五百七十五章 一勞永逸第一百五十二章 義陽三關第四百四十七章 妥協的藝術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第十章 尋礦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一百零六章 游擊戰第五百四十九章 冊封藏王第二百九十一章 佈局第二百二十九章 朕還沒死第三百六十六章 得過苦日子第一百八十八章 臨戰大祭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五百七十五章 一勞永逸第五十八章 危局第二十章 匯通錢莊第一百九十四章 戰前摩擦第五百五十四章 噶爾丹策凌的奮起第五百二十九章 利於千秋第一百三十六章 兵出江西第五百五十章 大帳驚變第一百九十七章 琢磨琢磨第三百七十八章 來人!上地球儀第四十八章 密探第四百九十四章 特別執行第一百五十六章 跳出棋盤第一百二十一章 生死第三百四十八章 二虎相爭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四百八十五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五)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漠北
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五百五十一章 大汗易位第四百六十六章 隆科多之死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九十章 傷亡第五十一章 聖眷第二十章 匯通錢莊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一百三十二章 朕難道錯了?第四百四十七章 妥協的藝術第四十四章 雷式炮第五百零五章 二萬萬銀元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七)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爾丹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四百五十二章 運籌帷幄第一百三十七章 觸目驚心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八十二章 波瀾第五百五十八章 混亂的俄羅斯第五百四十五章 長纓在手縛蛟龍第二十四章 嚴肅軍風第一百七十二章 九江血(五)第一百九十八章 長楓嶺第三百七十三章 毒丸計劃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戰練潭鎮(五)第三百八十六章 進展順利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八十章 勸降第四百四十六章 沒時間了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請求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四百一十六章 出使日本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一百六十章 天下大吉第五百一十二章 分封建國第二十六章 寧家別院第五百六十二章 炮兵對決第二百二十一章 誰不想活?第四十五章 湖廣商會第二百四十一章 王對王第九十九章 受降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六)第一百三十三章 用還是不用?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七十九章 吃麪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三)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換鐵第三百九十五章 聯土抗楚第二百七十七章 東進之路第三百六十三章 歐洲的中國熱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稅制改革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五百三十八章 廣州碼頭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三十四章 飛速發展第三百三十三章 誅清逆,平人心第一百二十章 後路第二百六十九章 財政盤點第五百二十九章 利於千秋第二百九十五章 密摺參奏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來到的決戰第三百六十五章 孔家第一百三十八章 屢敗屢戰第五百七十五章 一勞永逸第一百五十二章 義陽三關第四百四十七章 妥協的藝術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第十章 尋礦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一百零六章 游擊戰第五百四十九章 冊封藏王第二百九十一章 佈局第二百二十九章 朕還沒死第三百六十六章 得過苦日子第一百八十八章 臨戰大祭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五百七十五章 一勞永逸第五十八章 危局第二十章 匯通錢莊第一百九十四章 戰前摩擦第五百五十四章 噶爾丹策凌的奮起第五百二十九章 利於千秋第一百三十六章 兵出江西第五百五十章 大帳驚變第一百九十七章 琢磨琢磨第三百七十八章 來人!上地球儀第四十八章 密探第四百九十四章 特別執行第一百五十六章 跳出棋盤第一百二十一章 生死第三百四十八章 二虎相爭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四百八十五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五)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漠北